海賊王

世人都知道存有一個可以毁滅世界的終極武器,唯可以解讀此終極武器所在、以及開啟此終極武器的神秘文本卻只有一個富有正義感、而又心地善良的年輕人知道。於是正邪雙方都出盡方法想找尋此年輕人。邪的一方固然想控制此年輕人以達到征服、威嚇世界的目的; 而正的一方固然怕此年輕人落於邪方,為邪方所利用,而亦瞭解人性的弱點……所以最終亦可能以犧牲此年輕人為最後的選擇……
超人此傳統美國漫畫中最正氣的超級英雄,其角色被塑造為即使對至邪惡的壞蛋也從不/輕易施予殺戮……在最新一集電影版本中,當其救了世界後,作為軍事最強國的美國來說,也禁不住想方設法想得悉超人的行縱。目的正如當超人破壞了監視他的人造衛星後,那美國軍官所說的: 怎保証超人會否做出對美國不利的事來?
以上兩種情景都帶出了一個問題: 即使是最善良、正義…的人,無論是至弱者或至強者,即使對世間不構成威脅; 但在人世間亦不能不對人有或多或少的壓力、或威脅存在。人性中對外在世界、或事、或人都潛藏着那一的忌諱、排斥、或防範、或不信任~ 這可能是種生物的本能或什麼…… 。

人一有言說,無論是好、是壞、是正、是邪…是否能完全不惹爭議?被覺得中肯?都不是由言說者所決定,即使是佛之所言、耶稣的教導亦非完全為人所接納。甚至,即使我們不發一言一語,我們的存在、或呈現、出現、現身…都己代表了一定的意義、立場,都可能被人接受或排斥。此中我們想尋求中立、中庸…是否可能?或者用另一種說法來說,維根斯坦(Wittgenstein)認為我們對外在事實、或世界只須予以客觀的描述即可,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我們須/需要有原則,如是方能以對世界、外在事實進行評斷…… 。正如有牧師認為在講經講道時,至少要引用五種詮釋方能顯示其客觀性,但凡此都是在”系統內”、同一視野角度下的看法,其客觀性是否又能成立呢?
人如何才能不偏不倚?有可能嗎?如何可能?……

甲、要硏究,要説,真是説話要很長,很長……。勉强説説,簡言之,這是関於人性的課題; 另外又牽渉到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態度或看法問题。這兩大課题,想想便知道何其複雜!但作為常人,為生存,為生活忙而困於其中,那有時間去想那麽多!

乙、人的樂趣就在困中求趣[微笑]

甲、能如此,也有其好之處!

這是関於人對事,物或人的意見或看法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意見如何易於形成共識?粗略言之,専業者自有其行業準則,當中難易又以自然科學和数理科最易,社會科學其次,人文科則稍難。簡言之,純依事实與邏輯或数理演算者易,再加上人文因素者難。 至於非専業的人際曰常意見,在工作上的通常可依老闆或管理人或投票或其他方式,不—而定; 至不易説者是親屬或友人之間的溝通,因目的往往未必為了達成甚麽共識或看法,而只是為了人際上的需要,有時表達意見太强或太批判,反而妨碍人際関係。

乙、若從知識發展來看,或專精地以科學哲學來說,自然科學更難獲得共識。科學的發展是一個典範蓋過一個典範(Thomas Kuhn的說法),所以科學史從不說己尋獲真理,也不言說真理,而只關注於理論的可解釋性及有效性; 即使是數理邏輯的發展,從亞利士多德至Golel、Cantor其發展也己是到了”面目全非”之地。反而人文科,尤以哲學、歷史來說,其內容之穩定性尤勝科學。當然人文科是否可與科學相比呢?兩者的結構、模式完全不同。

甲、要辯要疑可以永遠—直下去,若將問題聚焦于人與人之間的看法如何形成共識,則或可較易達致暂時稳定的結果 ( 典範轉移亦即暫時共識之演変 ),若要尋求絶對永恆的看法,则正如你所説連耶蘇,孔子,釋迦之説也未能賺得古今未來全人類的赞同,我輩凡夫则更不用説了,而我自己則更形見拙!

辯與疑是方法,從中亦可得到樂趣!

提及的古今大師或自然,社會或人文學科之比較,因渉獵不多,缺乏深入了解,便無甚麽話可説。如曾説過有関的話,只是個人想當然而已,不用認真!

人際之間的意見交流或共識,對我個人而言,既無専業或工作上的需要,曰常親人或友人間又多嘻哈了事,少有認真交流,好處或者是煩惱較少。

説到人與人之間的看法如何能形成或建立共識,其实双方都有责任,就自己來説,要好好的逐步逐歩的建立起看法,盡量建立得明明白白,以方便人去了解,常有他人的理解放在心中,如未能令人明白,是自己的责任。看法如是評論的便更加要萬般謹慎,這是對己對人的遵重,否則便會自動取消溝通的意義。當然如是隨便的説説而已,那大家亦無须那麽認真紧張,語氣可來得更輕鬆。双方溝通的過程顺滑,才有可能再深入探討,這樣双方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裨益。畢竟溝通是双方面的,如未能顺暢,自己至少有—半的责任。當然,—般人際上的往來溝通,很多時只能点到即止而已,能否由淺入深,真要視乎双方如何互動發展,而無求於溝通者自然又當别論。

以讀齊澤克為例,至今我仍未形成甚麽看法,評論便更不用説,而理由至為簡單,就是單—夲著作,我仍未好好了解得到,進—歩消化其精華変成有益於已的養份還遥遠,那又何來能對克氏有所評論,當然人都有言論自由,要怎樣説都可以,但我自己則無力顧及了。

再以原罪説為例,兩個字很少很簡单,但其实是極重要的課題,其地位相當於佛敎無明的觀念。原罪説是否含有世俗律法觀念的意思,因而可以與罪不及妻兒的講法関係起來而有所衝突,其答案可以是,亦可以非,重点在於經深入硏究了解後才有可能建立起較稳实的看法,但所牽渉的時間和精力相信是颇為鉅大的,但學術意味又藴含得更濃,漸漸亦非—般人所能跟隨得上。書隨便的也讀了二,三十年,漸漸才發覺,要有看法,有意见,有批評是較容易的,但要去了解,進而去消化去建立看法是很耗時和费力的,就拿無明此觀念來説,至今仍不太捉摸请楚它的意思。了解得好,消化得好,再去明明白白的建立起看法,便應該較容易了,這樣亦更能方便他人去了解自己。

乙、贖罪的宗教所想的是: 用”罪”這觀念/概念來規限、鼓動……人去反思、反省、反映、反照……人的局限,從而使人、想人能進一步可罪己、可謙卑…往上提升,這未免把人所要背負的加得過大、過重……而可能帶來另一極端,變成懦弱、虛偽、反叛……正如孟子所講的,人既是負罪到無力時可能放縱地更無所不為… ,所以尼采看到基督教的這一面而言其是懦弱者的宗教。至於”無明”這觀念/概念則較為中性,予人能有更多空間去想、去思……反而較上乘……

人的看法、想法、意見……都是一點、一滴積累而來,每一個”xx”都免不了有一定的內容、立場… ,這些內容、立場…無論你私底下放在心裏、筆記中、blog……上對思者、言說者本身來看其意義都不相伯仲,人都是在這過程中積累、成長、退步、放下而演化或演進。當然此中亦有一些分別及效果。公開了,無論是對大眾、還是分眾,圈子的窄與濶都免不了引起一些外在的漣漪,但這些漣漪却是促進言說者、思者可進一步思考、反省的工具也好、助力也好,使之可層層升進(積極者)、步步墮落(消極者)……當然亦會帶來各種各樣的理解、或誤解。那只有自行選擇、選取了……即後果自負。
另一種,若不公開,放在心上、筆記中……雖說可予人以謙遜、忠厚、深思熟慮…… 那也只是其中一種面相…… 。(之一)、(之二)所想的其中之一就是無論那一種都表達了一種立場、判斷……,齊澤克的作品也好、康德也好、黑格爾也吧……也是在言說中探索着各種的可能性。明顯齊澤克至今尚未如康德、黑格爾己建構成一相對完整的系統……

甲、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提供了五彩繽紛的發表園地,能随性舒展,漫遊於其中,也增添了曰常生活的不少樂趣!好好享受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