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歷史時欲「超然物外、客觀寫史」到底是什麼意思?是
我們研究歷史時,最基本的是將文獻、資料進行疏整、排比
例如我們若研究越南天主教史,我們會搜尋越南當局所可能
又這歷史,在當代對於越南、對於東南亞、對於天主教、對
或許我們需要想想,今日我們對歷史的要求
是否只依於對科學的要求而來?或者是人在知識的追求過程
一個人在描繪一幅畫作時,他只會憑其感覺、對顏料、顏色
甲、屋外面正下雨,這語句之真或假,如何證立?主人久居沙漠,已經很久未見有雨,衝口説無可能!客人帶往屋外—看,證明所説為真。超然物外不—定是深奥難解,能明引例,其意自顯。
出土文物—件,考古學家一看,初歩認為應是接近舊石器晚期物品,後經碳十四檢測,證实為新石器初期產物。此例亦可説明。
超然物外,演用至今,個人以為可有二義:—為較通常用法,即看或硏究事物的態度,應少成見偏見而多以客觀視物 ; 另—则為人生命心靈修養的境界。觀物態度或心靈境界都有関人的主觀精神,他人如何能走入人的主觀驗明!惟前者,却可依人的言説或硏究成果,或以事实,或以邏輯 ( 或廣義的道理或分析論證) 檢證。後者如勉强要説,則唯有以詭辭的方式説之。至於Gadama言詮釋必染上詮釋者之主觀成見,或Kuhn 典範轉移上之論述,則更説來話長,有機會可讀有関著作,再深入分辯硏析。
由前舉兩例,如能在各例中分辯出何處為成見偏見,如何循客觀處以檢證並同時否棄主觀上之成見偏見,則自然明通超然物外在觀物態度上之意義。
乙、宋蘇軾《超然臺記》:「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往而不樂者,蓋游於物之外也。」由之超然象外、置身事外。對於科學的研究,某種程度上我們當然還可以以置身事外的態度處之,因科學之實証意味重。天若下雨、地就會濕,此無論我們是否相信或經歷與否皆可以實証之。又如考古學仍利用科學之可實証性,以及自然物之物理、化學特性,應用於自然界中生物活動踪跡之探究,其相對客觀性自然比歷史研究高。科學之有異於人文科學乃科學之可証偽、可重覆實驗而有相同之結果、以相對大的參考系為對應座標。人文科學明顯並不具備此等特性。人文科學故可向科學之嚴格性、客觀性等方向要求走,但却仍非科學、因而亦無須以科學之條件要求之。
甲、説非科學自是,説無須以科學之條件要求之,是兄自言之説。重點在釋超然物外在客觀看物上之意義如何可通,並且除以自然科學須依客觀事实作證外,更以廣義的邏輯論理方式,作為另—客觀義之論證工具,此两項檢證工具,更覆蓋—切自然,社會,乃至人文學科上之凡須立論建立者,均須憑依以檢查其立論之效力。在須以言説立論的學科上是如此,至於非依言説立論者,自然不包括在內。
兄説立身事外,亦兄自説之義,可叩緊釋超然物外時所説之首義之完整意義以理解,則可不歧出而自通。
乙、任何類型的人類知識,若然作為一知識系統,均有、亦須有趨向嚴格性之要求。此嚴格性當然須在其論理上可言之成理,不然何來作為人類知識系統?!然而科學,或清楚言之自然科學實有異、亦有别於人文科學也。
甲、明白成見偏見,明白客觀憑證之两項工具,則無大障碍矣!超然物外為古文言説法,易令人生遐想,而兄思緒紛繁,弟補是解,或可资曰後聚談。
重点在釋超然物外,誰説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無異!兄曾記否弟早前說及歷史之两大要素,即科學性與人文性。後—要素還覆及宗敎,道德,文學,哲學,美學和歷史,並且它們之間雖同屬人文,然仍有别,而别於何處,亦應予以辯别。以後或可交流再説。
乙、- 超然物外。源於宋蘇軾《超然臺記》:「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往而不樂者,蓋游於物之外也。」由之有超然象外、置身事外之諭。
– 兄所述總總高見甚多,唯與弟所言似未完全扣合。恐乃弟之文字功夫須加苦功矣!
甲、非要誰叩合於誰,而是依两項客觀檢證工具而説,否則唯有各憑各之感覺説,此則非立論立説之範圍矣!又廣義的邏辑論理,結合於各人文科之特性,則更不易為也!
兄勤渉廣獵,已非凡人,更上層楼,弟只能於地上望兄觀歎了![呲牙]
丙、兩兄所論,小弟領教了。
乙、坐得漁人之利[冷汗]
甲、有二兄激發交流互動,亦人生快事!弟欣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