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日本在物質文化的發展下,年青一代似乎迷失在漫畫、電玩、與動漫中而成為深居家中的御宅一族。至今這些人也成為了社會中的中青代、後青代,亦反過來影響着日本的社會、文化……,使社會走入了動物化的時代(Alexandre Kojeve)、或者可能是物化的時代(Karl Marx)。通過後現代視角來審視這個(那個)時代的人、文化、以及那些漫畫、電玩、動漫我們又能發現什麼呢?
文本,從無論是漫畫、電玩、動漫,而至文字的(網絡小說等)都為我們帶來了不同的意義、甚至網絡網際(internet web)更可生出多層次的意義解讀(通過瀏覽器在不同「環境」下所呈現的圖文表層意義、衍生意義、深層意義,這些瀏覽器背後的解碼意義、設定意義、調整意義、……)。
這些雖說是發生在日本社會上的現象,但事實上這些現象的制成品亦浸入了港台內地,而至整個世界。例如那些各式各樣的漫畫、電玩、動漫……(《福星小子》、《機械女神J》、《聖鬥士星矢》、《宇宙戰艦大和號》、《綾波養成計劃》……)不是到處可見嗎?現今在你我的身邊不也還有那些仍沉迷於這些,或那些、那種的人(年輕的、中青的跨年代的人)?
這都值得我們省思、䦧讀這本、或這一類的作品,以對這時代的獨特文化加以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