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該如何定義與感受?
傳統上我們所涉及的美,都與繪畫、雕塑、詩辭歌賦、大自然有關。但一旦涉及嗅覺、味覺、觸覺的對象……似乎就頓然而止。
Arnold Schoenberg的十二音律對一般人而言可沉悶無比、甚至可令人神經衰弱,但經由Glenn Gould的手却又那麼的美……
美,我們能否相信自己的判斷呢?
百士(pepsi)與可樂於廣告上所呈現的競爭:一場口味之戰又表示了什麼?古典音樂在現代社會可能令人覺得沉重、甚至沉悶,但配上了電影後又變得如何?
美,是純粹的享受?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無利害關係之愉悅」又是什麼意思?是純粹的享受?
繪畫中的美又是什麼回事?梵高的畫只因色彩繽紛豐富?畢加索的視域只因有異於凡人?Andy Warhol的重復性而為美?
美是、或是否永恒的?
自然景色,攝取化為照片、再放在臉書上可以引來種種讚美……為什麼?有些黑白照片有時、甚至可能引發更多的愛好。為何如比?
爵士樂有些人一聽即覺吵耳。但愛之者卻百聽不厭,如John Coltrane、Miles Davis……何解?
美又因何而生?
有些美景圖、服裝、甚至人的樣貌……不論在任何文化背景下皆吸引人,但有些則否。美是文化的產物?世上根本不存在天生的美、或美感?
藝術可以是美?
但有些畫可價值連城、有些則只是塗鴉。行為藝術是美的?
美,頗具審美的吸引力,頗具說服力,十分耐人尋味……有什麼不同?為何都可以用在藝術世界中?是否要能思考、理解藝術時,才能享受藝術?
藝術是外在於人?亦潛藏於人腦中?磁力共掁的顯象照與星體的照片何以同為美?甚至人更因星體照的美而讚嘆而跳躍至信有造物主……
廣告中浮現的美男美女,何以我們認為是美?是那臉部對稱而構成為美?那建築物的美也是否因對稱?但事實上却有不對稱的建築之美……
美,這種對象、若可稱為對象的話,與感受者又有何關係?是否只有人才能感知美?那美在人的神經系統中如何作用?若然,能否將此等作用數據化?……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