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依我之見,是最先將意義(sense)與價值(value)兩個觀念引入哲學的人。意義與價值是尼采用之於批判西方哲學、文化的基石。無論《道德系譜學》《人性,太人性》……都是他對西方文化、哲學的價值重估……19世紀科學的進步、政治、經濟的發展令到社會踏入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之中,人在信仰上不在、或往往不在純然的信仰上獲得滿足(上帝的退隱),因此而反更使人走向一種虚無之中(黄國鉅更強調這種虚無源自基督信仰本身,所以尼采要antichrist)。正如karl barth在《羅馬書釋義》中,把無意義的經驗作為護教學的基礎:信仰,帶有摧毀先前宗教生活概念;信仰是一種“無知”、虛空,這不是信仰、確信的在場,而是其缺席。人在篤信中是孤獨的、對“真理”的絕望,從而失落所有價值、意義,迷失於無可逃避的混沌狀態中。對知識無力、行動無效,在這信仰的條件中人才能委身於基督之中。這即構成barth辨證神學、或危機神學的起點與核心。尼采對(上述)虛無主義與基督教的分析,是他確信歐洲文化、歷史已落入虛無主義(虛無主義有多重含義,認識論的、真理論的、本體論的、道德的、價值的……)之中,它意味着人死亡的開始(vs永生)、新的存在方式的開端(價值重估:從抽象中回落個别的、具體的人的實在中)……
尼采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never too ea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