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8

有關徐復觀

父母自小都不希望我們接觸政治,之所以如此乃因政治是人性所展示最骯髒、最齷齪、最醜陋、最險惡之處,但無奈成長過程中的顛沛流離、居無定域,却是因為政治的原因所做成……而即使我們想不涉政治,但整個生活氛圍却充滿着政治的氣味,有時更濃烈得令人有窒息之感 自中三、四開始在報章中接觸到徐復觀先生的政論、社評、文評……雖然當時並不全然理解,但隱約中都察覺到在這些字裏行間存在着一些價值層面的東西。而在骯髒的、齷齪的、醜陋的、險惡的政治論述、要求上更需要有一些道德上的約制。這方面無疑徐先生在身體力行上都能克己而為。 黃兆强先生他雖然未必記得我。但中四那年寫信給牟宗三先生欲聽他的課,却是黃兆強先生代覆我,約我去見牟宗三先生的。 現在,見到黃先生的這本書《政治中當然有道德問題: 徐復觀政治思想管窺》寫的是徐先生的政治思想,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失也是可作為個人從新思考一些政治問題的藥引……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無止盡的(修為)歷程

人類心理學中的有一個基本矛盾是:思想反思對我們自身可能是不利的。當我們密切關注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可能反而會失去方向,因為我們內心的「喋喋不休」,令自己以為真的做到足夠的自我反思、而這亦可能使自己陷入了某種陷阱之中。 所以我們需要自我批判。怎麼說? 人往往會掉落自我感覺良好的圈子中,尤其是一個愈有反思自己能力的人愈容易有盲點;不只是在自我形象上,甚至是認知上的盲點…… 因為人往往跳不出圈子的結果,所以要有一塊「鏡」…… 「批判」在甚麼意義上可以是一塊鏡?如果一開始的問題來自「想太多」?那就要找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來批判自己。人的自我批判往往定於自以為的某些標準,但這些標準的可靠性、或功能、或參照性的極限又不為所覺……那就容易落入那盲點中…… 所以,某種意義上需要有一個更大的参照系/「鏡」來自我審視。例如,把思想寫下公佈、接受批評、再思考、……、這也許是一個方法,去作為一個更大的、超越自身的一個批判/參照系。或者可以說這是一種進階版的思考去克服這些問題。但這過程可能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因為,人有一種叫做面子的東西在作怪。 當然,若是純思考可能可以這樣,但落到行為,會不會太難?行為的後果所付出代價可能更大。因為,行為結果做出來的傷害會較直接而明顯,而且對涉及者的反應所帶來的連鎖效果破壞性是即時的……。例如一個政治性行動所帶來的後果……。批判也一樣能克服這些涉及行為的盲點? 其實人的成長歷程中無可避免地有這種種情況……(覺得)……人似乎只能“相對地”希望如此”。另一角度來說,人可以不依「批判」,而依經驗訓練出來的「直覺」來克服它。其實,我們也可以不用“批判”這概念……,而從人的自我完善的歷程來看。就像類似於音樂家、運動家在久經鍛練後而有的敏銳的眼光,等等。這也許可以視為這可能性的、類似的一個方向。這或許可以用襌宗的那一套路話語來說:「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一個歷程 人在反思時最容易以為自己巳然發現了自己的缺點,但在他者看來可能不以為然而指出……人初時可能不接受……但反思力再强一些的會再去想想這些批評……這似乎與個人的品性、修為有一定關係…… 有再反思再改進的,也有不再反思不改進的,有再反思不再改進的…… 人若有一定的修為而至通體透明也許就能達至此…… 在上述種種中「反思」「批判」與「經驗訓練出來的直覺」又似乎與德性有某種聯繫 人的自我完善的歴程中……成道的歷程中…… 反思、批判的,或經驗訓練出來的直覺,不只是相應於認知、知識層面,亦可涉及到人的德性修為上。這正是熟而能巧、巧而能靈、靈而能神……問題是如何以西方哲學的方法/文字功夫表達出來…… 若然,這一套「反思」「批判」或「經驗訓練出來的直覺」就不再是一種純粹東方式的神秘感悟,而可以既是增進知識、思想的套路,也是可以傳授、學習的成道、成聖之路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生一瓢酌 Life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