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教vs佛教/佛學
。 對終極真理/宇宙間有沒有絕對真理?
{耶教:有 VS 佛教:沒有}:
# 取教相信有『絕對』的東西存在。所以有愛、有恨、有上帝、有魔鬼、有絕對的真理。
# 佛教不相信有『絕對』的東西存在,一切都在變動。基本上是「成住壞空」:無始無終、因果循環、不斷輪迴、變來變去。
。有沒有上帝/神?
{耶教:有 VS 佛教:沒有}:
# 上帝/神是什麼?是造物主、全能、全智、全善、宇宙的主宰……是有位格的真實存在的靈體,不是抽象想出來的東西。# 佛教基本上是無神論,各種神明是大乘佛教體系進入中國之後與民間信仰妥協的產物。佛教中有菩薩(發宏願普渡眾生者)、阿羅漢(尋求個人得道者)、那堆「非人」(如阿修羅:易怒好鬥者)的東西雖具有似神的“神通”,但他們只是佛在形容修道者所達至的“狀況/境界”,而與耶教的創造者上帝有本質上的不同
。上帝、萬物、人
# 耶教:上帝是『無始無終』,萬物是『有始有終』,人是『有始無終』。上帝創造了萬物,人去管理,然後最終歸於上帝的永恒之中。人被逐出伊甸園後,要經歷生老病死。但當然耶穌來了又有重生機會…. 所以要基督救,因信得義而成基督徒。一切因信,憑救恩而得永恆(有始無終)
# 佛教:一切都是循環(輪迴),都是『無始無終』。
。關於罪
{耶教:有 VS 佛教:有}
二者都有類似『罪』的觀念,也都承認沒有罪,就沒有苦難。
# 在基督教有「原罪」
# 佛教不用「原罪」這觀念。罪是“「無明」風動”,基本上用『業』這個概來表達。
。人有無自救能力?
{耶教:無 VS 佛教:有}
# 耶教認為人是全然的墮落、人心中再無善性、人已死在罪中。完全必須靠外力拯救(聖靈重生),且「唯獨恩典」(他力宗教)。
# 佛教認為人只是受污染而已、心中依然有善性、人未死在罪中。人不是非得靠外力不可(自力宗教)。
。如何除罪?
{耶教:信耶穌 VS 佛教:修練、功德}:
# 耶教主張,信耶穌罪就得赦免,人蒙重生(從死裡開始活過來)。不需去除一切愛、恨、感覺,只需讓這些感覺成為合神心意的感覺即可。我愛我父母,這是真實的,不需去除。人只需追隨基督而行
# 佛教主張,由於人心中有善性,所以要靠自己修練,或是別的修練力量的灌注,把心弄乾淨即可(不需重生)。另一方面,要不斷修練,以便使自己放棄各種感覺,去除各種七情六慾,因為各種慾望都是假象,會造成各種痛苦。
。好行為的意義
{耶教:好行為只是信耶穌重生之後的結果(好行為是得救的『果』)VS 佛教:好行為與修練,是避開因果輪迴的重要步驟(好行為是得救的『因』)}:
# 耶教的好行為,不是用來保住得救的份位,而是重生者自然而然的反應。
雖然得救者依然要努力有好行為,但不是為了怕被上帝丟掉,而是為討上帝喜悅。同時,基督徒的好行為是靠上帝賜下的力量才行得出來的。基督徒的得救身份,完全由上帝保守住,不是靠自己去保守住。
# 佛教的好行為,純粹是自己意志下的產物。自己必須努力,否則無法得救(進入西方極樂世界、涅盤)。自己的未來,完全由自己努力決定。
。修行
# 基督徒依循基督的話而活而行,一切由上帝指引。通過上帝引領默觀/祈禱觀照自身,在上帝下謙卑而行。基督徒看到世間罪,要拯救
# 佛教徒則須自力自覺克已而為。即使這一刻成佛,也未必下一刻成佛,過程中需要清心寡慾、去除各種欲念。佛徒看到世間苦,要慈悲
。終極目標為何?
{耶教:與神和好,進入永生 VS 佛教:涅槃}:
# 耶教相信上帝存在,所以人的目標是與神和好,這是最終極的幸福。
# 佛教的幸福的終極目標,則是進入一種『一切都空無的境界』。在那種境界中,愛、恨、苦難……一切都不存在了。既然不存在,自然也沒有痛苦了。
(註:佛教『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比較接近基督教的『天堂』,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並非佛教真正的終極幸福之地,只是一種中繼站而已,因為去這裡的人,後來依然必須繼續輪迴。只有『涅槃』才是真正終極幸福、不再輪迴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