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20

台灣

台灣的政治地位從一開始就充滿曲折。此島於甲午戰爭後割讓日本,二次大戰期間同盟國承諾蔣介石,日本戰敗後台灣會還給中國。隨著國共內戰轉為不利於國民黨,美國的決策者重新評估是否繼續支持蔣介石,於是「台灣託管論」開始盛行。之後冷戰對立和擔心台灣落入共黨之手,又使華府調整其政策。但美國對以台灣為最後根據地的中華民國的支持,仍然模稜兩可。台灣這個雖未享有完整主權但實質上存在的國家,得奮力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從1945年到1954年這短短十年裡,台灣從日本的一塊殖民地,成為戰後中國的一個省,再從中國邊陲島嶼,轉變為幾乎潰亡的中華民國最後一塊領土根據地,以及國民黨政府最後的權力據點,台灣成為中華民國反共中樞的歷史過程,是意外、偶然、極富戲劇性與不確定性。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當中、美、英同盟國三巨頭共同討論台灣與澎湖的前途時,沒有人能夠預見,短短十餘年內,台灣會有如此劇烈的演變。在此過程中,美國的角色,上自政府組織下至許許多多個別人士,其政策規劃與制定、諸多大膽的假設與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建言、對國共內戰「錯誤」的局勢推論,其許多的作為與不作為,都對台灣的政治前途,帶來深遠影響,也對形塑「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關鍵時刻,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個1949年以後與由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大陸不相統屬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形塑,其過程蘊含著許多機緣巧合,與國民黨政府營內部的政治傾軋,國共內戰,以及與冷戰開始後國際強權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戰略與決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進入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的起伏,已成為影響東亞地區國際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民進黨首次執政所造成兩岸關係的低潮,到國民黨重新執政期間兩岸關係快速發展,再到民進黨二度執政所帶來雙方未來關係的不確定,面對世局,今日我們重新探索半個多世紀以前,兩岸隔海分立的格局如何產生,中華民國如何在台灣島形塑,以及美國在此一歷史過程中如何扮演其角色,可謂正逢其時,將有助於思考並回答這些重要議題。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透明社會

BBC 中文網(繁體) – 【最新消息】中國武漢宣佈停止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運營;機場、火車站「只進不出」。官方通報還要求市民無特殊原因「不要離開武漢」。 更多詳情敬請留意 BBC News 中文 後續報道。 在武漢肺炎事件下,令人勾起當年沙士事件。為甚麼一個自認為文明的、為人民服務的、充滿夢想的、收集了這麽多大數據的……政府可以如此封閉信息?若然早些告知民眾事情是否更好?…… David Brin的《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與韓炳哲的《透明社會》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問題…… 「透明」是現代的秩序/狀態。在談及腐敗和資訊自由的公共論述中,是常見使用的詞彙、口號。透明在民主制度中被視為不可或缺,不僅觸及我們的政治與經濟生活,也影響我們的私生活。任何人都可以取得任何事物的資訊。每件事,乃至每個人,都成為透明的:進行這個揭露、揭穿過程的,則是對後資本世界施加某種集體控制的組織。然而諷刺的是,透明的黑暗面,跟缺乏神祕、陰影和細微差異,有很大的關係。在知識變得可接近後,帶來的是隱私的消失、同質化、信任的崩解。不斷想累積更多的資訊,其焦慮不必然會製造更多的知識或信仰。科技創造一種可以全面圍堵並即時監控資訊的錯覺,但是我們缺乏的是對資訊的適當詮釋。在這份宣言中,韓炳哲抨擊,透明是一種假性的理想,也是最強烈、最有害的現代神話。為什麼我們可能處於透明社會?。當事情去除掉任一種否定性,被整平、撫平,或者毫不受阻就被嵌入資本、溝通與資訊的順暢流動中,就會變得透明。。當行動被運作,受制於可計算、可引導、可監控的過程,就會變得透明。。當時間被整平,滑入一連串可支配的現在時刻中,就會變得透明。。未來,因此也被肯定化成最理想的當下。透明的時間是沒有命運也沒有事件的時間。。當影像擺脫各種編劇法、編舞與舞台美學,擺脫任何的詮釋深度,甚至擺脫了意義,變得色情淫穢時,就會變得透明。。透明排除了他者或陌生者,就能穩定與加速系統。這種有系統的強制性,將透明社會變成一體化的社會。。透明社會不能忍受資訊空缺和視覺空缺。但不論是思維或者靈感,都需要空白。。強制透明會破壞事物的香氣,摧毀時間的香氣。透明不會散發香氣。透明的溝通不容許定義含糊,所以是猥褻的。。透明主宰之處,沒有信任存在的空間。「透明創造信任」,事實上應該叫作「透明銷毀信任」。正是信任消失了,要求透明的聲量才會變大。社會一旦建立在信任上,絕不會冒失地要求透明。。今日,全球正發展成一座環形監獄,沒有監獄之外的東西,它就是全部,沒有牆壁分隔外部與內部。。透明化是民主社會中自由化、反腐敗的口號。然而資訊被揭露後,面對的是祕密、陰影與層次的減少,最後導致隱私的消失、同質化、信任的崩解…… 兩位作者分別從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視野反思「透明社會」這一議題…… 中國有各種監察系統、及過億計的監察電視,並配合實行社會信用制度……說是想改良人民的行為……但這些資料又是否在透明下使用?……執行者又是否能透明無私而行?…… 那到底怎樣才是一個理想的、開放的社會?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社會?…… 作為一個社會的公民又需要具備甚麼條件才是一個稱職的公民?才能促進一個社會走向健全之路?…… 社會(政府)與公民之間要如何才能達致雙赢的平衡?問題又回歸到:若沒有客觀的法制可以嗎?中西的差異又是在那……?……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能源神話與現實》

環保已經是現代生活不可不涉的課題,更甚地環保主義已成為一種新宗教現象。在此議題下亦往往浸雜了各種各式的似是而非的觀點,於此實有賴我們以批判思維(需要具備所批判對象的資料與認識)好好地去分析思考,Vaclav Smil的這本《能源神話與現實》正好是一個好好的示範 在《能源轉型:歷史,要求,前景》(2010)一書中,一個大膽而挑釁的論點描述了現代社會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歷史以及向非化石世界過渡的前景。從本質上解析了能源轉型為何是一段漫長的歷程,以及一種新的能源是如何經過數十年才能夠在市場上占據主導或領先的地位。Vaclav Smil在《能源神話與現實》中,進一步拆穿了很多被人們普遍接受但卻是極其錯誤的觀念——這些所謂被誤解的真相包括對電動汽車快速普及或是對碳封存快速部署所抱有的過大預期,以及對生物燃料或風力發電所做貢獻的不切實際的評估。本書從科學的角度看待能源政策的爭論,基於對常見謬誤的理性分析和批判,為能源政策制定者和能源行業的各類玩家指明了一條建設性的、科學應對全球能源挑戰的道路。本書作者是比爾·蓋茨愛的一位作家,《能源神話與現實》更是受到比爾·蓋茨的專門推介。Vaclav Smil在能源的各個方面發表的文章比任何在職的科學家都多,他清楚地表明,這種轉變將不會輕易完成,並且也無法在奧巴馬政府制定的時間表內完成(事實証明如此……)現代能源系統的基本特性。然後,它詳細解釋了能源過渡的普遍模式,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能源使用變化的特殊性,以及即將發生的從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轉換的轉變。針對全球八家主要的能源消費者,分析了這些轉變的具體案例。作者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換的性質和步伐進行了展望。 關於全球能源未來的許多誤解經常被媒體,政界人士,商業領袖,激進主義者甚至科學家所陳述,浪費時間和金錢並阻礙了漸進式能源政策的製定。能源神話與現實:將科學引入能源政策辯論最常見的謬論是揭穿事實,以建設性,科學的方式應對全球能源挑戰。世界何時將耗盡石油?是否應該大規模採用核能?乙醇和風能在未來是否可行? Vaclav Smil建議公眾警惕誇大的主張和不可能的承諾。全球能源過渡將是漫長而昂貴的,並且取決於廣泛的新基礎設施的發展。成熟的技術和傳統能源具有持久性和適應性,足以使世界看穿這一轉變。能源神話和現實為通常由毫無根據的斷言,毫無根據的主張和不加批判的思維主導的問題帶來了科學的視角。在我們為未來製定健全的能源政策之前,我們必須摒棄使我們的判斷蒙蔽並阻礙真正進展的流行神話。 我們離電動汽車的全球化普及還有多遠?世界的石油資源將在什麼時候耗盡?核能能否大範圍地被民事化採用?未來最為可能的新能源發展方向是風力?太陽能?還是乙醇?關於全球能源的未來,媒體、政客、商界領袖、活動家,甚至科學家都存在很多誤讀。而正是這些誤讀和神話浪費了時間和金錢,阻礙了先進的能源政策的發展。本書作者建議公眾警惕誇大的和不可能兌現的承諾。全球向新能源的過渡將是一個長期的、耗費大量金錢的過程,並且依賴於新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熟技術和傳統能源將在這個過渡過程中持續存在,並將具有足夠的適應性。本書為那些通常毫無根據就下結論或不做批判性思考就斷言的人,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科學視角。未來在我們可以制定出合理的能源政策之前,我們必須拋棄盛行一時的神話,它們迷惑了我們的判斷,阻礙了我們取得真正的進步。《能源神話與現實》:將科學帶入能源政策的爭論,揭露了最常見的謬誤,指明了一條有建設性的、科學的應對全球能源挑戰的道路。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反智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個反智的時代…… 我們自以為摒除一切知識、摒除一切學習……就可以有廣闊的視野、可以有不同的視角……這就是反智的時代……一種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態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論。 反智一方面是對於智性、知識的反對或懷疑,認為智性或知識對於人生有害而無益。另一種則是對於知識分子的懷疑和鄙視。 反智的遺害更體現於各種層面上 …… 。在社會文化上認為智商高的人有自大的心態,所以對這類人有所反感,對於智商較高的人的行為,常會誤讀為是自大的表現。又或出於對學識較多的人的嫉妒心態,又或是逆向歧視的心態,而對學識較多的人作出貶低的行徑,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皆是讀書人」、「知識無用論」、「知識又有甚麼益處呢?我看很多人讀幾洧書就變得傲慢,有了知識反而覺得高人一等。」…… 。觀感與溝通上因為思考的方式與效率不同,產生不同的結論與行為,而造成溝通不良等問題 。政治體現上認為精英的行為脫離民意或事實、或以專業形象來推銷錯誤理論,引起人民、甚至菁英的嘲弄或反抗,從而產生民粹主義。執法者更往往因自身教教育問題的原固而認為自己有權、有法在手而橫蠻無理 。教育體現更反對孩子學習沒有實用價值的「象牙塔學問」,而走向技藝之術……結果,教育缺失了人文教育、文化傳承出了問題…… 這種現象就如Thomas M. Nicholas 的“the death of expertise(專業之死: 為何反智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該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 專家之死: 反智主義的盛行及其影響)”…… 反智最最壞的是給予統治者一個愚民的借口……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生一瓢酌 Life,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