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及“哲學”定必會被問「哲學是甚麼」,但對其他學科反而不會如此。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其哲學。哲學與文學領域一樣都浩如煙海,世上有多少人種就應有多少類型的哲學;甚至極緻地說,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類型的哲學。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其對世界與他者的獨特看法,而看待世界與他者的獨特看法背後都有一些“假設”、守則。衹是一般人、一般情況下對這些看法並不被察覺,而且沒有明晣的一致性。好的哲學就正正需要有一種自覺、以及一個明晣的一致性。
哲學作品所呈現的多是這種自覺及明晣的一致性 。但很多對一般人來說都是一種“硬磚頭”。所以若從歷史上追遡,Socrates是、或似乎是第一位被記載具有這種自覺、以及一個具有/尋求明的融性的哲學家,而真正喜歡哲學的人一定不會不喜愛Socrates。所以,第一本推薦的是”Plato Five Dialogues: Euthyphro, Apology, Crito, Meno, Phaedo”,這五篇對話錄正正就記載/呈現了Socrates的生活與思想面貌;通過它我們可以了解/學習如何達致哲學的自覺與明晣的一致性。
Euthyphro:記載Socrates 運用了他的結難法(辯證法)追問Euthyphro關於他控告其父親一案,從而帶出何為虔敬的定義。
Apology:Socrates 接受審判時的個人申辯詞。在此篇申辯詞中提到哲學便是由平和謙虛地接納無知,智慧不過便是承認這個無知而已。乞求陪審團對他下評價,不是基於他的辯論技巧,因為他的控訴者遠勝於他,而是基於他說出事實的勇氣。事實上,篇中也證明了他有著卓越的辯論技巧,而且所說出的事實便蘊藏了其論說之美。此外,全篇處處可見諷刺法(irony)的筆調。
在這篇中我們亦可以看到人應於無可疑處亦需有一種存疑的精神,即使是理性主義者的Descartes 亦稟持這種態度,而這亦是西方哲學傳統中的(方法論上)懷疑主義精神。這對於某些自認為自己客觀而不持立場者亦該是一記悶棒。因為,試問(虛假的)不持立埸不正是一種立場?客觀也衹是不敢下判斷的推搪而已。
Socrates 認為純粹知性的思考亦可改善我們的人格
Crito:討論法律的效力。Socrates 與其追隨者雅典富人Crito的對話,兩人談及政治責任的根源及本質。對話發生於Socrates 的申辯後,當時Socrates 因蠱惑和不虔誠罪名遭判死刑,Crito於此篇對話中試圖說服Socrates 逃離監禁流亡;即使是獄卒亦同情Socrates 。但他却無意流亡,因為雅典作為自己的城市,尤如雙親、是養育者(提供教育)。對自己的城市不應做不好的事,即便城市對他作惡。如果自己逃跑了,他將在顯示,有足夠錢的人也就可以逃避任何法律責任,這樣他也將猶如對養育他的城市作惡,就象對父親作惡一樣。
Meno:「所有知識的獲取,基於記憶的現實,我們從來沒有真的學會什麼(learn anything)。我們已經知道了,只是需要一些提示。」通過試圖確定德行(virtue)的定義。是德行的本質定義,而非某些特定的美德(如正義與節制等)。目標在於一個普適的定義,適用於一切特定的德行為例來論述知識(的性質等)
Phaedo:Socrates 飲下毒藥前的對話。Phaedo篇當中的敘事者為Phaedo,一個曾受過Socrates 幫助的年輕人並成為其弟子,在Socrates 死亡當年亦跟隨在他身旁。Phaedo篇討論內容主要為靈魂與靈魂不朽的問題。
我們通過了Plato的對話錄重現了歷史上的Socrates ,並由此學習哲學的思考與生活。「未經審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A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