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21

Death of Despair

經濟狀況進步、健康持續改善、死亡率持續降低,是二十世紀最好、最確定的特徵之一。近二十年來,美國中年白人的自殺率卻迅速上升,整體死亡率也上升,究竟發生什麼事?資本主義為什麼辜負了那麼多人? 資本主義的缺陷對美國工人階級是致命的 在當今的美國,由於工人自殺,自殺,吸毒和酗酒而導致的絕望死亡人數正在上升。美國整體的預期壽命現在已經連續三年下降,這是富裕國家所獨有的急劇趨勢,自1918年流感大流行以來就沒有出現過。Angel Case和Angus Deaton,首先引起人們的注意絕望的死亡,揭示了社會和經濟力量,這些力量使那些沒有大學學位的人的生活更加艱難。他們解釋了為什麼對於那些受過較少教育的人們來說,那些曾經在美國繁榮昌盛的人已經不再提供資本主義了。 絕望的死亡和資本主義的未來描繪了美國衰落夢境的令人不安的畫像。對於那些沒有大學學位的人來說,今天的美國已經變成了破碎的家庭和渺茫的前途。隨著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們變得越來越健康和富裕,沒有大學學位的成年人實際上正因痛苦和絕望而垂死。在這本極為重要的書中,作者將這場危機與勞動力地位的下降,公司實力的增強以及最重要的是,一個貪婪的醫療保健部門將工人階級的工資重新分配給富人的口袋聯繫在一起。長達兩個多世紀的資本主義使無數人擺脫了貧困,如今它正在摧毀美國工人的生活。 本書為前進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以抑制資本主義過度行為並使其適用於所有人的政策解決方案。 其實此書說的雖然是美國,但中國不也是如此?按照李建軍《自殺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中的資料揭示:「在向WHO提供數據的100餘個國家中,中國的自殺死亡率一度位居前列,而且中國是唯一一個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的國家,中國農村自殺率是城市的三倍,且15至24歲青少年女性自殺率居世界第一。」(p90)。若再考慮近年工作人員的工時(996),那中國人面對的各種壓力會比美國人為少嗎?。。。。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Philosophy Without Intuitions

Herman Cappelen認為當代分析哲學家廣泛依賴直覺作為證據的主張在當前的元哲學/後設哲學(metaphilosophy)辯論中幾乎被普遍接受,並且作為分析哲學家的自我理解中佔有重要地位。無論在哪個領域工作以及在這些領域中持有什麼樣的觀點,都可能會認為哲學化需要構建案例並就這些案例做出直觀的判斷。這種假設也強調了整個實驗哲學運動:只有當哲學家依靠直覺作為證據時,有關非哲學家的直覺的數據才對我們有意義。我們所謂的對直覺的依賴使許多不從事元哲學/後設哲學研究的哲學家關心自己的學科:他們不確定直覺是什麼,以及他們是否能夠承擔我們據稱賦予他們的證據力量。 本書的目的是爭論這種擔心是沒有根據的,因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哲學家大量(甚至一點點)依靠直覺作為證據是不正確的。在最壞的情況下,分析哲學家犯有某種不負責任地使用“直覺”詞彙的罪行。儘管這種不負責任對一般哲學影響不大,但它從根本上誤導了元哲學家:它鼓勵了元哲學的偽問題,並誤導了什麼是哲學。 本書作為元哲學/後設哲學的思考,或一般哲學思考提供了一個範例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Coronavirus Politics

COVID-19是我們有生以來最重大的全球危機。無論是感染和死亡,公共衛生措施的規模,還是停工帶來的經濟後果,這些數字都令人震驚。冠狀病毒政治學確定了全球比較討論中的關鍵線索,這些線索繼續闡明了COVID-19,並引發了有關其對健康和比較政治學研究意味著什麼的辯論。本書匯集了30多位精通政治和衛生問題的作者,以了解衛生政策決策,公共衛生干預措施,社會政策決策,他們的互動以及原因。本書的覆蓋範圍是全球性的,涵蓋了許多關鍵和示例性國家,並且包含了比較,專題和模板化國家研究的混合體。除了進行報告和監視之外,所有這些都可以根據作者的專業知識來進行解釋,同時在本書中進行結構化的對話。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很多有興趣哲學的人都苦於哲學好像虛無縹緲,無從入手。但哲學作為一個學科在現時代却不是一個虛的學科,而是有一套方法去學習研究的。即使我們未必以哲學作為我們的職志,哲學學習確可以令我們的思想開闊、分析能力加強(當然凡是都有例外,有些人學哲學學到混了就可能多會神經恍惚、胡作一團。上屆北大世界哲學會會埸出現的民哲可能就是一個代表🤣)這本“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就是有關哲學方法論中所知的最全面的著作。 一個由38位世界一流哲學家組成的團隊就如何應該、和如何完成哲學的各個方面提出了原創論文。 第一部分致力於哲學方法論的廣泛傳統和方法(包括邏輯經驗主義,現象學和普通語言哲學)。 第二部分中的條目介紹了哲學方法論中的主題,例如直覺,概念分析和先驗論證。 本書的第三部分專門論述哲學與鄰近領域(包括數學,心理學,文學與電影以及神經科學)之間的相互聯繫。 牛津出版的手册向來水準甚高。此書一出版即買下來。想不到現在也有電子版了。希望這本手册對有興趣哲學、或以哲學作為職志的人能提供一個導引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Rat People

中國是否已經真正脫貧?何謂脫貧? 「這世界的現實就是人人要尊嚴,但尊嚴呢,可不是人人要得起。」   這是北京城裡不可言說的低端禁忌,潛居地下室的底層勞動人口悲歌  毛澤東曾歌頌他們,現代中國的經濟奇蹟要歸功於他們  但是現在,他們卻面臨被「切除、清理、掃蕩」的命運  《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見證了這一切   北京,中國極度富有的一線大城,匯聚了所有的奇蹟。  大舉遷移到此的人只有一個目的,他們要追求屬於自己的中國夢。他們以勞力換取微薄的溫飽,成為支撐北京城運轉的底層基礎勞力,擔任清潔工、外送員、服務生。   北漂的民工與移工構成了北京的日常風景,但在高房價、沒有北京戶籍的限制下,被迫無奈屈居於暗不見天日的地下室、橋墩下、廢棄建築的縫隙之間。他們有老有少,有為了籌措兒子結婚聘金千里迢迢到北京當清潔工的老夫婦;有為了在市中心飯店實習而住進地下,習慣了北京地底腐臭氣味的大學畢業生;有為了孩子的未來,離鄉打工的父母。   一旦進入北京地底,舉目所及皆是懸殊至極貧富問題的見證。明亮大廈底下,陰暗的走廊上晾著各種服務業、工人的制服;人們在勞斯萊斯、奧迪名車停靠的牆壁背面煮著千篇一律的餃子當晚餐;孩子們靠著一扇小窗,勉力呼吸著來自北京地上世界的霧霾。   這些拚命留下且住不起地面上房子的人,被稱作「鼠族」。他們像鼠一樣,群聚在北京城的地下廊道裡竄動、討生活,為中國夢燃燒生命,卻注定被貼上「低端」標籤,被驅趕、切除。   法國最大報《費加洛報》記者派屈克‧聖保羅,耗時整整兩年,帶著翻譯四處採訪北京城裡默默做工的人,數度遭遇被當局請去喝茶的危險。然而真正讓他得以貼近「鼠族」生活的契機,卻近在他暫居的大樓地下室。   當派屈克‧聖保羅發現日常所見的門房、清潔工都是自己苦無門路深入採訪的對象,正是他們維持了他的生活時,這才驚覺自己正置身中國幻夢的風暴中心,正看著這巨獸大國最殘酷的一面。 名人推薦   方怡潔、李志德、李岳軒、沈秀華、林立青、阿潑、劉嫈楓、藍佩嘉 共同推薦各界一致推薦   派屈克‧聖保羅親身帶領我們在他生活的亮麗北京與鼠族居住的地底世界來回穿梭,直指這中間的終極反差,看進地底世界勉強又讓人敬佩的日常生活,看區區電梯上下之間潛居人群的不同面貌──工地工人、留守兒童、外地大學生、為兒子攢錢娶妻的父母、鼠窩裡的房東、有幸的出洞者……訴說發展背後的代價與冷漠、生存的卑微與堅韌,在在顯露出被沒收的尊嚴、體制造就的頑強。──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所 助理教授)   在這本書裡,「鼠」、「底層」、「洞穴」既是形容,更是真實寫照。  冷戰年代,中國政府下令人民挖掘無數的地下室,但直到今時今日,這些地下室才起到了原本始料未及的作用:成了最底層勞工遮風避雨的處所。這讓作者書寫中國底層時有了一個意象鮮明的切入點。 在「盛世中華」的喧天鑼鼓中,這本書描寫了當今中國的另一個,應該和「一帶一路」同樣被看見的真實側面。──李志德(新聞工作者)   這本《低端人口》猶如東方不敗手中無堅不摧的繡花針,一針戳破膨脹過度的灌水氣球。數百萬名領取低薪、忍受超長工時、蝸居地底世界、卻撐起城市底層勞動的低端人口,才是北京這座紅色首都背後的真相。──李岳軒(獨立媒體《移人》編輯總監)   我想沒有人會夢想自己有天要成為所謂的「低端人口」。  尤其在「中國夢」的急促催動下,多數中國人應都有想拉著、依著中國經改的大躍進往前滑翔。但是,為了夢想中的好機會與好日子,許多從農村遷移到沿海或內陸都市的民工,連翅膀都來不及長出就已淪為「鼠族」。在付不起高價房租、為了多存些錢的情勢下,他們長期窩居在如看不到天日、呼吸不到新鮮空氣、髒亂、公安有虞的北京地底,或是許多城市外圍,居住條件擁擠惡劣的城中村裡。   據估計約有一百多萬移工潛居在北京最繁華、富裕區域的地底,他們是中國首都能維持日常運作的基礎勞動力,從工地勞工、大樓清潔員、到各類勞動人力;他們有男有女,有年輕也有從農村退休後到城裡賺取養老金或為兒子籌錢買房。既將來臨的雷雨,對於北京地面上的住戶來說,意味著灰得發黑的天空將接受豪雨的清洗。但對「窩在城市臟腑裡的居民,這是預告他們既將迎戰淹入家中那充滿污染物質的大水。」前法國駐中國記者,派屈克‧聖保羅在他2016年出版、中譯書名《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中寫道。這本書從制度及社會關係,調查記錄寄居北京地底移工的日常困境與掙扎,走訪中國內陸探訪留守兒童無法與父母同住的被「遺棄」感,也對應地面上光鮮富裕上層階級的大夢想與奢華。   中國作為國際經濟強權不是靠那些亮眼的數字所打造而成,而是靠,長期受中國政策歧視,以要不起尊嚴、隨時可能被驅逐的大批「低端人口」,來建構起中國政府及富有階層的中國夢。──沈秀華(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副教授)   作者以深入採訪的方式探討成功中國的另一面,我們也得以觀看他對於這些「鼠族」的理解或觀察,另一個報章媒體少有報導的中國也因為這分紀錄逐漸完整:巨大的貧富差距、人與人之間機會的不對等,還有在階級固化後於貧窮線上努力謀生的群眾。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 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西方世界在中國的投資有目睹。即使中國體制執政者否認也無從解釋它如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 本頻道亦曾就這方面分享了一些書籍: 《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強國不強?:中國國力與經濟成長的極限》《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麼?》《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何偉(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 1969- )系列《十億民工進城來:史上最大規模人口遷徙如何改造中國?》《中國:潰而不崩》《中国巨债:经济奇迹的根源与未来-刘海影》 但自中美揭開貿易戰以來,體制執政者又再在不同場合喧宣其開放、世界要公道、和平不稱霸之説。問題是到底是否如此?且為何40年來現在突然有此喧宣?中國體制執政者是否又信守承諾?……其實潛台辭不外是:天無二日、地無二君;作為天朝,普下之下莫非皇土,吾仍天子之身,予等須尊吾為尊、歲歲朝貢,朕並不是“霸”,衹祈予等知尊卑。。。中國在這個區域、甚至全世界的真正動機就是抓緊並庇護行為有如朝貢國的國家,並且反好、哄騙、顛覆或屈服那些妨礙它維持天朝式領域的國家 《南中國海》《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中國:潰而不崩》 很明顯中國體制現在面臨了比過往更大的危機,所以其執政者不得不重彈舊調 本書” The Myth of Chinese Capitalism: The Worker, the Factor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中國資本主義神話) 中譯《低端中國》” 是關於限制性政策如何阻止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Dexter Roberts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擔任《彭博商業周刊》的經濟,商業和政治記者。Roberts在書中探討了當今財務繁榮的中國背後的現實,並拉開了中國製造機器實際動力的帷幕。 他著重研究了兩個地方:貴州省的炳華村,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它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成為移民。東莞是中國最臭名昭著的工廠鎮,位於廣東省,這裡既有最大數量的農民工,又是全國最大的製造業基地。 在這兩個城鎮以及在這兩個城鎮之間生活的人們中,羅伯茨著重講述了莫氏家族的故事,他們是前農民變成移民工人,他們正努力在一個瞬息萬變的國家謀生,而這個國家的土地貶值了一半。通過戶口登記,土地使用權政策以及教育和醫療保健系統中的不平等現象,使人們處於二等身份。 在本書中, Dexter Roberts生動地表現了中國及其人民今天面臨的問題,即他們試圖克服對國家的未來發展構成嚴峻挑戰的分裂制度。這樣一來, Roberts描繪了中國目前處於金融危機中的世界的地面警戒圖。 ★2020《經濟學人》年度好書!★理解中國發展趨勢必讀!   習近平宣稱「全面脫貧」的背後,是半數中國人口的貧弱!  當中國耗盡「人口紅利」之後,成長的動力將難以為繼。   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建立在官僚與企業聯手壓榨農民之上。  過去,他們的廉價勞力是中國製造的原動力、經濟奇蹟的火車頭,  如今,衰老、貧窮、低技術的他們,成為中國最大的潛在危機。   莫路波在13歲那年輟學。但他不打算跟著他的表哥到東莞,而是隻身一人,坐了30小時的火車來到寧波。1993年的夏天,他才一出火車站,就被三個流氓痛毆一頓,搶走身上所有的財物。一輩子第一次坐火車出門的他,舉目無親,不知該如何是好……   莫梅荃唸書到15歲,是村子裡教育程度最高的孩子之一,但她在家鄉找不到工作,農地又太小,於是來到東莞的電子工廠打工,賺一小時一塊人民幣的工資。儘管生活辛苦,她相信要離開村子人生才有希望……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sia’s Reckoning

沒有上面一書的論述,又如何呼應中國“天朝政治”的事實?又如何有南海的各種衝突?又如何有美中日的角力?於此我們又不妨看看美中日三方在地緣政治的角力又是如何? 美、日、中三方角力至今未歇,暗藏多少歷史包袱、政治算計與經濟利益? 東亞專家馬利德繼《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祕密》後又一力作! 美國還是不是亞太地區的霸主?中國能否取而代之? 亞洲真能靠自己取得地緣政治的新平衡?或是秩序即將崩解? 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你來我往頻頻出招,究竟誰勝算大? 太平洋島鏈上的日本、韓國乃至臺灣,將從美國總統川普不按牌理出牌的策略中得利或受害?貿易競爭最終是否將轉變成真槍實彈的戰爭? 且讓馬利德帶您一窺究竟!看似單一的政治糾紛,其實千絲萬縷。馬利德藉由調查大量檔案資料,以及多方採訪美、日、中三國的重量級人物,以編年紀事脈絡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一梳理三國之間超過半世紀的外交關係變化。他寫下的故事連結了國際政治趨勢、相關重要人物、外交上的結構性轉變。這不僅是一個關於美國過度擴張的故事,也是關於亞洲強權衰弱與復興的故事。從戰後的賠償與道歉問題、釣魚臺(尖閣諸島)主權爭議,乃至因東西方文化及價值觀落差產生的溝通困境,皆有獨到見解。 本書特色■從季辛吉的中國行開始,強權角力正式揭幕二戰之後,《美日安保條約》讓日本在無論願意與否的情況下,與美國成為密不可分的盟邦,但當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國務卿季辛吉決定與中國建立進一步的關係後,美日之間的矛盾與裂痕日益加深。 ■日本到底有沒有「傷害中國人民的情感」?如今我們經常看到中國官方針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行為提出譴責,但可能很少人知道/記得,當年毛澤東曾經對日本人表示謝意,因為日本人侵略中國讓共產黨有機會在國共戰爭中取得上風。 ■釣魚臺,還是尖閣諸島?釣魚臺歸屬非僅領土宣示,更是經濟資源的必爭之地:這五座「小到甚至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島,於1970年代末期因聯合國調查後發現此處可能蘊藏大量石油及天然氣,瞬間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將近半世紀以來,不僅美、日、中的外交/國防策略,甚至日本國內政治派系的勢力版圖,無不為這五座小島牽動。 ■從「韜光養晦」到《大國崛起》鄧小平的經濟開放政策,伴隨的是「韜光養晦」的低調外交策略。21世紀初期,經濟實力漸增的中國,開始好奇世界強國的歷史與發展,《大國崛起》紀錄片在知識分子間頗受好評,但也引來「新左派」的強烈批判。如今能有如此創作自由的作品在中國已然絕跡,取而代之的是以民族復興為名的傲慢。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Everything Under the Heavens: How the Past Helps Shape China’s Push for Global Power”

2017年在北大停留時,剛好正在宣佈「一路一帶」計劃。。。從「一路一帶」到菲律賓南海仲裁案、600億美元的非洲援助,而至到香港佔中、反送中運動,而至國安法的設立、民主的倒退。。。 。這一連串事件正顯示中國(ccp)的地緣政治大戲以愈來愈清晰的方式告訴我們,它在援引中國對世界的概念,以及它對中國本身過去權力傳統的概念。中國的種種外交語言都透露着,它對西太平洋抱持着古代世界「天下」的心態,以及有意便本地區恢復中國至上地位不被挑戰的舊時狀態。這些事情還未直接表述出來,但從北京説過的話,我們不需要太多想像力就能填寫空白的地方。譬如,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上海一埸會議的談話:「現在該是讓亞洲人管亞洲事的時候了。」對這一連串事件的了解,除了中西輝正的《中國的霸權與論理與現實》外,Howard w. french的“Everything Under the Heavens: How the Past Helps Shape China’s Push for Global Power”一書從內部和外部看中國。對中國崛起的意義之深刻研究也正好互相輝映同一事實。。。而這也顯示中國(ccp)仍然在前現代的朝代政治模式中 從前有個國家,位居世界中心,其地位受到遠近各方民族承認,在今天我們稱這個國家為「中國」。我們在地圖上指認的「中國」這個國家,其實存在的時間並不久。在其歷史大部分的時間裡,這塊朝代嬗遞統治的土地,不認為自己是個國家,也不會視其鄰邦為國家。不論就地理形式或就其思想而言,它是個帝國,而且在大半時間裡是沒有邊界的帝國。在過去兩千年大部分時間裡,歷朝各代發展出不同形式的「朝貢體系」,將鄰邦視為藩屬國。從中國本身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常態是天下歸於一統,也就是「普天之下」的觀念。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虛偽的溫和態度將其稱霸天下的野心隱藏起來,在其他強國的協助和投資下茁壯起來。如今中國已撕掉這個外表,愈來愈堅持自己在全球大國的地位,藉由建立海軍、增強對南海等地區的領土主張,並在外交上霸凌周邊小國,來宣示其獨霸亞洲的計畫。中國此一態度的基礎,是幾千年以來的「天下」概念,認為「天下」都在中華帝國的勢力範圍之內。當我們理解這種歷史認同如何讓中國繼續以意識形態、哲學甚至法律的方式影響其當下的行動,便可知道,隨著世界秩序的轉變,中國將成為什麼樣的全球大國。 本書所討論的主題,是目前國際社會最關切的議題。早在現行國際體制建立以前,東亞早就已建構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夏體系;不過,清朝末年的鴉片戰爭到與日本的甲午戰爭,中國維繫不了這種中華帝國的體系,本書第一章說明了中國要洗刷恥辱的企圖心,特別是甲午戰爭結束後一落千丈的國際地位,而現在中日間的緊張與衝突,在兩國歷史上早已埋下種子。 第二章將焦點轉移到東南亞與中國的南海問題上。中國在南海強悍的主張,讓菲律賓與越南在面對中國的壓力,前者採取了法律救濟,提出了「南海仲裁案」,後者則早與中國纏鬥數千年。 第三章敘述中國明朝國力鼎盛之際,在1405-1433年間派鄭和進行的「七下西洋」,浩浩蕩蕩來到國際戰略重要據點──麻六甲海峽,開啟了中國可能的海權時代,但隨著永樂皇帝辭世,中國的海權盛世不僅沒打開,更被葡萄牙與西班牙急起直追,若中國繼續增援龐大征服海洋的資金、兵源與船隻,恐怕歷史將會改寫。而今天中國人仰望重新發現的鄭和,主要是為了重建本身的榮譽感。 第四章描寫中越之間的長久歷史和兩國的恩怨情仇與糾葛。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越南並非華夏而是蠻夷,屬於世界的邊陲。然而,從越南人的角度來看,越南也屬於世界的中心,越南征服占婆,便是模仿中國的「朝貢體系」。而二戰時中共扶植越共,而後中越兩國重蹈歷史相互較勁,並大動干戈。 第五章提及日本將釣魚台列嶼國有化的過程,成為近年來中日關係波折最大的事件。而安倍晉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後,在靖國神社的議題上採取較小泉純一郎更為謹慎的作為,中日試圖改善彼此的關係。即使在某些議題上,中國看起來似乎有些讓步,但這只是戰術上的運用,中國回到過去盛世的年代,凌駕於日本之上的野心從未改變。 第六章回到南海的主權聲索,中國一方面與東南亞國家進行友好關係,另一方面在南海大興土木,破壞彼此關係,卻又推出「一帶一路」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供誘因。中國這種「一放(經濟)一收(軍事)」,在二十一世紀前幾年,有節奏地進行著,到了2014年,收與放同時出現。中國對東南亞國家占上風之際,同時施以更多的經濟誘因,來彌補這些國家在心理上對中國強悍的不安,並以此勸誘其他國家臣服。從這種矛盾的心態可以看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彼此心態上的互補與競爭關係。 冷戰結束後,當中國開始採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美國樂見中國的改變,因為許多人認為當中國富起來後,中產階級增加,勢必會要求政府進行政治改革,朝西方民主的方向邁進。但事隔多年,當政的中國共產黨不僅未屈服西方的政治潮流,反而演變成權力集中在一個領導人身上。當2018年習近平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推翻國家主席任期限制,讓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驚覺到,這樣的中國已成為東方的「巨靈」。 長年以來,本書作者深入研究中國歷史,加上實地採訪報導,讓讀者了解中國崛起的背景因素,從歷史脈絡中找到答案。對於中國長期面對的重要對手東北亞的日本以及東南亞的越南,作者點出中國在數百年來東亞權力競爭史上的角色,及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Calling Philosophers Name

時至今日不少人仍在爭議中國是否有哲學。在這爭議中又指“哲學”一辭是愛智慧云云。可Christopher moore在追溯“哲學”單辭的含義在最初兩個世紀的演變過程中,却指出這個單辭的出現、使用部分是出於對政治虛假的一種譏諷中尋找真相的意思。然後,這個辭就意謂着通過研究、反思來實現自我完善的生活的追求與審議。在這項研究探討中moore指出:早期哲學致力於証明自身的(質疑的)合理性。這種尋求合理性的衝動亦漸漸構成了「哲學」這個學科的歷史、以及其影響,從而漸漸構成今日“哲學”一辭的意義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躁動的新彊

小時候浸滛於《紅旗畫報》之中,每十月一日都會把那五星旗掛出來。深刻的印象中看過一套電影《農奴》,述說西藏的“故事”。。。其後因為宗主國的關係學校給封了。不願入籍當地唯有舉家回“國”了。。。。 其後的所見所聞,年長後更確定知道一切都是一種謊言。。。 2013年10月28日,一輛吉普車在繁忙的人群中犁過,然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爆炸。 中國當局將駕駛員確定為維吾爾族,維吾爾族是生活在中國西北省份新疆的一千萬個伊斯蘭少數民族之一。 六個月後,八名持刀維吾爾族人在昆明的火車站橫衝直撞,炸死29人,炸傷140多人。 這些被稱為“中國的9/11”的襲擊動搖了中國領導層,對新疆及其維吾爾族人進行了嚴厲鎮壓。居住在該地區的少數西方評論員之一,記者Nick Holdstock走進了中國的心臟地帶。 面對一個強大而寬容的一黨中國國家,維吾爾族的故事揭示了維吾爾族的故事是壓迫,艱辛和無助。 結果,中國的伊斯蘭人口正在對其自身的妖魔化做出反應,毫無疑問,中國的伊斯蘭恐怖主義活動在未來十年將會增加。 如何… 「他們」, 被迫成為「中國人」不衹是西藏 ◎「新疆」,如何「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地圖上的「新疆」,意思其實是「新的疆域」。是什麼時候新增的疆域?又是怎麼來的?她的另一個名字:「東突厥斯坦」,為什麼在中國是個禁忌? 事實上,要談新疆問題──不管是發生在新疆的各種暴力事件,或是疆獨問題、甚至是新疆的認同問題,都應該從「新疆」這個名字開始。這個宗教、文字與信仰都與普遍認定的「中國」大不相同的地方,從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被」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這個「新的疆域」走向分歧與動亂之路? 本書作者在新疆遊歷十五年之久,可說親自見證在既存的文化差異下,中國政府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者,以及造成如今新疆本地的動盪,以及與內地漢人的衝突與歧見。 ◎中國如何親手製造出極端主義份子? 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人,其實不管是在文化、宗教與語言上都與中國內地的漢人有不容忽視的差異。在這樣的差異下,不論是在交流或溝通上都難免會產生齟齬。然而,面對這樣的差異,中國政府卻是以「同化」為前提,企圖達到「維穩」的效果。 因此,即使中國政府一再強調對維吾爾人的照顧,但霍史達克仍觀察到中國政府抹去維吾爾民族色彩的軌跡。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強迫穆斯林羞辱自己的宗教──包括把豬養在聖陵內。他們破壞清真寺,燒毀古蘭經。改革開放後,中國表面上大力保護穆斯林的文化,但在「去維吾爾」化的腳步卻越來越快;包括大量移入漢人、透過義務教育漸次以漢語取代維吾爾語。後者被看做是從根本抹去維族文化的手段之一;而在結合前者,讓漢人勢力在新疆逐漸站到經濟上的優勢後,許多的維吾爾年輕人因為無法在家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只好離開故鄉到中國內地謀生。而在投入一個陌生環境後必須面對的劣勢,則讓一部分人淪為中國內地人民口中的「維族小偷」、「新疆團夥」,甚至成為一個族群印記。 在書中詳細描述:中國為了統治與維持局勢穩定而採行的多項政策如何造成衝突,這些衝突又如何演化為民怨;中國政府因此加強對新疆的諸多管制,這些管制則同步激化民怨。而在連番衝突下,漢人與維吾爾人如何走向彼此分岐與仇視之路;這些衝突、憤怒與仇視在日後成為極端主義者的溫床,也可說是一部分維吾爾人從被壓迫的少數民族,轉變為極端主義者的起點。 ◎中國的新疆政策,該是台灣的借鏡嗎? 早在胡耀邦時期,中國便因為土耳其的插手而恐懼「將新疆拱手讓給土耳其」;而維吾爾的極端主義者多次引發的動亂,不但讓中國政府派重兵進駐新疆,更讓中國政府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將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視作恐怖組織。在這樣的前提下,針對維吾爾人對政治上的不公所採取的反擊──即使是社會案件──中國政府的因應之道是:更加強對新疆的管制。 中國從來沒有緩解像這樣衝突、民怨與分歧的機會嗎?胡耀邦曾經想為此努力過,卻被指稱為賣國。對「新疆可能獨立」與「外國勢力可能進入新疆」的恐懼,讓中國採取最激烈的統治手段。未來會有好轉的機會嗎?對此,在新疆遊歷了十五年的霍史達克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他對此抱持悲觀的理由,或許也該是台灣的借鏡。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