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April 7, 2021

Cat Wars: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a Cuddly Killer

一位名叫David Lyall的燈塔飼養員帶著一隻名叫Tibbles的貓抵達新西蘭附近的Stephens島。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Stephens島特有的稀有鳥類:鷦滅絕了。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實了許多環境保護主義者一段時間以來的懷疑-僅在美國,自由放養的貓就殺死了數十億隻鳥類和其他動物。同樣令人震驚的是狂犬病和寄生弓形蟲從貓到人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鮮為人知但可能具有破壞性的公共衛生後果。 本書講述了自由放養的貓對全世界生物多樣性和公共健康構成的威脅,並為圍繞這些貓種群爆炸管理的爭議提供了新的線索。本書追溯了人類和貓之間的歷史和文化聯繫,從早期的馴化到當前的寵物擁有熱潮,以及通俗易懂地解釋了滅絕,種群建模和貓科疾病的科學方法。它描繪了導致我們目前陷入僵局的事態發展-從Stan Temple對威斯康星州貓捕食的突破性研究到今天在澳大利亞進行的貓消滅計劃。它描述了少數但崇高聲望的貓擁護者如何成功地採取行動,而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就像特殊利益集團阻礙遏制吸煙和氣候變化的嘗試一樣。 本書描繪了一個複雜的全球性問題的生動圖畫,並提出了解決方案,預見了野生動物和人類不再易受自由放養的貓的影響的時代。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Understanding Animals: Philosophy for Dog and Cat Lovers

動物如何看待世界? 成為貓或狗真的感覺如何? Lars Svendsen在本書中研究了人類如何嘗試理解其他動物的生活,深入探討了動物的交流,智力,自我意識,孤獨和悲傷,但最根本的是人與動物如何同居並建立一種友誼。 作者提供了從黑猩猩到章魚等許多不同動物物種的例子,但他的主要研究對像是貓和狗:我們當中許多人是日常生活中最接近的動物。 利用哲學分析和最新的科學發現,作者認為,我們從與寵物的關係中收集到的知識與對人類-動物關係的任何科學研究一樣有效和深刻。 通過這本有趣且發人深省的書,動物愛好者和寵物主人將對作為動物,進而成為人類的動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o Understand a Cat: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通過一種方法論二元論來理解貓(當然也包括其他動物)的日常行為:機械解釋模型和心理解釋模型。本書提出了根據科學博弈規則將這些模型組合為一種理論結構的方法論思想。這種方法表明,特定的心理解釋是從解釋模型或方案中產生的,這些解釋模型或方案符合科學遊戲規則的要求;並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結構,稱為多解釋理論,以產生特定的理論,從而為我們提供了對行為現象的有效解釋。該書深入研究了擬人化以及貓是否具有意識和自由意志的複雜問題,並研究了心理,計算和神經生理學之間的複雜關係。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Feline Philosophy: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哲學史一直是人們對人類不安的姑息治療的可悲的悲劇性或喜劇性繼承。從Spinoza到Berdyaev的思想家們一直在追求以下問題:如何快樂,如何成為好人,如何被愛以及如何生活在一個充滿變化和迷失的世界中。但是,也許我們可以從貓(這是最能吸引我們的想像力的動物)中學到的知識,而不是從世界上偉大的思想家那裡學到的東西。 在“Feline Philosophy: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中,John gray在貓身上發現了一種不受焦慮和自我意識負擔的生活方式,表明它們如何體現愛,依戀,死亡率,道德和自我等重大問題的答案:montaigne的家貓,從中或許未經檢查的生活可能是值得過的生活; Meo,越南戰爭的倖存者,具有“無所畏懼的喜悅”不可動搖的能力;還有Colette的Saha,她顛覆性的短篇小說《貓》(The Cat)的貓女主角,這是關於人類嫉妒陷阱的寓言。 探索貓的本質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東西,gray對人類例外主義的愚蠢以及我們從根本上脆弱和孤獨的狀況提供了深刻而發人深思的冥想。他描繪出一條沒有幻想和妄想的生活之路,揭示了我們如何能夠忍受危機和變革,並適應貓咪一如既往的變化。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 Leave a comment

The Multiple Realization Book

有人論證道德實在論時 說道德性質,如果是實在,不能是自然性質,因而不能由自然科學探討。論證涉及道德性質與心靈的本質的類比。說如果心靈是可化約做自然科學能探究的性質,即心靈等同於一個特定的生理結構,那麼,就不可能有“多重實現(multiple realisation)”,即完全不同的生理結構不可能有心靈活動。假定我們知道自己有心理活動,這就是說「火星人」的那種完全不同的生理結構會使它們連基本心理活動如「痛苦」也沒有但這是荒謬的,沒理由假定人類的生理結構是唯一一個可以產生心理活動的生理系統所以應該堅持“多重實現”類比於道德性質,情況就是完全不同的自然世界也會產生道德規範,所以不能由只探討自然界的科學來研究……現在心靈哲學也重新遇到這個課題,不過不是集中討論Putnam 用它來論證functionalism ,比如若要了解火星人有沒有痛苦經歷,我們應該按「痛苦」是如何相對於其整體心理來發生、在其心理網絡中扮演甚麼角色來了解(而不是按痛苦如何體現於某種腦部物質來了解)。。。 關於本書自從Hilary Putnam在1960年代將“多重實現”作為經驗假設提供以來,哲學共識就反對了可以用大腦過程來識別心理過程的觀點,並且廣泛實現已成為整個科學哲學中“反還原共識”的基石。Thomas W. Polger和Lawrence A. Shapiro對“多重實現”進行了首次書本式的研究。他們對“多重實現”的分析是一系列哲學上的,經驗豐富的論證的起點,這些論點使人們對認知科學中的“多重實現”的普遍性產生懷疑。在論證過程中,他們回應了Jerry Fodor,Ned Block和其他傑出的心理學家所提供的多重實現的經典辯護。Polger和Shapiro得出的結論是,身份理論(mind-brain identities)一旦死了,仍然是一種可行的心智理論。如果適當地加以構想,它就可以享受通常被認為僅是假定“多重實現”為真的心智理論帶來的好處。正如Polger和Shapiro所認為的那樣,腦智身份在認知科學的發展和成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認為基於經驗的心智理論中實現“多重實現”的前景很小,也沒有必要。這使Polger和Shapiro提供了一個替代框架,用於理解認知科學以及化學,生物學和其他非基礎科學中的解釋。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