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 April 2025 (2)
- March 2025 (3)
- February 2025 (4)
- January 2025 (4)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1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2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
Monthly Archives: July 2021
The Irrational Ape
為什麼有缺陷的邏輯會讓我們所有人都處於危險之中,以及批判性思維如何拯救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大的主張,但知道如何清晰和批判性地思考確實有助於拯救世界。 1983 年 9 月,在冷戰最激烈的時候,蘇聯的預警系統顯示有 5 枚美國導彈向該國發射。Stanislaw Petrov知道自己的職責:他要通知莫斯科核戰爭已經開始,以便他們能夠立即做出毀滅性的反應。相反,他打電話說系統有問題。他已經評估了情況並推斷出錯誤比這種有限的攻擊更有可能發生。 當然,我們可能不必從核毀滅中拯救地球,但我們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從未如此重要。在一個假新聞、對專家的不信任、偏見和無知經常佔據主導地位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被誤導。我們生活在一個觸手可及世界上所有知識的時代,但這也意味著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傳播得更遠、更快。 你知道嗎: ♢ 社群媒體上被分享的文章,有六成是沒仔細讀過內容的人轉傳的。 許多人只因為標題很吸睛,就按讚、按分享! 或是因為標題令人憤怒,就在鍵盤上充滿熱血、展現義憤! ♢ 政客使用統計學,就和醉酒的人使用燈柱一樣, 是為了支撐,而不是為了照亮。 ♢ 賣房子的人說:「前年房價雖然跌了50%,但去年又強彈了50%, 買家完全沒有虧到錢喔。」他應該是很誠實,才會這麼坦白吧? ♢ 命理師和占星家說:「你很善良和熱情,但如果你感覺遭到背叛, 你也可能產生令人招架不住的怒火與怨憤。」 你覺得很準吧!所以,他們幾乎對每個人都這麼說。 ♢ 人的記憶,並不像錄影裝置,你只要錄下事件,以後就可以回顧。 記憶其實更接近維基百科,你可以上去改動它——但是別人也可以。 ♢ 媒體好像分不出「一場車禍意外」與「一場文明危機」之間有何差別, 所以行車記錄器新聞,往往凌駕於專業鏡頭下的深度報導…… 我們習慣追求速度、勝過追求真實度,習於反應、而非反省。我們具有上帝般的科技,卻擁抱中古時代的習俗,懷有舊石器時代的情緒。 在”The Irrational Ape”中,David Robert Grimes展示了我們如何被引誘犯下嚴重錯誤或得出錯誤結論,以及如何避免此類錯誤。鑑於現代科學的力量以及運動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團結起來抗議某項事業的方式,我們正處於危險時期。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通過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方法,我們可以發現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於從決定購買什麼保險到避免全球災難的方方面面。這本書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案例研究和例子,有助於確保我們為現代世界做好準備。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bullshit and Philosophy
在人類文化裏,最突出的特徵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愛“胡說八道”/ “廢話連篇”/ “扯淡”/ “bullshit”。 例如 。「本質的問題出在 大部份人以為理性邏輯思維 是最高級的思維 而這只是因為被困在人類大腦中去思考 所產生的自我感覺良好 又或者說 幻覺 換句話說 就是另一種生物式的 坐井觀天 如果說理性能夠解釋並窮盡宇宙真理 → 這句話等於在說 靠著人類的「腦袋」 能夠窮盡宇宙真理」 (可是説這些話時是在運用理性? 邏輯思維還是屁股呢 ?立場上是非理性,但表達能不用理性嗎?) 。「花時間去找書丶找資料而少了讀書的時間不如想辦法斷了找書的途徑….」 (但行為上 卻花大量時間在網絡上與人址淡) 人對扯淡/廢話——及其近親——真實性——的興趣空前高漲,但這個話題有著豐富的哲學歷史,霍布斯、洛克、休謨和康得都在討論這個問題。雖說扯淡無處不在,卻沒有一種學說,一個理論來剖析他,在這裡,從認識論、倫理學、形而上學、歷史和政治的角度反思扯淡。解決的問題包括什麼是胡說八道,它有什麼作用,它是否是一種曇花一現的時尚,以及它是否可以消除,這本書是許多發現廢話值得思考的人的指南和資源。他的主旨不在於提供一個理論模型來解析扯淡,而是探討現今社會何以充斥著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指出,扯淡有頁碼、詞語、裝訂、封面、書封上的廣告、評論等,而且有詞語串成的句子和段落,但是它們說了一堆廢話,沒有傳達任何有意義的東西。作者以哲學的辨證方式,開宗明義地區別了“扯淡”與“說謊”。扯淡不是說謊,卻是真理最大的敵人。因為說謊的人知道何者為真,卻講的是假話。而扯淡的人既不關心何者為真,也不關心何者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這種認為無論事實真相如何都沒有差別的態度,就是扯淡的本質。書中將矛頭直指當今社會,扯淡之所以充斥我們的社會,與當代民主社會和市場經濟裏的種種扭曲不無關係,它助長了扯淡的膨脹,特別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權益的關鍵領域,在那裏既難以有真偽的辨別,而追求真偽辨別又有風險和麻煩。靠扯淡來搪塞、敷衍、扭曲、誤導遂成為權宜之計,更有蔚為主流的趨勢。書中的哲學方法讓你一眼看穿扯淡! 這本書是扯淡理論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是扯淡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扯淡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本書對這一現象作了機智風趣和發人深思的研究。在大眾文化中,哲學的作用變得模糊不清。這是一本研究扯淡的上乘之作。你所有能想到的方法,本書都以哲學分析的方法對扯淡進行了定義。相信自己的扯淡這一悖論類似於自欺這一悖論。定義裡的欺騙者知道他的信念是假的,很難看到他如何說服自己相信這同一個信念是真的。對於自欺這一悖論與相信自己的扯淡這一悖論的相似性進行反思有助於我們理解G.A. COHEN與Harry G. Frankfurt有關扯淡本質的爭論。的確,一個人的自欺是另一個人的扯淡。Alfred Mele在” Self-Deception Unmasked”(Princeton 200)中,論證說自欺不應當按照人際間的欺騙模式來理解。在人際間的欺騙中,欺騙者希望他的受害者能夠相信某個信念,而他自己則是不相信的。如果自欺也符合人際間欺騙模式,那麼自欺者必須分飾兩種角色,既要確信又要否定這同一個信念。 所以Mele認為,這種結果顯然說明人際間欺騙模式不適合解釋自欺。因為自欺經常發生,而且那些邏輯悖論性信念很少在自欺中出現。某個男人可能會自欺欺人地認為他的妻子是忠誠的,儘管在其他沒有偏見的人看來證據顯然表明這個妻子不那麼忠誠(P57)。類似地,那些考慮不周詳的偏見通常來自這類明顯的虛假信念:自認為已經充分考量過證據。例如,我最近被告知有些聰明的男孩比聰明的女孩要更聰明一些。儘管Harry G. Frankfurt傾向於認為扯淡必須是有意為之,但是我們上述這些例子表明對於真相的漠視有時候是無意的,因為我們在理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
一位前華爾街量化分析師對遍布現代生活的數學模型發出警告——並威脅要撕裂我們的社會結構 我們生活在算法時代。越來越多的影響我們生活的決定——我們去哪裡上學、我們是否獲得汽車貸款、我們為健康保險支付了多少——不是由人類做出的,而是由數學模型做出的。從理論上講,這應該會帶來更大的公平:每個人都根據相同的規則進行判斷,並消除偏見。 但正如Cathy O’Neil在這本緊迫而必要的書中所揭示的那樣,事實恰恰相反。今天使用的模型是不透明的、不受監管的、無可爭議的,即使它們是錯誤的。最令人不安的是,它們強化了歧視:如果一個貧困學生因為貸款模式認為他風險太大(根據他的郵政編碼)而無法獲得貸款,那麼他就會與可以使他擺脫貧困的那種教育隔絕,惡性循環隨之而來。模特們支持幸運者並懲罰受壓迫者,創造了“民主的有毒雞尾酒”。歡迎來到大數據的陰暗面。 奧尼爾追踪一個人的生活軌跡,揭示了塑造我們未來的黑匣子模型,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一個社會。這些“數學破壞武器”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分、對簡歷進行分類、發放(或拒絕)貸款、評估工人、瞄準選民、假釋並監測我們的健康狀況。 O’Neil 呼籲建模者對其算法承擔更多責任,並呼籲政策制定者規範其使用。但最終,取決於我們對支配我們生活的模型變得更加精明。這本重要的書使我們能夠提出棘手的問題、揭示真相並要求改變。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文藝復興並不美
一幅迷人而又違反直覺的肖像畫,描繪了Michelangelo, Leonardo da Vinci, Botticelli等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品背後的骯髒、隱藏的世界。史學家低調不談的文藝復興黑暗史,為你揭露精緻視覺藝術背後的權力、縱慾與腐敗邏輯。 文藝復興時期被譽為文化重生和藝術創新的時期,它籠罩在獨特的美麗和輝煌光環中。它的名字讓人聯想到一個崇高理想的時代的令人敬畏的形象,在這個時代,生活模仿了它已成名的奇妙藝術品。但在新藝術和文化的巨大爆炸背後,隱藏著一個充滿強權政治、變態和腐敗的陰暗、惡性世界,它與當今的共同點比任何人都敢承認的要多: ‧漫步佛羅倫斯街頭時,可能會被住戶隨意傾倒的屎尿攻擊 ‧藝術家創作的動力源自暴力、私慾、歧視與衝突 ‧藝術贊助成為權力階級美化自我形象與贖罪的手段,品味最高的藝術鑑賞家,往往是當代最狡詐殘暴的人 ‧教會利用「信仰」斂財,教會職位成為人們競相爭奪的肥缺,教廷成為家族企業 ‧猶太教被視為否定基督神性的異端邪說,藝術家大展長才,在作品中鼓吹反猶太情結,˙致使社會氛圍充斥著徹底排斥,甚至殲滅猶太「威脅」的惡意。 ‧傲慢的佛羅倫斯人無視義大利以外的世界,將土耳其人與穆斯林描述成天性邪惡、野蠻、殘暴的種族;至於大西洋的民族與土地,則完全不值得藝術圈著眼,攤開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與文學作品,地理大發現彷彿從未發生。 在這幅生動而細緻的肖像畫中,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Alexander Lee闡明了隱藏在那個時期最著名的藝術作品表面之下的黑暗而令人興奮的矛盾。充斥著詭計多端的銀行家、貪婪的政治家、性狂的牧師、血腥的競爭、惡毒的不容忍、猖獗的疾病以及奢侈和過度生活的故事,這種對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腹地的扣人心弦的探索表明,遠非高思想理想,文藝復興時期的崇高紀念碑是由有缺陷和飽受折磨的藝術家創造的,他們生活在一個不斷擴大的不平等、黑暗性慾、偏執和仇恨的世界中。 “The Ugly Renaissance: Sex, Greed, Violence and Depravity in an Age of Beauty《文藝復興並不美:那個蒙娜麗莎只好微笑的荒淫與名畫年代》“是一段愉快的放蕩之旅,穿越意大利過去令人驚訝的矛盾,如果沒有大量的墮落和墮落,歷史上最偉大的傑作可能永遠不會出現。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an ugly truth
Facebook是好用的,但當它的成長使它忘了它的”初衷” ,而且越來越對使用者的權利漠視(使用者上傳了各種資訊使它從中獲得了利益, 但使用者却不單隻沒有得到回報反而受種種不合理約束)、甚至將自身視為有若上帝的視角時,那它也就觸動了各方的利益 “最終的取締。” – 紐約時報書評 屢獲殊榮的《紐約時報》記者 Sheera Frenkel 和 Cecilia Kang 以引人入勝的幕後揭露方式揭開了我們時代的科技故事,為 Facebook 的失寵提供了明確的描述。 Facebook 曾經是矽谷最偉大的成功案例之一,但在過去五年裡一直飽受爭議和危機的困擾。事實證明,雖然這家科技巨頭在連接世界,但他們也對用戶數據處理不當,傳播假新聞,並放大危險的、兩極分化的仇恨言論。 許多人說,該公司只是迷失了方向。但真相要復雜得多。領導決策促成了危機,然後試圖轉移人們對危機的注意力。一次又一次,Facebook 的工程師被指示創建工具,鼓勵人們在平台上花費盡可能多的時間,即使這些工具助長了煽動性言論、陰謀論和黨派過濾泡沫。雖然消費者和立法者將憤怒集中在隱私洩露和錯誤信息上,但 Facebook 鞏固了其作為世界上最貪婪的數據挖掘機器的角色,創造了創紀錄的利潤,並通過積極的遊說努力鞏固了其主導地位。 Sheera Frenkel 和 Cecilia Kang 憑藉其無與倫比的資料來源,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公司內部複雜的宮廷政治、聯盟和競爭,揭示這家科技巨頭架構中的致命漏洞。他們爆炸性的、獨家的報導讓他們得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過去五年的失誤不是異常而是不可避免——這就是 Facebook 的表現方式。在大動盪時期,在Mark Zuckerberg和Sheryl Sandberg的領導下,增長始終如一。兩人都被視為 21 世紀獨特的高管原型——他是技術“天才男孩”成為億萬富翁,她是商界的終極女性,通過她的書籍和演講激勵了數百萬人。但是,由於他們的技術被全球仇恨販子、犯罪分子和腐敗的政治政權所採用,每個人都被封閉在緊密的顧問圈子中,並因自己的野心和傲慢而步履蹣跚,造成了毀滅性的後果。在醜陋的真相中,他們終於被追究責任。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uncommon grounds
這本書可謂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藥物的權威歷史 雖然它已証實對我並不成癮,但在眾多可選擇的飲品中却成為我的首選 Uncommon Grounds 講述了咖啡從在古老的阿比西尼亞的一座小山上被發現到星巴克問世的故事。 馬克彭德格拉斯特回顧了過去十年咖啡文化的巨大變化,從導致全球價格暴跌的災難性“咖啡危機”到公平貿易運動的興起以及對質量著迷的咖啡鑑賞家的“第三波”。 隨著咖啡文化的範圍不斷擴大,Uncommon Grounds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的精彩娛樂指南。 一本詳盡的咖啡通史,從7世紀的北非,到大航海時代的中美洲;從手工研磨的咖啡工藝,到星巴克的商業帝國;從咖啡的品質與産地,到背後複雜的商業與地緣政治關系;從20世紀的咖啡廣告與包裝模式,到今日咖啡的全球分銷體系,一本書揭示了幾乎所有關于咖啡的故事。 本書開始于埃塞俄比亞的山區,那裏的牧羊人第一次發現了咖啡豆能取悅羊群。阿拉伯商人将咖啡傳播到歐洲,在那裏咖啡成爲17世紀文化與生活變革的催化劑。随着大航海與殖民時代的開啓,帝國主義将咖啡種植園開到了東南亞、中南美……幾乎所有有利于咖啡生長并适合遠洋貿易的地區。而這一過程也塑造了當代世界的版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咖啡作爲一個主要的美國行業出現,廣告幫助麥克斯韋大廈、福格斯和希爾斯兄弟成爲家喻戶曉的名字。在激烈的競争中,咖啡質量往往被低價所犧牲。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于對咖啡質量的擔心,甚至還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營養革命。而今天,以星巴克爲首的新興商業帝國的興起,又在産業、文化、口味上重塑着咖啡。 本書不僅可以幫助了解咖啡的口感、産地與工藝,更能了解咖啡背後的曆史,并從小小咖啡豆的曆史中,掌握萬千大世界的商業脈搏。 這藥物的飲/食用尚有很多有趣而值得探討的呢…..例如加入咖哩中,咖啡加辣椒加檸檬飲用。。。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Reader , come home
十年前, Maryanne Wolf的”Proust and the Squid《普魯斯特與魷魚》”揭示了我們對大腦如何學習閱讀以及閱讀如何改變我們思考和感受的方式的了解。從那時起,我們處理書面語言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人既關注自己的變化,也關注孩子的變化。關於閱讀大腦的新研究記錄了兒童和成人在沉浸在數字主導的媒體中學習閱讀時大腦的這些變化。 現今作者這一本生動、雄心勃勃且內容豐富的書信,探討了閱讀大腦的未來以及隨著我們越來越依賴數字技術而進行批判性思維、同理心和反思的能力。 本書深入研究了這項研究,包括 Wolf 寫給我們——她親愛的讀者——的一系列信件,以描述她對閱讀大腦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擔憂和希望,因為它不可避免地會改變以適應數字媒體。 Wolf 提出了一些棘手的問題,包括: 孩子們是否會學會整合作為專家閱讀大腦核心的全方位“深度閱讀”過程? 看似無窮無盡的分散注意力的孩子們的注意力和他們對即時、大量信息的快速訪問的混合會改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嗎? 有了觸手可及的信息,下一代是否會學會建立他們自己的知識庫,這可能會阻礙他們進行類比和從他們所知道的推論的能力? 反過來,所有這些影響是否會改變兒童和成年人對“較慢”認知過程的使用,如批判性思維、個人反思、想像力和同理心,這些過程包括深度閱讀,並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的生命? 數字影響鏈最終會影響民主社會所需的批判性分析和移情能力的使用嗎? 我們如何在閱讀大腦的未來迭代中保持深度閱讀過程? 誰是每個時代的“好讀者”? 對注意力持續時間、批判性推理和過度依賴技術的擔憂不僅僅與兒童有關——Wolf 自己發現,雖然她是一名閱讀專家,但她的深度閱讀能力受到了影響,因為她不可避免地越來越依賴在屏幕上。 Wolf利用神經科學、文學、教育、技術和哲學,將歷史、文學和科學事實與腳踏實地的例子和溫暖的軼事相結合,闡明復雜的想法,最終提出了一個雙語閱讀大腦的建議。引人入勝,讀者,回家是一個路線圖,它為技術對我們的大腦和我們最重要的智力的影響以及這對我們的未來可能意味著什麼提供了一個警示但充滿希望的觀點。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White Road
簡單的白瓷,堪稱是促成東西方交流的最重要文物。1291年,馬可波羅帶回來自中國的第一件瓷瓶,從此掀起西方對白瓷的渴望與痴狂。艾德蒙.德瓦爾結合旅遊、回憶與史料的豐富之旅,引人入勝。 「對白色的迷戀,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 「我讀過《白鯨記》,所以我知道白色的危險,我想我也瞭解沈迷於白色的危險是什麼,就是被純淨所吸引拉扯過去。在它所構築的虛擬實境中,整個人被轉型和改變,你覺得你獲得了新生。」 一趟追索白瓷源頭的旅程,一個走訪瓷器串聯起近代東西交流路程的朝聖之旅。暢銷史學作家、國際知名的陶瓷藝術家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 繼《琥珀眼睛的兔子》之後又一力作,用半生的期待與準備,皓首窮經,18個月的時間,踏上白瓷的尋根與朝聖之旅。 他深入走訪了白瓷源頭的三地:中國景德鎮、德國德勒斯登、英國普利茅斯,檢視了景德鎮由盛至衰的過程,也補充了納粹德國時期,一段史書從未提及的殘酷白瓷史。發現,白瓷不僅是串連東西方交流歷史的最具代表性文物,也是一種堪令無數人以身殉職的危險迷戀。 1291年馬可孛羅將第一件瓷器從中國帶回遙遠的威尼斯,這是進入歐洲的第一件瓷器。從此全歐洲的王侯貴族,全都瘋狂地愛上了來自東方的CHINA, 並以超過金子的高價進口。 在這之前,歐洲能做出陶器與軟瓷,卻從未曾見過如此晶瑩堅硬又輕巧的硬瓷。 軟瓷一刮,上面的釉彩就掉了,硬瓷則不然。白瓷的主要原料是兩種:瓷土與高嶺土,看似單純,但四百年來歐洲皆無法破解,硬瓷的燒製配方成為中國的不傳之秘,以致來自中國的白瓷有如黃金般貴重。 十六、七世紀,天主教耶穌會士紛紛來到中國,以傳教之名進入康熙宮廷,或長住到景德鎮,當起商業間諜,以便近身觀察書寫陶瓷的製程,寫成書信報告,在歐洲出版。除了研究瓷器,也研究中國這個神秘、強大、富庶又美麗的國家的一切。整個歐洲陷入對中國風的狂熱,眾多王侯不惜萬金,迢迢買來精美China,蓋出瓷宮,進而渴望白瓷秘方,找尋頂尖煉金師,投入官窯一再嘗試淬煉……。 十八世紀初,1708年,歐洲第一件白瓷,終於在德國薩克森王奧古斯特二世的實驗室中,被成功地燒製出來。秘方被盜,流傳出去。 半世紀之後,英國商人,也靠研發精神,成功破解了硬瓷秘方。英國的Wedgwood,德國的Meissen成為御用精品,歷久不衰且愈發精美貴重。數十年後,景德鎮卻成了英國瓷器的代工廠。 1966年文革開始,景德鎮成了「破四舊」的對象。除了生產毛像、革命相關的主題,舊有的藝術創作和非關實用的設計都成了禁忌。中國數千年來,瓷器作為一項藝術精品,早就達到了巔峰造極的成就,卻在這百年之中迅速地衰退。 德瓦爾以溫柔又人道的眼光,委婉地走訪出一個個真實、動人、豐富的故事。24萬字的篇幅,無數典籍的旁徵博引,也完整地寫出了瓷器史的迷人面貌。無論是否對瓷器有所認識,接觸此書後都將深受此書的吸引。 瓷器是心頭好之一,但也往往衹能是心頭好。BTW,日本大板有瓷器博物館及街頭瓷器墟市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Lacan and Levi-Strausd
沒有Lacan佛洛伊德將會消失於學界 Lacan和Levi-Strauss經常在法國結構主義思想的評論中一起被提及,但究竟是什麼將他們不同的項目聯繫起來呢? 在這項重要的研究中,Markos Zafiropoulos展示了Lacan著名的“回歸弗洛伊德”是如何只有通過Lacan對Levi-Strauss的閱讀才成為可能的。 通過對精神分析家和人類學家的工作進行仔細而有啟發性的比較,Zafiropoulos對Levi-Strauss展示了Lacan關於象徵功能、語言的力量、父親的角色甚至無意識本身的理論是如何欠下一大筆債的。 Lacan和Levi-Strauss不僅僅是對這兩位思想家之間關係的學術研究:它也是對Lacan工作的極好介紹,詳細而清晰地闡述了他在 1950年代。 1950年代,佛洛伊德和他的無意識被主流棄置一旁 「要相信他。」法國精神分析師(稱之為思想家更適合? 第一代的哲學資詢師(philosophical consultant?)Lancan疾呼,要相信並回歸佛洛伊德,藉由結構主義大師Levi-Strauss的啟發,Lacan引爆了精神分析界的改革運動 「無意識是一個有著特殊功能的器官,耗盡自己的真實性,只會對來自其他地方的不明元素執行結構法則:驅力、情感、再現、回憶。」Levi-Strauss(1949) 「精神分析所賭注的正是:在涵蓋所有人類關係領域的象徵關係規則裡,辨識出[無意識]主體賦予自己什麼功能。」Lacan(1953) 精神分析的發展在五○年代時,因著客體關係及自我心理學的發展,使得這位精神分析之父的諸多理論在當時已被視為過時與偏頗。處在此種丟棄亡父的集體氛圍下,法國精神分析大師Lacan卻在1951-1964年間,以一系列倡議「回歸佛洛伊德」的講座,堅持應重新閱讀佛洛伊德原典,特別是「朵拉」、「鼠人」及「史瑞伯」等經典案例,並援用法國人類學者,如Levi-Strauss的結構主義在家庭、象徵秩序及社會普同性上獲致的成果,重新詮釋鏡像階段理論、無意識與主體之誕生的關聯等概念,也對人類從自然進展到文明之謎,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Lacan擷取了Levi-Strauss的概念,認為個人的心智發展如同社會,是具有普同結構的。官能症患者發展出的症狀或許各有不同,但他們在紛雜表相下呈現的無意識主體,卻具有相同的結構框架。分析師在進行治療時,重要的不是去分析醫病關係裡的移情對決,而是辨識主體賦予自身的象徵功能,以及進行話語解密,設法定位出病患在人格發展框架中因遭逢困境而固著的結點,才可能發掘出真正的、屬於無意識的阻抗根源(病灶),而不會陷在治療師及病患的自我拉鋸戰中,徒勞無功。 本書作者Markos Zafiropoulos針對Lacan於1951-1957年間的講座內容,進行地毯式搜索,巨細靡遺地逐條舉證出Levi-Strauss對Lacan思路的影響,不單對Lacan思想有考古學式的貢獻,還分析了這動搖精神分析界的「回歸佛洛伊德」運動,有多少成分是受了Levi-Strauss著作的影響。我們希望藉由這些「現場發掘」,理解這份對Levi-Strauss的虧欠在精神分析的領域當中是如何被潛抑,而這虧欠反過來又是如何在精神分析的發展中,乘著這股回歸的潮汐,以蛻變後的形貌再現。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