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 January 2025 (3)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0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1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
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21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香港回歸二十多年來已漸漸失去了它的光彩,國安法下各種社會組織、人…也漸漸的遠去、消失。這時候看看香港的一個地標:尖沙咀重慶大廈,重慶大廈是全球化的一個縮影,但有種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養育了生存在跨國資本主義底層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臺,他們環遊世界以牟取利益和業務聯繫。在經營香港的巨頭們眼中,這棟大廈也許看起來危險破舊,但正如麥高登指出的,這是一個人們以最低預算進行商務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資本主義軟肋的人都應該閱讀此書。也許通過重慶大廈也能多少令人了解這個城市的特別與那光彩之處;當然,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也將消失……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比得上這座被評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廈,這是一座位於香港旅遊區中心的破舊的 17 層商業和住宅建築,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鬧市如同孤島一般。收容的住客來自百多個不同國家,這些住客在這座“小聯合國”如何互動,亦可成為一個“另類聯合國”的田野調研。雖然重慶大廈就在香港的鬧市中心,但內部運作自有其規律,和尖沙咀仿佛屬於兩個世界,成了特區中的特區。在重慶大廈活動的人,縮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尋求庇護的人,自然各有其傳奇出處;慕名而來找廉價旅館的遊客,會發現香港對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慶大廈地下經濟生存的異鄉人,則往往有著比獅子山下更勵志的故事。這些背景,令不同學科近年都對“重慶大廈學”趨之若鶩,令這座大廈在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後,得到另一個身份被重構的契機。一群非常雜七雜八的人稱這座建築為家;巴基斯坦電話亭經營者、中國賓館工作人員、尼泊爾海洛因成癮者、印度尼西亞性工作者,以及來自亞洲和非洲各地的商人和尋求庇護者在那裡生活和工作。據估計,從重慶大廈出貨的手機,大約占撒哈拉以南手機交易的20%。這種與中環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樞紐角色反差極大 的角色,被作者Gordon Mathews 稱為“低端全球化”。——甚至背包客出租房間。簡而言之,它可能是地球上最全球化的地方。但正如世界中心的貧民窟向我們展示的那樣,重慶大廈之旅揭示了全球化遠沒有那麼迷人的一面。重慶大廈是一個遠離跨國公司閃閃發光的總部的世界,它像徵著全球化對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實際運作方式。Gordon Mathews對大樓多民族居民的親密描繪揭示了他們與商品、金錢和思想的國際流通之間的錯綜複雜的聯繫。我們通過來自非洲的企業家將手機裝在行李箱裡賣回家,以及來自南亞的臨時工努力賺錢給家人帶來的故事,來了解全球化的日常現實。我們看到,這個所謂的貧民窟——儘管犯罪率很低,但它激起了許多香港其他居民的恐懼——不是黑暗和絕望的地方,而是希望的燈塔。Gordon Mathews的引人入勝的故事綱要同樣令人著迷和啟發,使《世界中心的貧民窟》不僅是一次對奇異地方的迷人之旅,而且還可以窺見我們不斷縮小的星球上生命的未來。本書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了大廈居民與國際商品、金錢、理念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繫。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porcelain god
每日如厠,今日突發其想每一地方皆有厠所,可是為甚麽有的令你抗拒進入?…. 早期歐洲人直接把夜壺倒向窗外; 倫敦橋最初是公共廁所,汙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 路易十四有坐在馬桶上接待客人的癖好; 啟蒙時代的歐洲城市還是污穢連天…… 作者積八年之功,尋訪世界各地額廁所,考察形態各異的廁所文化,向我們展示了這一亦莊亦諧、饒有趣味的廁所發展史。 正人君子諱莫如深的廁所還沒有享受過如此的殊榮:堂而皇之地成了歷史的主角。不僅如此,作者甚至這麼評價廁所的豐功偉績:人類文明史並非從文字開始,而是從廁所開始的。她的理由是,廁所發明以後,人類才懂得了如何處理自己的排泄物,才不用為了逃避惡臭而到處遷徙,從而從遊牧時代步入農業時代。關於文明史的源頭這門專家學者們費勁周章研究的學問居然如此輕鬆地得到了解決,真是“常識的勝利”啊! 儘管歷史留下了人類頭腦所散發的無窮智慧,然而,在排泄這個問題上,人類的表現並非那麼令“人”滿意。縱觀本書會發現,人類在面對自己的排泄物時一向乏善可陳。例如,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居然直接將夜壺倒向窗外,男士們為了顯示紳士風度,走在女子的左側,從而可以隨時擋去淩空而至的髒雨。長此以往,便形成了男士走在女士左側的習俗;在西方人思想璀璨、群星閃耀的啟蒙時代,歐洲的城市還是污穢連天,大街小巷堆滿了無法處理的糞便;“太陽王”路易十四居然有坐在馬桶上接待王宮貴族的癖好,真是匪夷所思。倫敦橋最初是公共廁所,汙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歐洲城堡週邊的護城河,因為積滿了城堡主人的糞便,倒是真正起到了防止外敵入侵的作用…… 抽水馬桶的發明被視為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此功決不為過。然而,這一發明之途並非平坦。今天,我們擁有了各式各樣的便器,還得感謝先人的良苦用心。很明顯,發明之路並沒有就此停下,當今人類又面臨著新的問題,如環保問題、能源問題。抽水馬桶的改進永不會停止。這倒證實了本書一開篇對廁所發明之事的無上讚美並非言過其辭。 《廁神——廁所的文明史》作者花了八年時間,到世界各地尋訪“完美”廁所,現在仍然繼續這一事業。因而我們看到,《廁神:廁所的文明史》一書充滿了各種軼聞趣事、野史典故,讀來讓人啼笑皆非。我們在書裡聞到的不是廁所之臭,而是書之香。這是一個幽默的人寫的一本幽默的書,一定能讓你笑得“噴飯”!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age of atheists
尼采“上帝之死”的宣言,如何催生出後現代的碎片化社會? 世界“祛魅”之後,是歷史終結,抑或走向新生? 一部打破專業壁壘的智識全書,一場拒絕簡化的思想盛宴 從古典崩潰到21世紀,一百三十年間人類思想冒險家的探索之旅 是靈性倒退,抑或重陷狂熱,站在歷史分歧點上的人類,何去何從? 這是一個關於人類在孤立無援的世界中探索與創造、失敗和成功的迷人故事。 1882年,尼采宣佈 “上帝已死”,以此為標誌,西方世界進入無神論時代,宗教信仰坍塌帶來的震盪催生了從思想界到藝術文化各個領域的百花齊放。哲學家、詩人、劇作家、畫家、心理學家、科學家……數以萬計傑出的個體將他們的創造性精力投入到設計沒有上帝的生活方式中,在終極價值坍塌的廢墟上獨自面對希望與失望,拒絕妥協,展現出人類的尊嚴和勇氣。今天,他們的事蹟第一次被完整講述了出來。 作為當代最傑出的思想史學家之一,Peter watson以尼采在世紀之交引發的思想震盪為起爆點,考察這一震盪如何侵入精神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將從陀思妥耶夫斯基、榮格、胡塞爾、易蔔生到畢卡索、鮑勃•狄倫,從心理學、現象學、神智學到印象派、波普藝術、爵士樂,從奧斯威辛、廣島、大清洗到伍德斯托克、“9•11”的點點滴滴連接起來,以優雅、精准的筆觸挖掘出看似彼此無關的現象背後有章可循的脈絡,繪製出一張從古典崩潰時代到光怪陸離的後現代的思想地圖。 儘管無神論導向的絕非完滿生活,但人類的靈魂卻始終拒絕沉淪於黑暗之地。一個多世紀以來,這些最優秀的頭腦對生存意義的追尋和富有啟示的回答,匯成一個宏大的人生主題。無論對於想知道生命意義,抑或想要理解我們生存於其中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發現“虛無時代”都將是一次令人驚喜的心靈體驗。 這一年半載以來世界的改變不可謂不大。這一切真有如此書中所喻的情況。一個自認為國際都會的特首竟然可以公開無視法律、而認為法律須神伏於自己之下。另一邊,一個有神論的政權可以與無神論的政權稱兄道弟。。。 這一切會否是“上帝要你滅亡必先令你瘋狂”?。。。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narrow corridor
香港的問題使人不得不思考自由與民主的問題。以前社會雖然有種種不公,但它至少有個規則:有如在一條劃了線的路上,任何車都得按規則行走;要超車都得打燈按程序。可是現在我們發現:任何車輛衹要贏你一個車頭,就可以任意逼你讓它。情況更壞的是:如果後頭的車噸位比你大,它按個喇叭,你就得閃開讓它先走。。。而且情況似乎越來越壞 民主在退潮,自由在崩壞,身處動盪的時代,馴服國家機器、保障公民自由的關鍵究竟何在?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跨越千年政治、經濟與歷史,解答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政治難題。 為什麼有些國家能保障自由,有些國家卻宰割公民?還有些國家徒具形式,根本無法有效治理? 自由,意謂不受他人力量宰制,無須時時生活在恐懼之中。可是,綜觀人類歷史數千年,自由十分罕見。多數時候,強者為所欲為,弱者任憑宰割。理當維持秩序的國家機器若非不存在,就是淪為壓迫的幫兇。為什麼會這樣? 艾塞默魯與羅賓森教授回顧古今中外,引領讀者走訪一個又一個文明故事。從雅典城邦、阿拉伯與中東、非洲、夏威夷與大洋洲、前蘇聯、歐洲、中國與美國。兩位作者主張:國家機器強,社會更要強,互相制衡,踏入「窄廊」,自由才有保障。 本書結合兩位最優秀的政治與經濟學家,奠基於多年原創研究,建構一套清晰、具體的政治經濟學模型。非常適合回應當前全球關心的重大課題: ◆ 如何約束國家機器、進入通往自由的窄廊?這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嗎? ◆ 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是自由嗎?專制國家締造經濟榮景後,能夠回頭保障公民自由嗎?數位極權國家崛起,會終結自由秩序嗎? ◆ 國家在什麼狀況下無法繼續保障自由?國家機器失控,還是社會癱瘓國家?美國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失去自由的國度嗎?臺灣呢?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ignorance and uncertainty
無知從何而來? 無知何時對我們有益,何時有害? 無知在社會互動、群體關係、制度和法律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無知在哪些情境下可以算是一種美德? 我們如何能夠利用無知來學習、發現和創造? “無知Ignorance” 這個課題在哲學丶哲學史上的討論由來已久,於此不妨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看看這一(似乎是)人類心智獨有的一個特徵之一 澳大利亞知名心理學家、社會學家Michael Smithson,就“無知Ignorance”這一主題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和授課。在由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聯合創辦的MOOC平臺edX( https://www.edx.org/ )上,這門課程獲得了來自眾多的關注和讚譽。無知關乎每一個人。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娛樂、生活中,無知同樣無處不在。 “Ignorance and Uncertainty: Emerging Paradigms《無知和不確定性》”提供了一個整體框架,來幫助讀者理解如何看待無知,如何處理無知。兩位作者指出:每個人都需要無知,否則就不可能有新的發現;每個人都可以善用無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掌握主動權。 本書概述瞭解決人類思想和行為不確定性問題的各種方法。 本書深入探討了在不確定或無知的情況下判斷和決策的心理趨勢。 此處回顧了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組織研究、社會學和社會人類學領域的研究,期待Dr. Smithson將其描述為“這些研究人員之間的創造性對話”的開始。 無知和不確定性為理解與當前研究相關的範式提供了概念框架。 它討論了對無知和不確定性的態度發生變化的方式,並解決了以前被忽視的問題。 不管你在哪一個領域學習或工作,這本書也許能為你帶來收穫。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meritocracy trap
躺平/貧窮。。。並不是祗有中國才有的現象,而是社會發展不公、制度缺失必然出現的問題。 著名耶魯大學法學教授Daniel Markovits提出了一項革命性的新論點,抨擊精英統治的虛假承諾 優勢應該通過能力和努力來獲得,這是美國生活的一個公理。即使這個國家每時每刻都在分裂,但精英理想——社會和經濟獎勵應該跟隨成就而不是培養——佔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都堅持重複任人唯賢的觀念。任人唯賢切中了我們的本質。它支撐著美國夢。 但是,如果無論在社會階梯上還是下層,任人唯賢都是騙局呢?今天,任人唯賢已經成為它所設想的抵制的東西:一種財富和特權在幾代人之間集中和王朝傳遞的機制。向上流動已成為一種幻想,四面楚歌的中產階級現在更有可能陷入工作窮人而不是職業精英。與此同時,任人唯賢現在甚至使那些設法登上頂峰的人陷入困境,要求富人以壓倒性的強度工作,利用他們昂貴的教育來獲取回報。這一切都不是精英制度偏離或退縮的結果,而是直接源於精英制度的成功。 這是Markovits以罕見的力量起訴的激進論點。Markovits非常適合揭露精英統治的騙局。在精英大學度過了他的一生,他從內部了解我們被困在其中的腐蝕性系統。Markovits也知道,如果我們明白精英統治的不平等會產生近乎普遍的傷害,我們就可以治愈它。當精英政治揭示了精英機器的內部運作時,它也照亮了向外邁出的第一步,邁向一個可能再次為美國人民提供尊嚴和繁榮的新世界。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