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May 23, 2022

Nostalgia: When Are We Ever at Home?

“懷舊”從醫學而影響到文化,但更切身的影響則是人,個體本身 懷舊對我們作為個人和政治社區的成員提出要求。 在這本 “Nostalgia: When Are We Ever at Home?”一書中,Barbara Cassin對流放和對家園的渴望進行了雄辯而復雜的處理,同時展示了許多人如何根據語言而不是領土來重新想像家園。 從Homer和Virgil對懷舊的基本描述轉向Hannah Arendt的流亡著作,Cassin重新審視了懷舊對土地和家園的危險影響,並通過流放和語言問題重新思考它們。 最終,Cassin展示了當代哲學如何打開根深蒂固和根深蒂固、歸屬感和異國情調的政治風險,幫助我們重新構想在全球和多語言世界中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What Nostalgia Was: War, Empire, and the Time of a Deadly Emotion

懷鄉是時空上對過去的地方的一種懷念,懷舊則是在時間上線性對過去的一種懷念 今天的懷舊被視為本質上是良性的,是對過去的渴望。然而,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從 17 世紀末到 19 世紀末,懷舊是一種極端的鄉愁,有時甚至是致命的。 “What Nostalgia Was: War, Empire, and the Time of a Deadly Emotion”一書揭示了19世紀末懷舊是什麼這段歷史。Thomas Dodman 的故事始於Basel,一位 19 歲的醫學生發明了新的診斷方法,該診斷方法以流行的憂鬱觀念為藍本。從那裡,Dodman追踪它在歐洲文學共和國的傳播,並進入拿破崙的軍隊,因為遠離家鄉的法國士兵被診斷和治療了這種疾病。 懷舊隨後逐漸從一個醫學術語轉變為一個更廣泛的文化概念,一個包含痛苦的審美樂趣的浪漫主義概念。但向其當代意義的決定性轉變發生在殖民地,擔心種族和文化混合的法國人開始將適度的鄉愁視為有益的。 書中後記反映了懷舊的歷史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現代世界的轉變,通過一個持久的想法的歷史完成一次令人驚訝、迷人的旅程。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