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 January 2025 (3)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0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1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
Monthly Archives: May 2022
Modern Money Theory: A Primer on Macroeconomics for Sovereign Monetary Systems
張維為說要用盧布打敗美元。很多人,尤其是擁護中國的人都說要人民幣國際化。同時,中國實施人民幣電子化也被視為國際化的一個舉措(但此舉個人認為是為了管控更多於其他)。 另外亦有人認為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印幣)是不道德。但他們却不知道中國也有量化寬鬆。那貨幣對於我們具有甚麼意義?對於國家又代表甚麼?對於全球經濟又有甚麼作用? 同時為甚麼會有經濟危機,傳統經濟學在過去對全球金融危機提供了甚麼方案?當面對當前世界經濟困局,我們還能相信它嗎?現代貨幣理論又如何可以幫我們如何掌握未來全球經濟的全新思維模式? 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理解“貨幣是什麼”,這將更有助於我們理解世界經濟發展。但一般經濟理論又似乎對我們來說過於深奧。“Modern Money Theory: A Primer on Macroeconomics for Sovereign Monetary Systems”(MMT)一書不需經濟學研究背景,避免術語和公式,非本科生讀者亦能輕鬆閱讀 MMT打破你對經濟的迷思。貨幣並不是交易的媒介,它是國家用來收稅的工具。政府不是家庭,財政不需要追求收支平衡,赤字並非全然是壞事。政府舉債不只適用於美國,也適用於許多發展中的國家 MMT挑戰傳統經濟學直接探究貨幣的本質,以新穎的視角解讀總體經濟學,揭示貨幣如何在現代經濟體中「運作」。並根據現代貨幣理論的主要原則,闡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總體會計、貨幣與財政政策、貨幣制度和匯率等問題。 MMT從異端學說到邁向主流過去被視為異端的現代貨幣理論,近年來卻漸漸獲得矚目,原因在於過去的經濟學,不僅無法阻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面對之後的世界經濟困局也束手無策。而現代貨幣理論卻從「貨幣的本質」這樣的基本理論,解釋了全球金融危機,並在之後準確地預測歐元危機。 早在1990年代中期,日本即成為實踐現代貨幣理論的先行國家,政府大量發行貨幣,保障了基本社會福利與基礎設施更新,卻沒有如傳統經濟學所預測的引發惡性通貨膨脹。2021年,美國總統拜登同意的1兆美元新基礎建設計畫,背後即是以現代貨幣理論為基礎。 MMT世界經濟危機的最好解方本書針對過去現代貨幣理論遭受的諸多抨擊和疑慮,以最簡明的方式從各層面闡述,並以世界各國的操作案例,真實呈現現代貨幣理論的落實現況。 現代貨幣理論曾經正確預測歐元危機,本書將進一步針對過去世人對貨幣性質的誤解,因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進行分析,並就世界各國政策制定者如何解決本國經濟疲軟問題提出了全新的觀點。 每一場改變時代的經濟危機,都會帶來經濟學理論的革命性發展,MMT,正是指引未來解決問題的最佳解方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Nostalgia: When Are We Ever at Home?
“懷舊”從醫學而影響到文化,但更切身的影響則是人,個體本身 懷舊對我們作為個人和政治社區的成員提出要求。 在這本 “Nostalgia: When Are We Ever at Home?”一書中,Barbara Cassin對流放和對家園的渴望進行了雄辯而復雜的處理,同時展示了許多人如何根據語言而不是領土來重新想像家園。 從Homer和Virgil對懷舊的基本描述轉向Hannah Arendt的流亡著作,Cassin重新審視了懷舊對土地和家園的危險影響,並通過流放和語言問題重新思考它們。 最終,Cassin展示了當代哲學如何打開根深蒂固和根深蒂固、歸屬感和異國情調的政治風險,幫助我們重新構想在全球和多語言世界中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What Nostalgia Was: War, Empire, and the Time of a Deadly Emotion
懷鄉是時空上對過去的地方的一種懷念,懷舊則是在時間上線性對過去的一種懷念 今天的懷舊被視為本質上是良性的,是對過去的渴望。然而,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從 17 世紀末到 19 世紀末,懷舊是一種極端的鄉愁,有時甚至是致命的。 “What Nostalgia Was: War, Empire, and the Time of a Deadly Emotion”一書揭示了19世紀末懷舊是什麼這段歷史。Thomas Dodman 的故事始於Basel,一位 19 歲的醫學生發明了新的診斷方法,該診斷方法以流行的憂鬱觀念為藍本。從那裡,Dodman追踪它在歐洲文學共和國的傳播,並進入拿破崙的軍隊,因為遠離家鄉的法國士兵被診斷和治療了這種疾病。 懷舊隨後逐漸從一個醫學術語轉變為一個更廣泛的文化概念,一個包含痛苦的審美樂趣的浪漫主義概念。但向其當代意義的決定性轉變發生在殖民地,擔心種族和文化混合的法國人開始將適度的鄉愁視為有益的。 書中後記反映了懷舊的歷史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現代世界的轉變,通過一個持久的想法的歷史完成一次令人驚訝、迷人的旅程。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Magic Glasses of Critical Thinking: Seeing Through Alternative Fact & Fake News
有人覺得有時候與別人討論很費勁,覺得別人不按標題來討論,設法找些問題。總之是沒事找事問,從而失去了討論的意義。但從另一方面說,提出的問題是否完全沒有問題(如含糊、歧義。。。)?因而回應者有回問不也是正常? 例如問菲律賓的經濟問題 →我們需要了解菲律賓本身有甚麼經濟資源,是否善用這些資源;比較菲律賓與世界/在世界同樣條件下的地區是否充分發揮了本身的能力 又例如:怎看有說華人不喜歡與別人合作? →所指華人是那些華人,還是全世界華人。我們不能以特稱命題(如菲律賓的華人)涵括全稱命題(全球華人:那我們就需要窮盡全球所有華人)。在討論特稱命題時我們亦須有充份了解與証據(菲律賓華人在其社會中的狀況、貢獻、還是被排擠。。。)。這樣才不會以偏蓋全 進而在討論時祈求能理性討論,但問者心中的理性討論是甚麼呢?有理有據、有疑有問,就事理、問題抽絲剝繭,層層遞進、不情緒化、不人身攻擊。。。不是理性討論的基礎? 從討論回到自身思考來看,人對特定問題的思考涉及的不單單是思考方法的問題,還得是批判性思考。哲學教人省思、懂得批判思維。但省思批判亦須有所據、有思路,而非為批判而批判而顯詭譎,聯想歪理顯而紋理欠奉。 批判思維原是指Critical thinking ,中文本無此概念。Critical thinking 就是以客觀的視角來審視事理之原由。所謂客觀即不偏不倚、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這其中不會、不能倒果為因: 有錢的並非就是努力而得的(可以是憑父蔭而得)、在高位的並非就是能力過人的(可以是阿諛奉承而得)、有權勢的並非就是有理的(可以是指鹿為馬者)、有身份的並不一定是可信的……,說理言道的批判思維應是獨立於此 這其中也不會、不可仗勢横蠻、以位脅人: 道理並不與權勢成正比。有權勢者其言之力並不一定是因理而有力、而可以因其權、其勢,而人因脅於其權勢而認同。有身份者(如宗教領䄂、如社會賢達、如大學教授、如知識份子……)其所言也不能横行無忌,雖則(意見領袖)其言往往可博得一般大眾之信任,但被信任並不是就是客觀,並不能是「一拍腦袋,有了;一拍胸脯,好了;一拍大腿,壞了;一拍屁股,算了……」的勢態。 批判思維就是要獨立於此等權勢、地位、意見領袖等之見、之言,而獨立就事理之理路、脈絡予以不偏不倚、有理有節、有根有據的分解、分析。 批判性思維與簡單的思維有何區分呢? 批判性思維是:在你開始評估你聽到、得到的訊息那一刻、在決定是否相信之前 。首先會先分析已經得到的所有資訊,然後對每個部分予以評估。在鞏固、分析你所提出的一切分析之後,無論你對整個訊息意圖的意義如何,都必然是客觀的。 為了在批判性思維上有高效、需要知道如何構建整個過程: 。仔細分析您正在分析的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種想法 。衡量所發現的各種對立的想法,從中看看他們的相關性是什麼。 。如果有的話盡可能找出每個想法的相關性和重要性。 。挑出所評估的各種情況所涉及的理由、理解,並看看它們有多重要或多薄弱。 。在評估所找到的論點、論據之後,重新建構你自己的論點來證明有多少提出的想法是你同意的想法,以及哪個論點違背了你的信念。 。在分析過程中尋找文本或訊息參數中包含的任何不一致之處。在所提出的論據中,你也需要注意任何明顯的錯誤。 。想想任何可以糾正你發現的任何缺點瓜解決方案。 。當做分析和構建反駁論點、論據時,盡可能發揮個人的價值、看法。 在這關鍵時刻,需要說明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 作為一個批判性的思想者,你只能從一個知識的角度去爭論。 你的論點應該與那些從小道消息中獲得信息(的人)或者試圖依靠猜想(的人)區分開來。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從一開始就需確保所獲得的事實、訊息是正確。 另外,我們亦需要對事件的順序有一個相對清晰的頭腦,甚至知道如何有邏輯地組織事實。因此,一個批判的思想者最好擁有豐富的知識體系(尤其是與所涉問題相關的知識),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並能從信息中予以理解。作為一個批判性的思想者,重要的是能夠把事實置於適當的角度。這樣一來,你的工作就成了一個更高的目標或改進的工具。 在這裏也許可以引用解放神學家和前羅馬天主教神父D. Michael Rivage-Seul在Kentucky州Berea學院任教了四十年、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The Magic Glasses of Critical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Google Me:One-click democracy
自互聯網出現以來,出現過不同的平台如gopher,yahoo,geocities,。。。,而至現今幾乎壟斷一切的Google 。Google 是否真的毫無疑問? 法國哲學家Barbara Cassin 認為:“Google 是文化民主的擁護者,但沒有文化,也沒有民主。” Cassin 在這本“Google Me:One-click democracy ”詼諧而充滿爭議的評論中,瞄準了Google 和我們的大數據文化。憑藉她對修辭傳統的豐富知識,Cassin 打破了Google 關於“優秀”科技公司及其“點擊民主”的神話,揭露了其創立口號的哲學貧困和政治天真:“組織世界的信息”和“不要作惡”。 對於Cassin 來說,全球化知識和道德責任的結合與美國煽動者在世界面前證明自己的普世使命的方式驚人地相似。 雖然對技術的可能性和Google 的趣味吸引力很敏感,但 Cassin 展示了當對信息的狹隘崇拜變成教條時所失去的東西,以至於研究意味著數據挖掘和其他語言變成了省級的“風味”,被折疊成貧困的全球語,或者全球英語。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Unpopular privacy : what must we hide?
甚麼是公開資訊,甚麼是個人資料,我們是否需要界定清楚定義?所謂私隱,往往成為被扭曲成為剝削市民知情權的理由。我們常說做人要光明正,但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私隱”,所謂“人權”,其實在官方的視角下成為他們不被滋擾的人權,成為保護他們的說辭:潛台辭就是他們可以胡作非為 假如真要符合一個自由社會的標準、一個開放法治社會的原則,私隱法例要保障的,是個人資料不被政府所濫用及侵犯;而與此同時,政府同公權力,應該要受公眾的監察。換言之,權力越大,不單單衹是責任越大,而且是越沒有私隱。但在神奇國度的意識形態治理下,偏偏將一切倒過來去解釋。按法理來說,作為政府官員他們的所作所為都逃不過陽光下,那人民又如何能對巨有信任呢? 政府可以堅持我們不想要的隱私嗎?它可以,它確實,而且根據 Anita L. Allen 一書“Unpopular privacy : what must we hide?”的說法,它可能需要做更多的事情。Allen認為,隱私是一項基本利益,是自由愛好者成功生活的必要工具。一個致力於個人自由的國家必須準備好為其人民提供隱私保護,無論他們是否熱切地接受這些保護。 這本獨特的書提請注意隱蔽性、保密性和數據保護的隱私,而這些隱私被其預期的受益者和目標低估了——並概述了強加它們的最佳理由。Allen 著眼於旨在防止網站運營商收集個人信息的法律、強制脫衣舞孃穿丁字褲的法律,以及無數員工和職業保密規則——包括內幕交易法——要求對披露可能使我們賺到小錢的事情嚴格保持沉默財富。 Allen 表明,此類法律承認尊嚴、信任和聲譽的非凡重要性,有助於終生保留社會、經濟和政治選擇。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Why Privacy Isn’t Everything: Feminist Reflections on Personal Accountability
香港回歸以來,政府突然實行所謂的“問責制”(好像以前的政府是不負責任似的)。但事實又如何呢? 問責制可以保護公共健康和安全,促進執法,加強國家/社會安全,但它不僅僅是公司、公共行政人員和刑事司法系統的官僚問題。 在” Why Privacy Isn’t Everything: Feminist Reflections on Personal Accountability“一書中,Anita L. Allen對影響日常生活親密關係的被忽視問題進行了高度原創的處理,並重新審視了卓越的自由社會如何適應對重要隱私和對個人事務的重要責任的競爭需求。 因此,「不關你的事!None of your business! 」有時說起來是錯誤的,因為許多看似自私的行為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這應該對一個人的選擇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於一個公眾人物、一個政府官員、一個可以影響社會繁榮安定的決策官員更形重要:他們更應能站在陽光之下!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Social Semiotics of Tattoos: Skin and Self
最近參加一間健身室開幕,其中有位健身師上身雕有甚為美麗的紋身;不期然想起小時候看《水滸傳》時,那史進身上也雕有九條龍而被稱為九紋龍。那兒時也曾渴望雕上一些紋身。。。 在一個文化不斷變化的時代,為什麼人們會在自己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紋身作為符號資源如何傳達意義?紋身工作室的幕後發生了甚麼?人們如何協商紋身藝術家的非正式職業?“The Social Semiotics of Tattoos: Skin and Self”對紋身和紋身的研究,當前紋身這種做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藝術性、文化相關性和普遍性。 通過討論過去幾十年紋身實踐的變化,Chris William Martin 記錄了紋身師被稱為紋身藝術家、紋身槍變成紋身機、標準化紋身設計被高度表現力和獨特形式所取代的文化轉變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 這本書揭示了這些行為的視覺、書面和口頭元素所涉及的所有意義構建,將紋身和紋身作為強大的文化表達、符號和索引,並通過這樣做揭示了紋身作為一種異常做法的最後暗示. 基於對紋身工作室/藝術畫廊一整年的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ic study)以及對紋身藝術家和愛好者的深入採訪而寫就本書。 若然你對紋身、紋身的社會意符、紋身/(社會)符號學有興趣的,相信這本書能多少滿足你。對於符號學學術研究人員和紋身行業專業、藝術家等人士也自當能引起興趣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Marketing Semiotics: Signs, Strategies, and Brand Value
從身份、社會氣紛、機構形象。。。到國家在國際的地位(如護照的認受性、外交人員的質素)等等的建立都可以用市場學(marketing:比之於國家機構的宣傳機器、傳播學的範疇更為廣泛 )的視角來審視 市場學關乎日常消費者購買品牌的概念及其相關含義——對質量的感知、象徵關係、替代體驗,甚至是身份感。營銷符號學(marketing semiotics)表明,消費者對品牌意義的認知、內化和關聯程度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這些含義有助於“品牌資產”,即超過商品使用價值的無形品牌利益的財務價值,並影響公司的財務業績。因此,品牌資產的管理首先需要品牌意義或符號學的管理。 這本“Marketing Semiotics: Signs, Strategies, and Brand Value”一書使用結構符號學這一學科,該學科將結構語言學的規律擴展到對語言、視覺和空間符號系統的分析,以闡明品牌的文化代碼和話語。它建議符號學研究應該成為品牌資產管理的基石,因為品牌非常依賴符號系統,這些符號系統通過將品牌與簡單商品、競爭對手區分開來以及讓消費者參與品牌世界來促進盈利。 這本書包括數十個全球商業案例,其中符號學已被用於重新聚焦、重新定位或將品牌擴展到新產品、客戶和市場。 這本書借鑒了 20 年的學術和諮詢經驗,為通過技術和文化變革引導品牌、在競爭環境中區分品牌以及對抗品牌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消退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Creating Valu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rketing Semiotics Research
為甚麼有人特別喜歡“可口可樂”而不喜歡“百事”,反之亦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各種同類商品的選擇中是否真的依據自己的喜惡?還是受了商品制造商/供應商的廣告所“洗腦”? 在全球消費文化中,品牌構建了一種符號交換經濟,“讓”消費者“賦予”品牌名稱、標誌和產品類別的意義價值。品牌意義不僅是商品金融價值的附加值,而且對金融市場本身俱有重大影響。強大的品牌利用消費者對與營銷標誌和儀式相關的文化神話、社交網絡和不可言喻的體驗進行投資。創造價值:營銷符號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是通過管理定義市場或消費者細分價值的文化代碼來管理這些投資的指南。 這本“Creating Valu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rketing Semiotics Research”書將討論從符號學的基礎擴展到了與民族志表現、多元文化消費者身份、數字化消費者和消費者空間的異位體驗相關的後結構辯論。這本書邀請讀者挑戰從文化品牌和品牌修辭到數字媒體管理和服務網站設計等主題的當前思維。它還強調產品類別代碼和文化趨勢在感知價值生產中的作用。 創造價值用學者和學生以及研究從業者和營銷人員可以理解的語言解釋理論。通過將符號學應用於市場的日常世界,這本書使符號學學科變得有意義,這通常被學術文獻中的技術術語和令人毛骨悚然的辯論所迷惑。這本書還為從業者和教授提供了有關營銷組合符號學研究方法的實用指南。 其實想深一層,從商品價值、個人形象,而至公司、機構。。。甚至社會、國家形象都是一種價值創造。經營得好(內外價值等價)自然人人喜歡愛戴、客似雲來,經營得不好,自然流失、一落千丈。。。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