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 January 2025 (3)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0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1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
Monthly Archives: July 2022
The Marketing Power of Emotion
人往往認為自己是精明的購物者,但人的情緒在營銷市場層却是被操控得一無所覺。。。 情緒是我們生活中的決定性力量之一。它是我們許多最重要的經歷和記憶的核心。 毫不奇怪,商業和營銷領域長期以來一直利用情感的力量來影響消費者的衝動和品牌忠誠度。然而,除了鼓舞人心的耐克廣告或影響深遠的 Hallmark 廣告所喚起的明顯情感之外,還有一個不那麼引人注目、甚至是透明的情感世界,但影響力卻絲毫不減。 在這部權威著作中,兩位營銷專家對情感的營銷力量進行了高度原創、有趣且軼事豐富的描述。動機和說服背後的原始力量,情感進入所有涉及權衡的決策,因此與消費者決策特別相關。 “The Marketing Power of Emotion“追溯了公司依靠情感與消費者建立聯繫、開發新產品、提高戰略地位和提高品牌認知度的方式。作者綜合了多個科學領域的關鍵研究,涵蓋了情緒在說服中的作用;情感驅動的消費者行為;選擇過程;聯想主義(消費者如何與產品產生積極和消極的聯想);一致性的重要性;反應預測;和情緒反應操縱,以及許多其他主題。重要的是,深入探討了情感在發展品牌忠誠度中的核心作用。 對於高管和中層管理人員,以及所有消費者行為的學生和學者來說,“The Marketing Power of Emotion“是迄今為止關於商業戰略這一至關重要的方面的最權威的陳述。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Political Emotions: Why Love Matters for Justice
說到政治,最怕落得一個不“體面的decent”。在國家,不體面固然有失國格,令國民受辱;在國際事務上亦得不到好處。在個體,落得不體面則政治前途可能盡失。那我們如何才能實現和維持一個“體面的”自由社會,一個渴望正義和人人享有平等機會並激勵個人為共同利益做出犧牲的社會?在這本書中,Martha nussbaum延續了她對情感和社會正義本質的探索,為愛情辯護。在恐懼、怨恨和競爭擔憂甚至是良好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植根於愛的公共情緒——對我們無法控制的事物的強烈依戀——可以促進對共同目標的承諾,並阻止厭惡和嫉妒的力量。 偉大的民主領袖,包括Abraham Lincoln、Mohandas Gandhi,和Martin Luther King Jr,都明白培養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依附於自由主義的人們有時會認為公眾情緒理論會違背對自由和自治的承諾。對這一觀點提出質疑,Nussbaum探究了Jean-Jacques Rousseau、Auguste Comte、John Stuart Mill和Rabindranath Tagore關於公共“公民宗教”或“人類宗教”的歷史建議。她講述了一個體面的社會如何利用人類心理固有的資源,同時限制我們性格的陰暗面所造成的損害。最後,她從文學、歌曲、政治修辭、節日、紀念館,甚至公園的設計中,探討了支持正義的情感培養。 Nussbaum寫道,“愛是對人類生命的尊重,使它不僅僅是一個外殼。” Political Emotions: Why Love Matters for Justice”是對政治哲學的具有挑戰性和雄心勃勃的貢獻。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Power of Emotion in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Ideology
Emotion涉入政治最深刻的莫過於與“意的牢結ideology ”有關聯的層茴了;此尤見於某些倡議民族主義的政治體 “The Power of Emotion in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Ideology“將政治意識形態定義為一種將思想、情感和人結合起來以改變政治話語為目的的結構性力量。 它提出了一個關於創建替代治理模式的理論命題,並提出了一個一般理論來解釋創建政治意識形態的原因,以逃避感知到的不公正。 該理論還解釋了民主的成功以及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失敗。 任何政治意識形態,無論是民主、法西斯主義(及其變種)還是共產主義,其目的都是通過在產生根本性社會變革的過程中結合思想、情感和人來逃避人類的苦難。 意識形態必須具備這三個變量才能獲得作為政治力量取得成功的必要力量。 權力賦予意識形態改造社會的結構能力,將曾經自由的個人困在意識形態中。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Geopolitics of Emotion: How Cultures of Fear, Humiliation, and Hope are Reshaping the World
說到情緒/情感(emotion )怎不能考慮政治與營銷市場中的作用? 第一本揭露和調查全球化的深遠情感影響的書‘’The geopolitics of emotion : how cultures of fear, humiliation, and hope are reshaping the world‘’。 政治學家Samuel Huntington在其 1993 年著名的‘’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一書中指出,冷戰後世界衝突的根本根源主要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是文化。國際事務的權威多Dominique Moisi在”The geopolitics of emotion“中表明,我們的 9/11 後世界已經被國家和文明之間的文化斷層線所分割。 Moïsi 精彩地記錄了當今的地緣政治如何以“情感衝突”為特徵,以及恐懼、羞辱和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世界。 Moisi認為,美國和歐洲都被對“他者”的恐懼以及他們失去國家認同和目標的恐懼所支配。西方的兩大支柱不是因為恐懼而團結在一起,而是更多地被它們分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關於如何最好地對抗或超越它們的激烈辯論。對於穆斯林和阿拉伯人來說,歷史上的不滿、被排斥在全球化的經濟利益之外,以及從他們的家鄉延伸到穆斯林僑民的民間和宗教衝突,共同創造了一種羞辱文化,這種文化正在迅速演變成一種仇恨文化。與此同時,亞洲能夠集中精力建設更美好的未來,從美國主導的西方手中奪取經濟主動權,從而創造一種新的希望文化。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Stoicism and Emotion
近年斯多葛哲學受人注意不是沒有原因的。(例如william b. irvine的“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 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 從表面上看,堅忍和情感似乎是矛盾的術語。然而,古希臘和羅馬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對情緒非常感興趣,他們將情緒理解為對我們認為在周圍環境中有價值的東西的複雜判斷。 “Stoicism and Emotion” 表明,他們並沒有像今天的英語中所暗示的那樣簡單地提倡全面壓制感情,而是對這些強大的心理反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試圖了解對他們的態度表達了最深切的尊重為了人類的潛力。在這部優雅而清晰的作品中,Margaret R. Graver對斯多葛派的立場進行了令人信服的新詮釋。 她借鑒大量古代資料,認為斯多葛倫理學的主要要求不是我們應該壓製或否認我們的感受,而是我們應該完善每個人核心的理性思維。斯多葛派認為,就像我們所有的判斷一樣,我們的情感反應可以是對的或錯的,也可能是對的或錯的,我們必須為它們承擔責任。 在不掩飾困難的情況下,Graver還展示了斯多葛派如何處理那些似乎給他們的理論帶來問題的問題:情感反應的生理基礎、被情緒帶走的現象、不由自主的感覺的發生和無序的情緒。精神疾病的行為。最終揭示了斯多葛哲學的深層動機,斯多葛主義和情感揭示了它在古代世界廣泛吸引力的來源,並闡明了它與我們自己的驚人相關性。 附件1a 我們許多人面臨的最大恐懼之一是,儘管我們付出了所有努力和努力,但最終我們會發現我們浪費了自己的生命。在” 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中,William B. Irvine探究了斯多葛哲學的智慧,這是古羅馬最流行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之一,並展示了它的洞察力和建議如何仍然非常適用於現代生活。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Emotion Machine: Commonsense Thin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Mind
我們的頭腦一直在工作,但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它們是如何工作的。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Marvin Minsky說,人類的思維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這些不同的思維方式,其中一些甚至與思維無關。例如,根據Minsky的說法,情緒、直覺和感覺只是其他形式的思維。 在他開創性的作品“The Emotion Machine: Commonsense Thin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Mind”中,Minsky展示了為什麼我們應該擴展我們關於思考的想法以及思考本身在未來可能會如何變化,為我們的思維工作方式提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新模型。他有說服力地論證說,情緒、直覺和感覺不是不同的事物,而是不同的思維方式。 “The Emotion Machine”解釋了我們的思維活動是如何工作的,它們是如何從簡單的思考更複雜的形式,使我們能夠反思自己——大多數人稱之為意識或自我意識,通過檢查這些不同形式的思維活動,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的思維有時會採取仔細推理分析的形式,而有時會轉向情感。Minsky展示了我們的思想如何從簡單的、本能的思想發展到更複雜的形式,例如意識或自我意識。他認為,由於我們傾向於將自己的思維視為支離破碎的,因此我們無法欣賞我們真正的強大思想家。的確,Minsky說,如果思考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麼我們就可以製造機器——人工智能——它不僅可以通過像我們一樣思考來幫助我們思考,而且還具有潛力像我們一樣有意識。 與其他廣義的心智理論不同,本書採用詳細而具體的例子,循序漸進地進行。它表明思考——甚至更高層次的思考——可以分解為一系列具體的行動。從情緒狀態到目標和依戀,再到自我意識和意識,我們可以理解思維過程的複雜性。一旦我們理解了思考,我們就可以建造機器——人工智能——來幫助我們思考,這些機器可以遵循我們所遵循的相同思維模式,並且可以像我們一樣思考。這些類人思維機器也將是情感機器——就像我們一樣。 這是一本精彩的書,它挑戰了許多關於思考和心靈的想法。它與原創一樣富有洞察力和挑釁性,是一生思考的成果。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Earth, Life, and System: Evolution and Ecology on a Gaian Planet
探索進化理論家 Lynn Margulis 工作的廣泛影響, “Earth, Life, and System: Evolution and Ecology on a Gaian Planet“一書匯集了從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進化理論和地球生物學到發展系統理論、考古學、科學史、文化科學研究和文學等一系列學科的專家和科學。針對激發 Margulis 科學的多個主題,其中的論文以不同的方式涉及天體生物學和生命的起源、生態學和從微生物到行星尺度的共生、地球環境的耦合相互作用以及蓋亞理論和地球系統中的生命進化科學,以及這些新的科學思想與文化和創意產品的聯繫。 Dorion Sagan 讓讀者了解 Lynn Margulis 科學工作中的突出問題、他們提出的爭議以及遵循這些論點所需的詞彙。 Sankar Chatterjee 綜合了當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幾條理論。James Strick 講述了James Lovelock的蓋亞假說和Margulis的系列內共生理論交織在一起的起源故事。 Jan Sapp 探討了 Margulis 和 Carl Woese 獨特的系統發育願景。 Susan Squier 檢查胚胎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New York Times七月二十七日報導: 生態學家James Lovelock,他的蓋亞理論(Gaia Theory)認為地球是活著的,死於 103 歲……
New York Times七月二十七日報導: 生態學家James Lovelock,他的蓋亞理論(Gaia Theory)認為地球是活著的,死於 103 歲…… James Lovelock他的前一本書” The revenge of Gaia: why the Earth is fighting back – and how we can still save humanity“描述為“為人類敲響了警鐘”。但在”The Vanishing Face of Gaia: A Final Warning”中說,儘管隨著經濟衰退的到來,天氣似乎更涼爽,污染也減少了,但我們將在 21 世紀面臨的環境問題比他以前更可怕實現。北極和南極的冰蓋正在迅速融化,水資源短缺和自然災害比近代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加普遍。許多國家的文明將受到威脅,我們所知道的生活將受到嚴重破壞。 幾乎所有對氣候變化可能速率的預測都是基於現實世界中的專業觀察者現在所顯示的估計,這些估計始終低估了真實的變化速率。作為一個全球社區,我們繼續專注於傳統的“綠色”理念,我們相信這些理念將有助於拯救我們的世界。洛夫洛克認為,只有四十多年前他提出的蓋亞理論才能真正幫助我們充分理解這場危機。根本問題是地球承載不了太多的人和動物。事實上,只有一種可能的方法可以永久治愈氣候變化,但我們不太可能採用它。 “我們希望繼續照常營業可能會阻止我們自救”,Lovelock說,因此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適應,並努力確保有足夠多的人生存下來,讓一個更有能力的物種從我們身上進化出來。對於人類來說,幾乎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信息了。自 1960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inking through feeling : God, emotion and passibility
當代關於上帝情感的爭論分為兩個極端。無神論者以上帝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和無形為基礎否認上帝的情感。被動主義者似乎通過肯定神聖的情感來打破傳統,經常關注上帝與我們一起受苦的想法。 當代情感哲學反映了這種分歧。一些哲學家認為,情緒是自願的和智能的心理事件,使它們可能與全知和全能兼容。其他人聲稱情緒是非自願的,基本上是生理性的,使它們與傳統的神聖屬性不一致。 “Thinking through feeling : God, emotion and passibility“在神學辯論、當代情感哲學和人類情感體驗的前現代(特別是奧古斯丁和托馬斯主義)概念之間進行了三向對話。它還提供了對同情、憤怒和嫉妒等情緒的智慧和價值的探索。 附件 1 我們應該如何解釋似乎支持一種或另一種觀點的經文? 道成肉身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在哪裡符合這一點? 這本 “Divine Impassibility: Four Views of God’s Emotions and Suffering“匯集了四位神學家,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截然不同。 他們各自為自己的觀點提出了一個理由——從傳統的對神聖不可逾越的肯定(上帝不會受苦的想法)到上帝必然和密切地受到創造的影響——然後每個作者都會回應其他人的觀點 . 在這次談話中進行的生動而冷酷的討論不僅表明了基督徒對這個神學 附件2 這本”Passibility: At the Limits of the Constructivist Metaphor”書認為,“建構主義隱喻‘constructivist metaphor”已經成為一個自封的壓倒一切的概念,它壓制了其他關於認識和學習科學的思維模式。然而,建構主義無法正確回答有關知識的問題,例如認知結構如何有意識地發展出比自身更複雜的結構;學習者如何瞄準一個根據定義本身未知的學習目標;我們如何從痛苦、苦難、愛或激情中學習;以及情緒和危機在認識和學習中的作用。 為了支持易感性(passibility)是認知的基礎這一假設,讀者將獲得一系列關於在學校、科學實驗室和日常生活中認識和學習科學的實證研究和現象學分析,所有這些都無視建構主義的解釋。Wolff-Michael Roth認為,“易感性passibility”構成了意識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具有一系列無法帶入語言領域的基本經驗。他的探索以“他者otherness”、激情、被動和不確定性等概念為指導,並通過重新定位結構隱喻以使其在更全面的學習理論中具有適當的位置而結束。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God and Emotion
從宗教立埸出發,人的種種,尤其是生活上都是/需要有聖靈臨在。那情緒尤關乎人的內在,自然更需要有靈的臨在。那是人以信仰為參照系的情緒‘’導引‘’;人對自身軟弱無力的退却而投誠於信仰中!? 對此,外界實難予以評論。因為,人之飲水、冷暖自知。陽明心法、襌佛悟道皆存乎於心,雖則信仰者認為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真正自由;此等事實難予以科學般的檢定。但人對神的精感却可以予以探索 “God and Emotion ”對情感本質的介紹性探索,以及圍繞上帝情感生活的一些關鍵問題的檢驗,因為它們與幸福、同理心、愛和道德判斷有關。 本書涵蓋了在不可及性(impassibility: 描述了神學教義,即上帝不會因他人的行為而感到痛苦或愉悅。人們常常將其視為神性安逸的結果,即認為上帝絕對獨立於任何其他存在的觀念,即絕不因果而依存。受著國家或他人的行動似乎意味著因果關係。一些神學體系將上帝描述為多種情感的表達。)和易感性(passibility )之間辯論中使用的不同標準。從中思考哪些情緒可以預示上帝,哪些不能。 此情緒無疑於人對上帝情感的呈示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