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through feeling : God, emotion and passibility

當代關於上帝情感的爭論分為兩個極端。無神論者以上帝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和無形為基礎否認上帝的情感。被動主義者似乎通過肯定神聖的情感來打破傳統,經常關注上帝與我們一起受苦的想法。

當代情感哲學反映了這種分歧。一些哲學家認為,情緒是自願的和智能的心理事件,使它們可能與全知和全能兼容。其他人聲稱情緒是非自願的,基本上是生理性的,使它們與傳統的神聖屬性不一致。

Thinking through feeling : God, emotion and passibility“在神學辯論、當代情感哲學和人類情感體驗的前現代(特別是奧古斯丁和托馬斯主義)概念之間進行了三向對話。它還提供了對同情、憤怒和嫉妒等情緒的智慧和價值的探索。

附件 1

我們應該如何解釋似乎支持一種或另一種觀點的經文? 道成肉身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在哪裡符合這一點? 這本 “Divine Impassibility: Four Views of God’s Emotions and Suffering“匯集了四位神學家,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截然不同。

他們各自為自己的觀點提出了一個理由——從傳統的對神聖不可逾越的肯定(上帝不會受苦的想法)到上帝必然和密切地受到創造的影響——然後每個作者都會回應其他人的觀點 . 在這次談話中進行的生動而冷酷的討論不僅表明了基督徒對這個神學

附件2
這本”Passibility: At the Limits of the Constructivist Metaphor”書認為,“建構主義隱喻‘constructivist metaphor”已經成為一個自封的壓倒一切的概念,它壓制了其他關於認識和學習科學的思維模式。然而,建構主義無法正確回答有關知識的問題,例如認知結構如何有意識地發展出比自身更複雜的結構;學習者如何瞄準一個根據定義本身未知的學習目標;我們如何從痛苦、苦難、愛或激情中學習;以及情緒和危機在認識和學習中的作用。

為了支持易感性(passibility)是認知的基礎這一假設,讀者將獲得一系列關於在學校、科學實驗室和日常生活中認識和學習科學的實證研究和現象學分析,所有這些都無視建構主義的解釋。Wolff-Michael Roth認為,“易感性passibility”構成了意識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具有一系列無法帶入語言領域的基本經驗。他的探索以“他者otherness”、激情、被動和不確定性等概念為指導,並通過重新定位結構隱喻以使其在更全面的學習理論中具有適當的位置而結束。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