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uly 2022

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

當你感到焦慮、憤怒、快樂或驚訝時,你內心的真實情況是什麼? 根據傳統情緒觀點認為,情緒來自大腦的特定部分,是自發的,所以科學家長期以來認為情緒在身體或大腦中是固定線路,由大腦的固定部位決定,比如傳統情緒觀點就認為杏仁核掌管恐懼,缺乏杏仁核就無法習得恐懼。由我們周圍的世界觸發。見到老朋友的快感,對失去所愛之人的恐懼——這些感覺中的每一種似乎都自動地、不受控制地從我們內心產生,在我們的臉上和我們的行為中找到表達,把我們帶走。 自Plato以來,這種對情感的理解就一直存在。但萬一錯了呢?在”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一書中,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Lisa Feldman Barrett利用最新的實驗室的縝密研究數據,佐以諸多其他科學的研究證據,說明大腦如何構建我們的情緒,情緒實際上並非生來就有,也非普世共通,而是你所身處的社會共識、文化與教養下的產物。我們關於情緒的常識觀念已經過時了,甚至是危險的——我們一直在為此付出代價。情緒並非普遍存在於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中。相反,它們是我們每個人根據我們獨特的個人歷史、生理和環境構建的心理體驗。 書中以各種淺顯易懂的例子說明大腦如何建構情緒,更提出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實際上只是大腦建構的文化類別和概念,就好比,杯子蛋糕和瑪芬,因為食用時機不同,早餐吃的叫瑪芬,點心時間吃的叫杯子蛋糕。以情緒來說,你感到胃糾成一團,如果你現在是在醫院等檢查報告,你可能會把胃痛當成是「焦慮」的生理現象,但如果你目前是在餐桌前,可能你就會把胃痛當成「肚子餓」的生理現象;或者,你原本覺得某個人並非你可以交往的對象,但今天跟他碰面時,你卻突然感到心跳加速、面頰泛紅,你不禁懷疑,難道原本對這個人的認知錯了嗎?晚上卻發現自己得了流感!(這是巴瑞特博士的親身經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你還能說「情緒是自發、與生俱來」的嗎? 這種對情緒的新觀點具有嚴重的影響:當法官對激情犯罪判處較輕的刑罰時,當警察向威脅嫌疑人開槍時,或者當醫生在一種診斷和另一種診斷之間做出選擇時,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都依賴於古老的假設情緒是根植於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的。掌控自己情緒的方法,你的身體和你的心智深深地相互連結,你的內感驅動你的行為,你的文化又串連你的大腦。所以事實上,掌控情緒的最基本功夫,就是保持身體預算的良好狀態。因此,健康的食物、規律的運動和睡眠,是身體預算平衡與情緒生活健康的先決條件,她據此建議了提升身體健康以及情商健康的方法。提升身體預算能力的方法,包括能提升與人接觸的按摩、慢呼吸的瑜珈、布置綠色的安靜環境、引人入勝的小說……甚至定期跟朋友聚餐,並且輪流請客,都有益於身體健康。至於提高情商的方法,重點則在於增加情緒粒度和概念,更有效地預測和分類你的感覺,這樣更能依照環境制訂你的行為;根據神經科學,學習新語詞也能提高情緒健康……Barrett表示,修正情緒的概念不僅僅是一門好的科學。它對我們的福祉和社會本身的健康至關重要。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

情緒是人的立體維度之,於人而言別具意義,此處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看。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我們有意識的和人的頭腦是如何有自我意識的? Antonio Damasio解決了詩人、藝術家和哲學家幾代人深思熟慮的複雜問題,考察了當前關於人類意識的神經學知識。一個人通常多久思考一次自己的沉思?Damasio提出的概念抽象且不常見。值得注意的是,在關鍵段落中,他喚起了 T.S. Eliot、Shakespeare和William James。用Eliot的話來說,意識是“聽得那麼深/根本聽不到的音樂。”它和Hamlet一樣,以“誰在那兒?”這個問題開始,而Damasio認為,正如William James所想的那樣,一種利用大腦每個部分的“意識流”。 Damasio認為,意識與情緒有關,與我們對所感知圖像的感覺有關。 Damasio通過用日常通俗的語言解釋情緒感受的混亂體驗,使其更加清晰。通常將情緒與其他更容易理解的大腦功能聯繫起來,例如視覺通路。當介紹解剖學術語時,通常會進行易於理解的解釋,這有助於讀者感到有能力并快速掌握神經學術語。文獻補充了關於Damasio親身接觸過的真實患者的各種故事,這有助於在枯燥的解釋中加入一點點生活。 Damasio在他最暢銷的” 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 (1994)中,Damasio已揭示了情感在理性形成中的關鍵重要性。作為一位著名且受人尊敬的科學家和臨床醫生,Damasio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在醫院走廊追踪失憶症,等待昏迷的患者醒來,並利用 PET 掃描 設計巧妙的研究來拼湊意識的巨大謎題——探索生物學根源感知意識及其在生存中的作用。意識是對所發生的事情的感覺——我們的頭腦注意到身體對世界的反應並對這種體驗做出反應。沒有我們的身體就沒有意識。 Damasio通過描述一個與他一起工作的真實病人David來增強他的想法的可信度,他無法形成任何新的記憶。David一直選擇對他好的人的偏好,儘管他不記得與他們的任何相遇、他們的面孔或他們的聲音(這是在定期從咖啡店點咖啡的背景下解釋的)。一個“好”人、“中立”人和“壞”人進行了實驗。在三天的時間裡,David與每個人有五次相遇,而好人每次都稱讚他,中立的人沒有做任何積極或消極的事情,而壞人每次都很粗魯。然後David看了四張照片,並要求他選擇一張他認為是他朋友的照片。 80%的時候,他選擇了指定的好人,而從不選擇壞人。顯然,David在遭遇時編碼了他的情緒,但由於他的腦損傷,當場時他無法回憶起當時的情節,儘管他仍然表現準確。這難道不讓你想知道儲存在你大腦深淵中的所有情感遭遇,這些情感遭遇在塑造你的日常經歷中發揮了作用嗎? 在此基礎上,在這部”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作品中Damasio將他的研究延伸到思想中感覺的作用之外,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是什麼讓我們能夠體驗到對我們的經驗和思想的歸屬感——擁有我們所謂的“意識”。這顯然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Damasio堅定了他的信心,即認知神經科學將以適當的謙虛態度為我們目前實際上知之甚少照亮通往適當的意識理論的道路。 Damasio解決了關於意識的兩個主要問題。首先是學習大腦如何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具身有機體中運作,產生心理圖像(對象、事件、思想、感覺、行為)。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在為一個對象產生心理模式的同時,大腦也在認知行為中產生一種自我意識”(P9)。這種自我意識是我們的感覺,即我們的經驗和 [En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Emotion and traumatic conflict : reclaiming healing in education‘

良好社會的教育會側重於引導學生走向積極而健康的情緒發展。會思考學生的情緒反應和對創傷性衝突的反應是否構成和平教育工作中不可逾越的障礙?但有些社會則往往走向另一極端,它會想方設法去培養學生的某些仇恨情緒,如民族主義教育。 到底霸權敘事如何塑造民族認同和集體記憶的情感?在教學上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這種敘事和情感的強大影響力?以批判的方式突出情感的和平教育努力能否成為衝突社會中富有成效的教學乾預?‘’Emotion and traumatic conflict : reclaiming healing in education‘’將我們帶入一個特定衝突地點的民族誌之旅,以展示情感如何與建設和平、治愈與和解的教育努力糾纏在一起。 雖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分析衝突與和平的情感動態,但教育工作者很少研究創傷性衝突的情感複雜性、情感在日常學校互動和教學實踐中的影響,以及衝突的後果。情緒在所謂的“批判性和平教育”中的作用。 這本書不僅對學校創傷性衝突的情感後果進行了分析,還對情感、權力、政治、創傷、康復和批判性教育的糾纏發展了一種創新的、令人信服的和跨學科的觀點。本書同時提供了對學校衝突情緒的意識形態挪用的詳細民族志分析,但它通過對這種挪用的後果的理論化以及挑戰、破壞或顛覆這一過程所需的教學乾預進一步推動了界限。 Zembylas 認為,這些教學乾預植根於創傷和情感的精神分析和社會政治觀點,應該讓情感成為和平教育中的關鍵和變革力量。基於最近跨越社會科學的情感和情感文獻,Zembylas 對教育中創傷性衝突情感的分析為批判性和平教育在治愈與和解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挑釁性的建議。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不要試圖擺脫情緒,情緒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情緒會影響一個人以適應性方式運作的能力,甚至影響自尊和人際關係滿意度等人際交往過程。然而,當情緒過於強烈時,它們會變得虛弱和干擾日常生活。一般來說,情緒調節能力會隨著人的成長發展而分化。 兒童傾向於尋求成人的支持或使用行為技巧來調節自己的情緒。隨著兒童進入青春期,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自力更生,在面對壓力大的生活事件時更頻繁地參與有計劃地解決問題並更頻繁地使用認知策略(例如,重新評估)。雖然大多數兒童和青少年將通過培養適應性應對技能成功地駕馭這些發展階段,但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標誌著情緒調節和由此產生的失調的終生挑戰的開始。 本書‘’Emotion regul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提供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指南,並得到了該領域領先專家的貢獻。全書分為 4 個部分,首先介紹青少年情緒調節領域,涉及與該主題相關的文化、社會、生物和發展問題。 第二部分討論了影響青少年的幾種心理障礙,例如焦慮、抑鬱和品行問題,同時還討論了情緒調節在這些障礙的發展、維持和傳播中所起的潛在作用。此外,本節通過討論最新的循證干預方法來考慮治療的意義。 第三部分側重於情緒調節在特定行為/人群中的作用,例如受虐待和忽視的兒童,以及從事非自殺性自傷的青少年。 最後一部分包括結語,討論新興研究領域,回答理論、心理和經驗性質的問題。 對於所有在心理健康領域工作的人,無論是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人,這本書都為理解和處理這些日益普遍的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Laws of Emotion

情緒,人之本。這自然多人關心。村料也多不勝數。人若是一輛車,那情緒就是油。甚麽車。。。車開得快亦慢。。長亦短。。。都是涉及油。在金庸古龍等小説中,人最容易墮入那個角色?或人能成就那種武功也是端乎你情緒控制偏向那種成就。。。。達到那個/成為那個程度。再者人性格立體維度有多少?成象是甚麼?。。。亦端乎情緒架御達到何種功架。那心情平靜,無喜怒哀樂,是否也是一種情緒?當然是。但也有另一説法認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要探討深些才能判定!平靜可以是成熟的情緒,麻木可以是病態!人的立體維度有多豐富有多少色彩。。。這也看人如何拿捏/控制;麻木亦看乎狀況,是情感閉塞?有意的?亦或無意?。。。人冷靜到某種境界/狀況。。。對某些人/對象而言可以是麻木。 人對於自身情緒控制若沒有信心會出現甚麼情況?在宗教信仰者,尤其是以耶穌為中心的信仰者而言,會相信只有透過靈性主導的人生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所以他們會通過靈修操練來進行情緒管理呢:靈在宗教言要上帝貫注其中。在另一視角而言,若沒有宗教信仰呢?人的立維度修持到通體透明的狀態,這個過程亦是對自我認識的過程,除了宗教外可以大腦科學,哲學,心理學。。。。等角度去探索。當然,從基督教的角度,強烈情緒是上主的邀請,人要檢視自己內在深層的價值、信念、規則、期望⋯是自我認識、自我整合之旅( Emotional Success: The Power of Gratitude, Compassion, and Pride – David DeSteno )。那强烈情緒包括負面情緒嗎?對信眾而言主要是指負面情緒。其實強烈情緒也可以是熱情如火地待主。但對外界而言:會否容易走火入魔( 情緒自控力 – 曾傑 )? 從根源上說,心理學的原生家庭就着重情緒教育的重要性(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26個練習,擁抱內在陰鬱小孩,掙脫潛藏的家庭創傷陰影,找回信任與愛- Stefanie Stahl ),這比認知能力的開發,知識的傳授等更重要。換言之是認識自身情緒之種種,而又要知如何掌控。這就是教育的真諦:教而後育之。在中國,情緒問題有認為是中國傳統上通常是壓抑習慣所造成的,尤其是中國男性很普遍!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也」被視為一種氣慨,但另一方面這些文化會造成情緒壓抑。情緒壓抑會形成習慣而不自知的。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 ‘’The Laws of Emotion‘’是一部通俗易懂的作品,它回顧了過去十年中對情緒進行的許多富有洞察力的新研究。它擴展了 Nico Frijda 早期作品中引入的情緒理論,並解決了情緒理論中一些未解決的基本問題。作者的目標是更好地理解情緒的潛在心理機制。在這本書中,Frijda教授還研究了以前被忽視的情緒主題,例如情緒強度的決定因素、情緒的持續時間和性情緒。它涉及進化和神經科學的解釋。 這本書首先回顧了一些管理情緒的原則,或者說“情緒的法則”。然後,作者考察了情緒的熱情本質及其背後的動機過程,以及快樂和痛苦的本質和原因。 Frijda 教授隨後探討了導致情緒喚起的過程,包括認知影響以及為什麼人們比其他事物更關心某些事物。然後討論情緒強度,包括情緒隨時間變化的過程中經常被忽視的話題。這本書的結尾是作者對複雜情感領域的見解,例如性、復仇和紀念過去事件的必要性。 本書將吸引社會、認知和發展心理學家、社會科學家、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以及任何對大腦運作感興趣的人。它還可以作為情緒心理學或情緒神經科學高級課程的教材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 passion for society: how we think about human suffering

我們如何看待人類苦難? 苦難有人為的,有來自自然的。 那種苦難更令人有其椎心之痛?我們又應如何反思苦難?人類的苦難對社會意味著什麼?從過去到現在,這個意義是如何變化的?“受苦的問題”以何種方式激勵我們關心他人?我們對苦難的反應如何揭示我們的道德和社會狀況? 醫學人類學家Arthur Kleinman和社會學家Iain Wilkinson聯手為這些深刻的問題提供了一些答案。“A passion for society: how we think about human suffering”調查了社會科學的歷史發展和現狀,重點關注這種發展是如何為應對社會苦難問題而形成的。作者展示了通過關愛他人的社會行動如何振興和重塑社會科學學科,他們研究了通過對關愛他人的道德承諾來實現更多理解的潛力。在這部深思熟慮的作品中,Kleinman和Wilkinson主張建立一種參與式的社會科學,它將批判性思維與社會行動聯繫起來,尋求通過照料來學習,並致力於建立和維持人性化的社會形式。為讀者提供了人類和社會苦難的歷史和文化概覽。在此過程中,他們呼籲對社會科學實踐進行批判性反思,提倡更加關注護理。 這本書構成了對人類苦難的深刻人類學與社會學反思,以及它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體驗、理論化和協商的。Kleinman和Wilkinson解釋了人類苦難是如何在各種歷史背景下經歷和概念化的,包括英國內戰、法國大革命、西班牙虐待美洲印第安人以及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在每種情況下,他們都會討論相關的文化歷史、社會理論和相關的主要辯論。 前三章涉及對 18 世紀後期社會苦難的早期參考(第 1 章)、社會科學的發展及其與道德情感的關係(第 2 章),以及超越“社會學想像”的社會科學重構(米爾斯 1959 年)(第 3 章)。最後三章討論了Weber 關於現代文化中苦難問題的理論(第 4 章)、“人道主義社會想像”和道德緊迫性在尋求知識中的重要性(第 5 章),最後,如何實踐社會研究中的照顧導致社會理解(第 6 章)。在整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大量關於特定時間和背景的古典文學的參考資料。通過這種方式,本書還提供了對社會科學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人類和社會苦難相關的發展的理解。 這本書的範圍和目的之大是其最大的特點,但也是一個難點。讀者有時可能會發現自己漂浮在作者、思想、理論和論據的汪洋大海中。幸運的是,作者通過推薦能夠喚醒認知和反思的當代研究實踐,提供了救生衣、指南針和方向。六章中探討的各種論點在結論中得到了優雅的總結,Kleinman和Wilkinson認為,苦難問題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理解至關重要,研究人員必須擺脫冷漠的專家身份,轉而從事護理實踐。 Kleinman和Wilkinson的寫作風格讓人特別感動。作者在提供關於人類苦難這個複雜主題的教科書概述和就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道德參與提出自己有說服力的論點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因此,他們塑造了對研究的奉獻精神,而不僅僅是學術成就。他們強調,“真正的照顧行為”應該指導關於人類苦難的社會科學研究。 “有了這個重點,”他們寫道,“我們宣布對社會研究實踐的承諾,與其說是尋求學術認可,不如說是對積極參與創造人性化社會形式的道德關注。” (第 22 頁)。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is Is Not Propaganda: Adventures in the War Against Reality

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結束30年後,俄羅斯對西方世界再次提出了新的挑戰。自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並隨後入侵烏克蘭東部以來,西方被迫面對俄羅斯在總統Vladimir Putin統治下的現實,這是一個複仇主義和軍事振興的國家,有著帝國的野心。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克里姆林宮學會了利用自由民主的原則來對抗西方,開發創新的宣傳技術,並最終實現了所謂的“信息武器化”。 克里姆林宮在俄羅斯對烏克蘭衝突的報導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官方媒體在數百萬美元的推動下,散佈公然的錯誤信息,營造出一種瘋狂的猜疑和敵意氣氛。 當信息是武器時,每一種意見都是戰爭行為。 我們生活在一個影響力運作猖獗的世界,黑廣告、無良心理醫生、黑客、機器人、軟事實、伊斯蘭國、Putin和Trump試圖塑造我們的現實。在這種讓我們迷失方向並破壞我們的真理感的超現實氛圍中,我們不僅失去了對和平與民主的控制,而且失去了對這些詞甚至意味著什麼的概念。 21世紀,信息戰已成為世界主要的戰爭形式,有效的對策尚待制定。來自最冒險和最傑出的編年史家,而又是虛假信息專家之一的Peter Pomerantsev早在2014年出版的報告” The menace of unreality : how the Kremlin weaponizes information, culture and money“及旨在向世人指出: 了解克里姆林宮的宣傳機器是如何運作的,以及這些宣傳機器給西方帶來何種的挑戰是何等重要。它還就如何最好地應對這些挑戰提供了一系列建議。 Peter Pomerantsev 將我們帶到了虛假信息時代的前線——從基輔到馬尼拉——在那裡他遇到了 Twitter 革命者和彈出式民粹主義者、“行為改變”推銷員、聖戰狂熱分子、身份認同者、真相警察等等。在他的烏克蘭異見父母被克格勃追捕四十年後,Pomerantsev發現克里姆林宮重新成為一個強大的宣傳力量。他的研究將他帶回了俄羅斯——但他在那裡找到的答案並非他所期望的。 在全球社交媒體的無政府狀態,極端主義試圖故意降低清晰報導所依據的客觀性和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人們的視線。“This is Not Propaganda: Adventures in the War Against Reality“融合了報告文學、家族史和智力冒險,探討了當現實似乎分崩離析時,我們如何重新想像我們的政治和我們自己。Peter Pomerantsevv的虛假信息新世界的令人頭暈目眩的旅程,也許過去幾年最重要的全球趨勢是信息戰的興起和轉型。 “This is No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Logic of Violence in Civil War

這段時間對有關暴力書籍的推薦,起因自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先生的死。由之令人不禁談及/聯想到/面對着暴力之種種。。。若要説下去真的可以有很多很多很多。。。人類歷史就貫穿著無止盡的暴力。在戰爭中尤見暴力的存在,其中尤以內戰所產生的暴力尤其是值得我們深思。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約有 1700 萬人在內戰暴力中喪生。為什麼內戰中的暴力經常發生在彼此認識的人之間,卻如此殘酷?這種暴力是集體瘋狂的一個例子嗎?社會科學雖然在確定哪些國家或多或少容易發生內戰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研究進展。但非同尋常的是,直到‘’The Logic of Violence in Civil War‘’問世之前,對內戰殺戮動態的理論和分析都十分匱乏。這本書證明了這種暴力是有邏輯的,需要武裝組織和平民個人的聯合行動。 Stathis N. Kalyvas 通過他驚人的概念清晰度、他對歷史記錄的創造性綜合、他的理論表述以及他對希臘內戰中暴力模式的開創性微觀分析,創作了這本大師級的傑作,即使Niccolò Machiavelli也不得不感到驚訝 通過分析將戰爭與暴力脫鉤,本書探討了內戰中暴力的原因和動態。與認為這種暴力是無法理解的瘋狂的普遍觀點相反,這本書表明它是有邏輯的,而且它與集體情感、意識形態和文化的關係比目前所認為的要少得多。 Kalyvas 指出了一種關於選擇性暴力的新理論:它是由尋求信息的政治行為者和試圖避免最壞情況但同時也抓住他們的困境提供給他們的機會的個人平民共同產生的。正如在上一書:‘’The Art of Managing Everyday Conflict‘’ 中看到唯人能利用暴力達到所欲的目的。雖然Kalyvas發現,暴力從來都不是人的最佳策略的簡單反映。其深刻的互動特性擊敗了簡單的最大化邏輯,同時產生了令人驚訝的結果,例如內戰“前線”的相對非暴力。 Kalyvas 的主要目標是將暴力作為內戰中特定且獨立的因素的作用理論化。Kalyvas的假設是,特定內戰背景下的暴力與叛亂分子或政府軍對村莊或地區的控製程度有關。他根據大量經驗數據對其進行了測試,這些數據主要來自二戰期間和隨後的內戰期間的希臘地區,更有印象的是來自其他地方的內戰和微觀層面的研究。 Kalyvas 的觀點是,內戰中的暴力不能被解釋為簡單的非理性暴行,而是與追求政治目標相關聯。 雖然令人興奮且內容廣泛,但最近關於內戰的文獻缺乏詳細說明且未經經驗檢驗的因果機制。因此 Stathis Kalyvas 的重要研究對該領域做出了可喜的貢獻,因為它在不犧牲分析說服力的情況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特異性和細節水平。超越簡單的二分法,例如“貪婪”和“不滿”,Kalyvas 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內戰通常包含與所討論戰爭的主要衝突維度無關的微觀層面的行動。 本書是衝突研究和一般比較政治分析的經典。這項出色的研究也許將成為內戰研究的里程碑。它基於深刻而廣泛的知識和非常豐富的分析框架。通過關注內戰的微觀動力學,Kalyvas 既能消除舊的誤解,又能產生和檢驗各種新穎的想法。 這本書應該成為那些對研究內戰和叛亂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書。它分析複雜,但在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案例的掃描和討論方面也是百科全書式的。雖然學者和專家將從這項工作中受益,但該材料可供更廣泛的讀者使用。此外,這項工作挑戰了傳統智慧亦將引發爭議。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毛澤東勾結日軍的真相:來自日諜的回憶與檔案 – 遠藤譽(2016)明鏡出版社

在中共的共産主義意識形態破滅、尤其是“六四”導致精神危機之後,毛澤東的繼承人們爲了維持一黨專制,高舉愛國主義旗幟,誇耀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然而,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與日軍串通勾結的歷史事實,很少有人知道,當局更絕口不提。    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毛澤東竭盡全力削弱國民黨軍。1939 年秋天,他派遣潘漢年等中共間諜,潛伏到日本外務省下屬的“岩井公館”,把通過國共合作獲得的重慶政府的國民黨軍事情報高價賣給日本。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讓潘漢年向“岩井公館”的主人岩井英一提出“中共軍和日軍停戰”的提議。為了協商停戰一事,潘漢年通過岩井的介紹,與南京汪精衛政府的軍事顧問、日本陸軍將領影佐見面,又在影佐引薦下與汪精衛也見了面。    本書《毛澤東勾結日軍的真相:來自日諜的回憶與檔案》作者遠藤譽為抗戰期間出生於中國東北的日本教授。她根據岩井英一的回憶錄《回想的上海》,並遍搜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的日方內部檔案,與中國大陸及台灣的資料進行對比,對“抗日戰爭中,毛澤東究竟做了些什麼?”“中共軍隊是如何發展壯大的?”等等問題,提供了發人深省的証據;揭示了毛澤東在戰後對日本舊軍人所說的感謝日本軍閥之辭,確實是發自肺腑。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Political Violence: Revolutionary Terrorism In Affluent Countries

暴力在近代歷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現象。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的抗議運動和激進主義之後,許多富裕國家經歷了致命的革命恐怖主義。 意大利的紅色旅和德國的紅軍派等團體在他們的國家引發了政治危機。然而,其他富裕國家並沒有經歷過同樣的暴力。本書”The Historical Roots Of Political Violence: Revolutionary Terrorism In Affluent Countries”對這種跨國差異進行了歷史比較解釋,重點關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所遵循的發展道路。 有些走上非自由主義道路的國家(以無政府主義恐怖主義、民主崩潰、內戰、土地不平等、非自由資本主義和晚期工業化為標誌)在幾十年後遭受了致命的左翼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被解釋為政治和經濟體系的一個特徵。這本書借鑒了幾個領域,包括比較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國際關係和歷史社會學,就暴力衝突的決定因素提出了新穎的假設。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