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完全以氣為性,那一定是定命論,那就是尼采的哲學。尼采的哲學就是完全以氣為性,一定是以眾暴寡,以強淩弱。尼采主張天才論,他認為這個世界應該由生命強的人來統治,生命強的人才有道德、有智慧。這話有問題呀。生命強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你可以說他生命強,但生命強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智慧。尼采講生命哲學,講天才,講新貴族,他認為世界當該由這種人來統治。這就是欺負人,這不合聖人之道的。所以,尼采那種生命哲學不足為訓,那是浪漫的理想主義,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那是不合法的。」牟宗三演講錄,第二册,孟子,頁十五
最近因為上述一段對Nietzsches 的問題多多的評論中有人吵吵嚷嚷Nietzsches 的“上帝已死”。。。
「上帝已死(Gott ist tot)」是Nietzsches一句名言,此句在Nietzsches的“The Gay Science: With a Prelude in Rhymes and an Appendix of Songs 《歡愉的智慧/快樂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一書中出現了三次(Sections 108 (New Struggles), 125 (The Madman), and for a third time in section 343 (The Meaning of our Cheerfulness).),後來又在其名作‘’Thus Spoke Zarathustra: A Book for Everyone and No One《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出現。「上帝已死」是尼采常被誤解的名言。
「上帝已死」並非是字面上解讀的Nietzsches相信一開始實際存在一名上帝,而後來死了。相對地他想表達的是在他的時代中上帝已不再是生命意義的來源或是道德圭臬。Nietzsches認為上帝的死所帶來的崩解即是現存的道德假設:「當一個人放棄基督信仰時,他就把基督教的道德觀從自己腳下抽出來了。這種道德觀絕非不證自明……當一個人打破了信仰上帝這項基督教化,就等於打破了一切:一個人的手中必然空虛。」‘’Thus Spoke Zarathustra《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The madman」中一個段落主要致予非有神論(特別是無神論)者的話。這個意念更被發揮在Sony 的‘’Final Fantasy VII‘’的“Xenogears”及1995年橫空出世的日本動漫“Eva”中
上帝之死是說明人類再不能相信這種宇宙秩序的方法,因為他們無法識別這種秩序是否真正存在。Nietzsches認為「上帝已死」,不單對人對宇宙或物質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絕對價值——不再相信一種客觀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個個體都包括在內。這種絕對道德觀的失去,就是虛無主義的開端。這種虛無主義令尼采盡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類基本價值的方法,即比基督教價值更深入的宇宙觀。
在“Nietzsches versus Paul”中Abed Azzam 對Nietzsches參與Saint Paul的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解釋,重新定位了兩位思想家之間的關係,同時將現代哲學嵌入早期基督教神學中。Azzam密切關注Nietzsches的辯證法,將這位哲學家的思想置於基督教歷史中,特別是St Paul的法與信仰的辯證法,並揭示了無神論是如何與基督教相關的。
與Heidegger將Nietzsches 描述為反柏拉圖主義者相反,Azzam通過徹底重讀他反對基督教的整個語料庫,使這位哲學家更接近St Paul 。這種方法基於昇華邏輯構建了一部引人入勝的西方新歷史,從古希臘和早期猶太教到上帝之死。Azzam在Nietzsches的哲學中發現了堅實的、有形的Pauline結構和虛擬的、脆弱的希臘內容,將這位思想家定位為最近由Badiou、Agamben、Zizek和Breton領導的“回歸保羅return to Paul”的先驅。
通過將現代哲學研究的焦點從“Nietzsches 與哲學”轉變為“Nietzsches 與基督教”,Azzam對Plato 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首要地位以及Nietzsches 與基督教思想關係的狹隘確定性提出了重大挑戰。
Abed Azzam 的主要論點似乎是Nietzsche的思想在結構上與對Paul基督教的反應一樣多,因為它是對Plato和Plato哲學的回應。 因此,Heidegger和Deleuze,將Nietzsche放在主要與Plato和哲學傳統進行對話的讀者,錯過了Azzam所說的“essential-Nietzsche”的一些東西。 為了證明他的觀點,Azzam在本書的六章中提供了他所謂的“Nietzschean history of Christianity”的描述,從酒神悲劇開始,到對現代性的描述結束。
Azzam對這本書的首次描述證明了這本書是一本具有挑戰性的讀物。在第一段中,他聲稱,“Nietzsche versus Paul” 是對Nietzsche追捧的真理的基督教擁抱的研究,最終以抹殺而告終”(xiii)。儘管這清楚地表明基督教在本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這一聲明並沒有說明這本書的內容。該陳述的一個明顯問題是代詞“其”的先行詞模棱兩可。”Nietzsche Versus Paul”會以毀滅而告終嗎?還是基督徒的擁抱?還是Nietzsche追求真理? |
在Azzam對他的中心論題的闡述以及他試圖解釋他的閱讀與Heidegger和Deleuze的反Plato閱讀有何不同時,可以發現類似的缺乏清晰度。例如,他在開頭的段落中聲稱他將解釋,“Nietzsche本質的知識……是如何不可能的”(xiii)。在隨後的一頁中,他接著爭辯說Heidegger和Deleuze都同意,“應該尋找一個“essential-Nietzsche””(xiv)。儘管人們可能期望Azzam反過來指責Heidegger和Deleuze尋找一個不可能找到的“essential-Nietzsche”,但他反而聲稱他將參與糾正他們對“essential-Nietzsche”的理解的項目。根據Azzam的說法,“發掘Nietzsche本質的任務應該以反基督教的Nietzsche——而不是反Plato的Nietzsche——作為其核心關注點”(Pxv)。因此,儘管Azzam一開始否認找到“essential-Nietzsche”的可能性,但他仍然為自己設定了挖掘對“essential-Nietzsche”的更好理解的任務。
說Heidegger和Deleuze的反Plato解讀忽視了基督教對Nietzsche項目的重要性,因此手頭的任務只是補充他們對“essential-Nietzsche”的解釋,但 Azzam 似乎為更強有力的主張辯護。一方面,他似乎在捍衛反Plato和反基督教都是Neitzsche本質的核心方面,但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另一方面,Azzam的語言偶爾會暗示一種更強烈的觀點。在這種觀點上,反Plato的Neitzsche被包含在對Neitzsch與基督教接觸的描述中,因此Neitzsch與Plato的接觸只是他對基督教的更大理解和對抗的一個方面。
認為Azzam追求包含論的部分原因是,他以構建他的 “the Nietzschean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開始第一章,其起點是“古希臘宗教”和因此包括對酒神悲劇的描述。Azzam 將基督教的歷史等同於他也稱之為悲觀主義的歷史,他將悲觀主義的歷史理解為“從苦難問題的觀點”(P4)。如此理解,在Azzam所謂的Nietzschean history of Christianity的敘述中包括酒神宗教和悲劇是完全有道理的。問題是這是否是對Neitzsche式基督教歷史的恰當定義,以及從酒神悲劇到Plato哲學興起的古希臘是否可以置於這樣的歷史中。
問題在於有理由認為基督教的歷史與悲觀主義的歷史不同,這是因為基督教本身並沒有對生命價值的問題提供各種答案,以應對苦難的問題。相反,基督教只是這個問題的相互競爭的答案——例如希臘悲劇和Schopenhauer的佛教——中的一個可能答案。由於悲觀主義的歷史比基督教的歷史更廣泛,把基督教的歷史等同於悲觀主義的歷史是錯誤的,因此對生命價值這一悲觀問題的替代答案不能歸入基督教歷史。
Azzam將Neitzsche式的基督教歷史分解為三個部分。這段歷史的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討論的希臘前基督教歷史,以及第二章討論的猶太前基督教歷史,兩者都導致了基督教。第二,基督教本身,Azzam在第三章”Jesus-Christ and the Two Worlds of Early Christianity”和第四章”Paul: The First Christian” 中論述了基督教。最後兩章, “Science and Art After the Death of God” 和”Beyond Modern Temporality,”,描述了“作為基督教結論的後基督教歷史或現代性”(P4)。
前兩章的目的是討論基督教在希臘和猶太文化中的起源,並說明這兩種文化的衰敗如何為基督教的出現鋪平了道路。第一章的三個部分涵蓋了酒神悲劇、Socrates問題和Plato的前基督教。在古希臘宗教和酒神悲劇中,對生命價值的問題給出了肯定的回答(P3)。根據 Azzam 的說法,Socrates代表了從酒神悲劇到Plato基督教的轉折點,因為“Socrates是痛苦的新意義的地方,作為悲劇的替代,成為可能”(P11)。在Plato那裡,我們發現了與基督教的共同點,因為兩者都提出了“在另一個世界的救贖中克服這個世界的苦難的可能性”(P19)。
在第二章通過大量論道德譜系的論點對從猶太教到基督教的運動進行了類似的發展性描述之後,Azzam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轉向對基督教的描述。這裡有趣的是他對 Pyrrho 懷疑論與基督教出現之間關係的解釋。與最近將Neitzsche視為 Pyrrho 懷疑論者的一些學術研究相比,Azzam認為,“對於Neitzsche來說,從Socrates開始的希臘哲學的頹廢,在Pyrrho的佛教中達到了頂峰”(P59)。儘管如此,Azzam的Neitzsche將Pyrrho式懷疑論作為佛教的發展視為基督教歷史上的必要步驟,正如Pyrrho是希臘土地上的佛教徒一樣,Azzam聲稱Neitzsche將耶穌理解為猶太土地上的佛教徒(P66)。因此,兩者都為基督教作為信仰要求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在第四章中,Azzam認為Neitzsche的genealogical method 表明基督教信仰是他所謂的不真實的謊言(P97)。這與一個真實的謊言形成對比:“不產生另一個世界的幻覺的謊言,作為幻覺,成為這個世界的否定選擇”(P95)。genealogical method通過揭示基督教信仰的所謂簡單實際上隱藏了多種差異性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P97-98)。同時,Azzam指出了Nietzsche’s genealogy的局限性。儘管Nietzsche試圖回歸酒神,破壞了奴隸道德作為我們唯一的道德觀點,但Neitzsche試圖將Azzam與崇高道德聯繫在一起的酒神(P87)作為超越歷史辯證法的起源,因此,用Azzam的話來說,“保護酒神反基督者免受genealogical consciousness中理性工具目的論實現的破壞性影響”(P103)。出於這個原因,Azzam質疑酒神作為起源的合法性(Pxix)。
在第五章中,Azzam談到了Neitzsche學術中的一些標準主題:上帝之死、現代科學和現代藝術。一方面,他確定了基督教與現代性之間的不連續性,因為上帝已被宣布死亡(P107)。另一方面,他認為,對於Neitzsche來說,現代性與基督教是連續的,因為它仍在戰勝上帝的影子(P108)。這個完成現代性計劃的過程發生在科學對真理的意志被揭示為一種信仰的情況下,但根據Azzam的說法,這種信仰是一種“不真實的謊言”(P117)。這是因為現代科學“沒有獨立的信仰”(P118)。相反,它受制於超越自身的某種理想。此外,現代科學無法為它所隱藏的痛苦提供意義。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科學需要通過藝術來完成無神論的工程;這一主張是最後一節的主題。
在最後一章中,Azzam通過擴展他在第四章中首次提出的論點,繼續發展Neitzsche與St Paul的關係這一主題。在那裡,Azzam聲稱St Paul是Neitzsche的典範(P85),因為他們有“辯證的相似性”,這是Azzam從Jörg Salaquarda(Pxvii)中借用的一個術語,儘管他不同意Salaquarda於這種相似性的性質(P89 )。Azzam通過將現代性,特別是德國Hegel(P140)塑造成Neitzsche的Katechon來發展這種相似性。 Katechon 是St Paul神學中的一個術語,它延遲了敵基督者的到來(P137)。作為Neitzsche的Katechon,現代性是克服和維護基督教的失敗嘗試。因為它未能克服基督教,現代性實際上是Azzam所說的“對基督教的保存而不是克服”(P141),因此是敵基督者到來的延遲者。作為敵基督者,Neitzsche的項目代表了“對基督教的克服而不保存”(P142),根據Azzam的說法,Neitzsche最終希望基督教的歷史將隨著超人的出現而被克服(P145)。
在最後一部分,Azzam回到了他對基督教歷史的理解,總結了Neitzsche與St Paul的“辯證相似”,並討論了他的閱讀與Heidegger, Deleuze和Karl Löwith的比較。首先,Azzam聲稱,由於Neitzsche的基督教歷史包括三個部分——(前基督教的)酒神、(祭司的猶太基督教)基督和現代的自我保護——Neitzsche的思想可以“放在波林神學的懷抱中” ,只要這三個部分與由基督、敵基督和 Katechon 組成的三角形相匹配”(P145-146)。其次,由於Neitzsche的思想在許多方面都顯示出與St Paul的辯證相似之處,Azzam認為酒神和古希臘傳統在尼采思想中的重要性“似乎無法超越其基督教結構”(P146)。結果,Azzam對Neitzsche與St Paul基督教的接觸的關注取代了海Heidegger和Deleuze對Plato哲學(雅典)的強調,以理解Neitzsche,這導致Azzam得出結論 “Neitzsche的無神論是基督教的,而不是希臘的”( P150)。
最後一節表明,Azzam將尼采與古代的關係置於St Paul結構中。這個論點的問題在於它假定基督教的歷史等同於悲觀主義的歷史,有理由認為這個等式是不合理的。此外,即使Azzam的Neitzsche式基督教史被重新命名為悲觀主義史或試圖回答“從苦難問題的角度來回答生命價值問題”(P4)的歷史,這仍然是必要的。在Azzam的敘述中,面對很大程度上未被承認的悲觀主義“他者”,即樂觀主義Optimism。樂觀主義認為真正的幸福是可能的,生命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因為痛苦對生命來說並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樂觀主義者的任務不是賦予痛苦以意義,而是找到減少痛苦的方法。如此理解,可以說,像Socrates、Plato和Hegel這樣的樂觀主義者沒有對苦難問題做出回應,因此認為他們不屬於悲觀主義的歷史。然而,Azzam 確實努力表明,像Socrates這樣的樂觀思想家實際上對苦難問題做出了回應,即使只是下意識的 (P9),因此可以提出一個很好的論點,即即使是樂觀主義也應該被納入歷史的悲觀主義。
無論如何, Azzam 的歸附論點就其根據St Paul基督教的解釋而言是失敗的,而將論點轉化為悲觀主義的歷史時,該論點的成功是值得商榷的。儘管Azzam強調St Paul對Neitzsche思想的重要性當然是正確的,但我認為這一首要論點並不適用於Neitzsche的全部作品。相反,我們有理由認為Neitzsche對反Plato的興趣與反St Paul的興趣一樣,並且隨著他的作品展開,Neitzsche的注意力從一個人物轉移到另一個人物。因此,儘管Neitzsche在他最後的作品中參與了一個重新評估價值觀的項目時,顯然將他的注意力轉向了St Paul基督教,但毫無疑問,Plato而不是St Paul是” Beyond Good and Evil(BGE)”等作品的主要目標)。這不僅表現在Neitzsche在作品的開頭(BGE Pref)明確拒絕Plato的純粹精神和善本身的概念,而且還表現在Neitzsche將Dionysus描繪成在結尾處進行哲學思考的神。
Azzam 完成了推進學術路線的重要任務,強調St Paul對理解Neitzsche的重要性。Azzam的書儘管存在爭議性缺陷,但仍將受到那些對St Paul的哲學意義感興趣的人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