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22

Rites of the God-King: Śānti and Ritual Change in Early Hinduism

儀式最古老的出現應該是宗教了 吠陀宗教學者早就認識到儀式類別在印度思想中的中心地位。然而,很少有成功的嘗試將吠陀學術的系統嚴謹性應用於後來的“印度教”儀式。 Geslani 挖掘“經典”印度教文本中一個突出儀式類別的深厚歷史,追溯了一類被稱為 Santi 或綏靖的儀式的出現。這種儀式旨在抵消不祥的預兆,從第四吠陀經——經常被忽視的阿闥吠陀——與公元第一個千年早期某個時候出現的星體科學傳統(Jyotisastra)的交叉點發展而來。它的發展將對中世紀早期婆羅門社會中國王的理想儀式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Santi歷史中涉及的咒語轉變導致了一種政治化的儀式文化的出現,這種文化可以包括傳統的吠陀和較新的印度教表演者和實踐。 從占星術的綏靖到送禮、加冕和圖像崇拜,”Rites of the God-King: Śānti and Ritual Change in Early Hinduism“記錄了單一儀式模式的多重生命和來世,揭示了神職人員在想像和豐富王權方面不斷創新的工作。 一路走來,Marko Geslani 揭示了占星家在印度教歷史中的驚人作用,闡述了罪惡和不幸的概念,並在中世紀文本和現代實踐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繫。在詳細介紹廣泛分佈在亞洲各地的儀式形式的作品中,他以反思正位儀式的本質、儀式變化以及印度教傳統中的存在問題作為結尾。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Ritual textuality : pattern and motion in performance

媒體的出現既然令儀式可以有不同的效果,那儀式研究中的一個經典問題:「儀式表演如何達到或未能達到其效果」就變得相當重要了。 在這本開創性的書”Ritual textuality : pattern and motion in performance“中,Matt Tomlinson認為,參與者通過交互地創建順序、連接、對比和替代的不同文本模式來調節他們自己對儀式成功的期望。 借鑒在斐濟的長期研究,Tomlinson 對這些模式中的每一個進行了深入研究,取自廣泛的背景:火熱的、拯救靈魂的五旬節運動;人們喝麻醉飲料kava酒的輕鬆聚會;傳教士在臨終前熱切等待好基督徒“快樂死亡”的跡象;以及一個軍事領導的政府決心讓國家以單一的聲音說話的獨白式聲明, 在每一個案例中,Tomlinson還研究了構成參與者儀式行為的廣泛的運動意識形態,例如五旬節派認為有效的敬拜需要像跳躍、跳舞和鼓掌這樣的狂喜運動,以及 19 世紀傳教士堅持認為旅行來世的靈魂應該走一條新的道路。 通過將儀式視為一種“語境化entextualization”的行為——在這種行為中,話語流變成了類似對象的文本——同時分析了人們期望詞語、事物和自我在表演中移動的方式,這本書提出了一種新的、引人注目的方式了解儀式動作的功效。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Ritual, Media, and Conflict

從婚禮、彌撒,到䦧兵、軍演、演練、演訓無不是一種儀式。此等儀式在今日高度科技化、普遍化的種種媒體前面被分析、析解。。。這些儀式既可以引發或升級衝突,但它們也可以調解它。雖然衝突是人類生活的正常方面,但大眾媒體技術正在改變衝突的動態並製定部署儀式的策略。 這本”Ritual, Media, and Conflict“論文集來自一個為期兩年的項目,該項目基於荷蘭 Radboud 大學荷蘭大學宗教研究學院與德國海德堡大學 Ritual Dynamics 合作研究中心之間的合作。 一個由 24 名學者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定位、描述和探索媒體驅動的儀式或儀式飽和的媒體煽動、傳播或升級衝突的案例。 每個多作者的章節都是圍繞全球和本地的儀式化、調解衝突的例子構建的。 這本書的核心問題是:“當儀式和媒體相互作用時(通過儀式的中介化或媒體的儀式化),衝突的模式如何變化?”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Craft of Ritual Studies

在“The Dysfunction of Ritual in Early Confucianism”一書中提及儀式的失效。事實上在儀式研究本身也有失效的。 在宗教研究中,理論和方法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捲入科學與神學觀點兩極分化的爭論中。 Ronald L. Grimes 表明,這場辯論已經停滯不前,部分原因是理論化的方式與實際宗教實踐的研究相去甚遠。根據 Grimes 的說法,一個有價值的理論必須以實踐為導向,並且通過實地研究方法可以最有效地研究實踐。 “The Craft of Ritual Studies“融合了一個系統的理論和方法,能夠支持跨文化、跨學科的儀式研究。Grimes揭露了許多儀式理論失效的局限性——例如,將儀式定義為本質上是宗教的,假設儀式的唯一功能是產生羣體團結,或者將儀式視為現狀的一面鏡子。他為複雜儀式事件的實地考察提供指南,特別是那些以社會衝突或文化創造力為特徵的事件。本書包括一個案例研究,重點關注一個複雜的事件:聖達菲嘉年華,新墨西哥州的慶祝活動以曠日持久的種族衝突和持續的戲劇性創造力為標誌。Grimes發展了諸如儀式與媒體、戲劇和電影的關係、儀式創造力的動力、儀式批評的協商以及儀式對文化和物理環境的影響等主題。 這本重要的著作是 Grimes 在儀式研究領域的 3 年領導力的巔峰之作,並附有一組在線視頻,以及說明儀式研究關鍵方面的附錄。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Dysfunction of Ritual in Early Confucianism

儀式在各種文化中都存在,即使傳統上認為中國並不是宗教性的國家也有其儀式。在現代政治儒家中更多的是各種形式化儀式 在”The Dysfunction of Ritual in Early Confucianism“中,Michael David Kaulana Ing描述了早期儒家如何應對他們的儀式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情況。與大多數當代儒家解釋者相比,Ing證明早期的儒家文本可以被解讀為儀式失敗中含糊不清的論據。 如果如一篇文章中所討論的,孔子為他的父母建造了一座不同於古代墳墓的墳墓,並且下雨導致墳墓倒塌,那麼目前尚不清楚這次失敗是隨機不幸的結果還是孔子誤入歧途的結果通過建造與古代不相符的墳墓來從儀式腳本中獲得。 《禮記》——最重要但研究最少的儒家著作之一——提出了許多這樣的情況,並表明可預防和不可預防的儀式失敗之間的界限並不總是很清楚。在這種觀點看來,儀式表演是一種風險表演。它需要使自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屈從於改變過去成功儀式的需要,從而進入未經檢驗和不確定的領域。 Ing的書是第一部關於《禮記》(據稱是孔子直系弟子的著作,並被收錄在《論語》幾個世紀之前稱為“五經”的最早的儒家經典著作中)的英文專著。它挑戰了當代儒家倫理解釋者的一些常見假設——特別是有教養的儀式代理人能夠識別哪些失敗在他的控制範圍內以防止並因此使他的幸福不受儀式失敗的影響。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Problem of Ritual Efficacy

人的善惡各有爭論,而(好的)宗教理應導人向更高層次而去。宗教上一般除了表之於言表的教誨外,看來就會落於儀式以令信眾有個軌儀了 儀式如何運作?儘管這是世界各地人們問的關於儀式的第一個問題,但很少有人明確地寫下這個話題。在儀式功效的問題中,”The Problem of Ritual Efficacy“九位學者討論了這個問題,涉及歷史、人類學、醫學和聖經研究領域。 對於“現代”人來說,儀式效力的概念本身就是可疑的,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儀式僅僅是像徵性的或表達性的,因此——根據定義——它們不可能是有效的。然而,許多文化中的人們都認為儀式確實“起作用”,當我們仔細研究誰提出了儀式效力的主張(以及誰對這種主張提出異議)時,我們會了解到很多關於儀式的社會和歷史背景的信息。這樣的辯論。 從前現代時代——儀式功效的概念沒有特別爭議——進入懷疑論的時代,作者解決了實證主義者、自然科學家和宗教懷疑論者與解釋性社會科學家之間的一系列辯論,現象學家和宗教信徒。一些貢獻者提出了一種特定的儀式功效理論,而其他人則詢問這個問題是否有任何意義。 這個開創性的跨學科合集將引起人類學、歷史、宗教研究、人文和社會科學廣泛定義的讀者的興趣,並對關於儀式的作用以及思考這些事情的重要性的更大討論做出重要貢獻.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Satanic Verses: A Novel

作為有史以來最具爭議和最受好評的小說之一,” The Satanic Verses《撒旦詩篇》“是Salman Rushdie 最著名和最鼓舞人心的書。 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充滿混亂和奇蹟的現代世界,故事從一聲巨響開始:一架飛往倫敦的噴氣式飛機在飛行途中遭到恐怖分子炸彈襲擊。 兩個情感對立的印度演員倒在地上,變成了天使和邪惡的活生生的象徵。 這只是一場將現實與想像無縫融合的壯麗奧德賽的初始行為。 ” The Satanic Verses《撒旦詩篇》“是一本其重要性僅因其質量而黯然失色的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著作。當年一出版,作者salman rushdie也即被伊朗判下了死刑 8月12日,” The Satanic Verses “被伊朗判處死刑並被追殺33年的印度裔英國作家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上星期五在紐約州登臺準備開始一場講座時,突然遭到一個沖上講臺的凶嫌的襲擊,雖然身體多處受傷,但送醫手術救治後目前沒有生命危險。” The Satanic Verses “已成為言論自由的代名詞。不管是要討論後冷戰世界秩序、文明之衝突,還是要探討回教基本教義派的興起茁壯,都不能不提到” The Satanic Verses “。 在「九一一」之前,也只有” The Satanic Verses “事件,足以左右世人視聽,從此主觀認定,西方代表正義和理性,回教則等於恐怖主義。 對照本書的內容,這樣的簡單二分法真是諷刺至極。因為,本書所針砭的當代弊病之一,就是當我們遇到異文化時,往往出於無知,而加以妖魔化。 小說中的敘事者「我」不是別人,正是魔鬼。 被恐怖份子劫持的噴射客機在空中爆炸,全機無人生還,除了兩個主角。他們是兩名早已失去信仰的回教徒,活活掉到英國海灘,從此展開各自的魔幻之旅。 其中一位Gabrielus,時夢時醒,夢中的他是天使Gabriel,也就是《古蘭經》中傳達神諭的天使。夢中接受他天啟的,有一位是宣揚「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先知,有一位是以信仰之名,號召暴力向西方宣戰的宗教領袖,還有一位,是宣稱可以分開阿拉伯海的少女。有一度,夢中的Gabriel驚覺,從自己口中流泄出的,有些並非古蘭真言,卻是魔鬼篇。 另一位主角Saladin,空難生還後即容貌大變,頭上腳下長出羊角羊蹄,一如傳說中的魔鬼模樣。好不容易恢復人相,心中卻已滿懷仇恨。於是,他也說出連串的撒旦詩篇。 作者的筆法虛虛實實,寫下這本詭趣橫生的小說,以兩名主角的蛻變與重生為主軸,探討我們所處的後現代世界以及人類心靈的人性與魔性。 回想起來,宗教到底導人向善?向惡?或更根本地問:人類本身到底是善?是惡?雖則人之善惡在東西方皆有人主張。如孔孟認為人本善,荀子等則認為人本惡。同樣西方認知心理學家steve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Nietzsche versus Paul

「假定完全以氣為性,那一定是定命論,那就是尼采的哲學。尼采的哲學就是完全以氣為性,一定是以眾暴寡,以強淩弱。尼采主張天才論,他認為這個世界應該由生命強的人來統治,生命強的人才有道德、有智慧。這話有問題呀。生命強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道德、有智慧的人,你可以說他生命強,但生命強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智慧。尼采講生命哲學,講天才,講新貴族,他認為世界當該由這種人來統治。這就是欺負人,這不合聖人之道的。所以,尼采那種生命哲學不足為訓,那是浪漫的理想主義,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那是不合法的。」牟宗三演講錄,第二册,孟子,頁十五 最近因為上述一段對Nietzsches 的問題多多的評論中有人吵吵嚷嚷Nietzsches 的“上帝已死”。。。 「上帝已死(Gott ist tot)」是Nietzsches一句名言,此句在Nietzsches的“The Gay Science: With a Prelude in Rhymes and an Appendix of Songs 《歡愉的智慧/快樂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一書中出現了三次(Sections 108 (New Struggles), 125 (The Madman), and for a third time in section 343 (The Meaning of ou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Perspectives on Human Dignity: A Conversation

人的尊嚴(human dignity)是承認人具有其人性固有的特殊價值,因此值得尊重,僅僅因為他們是人。尊嚴亦是人類精神最重要的特質之一。這意味著被重視和尊重你是什麼,你相信什麼,以及你如何過你的生活。有尊嚴地對待他人意味著以我們希望自己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們。 人之作為人,尊嚴是一種固有的、絕對的和最終的價值;並且這三個特徵是單個值的屬性。最早和最著名的主張尊嚴的是人類固有的西方哲學家是Kant。他認為尊嚴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惡毒的人也不能予以否認其尊嚴。 ‘’人的尊嚴‘’這一觀念也是任何對人類價值本質反思的核心,並且已成為國際法和國家(內)法、醫學倫理學以及許多哲學和政治理論中的關鍵概念。 然而,這個概念仍是一個複雜的觀念,也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Perspectives on Human Dignity: A Conversation‘’探討了在許多不同領域中出現的人類尊嚴的概念,開啟了多學科對話的可能性,闡明了這一概念本身,以及與它存在本質關係的人類的概念。 這本書不僅是從各種角度對人類尊嚴的有趣和刺激性的探索,而且為那些希望進一步探索的人提供了重要的資源。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

他們都曾夢想成為比上一代更好的人。 可是為什麼總會掉回街頭暴力、地下經濟的泥淖,困在社會底層無法翻身? 是什麼把他們推向社會邊緣,他們又是如何在集體毀滅中,掙扎著尋求個人尊嚴? 半世紀前,Leonard Bernstein的《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描繪了1950年代紐約的波多黎各移民,呈現他們的貧窮、暴力、犯罪,街頭上的逞兇鬥狠、種族歧視,以及美國人與移民間、移民本身不同世代間無所不在的文化衝突。到了1990年代,Philippe Bourgois筆下紐約東哈林區的El Barrio似乎沒有太大的不同。 這裏住的一直都是紐約最窮的一羣人。從早期的愛爾蘭人、義大利人,然後是波多黎各人,以及接下來的墨西哥人,他們因為不同原因遠離家鄉,在這個全世界最富裕城市的角落奮力求生,努力尋求向上流動的可能。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的時間點落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研究對象是紐約東哈林區的波多黎各移民,人類學家Philippe Bourgois最初著眼的是紐約內城的貧窮與種族隔離,以及這羣移民是如何在整個社會及政治極度不友善的環境下,成為經濟邊緣、毫無未來可言的一羣人。但問題不僅止於此,這些移民一方面被美國主流社會和合法經濟體系排除在外,而當時美國的經濟轉型又使得他們即使找得到工作,也缺乏應對這份工作的文化資本,更別說還必須面對工作中無所不在的種族歧視,以及挑戰傳統波多黎各男子氣概的性別互動。這些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波多黎各移民,可能掉回油水豐厚的藥物經濟,或是街頭暴力與物質濫用的泥淖,並為了尋求尊嚴,被激發出一種與外界對立的「內城街頭文化」,重新發明出屬於他們的生活模式。諷刺的是,原本想要反抗結構壓迫、尋求個人尊嚴的街頭文化,卻往往導致這些街頭求生者更加走向毀滅。 Bourgois的研究奠基於文化生產理論的分析架構,並採用女性主義的概念,也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試圖理解美國都會的長期貧窮與被社會邊緣化的經驗,另一方面,他更為這些理論分析賦予血肉。Bourgois花了幾百個晚上在街頭及快克站晃蕩,在那裡觀察藥頭和上癮者。他錄下他們的對話和人生故事、拜訪他們的家人、參加他們的派對或朋友聚會,他也訪談了那些快克藥頭的配偶、愛人、手足、母親、祖母,情況允許的話還有他們的父親。他以大量充滿細節的對話、極具爭議性的描繪,見證了人們的受苦,讓讀者不只停留在快克藥頭所面臨的結構性壓迫,而能真實有感地碰觸到這個邊緣社羣裏,人們的「個體自主性、性別與家庭在這些經驗裡的核心位置」。 這本書不是關於快克,也不是關於用藥本身。當然,藥癮及物質濫用是形塑街頭日常生活形態最直接、也最殘酷的元素,但內城的物質濫用其實是一種病徵,存在於底下更深層的,是將人推向社會邊緣的各種動力。這本書記錄了這個過程,以及Primo, Caesat, Luis, Tony, Candy這一個個書中主角如何在貧窮門檻邊緣掙扎著生存,並想要贏得尊嚴的生命故事。這些人的故事相比於神奇國度地域中的人,為了更大的貪婪而把人格尊嚴也拋棄真的高尚及更值得尊重得多 「聚焦於結構通常會模糊一項事實:人是自身歷史積極的行動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民族誌的(ethnographic)研究方法能解救出困在更巨大結構性力量中的『人質』,讓他們重新成為得以形塑自身未來的、一個個真實的『人』。……都會窮人為了逃出、規避困住他們且造成隔離及邊緣化的結構,各自發展出一系列不同的策略,只是有些策略反而導致了自身的苦難。Bourgois之所以將這一切寫下來,是希望『人類學的書寫可以是一種抵抗的現場』,同時抱持社會科學家應該也能『面對權力』的信念。」 人類學家第一次成功地獲得了街頭毒販的信任和最粗暴的貧民區的長期友誼。讀者在這個非凡的窗口中了解了內城毒品交易的世界。 Philippe Bourgois 是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歷史和社會醫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他在中美洲就種族和社會動盪進行了實地考察的一個成果。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