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ugust 2022

Pelosi訪台 、中國與國際關係

Pelosi的訪台與中國巨嬰式的反應不其然令人想起國際關係的今昔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以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史上三次大論戰為主線,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歷史淵源及其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前後時間跨度為80年,內容涵蓋西方近十個主要學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幾十種有影響的理論觀點。包括威爾遜的理想主義、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和華爾滋的新現實主義等等。 作者在書中對各學派、各主要理論的內容及研究方法作詳盡評述的同時,重點介紹分析了近20年來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最新發展和探索,如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軟權力論”、“地緣經濟學”等,以及關於國際安全和全球化的新觀察、新論點。 其實,當我們審視現今國際形勢及關係,我們會發現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式的傳統國際關係己經不合時宜;而王毅所言的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本書雖說是當代,但所述皆傳統式的國際關係理論 Andrew Heywood “Key Concepts i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algrave Macmillan Ltd)是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的辭典,但本書對每個詞彙的說明並不是泛泛數語的名詞解釋。對於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的重要概念,本書皆進行清晰且完整的界定,並且進一步介紹各個概念在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重要性及其被運用的情況。本書是想要瞭解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的讀者不可缺少的必備讀物,也是讀者在研讀本書作者所著的教科書《政治學》與《全球政治》時最佳的輔助用書。 “Cosmopolitanism as Nonrelationism: Who is Cosmopolitan Now?“書表明,關於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除了對世界國家的大膽認可或對個人平等道德價值的謙卑承認之外,還有更多的東西可以說,這使每個人都成為世界主義者。識別傳統概念的問題並解開世界主義範式中的各種立場,它引入了更為精緻的世界主義概念作為非關係主義(nonrelationism),它否認同胞或其他相關個人(如家庭成員或朋友)之間未衍生的特殊義務。 作為非關係主義的世界主義有望克服一個根深蒂固的爭論,即每個人都是世界主義者,並帶回傳統上與該術語相關的激進特徵。它將世界主義描繪成一個獨特而徹底的立場,挑戰Barry, Caney, Nussbaum, 和Pogge等經典支持者,並質疑他們的理論的世界主義特徵。作為非關係主義的世界主義在沒有規定任何不可行的全球秩序的情況下對世界政治產生影響:它建立了評估制度的規範標準,並為新制度的發展提供了指導。 在一個日益複雜的世界中,我們如何理解權力? “Political Hegemony and Social Complexity: Mechanisms of Power After Gramsci“建議我們可以通過複雜性理論(complexity theory)的資源重新思考政治霸權的理論和實踐來做到這一點。本書以Gramsci對霸權(hegemony)的理解為出發點,認為當代權力的錯綜複雜性可以通過應用從復雜性理論中提取的概念來繪製,例如湧現(emergence)、自組織(self-organisation)、亞穩態(metastability)和生成性防禦(generativ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 Human History of Emotion: How the Way We Feel Built the World We Know

連日來由一位教牧開課講授情緒而想起情緒/情感(emotion )之種種。由情緒原則(law of emotion )至科學、哲學、文學、宗教、語言、音樂等而至情緒史。。。今日也該算是一個段落了。。。 全面探索情緒如何塑造人類歷史進程,以及我們對情緒的體驗和理解如何與我們一起演變。 我們人類喜歡將自己視為理性的生物,作為一個物種,他們依靠計算和智慧來生存。但我們歷史上許多最重要的時刻都與冷酷的事實無關,而與感情有很大關係。 從哲學的起源到世界主要宗教的誕生、羅馬的沒落、科學革命以及人類經歷過的一些最血腥的戰爭,如果不理解情感,就無法正確理解這些事件。 Richard Firth-Godbehere 借鑒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藝術和宗教史,帶領讀者進行一次引人入勝且範圍廣泛的旅程,了解情緒在世界各地人類社會和整個歷史中所扮演的核心和經常被低估的角色——從古希臘到岡比亞、日本、奧斯曼帝國、美國等。 “”A Human History of Emotion: How the Way We Feel Built the World We Know‘’生動地展示了我們對情感的理解和體驗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以及我們對情感的信念——以及我們的情感本身——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們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 願人類真能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如果人類不自毀的話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 Leave a comment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Psychology

我們人類面臨著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認為我們最了解的——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可能了解的最少。 在大多數情況下,諷刺地,人類行為造成的行為的最大影響似乎是對地球及其他居住在這個行星上居民(包括其他物種)的影響。實際上,我們對自己未來的威脅可能最大。例如。我們對我們呼吸的空氣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傷害,到我們喝的水,而至我們吃的大部分食物或許更重要。 我們在其中創造了一個如此的城市。除其他事項外,許多人感到焦慮和沮喪。年輕女性餓死自己;酒精和香煙的使用每年造成數十萬例疾病和死亡病例;人類仍然以驚人的速度互相殘殺。同時繼續肯定人類生命的價值。 在我們的孩子接受教育至關重要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孩子沒有學習邏輯思維所需的基本技能,以便他們開始解決世界上的問題。問題可能不是“地球能生存嗎”?反而是:“我們人類能否生存並改變我們自己的破壞行為?”想想人的情緒。。。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Psychology“描述科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關係,討論影響行為的因素,並將科學方法應用於對心理學家具有傳統重要性的問題,以展示如何通過自然科學方法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 三個主題貫穿始終。 首先,所有行為都是由進化、生理和環境變量共同決定的 其次,許多對行為的傳統解釋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充分的 並且不太可能產生有效的行為改變技術。 這種基於環境變量操縱的科學衍生技術已經被開發出來,問題是人類會如何運用?。。。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Positive emotion : integrating the light sides and dark sides

科學文獻和大眾媒體都對幸福和積極情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積極情緒通常被認為是良好結果的來源,但最近的心理學科學工作強調了積極情緒有助於追求重要目標、促進重要的社會紐帶、擴大我們的注意力範圍以及提高心理和身體健康的方式-存在。但是,人對積極心理學的興趣迄今忽略了關於積極情緒的另一個重要可能性——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是適應不良的。 在這”Positive emotion : integrating the light sides and dark sides” June Gruber , Judith Tedlie Moskowitz提出,該領域現在已經成熟,可以考慮積極情緒的成本,而不僅僅是收益。 本書首次全面探索了這一現象。它全面總結了當前關於積極情緒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並根據適應結果的程度、背景(健康、社會關係、應對)和類型,提供了積極情緒的“光明面”或適應性益處的經驗示例.它還提供了根據在健康和臨床人群中追求積極情緒的程度、背景、類型和原因組織的積極情緒的“黑暗面”或適應不良方面的經驗示例。 另外,它討論了有關如何培養和培養健康的積極情緒的治療應用,並建議未來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積極情緒的本質。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Language and Cognitive Structures of Emotion

情緒有種種表現,其中在語言中會怎麽樣? 本書‘’Language and Cognitive Structures of Emotion‘’考察了內涵語境中情感的語言表達,並對語言與情感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形式上優雅的描述。 作者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即在語言和情感內容的交匯處存在著與普遍看法相反的邏輯普遍性。 這本書表明,人們普遍認為頭腦中的情緒結構不僅在主觀或社會文化上是可變的,而且與一般認知理論無關,這為情緒表徵的形式理論提供了一個非常合適的基礎,允許令人驚訝的邏輯和 認知理論的認知後果。 挑戰認知科學和語言學的主流假設,本書將吸引所有不同信仰的語言學家、心靈哲學家、語言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

美國眾議院議長Nancy Patricia Pelosi亞洲行有可能訪台,由之引起一埸政治風波、甚至“戰爭”,此其時可回看John Copper的‘’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 ★台海風雲密布,本書勾勒出這幅心驚膽顫的景象。 ★跨越四十年、涵蓋美中台三方全方位觀點、最新的國際關係研究。 ★台美斷交前夕至今,美中台三邊外交最鉅細靡遺的記載。 ★鉅細靡遺地以第一手觀察和資料敘述美中台關係發展史。   「對任何一本書的讀者而言,瞭解作者的「出發點」有其啟發性,也就是他或她的背景、偏見和看待議題的方式。雖然我在美國的中心地帶出生及成長,但到了而立之年,台灣幾乎是我的第二個家。」──John F. Copper   John F. Copper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台灣問題專家,對台灣和中國議題非常熟悉,至今筆耕不輟。這本書是他四十多年觀察、思考和寫作的累積。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他1963年來到台灣,親眼見到台灣創造民主化和經濟起飛的「雙奇蹟」,也目睹了幾次台灣大選的混亂局面和台海危機,從這樣的「出發點」開始,他共寫了26本關於台灣的專書,這本書便是交織了浪漫風情和現實主義的集大成者。   林孝庭在《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敘述1945-1954台灣如何成為國民黨政府最後一塊根據地,聚焦於飄搖不定的台美關係。在” Playing with Fire: The Looming War with China over Taiwan“這本書中,John F. Copper從1970年代尼克森/季辛吉與中國祕密外交到今日中美交鋒,緊扣著美中台三方關係,而中國的崛起,注定與美國爭奪霸主,一如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記錄古希臘兩次重大戰爭之一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美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以及經濟對政治、軍事的影響,再次印證了「修昔底德陷阱」──崛起中的強權挑戰霸權的情形下,一場戰爭在所難免,而夾在中間的台灣勢必捲入戰局。” Playing with Fire“,指的是一個險局,暗示「三方在玩火」或「台灣是引發戰火的易燃物」,也就是「台灣上方的中美戰爭」。   本書也有著”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 History of Emotion in Western Music: A Thousand Years from Chant to Pop

當人被要求描述音樂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時,大多數人都會談論它表達或引發情感的能力。旋律可以讓人流淚、刺痛脊椎或讓運動員精力充沛,因此音樂對我們體驗和接觸世界的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由於這些音樂情感難以捉摸,關於音樂如何創造情感以及音樂情感如何在上個千年改變其對聽眾的意義的報導很少。 在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面研究中,Michael Spitzer提供了西方世界音樂情感的第一部歷史,從Gregorian聖歌到Beyoncé。 ‘’A History of Emotion in Western Music: A Thousand Years from Chant to Pop‘’結合了思想史、音樂研究、哲學和認知心理學,介紹了情感研究的當前方法,並形成了關於音樂情感如何運作的原創理論。 與以聽眾的自我報告或人工實驗為中心的心理學方法不同,Michael Spitzer認為,音樂情感可以在作曲家和表演者的技巧和材料中發現。連同其對音樂風格和情感歷史演變的廣泛編年史,這本書提供了理論和歷史的豐富結合。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Musical Representation: Meaning, Ontology, and Emotion

電影中沒有音樂將會如何?人生活中失去了音樂又怎樣?音樂表現了人的甚麼情感? 人類的音樂體驗是如何從有組織的音調中產生的,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在”The Musical Representation: Meaning, Ontology, and Emotion”中,Charles Nussbaum 提供了哲學博物學家的解決方案。Nussbaum將他的音樂表現自然主義理論建立在聲音物理學和人類心腦組織之間的勾結上。 他認為,自 1650 年以來西方音調藝術音樂所提供的各種重要體驗是通過音調感覺、音樂空間中的運動感、認知、情感喚醒以及通過特定情感反應的方式讓根深蒂固的人類參與進來的。 Nussbaum 將現代西方的藝術音樂解釋為具有代表性的、帶有音樂外內容的符號系統,他試圖明確音樂表現的規範原則,並將它們與有能力的聽眾的直覺相結合。Nussbaum確定了音樂表現的三種模式,描述了音樂外意義的基礎,並將音樂作品分析為創造的歷史實體(其表演是像徵或複製品)。此外,他解釋了音樂如何引起情感並喚起具有宗教性質的精神狀態。 Nussbaum的論點從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轉向音樂——偶爾從音樂回到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Nussbaum寫道,人類的心腦是其進化史的活生生的記錄。相對較新的認知習得源於我們幾乎不知道的較舊的表徵功能。對音樂藝術的思考可以幫助揭示構成現代人類認知基礎的更古老的認知功能。他認為,音樂表現的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關於我們是什麼的東西,基於我們曾經是什麼。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Strange Fits of Passion: Epistemologies of Emotion, Hume to Austen

當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的作家試圖解釋情緒的起源時,他們經常發現他們的感受可能並不是他們自己的。探討了在哲學、美學理論、性別意識形態、文學和大眾情感中表現情感的悖論,並認為這一時期對多愁善感、任性情感的痴迷與試圖在經驗中尋找情感起源的困境是分不開的。 .這本書”Strange Fits of Passion: Epistemologies of Emotion, Hume to Austen“通過研究一系列誇張的情感場景,展示了這些認識論困境是如何被性別化的:Hume在《人性論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對自己憂鬱的非凡懺悔; Charlotte Smith堅持認為她真的感受到了她的哀歌十四行詩(Elegiac Sonnets)中所描繪的悲觀情緒;Wordsworth目睹一位女詩人閱讀和哭泣;gothic小說中父女淚流滿面;在Jane Austen的”Persuasion”中關於男女感情強度的高潮辯論;以及 1817 年對一位死去的公主的詩意和公開哀悼。文學世界中情感/情緒(Emotion )的展現 當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的作家試圖解釋情緒的起源時,他們經常發現他們的感受可能並不是他們自己的。探討了在哲學、美學理論、性別意識形態、文學和大眾情感中表現情感的悖論,並認為這一時期對多愁善感、任性情感的痴迷與試圖在經驗中尋找情感起源的困境是分不開的。 . 這本書”Strange Fits of Passion: Epistemologies of Emotion, Hume to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The History of an Emotion

孤獨被喻為近代社會的一個特徵。儘管 21 世紀人們擔心孤獨會“流行”,但它的歷史卻被嚴重忽視了。‘’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The History of an Emotion‘’對孤獨作為一種情感語言和體驗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使用從 18 世紀至今的信件和日記、哲學小冊子、政治討論和醫學文獻,情感歷史學家 Fay Bound Alberti 認為孤獨不是一種非歷史的普遍現象。 事實上,它是一種現代情感:在 1800 年之前,它的語言並不存在。 在孤獨被識別的地方,它並不總是不好的,而是一種複雜的情緒狀態,根據階級、性別、種族和經歷而有所不同。看看 Sylvia Plath、維多利亞女王和Virginia Woolf等信息豐富的案例研究,孤獨的傳記描繪了孤獨作為一種現代的、具體化的情緒狀態的出現。 孤獨被喻為近代社會的一個特徵。儘管 21 世紀人們擔心孤獨會“流行”,但它的歷史卻被嚴重忽視了。‘’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The History of an Emotion‘’對孤獨作為一種情感語言和體驗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使用從 18 世紀至今的信件和日記、哲學小冊子、政治討論和醫學文獻,情感歷史學家 Fa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