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December 4, 2022

Art in the Offertorium : narcissism, 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metaphysics

“看”在Aristotle 來說是一主動性的例子:在任何時刻一個人都在看或看見。他不能看快些或慢些,經歷一段時間或得到一個確定的終點。這不是為了完成某事物的嘗試。因此“看”是為了自身目的的一種事物。 Marina Abramović的這一行為藝術最觸動人心的例子……更涉及“看”的主體,主體在“看”之中有思潮起伏的一刻,尤其“看”的對象是久遺了的情人,那一刻“看”這一主動性為主體完成了一切…… 藝術……若沒有了主體還是藝術嗎? 儘管Freud經常引用格言“在創造性藝術家的問題面前,唉,必須放下武器” (Dostoevsky and parricide. S. E., 21, p. 177) ,他的同事、門徒和追隨者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努力應用他的想法或其衍生品適用於對各種媒介中藝術家的生活和作品以及創作過程本身的研究。昇華、為自我服務的回歸、丟失客體的恢復,以及其他公式來來去去,但神秘的持久性為新的出發點的蓬勃發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也許這些近期貢獻中最雄心勃勃(當然也是最複雜和最反傳統)的是” Art in the Offertorium : narcissism, 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al metaphysics”,作者是兩位加拿大精神分析學家Harvey Giesbrecht及Charles Levin,他們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廣泛的工作,他們令人印象深刻的學識涵蓋了藝術史、哲學、社會學和神學。事實上,他們的節點概念,即獻祭室offertorium——他們將其定義為“相對安全且中立的社會空間”(p ix)——源自天主教聖餐儀式中的獻祭室;這是“變形transfiguration”被認為發生之前的時刻。作者的評論是“在獻禮室中,藝術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接觸點,自戀狀態在其中瞬間重建:自戀的勝利面與它通過與侵略者的投射性認同所否認的東西重新結合:它的卑鄙”(p .ix) 這本書提出了一種解決西方文化中審美體驗問題的新方法。 注意到藝術世界現像如何喚起關於自戀的傳統精神分析推測,作者扭轉局面並將美學問題和關注點“應用”到精神分析理論中。 他們嘗試了弗洛伊德和後弗洛伊德的概念,提出了一種非規範的精神驅動理論,以解決和擁抱後文藝復興美學項目、現代主義的興起和當代藝術世界中的深層張力。 有人認為,這些緊張關係反映了父權文明發展中的核心衝突,而審美領域的出現,作為一個專門的實踐範圍,暴露和顛覆了這些衝突。 審美反思的後現代時代被解釋為理想化和去理想化的複雜自戀辯證法的產物,對於理解當代文化及其歷史前景具有重要意義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