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inas,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Psychoanalysis

如今,情緒研究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風靡一時,而同時當 20 世紀的哲學家和猶太神學家 Emmanuel Levinas 以預言家的身份寫作時,他要求用宗教、政治、精神分析和倫理學來打破概念範疇,並消除阻礙自我知識、模糊對他者的義務和偽裝的理論和意義的增生層,以及去除偽裝神聖的痕跡,他能否從自己的預言“效果”中拯救知識分子?尤其是在 Derrida 廣泛討論的認可之後,Levinas 的社會哲學在後現代圈子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 C. Fred Alford 在這 ”Levinas,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Psychoanalysis”一本書中 Levinas 的基本項目。 Levinas 要求西方思想在主權 sovereignty、普遍性和特殊性等概念表述中結束與“本體論”的危險遭遇;而 Alford 則力求平伏這片海洋。 他的薛西斯式努力讓讀者通過他自己在書中探索過的:Adorno、Horkheimer 和法蘭克福學派的 Marcuse,而與 Freud、Donald Woods Winnicott 和 Iris Murdoch等的心理分析著作,以及經久不衰的希臘悲劇 Sophocles 和 Aeschylus 相交集,甚至廣及 Berlin、Arendt、Nietzsche、Luce Irigaray、Hegel 和 Rousseau 等人的政治理論。 Alford 再次被西方思潮沖昏了頭腦,他希望表達他對“’Levinas 的偉大’ 計劃的讚賞,但同時仍然認為它是錯誤的”( p 143 )  

根據 Alford 的說法,Levinas 的錯誤在於將自然描述為倫理的敵人( p 35 )——將愛欲從倫理中分離出來——從而避免吸取經驗性人類行為的教訓,從而避免對人類行為的承諾。Alford( 繼 John Llewelyn(1995)之後 )展示了Levinas 如何決定使用無限的語法( Alford 在本書中巧妙地剖析了它 )來避免總體化大他者 the Other,這導致他暫停了他對處於幽閉恐懼症的 Scylla 和廣場恐懼症的 Charybdis 之間的道德生活的邊緣希望 ( p 114 )。兩極都對Levinas 與存在的恐懼的接觸做出了回應,不幸的是,在 Alford 的閱讀中,Levinas 的兩部主要作品之間未逾越的文本鴻溝重現了這兩種神經質的選擇。但却對法蘭克福學派文獻的淺薄接觸以及未能解決社會科學中精神分析的使用和誤用所涉及的核心問題而有所缺失。

Alford 的書結構簡單明了,第一章 “Someone Rings Your Doorbell” 介紹了 Levinas 的基本哲學,穿插了Alford 與一位朋友的討論,反思當有人來你家打擾你工作時與“他者”的遭遇,以及對 Levinas 文獻的簡要概述。

本書接著延伸討論了 Levinas 與以英國理論家和臨床醫生 Donald Woods Winnicott 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學派的關係 ( “Levinas, Winnicott, and “There Is”” )。然後有一章將Levinas 的思想與德國哲學家和法蘭克福學派偶像 Theodor Adorno 的批判理論以及小說家/哲學家 Iris Murdoch 的作品進行了比較 ( “Murdoch, Adorno, and Levinas” )。本書最後討論了精神分析、政治和自由之間的關係 ( “Psychoanalysis, Politics, and “Freedom With”” ),以及愛、憐憫與人性關係的倫理學 (“love, pity and humanity”)。

然而,因為 “Levinas 效應” ( p 117 ),讀者往往會在 Levinas 複雜多樣的作品中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而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正如Alford 所說,Levinas 被發現是一位“調和後現代倫理學和拉比猶太教的原始女權主義解構主義神學家”( p 33 )。因此,Alford 必須廣泛涉獵哲學、神學、政治學等領域理論和後現代社會理論,以便公正對待 Levinas。因此,Alford 試圖以自己的方式與 Levinas 打交道的慷慨大方導致了一場令人困惑的爭論。我們是在討論Levinas 版本的後現代倫理學的合理性和可取性嗎?我們是否將 Levinas 的內隱心理學與客體關係精神分析傳統的見解結合起來? 我們主要關心的是思考 Levinas 的作品與法蘭克福學派傳統著作中對啟蒙運動和現代性的批判之間的關係嗎? 我們是把 Levinas 當作一個倫理哲學家,還是一個政治理論家? 我們關心生命的意義嗎?Alford 的書做到了這一切,而且做得更多,但却在篇幅分配上討論得不夠多。

Alford 提供了一種精神分析啟發的替代方案來質疑 Levinas 的假設“道德必須永遠與自然相對立”( p 40 ),以替代人道主義和 Levinas 的哲學。對於 Alford 來說,Levinas 的作品缺乏對共享自由、藝術價值以及人類事務中憐憫、同情和悲劇的重要性的欣賞。然而,Levinas 作品的支持者可能認為 Alford 的批評沒有說服力,因為他在這部作品的很大一部分中將 Levinas 與他自己最喜歡的作家(尤其是英國客體關係理論家 Winnicott)進行比較。。。。 從而使得本書的“戰線”過長過大。 這本書讀起來就有些零碎的感覺。

更重要的是,讓 Levinas 接受精神分析的觀點需要處理一個 Alford 忽略的核心知識問題。 此外,Alford 對法蘭克福學派傳統的截斷版本具有重要的思想影響。 Alford 認為,“精神分析方法與任何對人際關係的複雜性敏感的小說家、哲學家、散文家的方法之間沒有根本區別”( p 3 )。 雖然這裡有深刻的道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Alford 錯過了一些核心內容。 精神分析學家從臨床實踐中發展出他們的理論,因此與社會科學家一樣致力於對理論進行實證檢驗。 Alford 簡要討論了受 Levinas 啟發的療法會是什麼樣子的問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以經驗為基礎的理解世界的方法對 Levinas 以及 Alford 用來與他爭論的大多數哲學家、散文家和小說家來說都是陌生的。 顯然,精神分析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從哲學和人文學科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在實證主義聲名狼藉的今天更是如此。 但是,Alford 使用什麼標準來決定Levinas、Adorno,、Winnicott 或 Murdoch 的相互競爭的主張呢? 如果不認真處理證據問題,由此產生的書會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最終,Alford 從事的是 Alan Wolfe 在另一個背景下曾經描述為“偽裝的道德哲學社會科學”。 社會批評家和道德哲學在社會和大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至少, Alford 的判斷比 Levinas 及其解構主義追隨者的判斷更具洞察力和說服力。 然而,在這些術語上涉及 Levinas 的論文並不需要使用 Adorno、Murdoch 和各種作為學術工具的陪襯來分散核心知識問題的注意力。

當仔細研究他對法蘭克福學派傳統的描述時,對 Alford 使用其他思想家作為陪襯的擔憂更加突出。 Alford 借鑒了批判理論的敘述和閱讀,這本質上是一個“起源神話”,強調了 Adorno 和Horkheimer 合作的中心地位。 Alford 依賴於經典著作 ”The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從而忽視了批判理論對經驗社會科學的嘗試。 當然,Alford 有權選擇他想要的法蘭克福學派理論,但他對法蘭克福學派這一版本的使用強化了他的書中用推測代替基於研究的知識的傾向。 Alford 忽視了精神分析學家和社會學家Erich Fromm 在早期法蘭克福學派中扮演的核心角色,這是一個重要且具有諷刺意味的盲目性,因為 Fromm 是批判理論家,他對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批判哲學和精神分析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最徹底的思考。 此外,Fromm 是精神分析“客體關係 object -relations”方法的早期原創理論家,Alford 堅持這一觀點,同時對其歷史非常不加批判。 Alford 書中唯一討論 Fromm的部分是在處理“自由”的一章中,他誤讀了Fromm 的經典著作 ”Escape from Freedom”。 Fromm 的書最初出版於 1941 年,而不是 Alford 在他的引文中暗示的 1969 年,這是自Isaiah Berlin 的經典文章 “Two Concepts of Liberty”(在Alford 的討論中也被稱為 1969 年)以來的一個重要觀點,必須部分地作為對逃離的批評來閱讀自由,而不是同時寫成的文字。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最初是在 50 年代後期作為講座進行的,距 Fromm 第一本名著出版已近二十年。 此外,Fromm 當然有一個“自由”的概念,這是他的社羣社會主義和精神分析的原始關係修正的核心概念。 Alford 對批判理論的解讀中的這種差距尤其具有諷刺意味,因為 Fromm 的作品涉及許多與 Levinas 哲學相同的宗教、猶太教、倫理和愛情主題,儘管肯定是從一種截然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的。  

Alford 對法蘭克福學派傳統的狹隘閱讀至少讓人懷疑他對其他文學作品的使用。 Alford 寫道,他將 “創造一場從未發生過但會令人著迷的相遇:在 Levinas 和法蘭克福批判理論學派之間,尤其是 Theodor Adorno 和 Max Horkheimer 之間”( p 85 )。 Alford 似乎創建了一個從未存在過的法蘭克福學派。

此外,對於 Levinas 為何受到如此多的關注,Alford 並沒有真正提出明確的理由。 有人認為,各種後現代理論導致了人們對情感社會學的新興趣,這種觀點將為 Levinas 的社會心理分析討論提供理由。 鑑於社會學理論中對情緒的興趣深度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包括 Erich Fromm 在內的各種思想家,這似乎是一個值得懷疑甚至是自私的論點,儘管 Alford 的書對心理在社會中的作用有著非常真實的洞察力,但他的書最終對這些文獻幾乎沒有任何涉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