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上很多人都認為中世紀是神權時代,一般歷史書也把它描述為黑暗時代。可是相對於中華世界,現代很多問題的提出正正在這黑暗時代都已經開始了。Thomas Aquinas (d1274) 是中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感知是哲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因為它涉及我們獲取信息的能力,這些信息為哲學中的許多其他辯論提供了信息。 所以這 ” Aquinas’s Theory of Perception: An Analytic Reconstruction” 一書是雙重重要的:關註一個重要的思想家和一個重要的主題。
在這本書中, Anthony J. Lisska 不僅在編譯相關文本方面做出了一絲不苟地關注細節令人欽佩的工作,與中世紀文本以及對這些文本的古代和現代評論員密切合作。 它還將文本及其解釋與當代哲學問題聯繫起來。
這本書根據當代辯論來定位 Aquinas。 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而不是一個再現主義者,因為他認為人們感知的是世界上真實的物體,而不是感知物體的心理圖像。
Aquinas 也是一個“外在主義者”而不是“內在主義者”,因為他對思想的理性辯護(根據它們的“內部”邏輯關係)並不特別感興趣。 相反,他感興趣的是根據世界上的事物與它們在人類頭腦中產生的信息之間的(外部)因果關係的可靠性來解釋認知是如何發生的。
書中對 Aquinas 知覺的解釋非常詳盡和透徹。 它首先強調“感覺”和“知覺”之間的重要區別。
人們使用五種感官來感知世界。 他們感知“適當的感覺”,這是特定感官所特有的(例如,只有眼睛感覺顏色)。 還有“常識”,它們是可以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的事物的各個方面,例如大小,形狀(等)。
當人們感知事物時,信息被納入 4 種內在感官,包括“常識”、想像力、思考力和記憶力。 常識將來自不同感官的信息匯集在一起,從而能夠對我們稱之為意識的感覺和知覺進行反思。 它還使思考能力能夠感知特定事物(即物質)。 人們可能會感覺到“白色”和“寒冷”,但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感知到一片“雪”。
感知是實時發生的,與事物有直接的“現實主義”關係。 但它也會產生幻想,這是一種使用想像力和記憶的感知記錄。 在想像力中,人們可以結合想法來產生創造力。 在記憶中,他們可以回顧想法以積累經驗。
在這些過程之外還有智力。 (代理)智力抽像出思考力所感知的事物的本質,這樣頭腦就可以對這些想法進行反思以產生“普遍性”,這成為我們交流和描述世界能力的核心。
作者對 Aquinas 感知過程的描述極其透徹,涉及對複雜文本、解釋和思想的細緻入微的分析。
這本書做了什麼? 在一些地方,它能更嚴厲地推動這些問題。 例如, Aquinas 被解釋為“外在主義者”。但沒有什麼能阻止思想家將內在主義的元素與外在主義的元素結合起來,因此關於阿奎那思想中立場之間重疊程度(如果有的話)的有趣問題仍然存在。
Aquinas 的神學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 本書指出,具身的人類感知完全不同於無形的天使感知( p 103 )。 但是,當人死後靈魂與肉體分離時呢? Aquinas 堅信天堂中的無實體(復活前)聖徒可以聽到祈禱,那麼這種看法是如何運作的呢?
這是一本非常學術的書,它預設了對基本哲學概念的熟悉。 不具備這些主題專業知識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是一本頗深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