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Karl Marx分析社會丶經濟而寫就 《資本論》,但却得出了錯誤的結論。“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也是一次全面的嘗試,試圖解釋讓發展中國家 12.9 億人每天靠不到 1.25 美元的生活費苦苦掙扎的令人痛心的貧困。 你可能認為這是一篇淒涼、麻木的讀物。 但它不是。 它振奮人心、喋喋不休、雄心勃勃,最終充滿希望。它可能有點像傑作,但會否像 Karl Marx一樣?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兩位學者,從一個角度出發:即使在當今低迷的經濟環境下,美國人的平均富裕程度是墨西哥平均水平的 7 倍,是墨西哥平均水平的 10 倍,是秘魯人,大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平均水平的 20 倍,是馬里、埃塞俄比亞和塞拉利昂等特別絕望的非洲國家的平均水平的 40 倍。 如何解釋如此驚人的差異?   

作者的回答很簡單:“機構institutions” 。他們對貧困持續存在的傳統社會科學論點不耐煩,這些論點將貧困歸因於地理運氣不佳、文化模式步履蹣跚或無知的領導者和技術官僚。 相反,“Why Nations Fail”側重於塑造現代政治的歷史潮流和關鍵時刻:制度漂移過程產生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可以是包容性的——側重於權力分享、生產力、教育、技術進步和整個國家的福祉; 或榨取 extractive —— 一心想從社會的某一部分攫取財富和資源以造福另一部分。  

要了解榨取式機構的樣子,請考慮 les Grosses Legumes(大蔬菜),這是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統治者Mobutu Sese Seko的諷刺性暱稱。Mobutu Sese Seko是 1965 年至 1997 年間統治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強人。 作者指出,當Mobutu下令要在他的出生地為自己建造一座宮殿時,他確保機場有一個足夠大的起降跑道,以容納他喜歡從法國航空公司租用的協和式飛機。 Mobutu / 大蔬菜對開發剛果不感興趣。 他們為自己吸取豐富的礦產資源時,對露天開採感興趣。 他們充其量是吸血鬼資本家。  

但剛果噩夢般的貧困和衝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 在歐洲帝國主義到來之前,當時被稱為剛果王國的國家由大蔬菜的寡頭先行者統治,他們從任意徵稅和繁忙的奴隸貿易中汲取了驚人的財富。 當歐洲殖民者出現時,他們使可怕的情況變得更糟——尤其是在比利時國王Leopold二世的貪婪統治下。

當剛果最終在 1960 年贏得獨立時,它是一個虛弱的、權力下放的國家,背負著掠奪性的政治階層和剝削性的經濟制度——太弱無法提供基本服務,但足夠強大,足以讓Mobutu和他的親信保持領先地位; 太窮了,無法養活其公民,但足夠富有,足以讓精英們為之奮鬥。

Acemoglu 和 Robinson 認為,當你將腐朽的政權、剝削精英和自私的機構與脆弱、分權的國家結合起來時,你就有了解決貧困、衝突甚至徹底失敗的藥方。 “當他們擁有榨取式經濟制度,並得到阻礙甚至阻礙經濟增長的榨取式政治制度的支持時,國家失敗了。”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是一個很熟悉的情况

但是,即使像剛果這樣的惡性循環可以製造貧困,良性循環也可以幫助將漫長的歷史弧線轉向增長和繁榮。 將剛果的衝突和苦難與Botswana 進行對比——Botswana 在 1966 年贏得獨立時,只有 22 名大學畢業生、七英里的柏油路和在其大部分邊界上怒目而視的白人至上主義政權。 但今天的 Botswana 擁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與匈牙利和哥斯達黎加等成功案例的水平相當。

Botswana 是如何成功的?作者寫道 : “通過在獨立後迅速發展包容性的經濟和政治制度”。 Botswana定期舉行選舉,從未發生過內戰並實行財產權。 作者認為,它受益於適度的國家集權和限制在殖民統治下倖存下來的部落首領的權力的傳統。 當鑽石被發現時,一項有遠見的法律確保了新發現的財富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是精英利益而分享的。 在獨立的緊要關頭,Botswana 首任總統 Seretse Khama 和他領導的Botswana 民主黨等英明的 Botswana 領導人選擇了民主而不是獨裁,選擇了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貪婪。

換句話說:這是政治上愚蠢與否的問題。 Seretse Khama 的 Botswana 成功地建立了能夠帶來繁榮的製度。 Mobutu 的剛果和 Robert Mugabe 的津巴布韋甚至都沒有嘗試過。 Acemoglu 和 Robinson 認為,埃及解放廣場的抗議者是對的:他們被一個軟弱、腐敗的國家和一個不允許他們充分發揮才能的社會所阻礙。 埃及之所以貧窮,“正是因為它一直由少數精英統治,他們以犧牲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組織社會。” 總而言之,Botswana 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與此同時,鄰近的剛果和 Sierra Leone 陷入暴力和貧困的惡性循環。

朝鮮、 Sierra Leone、海地和 Somalia 等不幸的國家都讓權力集中在少數鐵腕手中,他們利用一切可以攫取的資源來加強對權力的控制。 公式很明確:包容性政府和機構意味著繁榮、增長和持續發展; 榨取式政府和機構意味著貧窮、匱乏和停滯——即使是幾個世紀以來。 一個寡頭經常取代另一個寡頭的令人沮喪的周期意味著“工業革命最初沒有傳播的土地仍然相對貧窮。” Acemoglu 和 Robinson 認為,沒有甚麼比成功更成功,也沒有甚麼比失敗更失敗。

那麼,越來越多地被引用為“威權增長”新模式的中國呢? 作者很尊重,但最終不為所動。 他們欣然承認,只要政治上集權,榨取式政權就能帶來暫時的經濟增長——想想勃列日涅夫之前的蘇聯,其經濟體系曾經有自己的西方崇拜者。 但是,儘管“今天的中國經濟制度比 30 年前更具包容性”,但從根本上說,中國仍然背負著榨取式的製度。

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這種專制經濟開始喘息:通過抑制技術進步、創造力和創新的激勵措施,它們扼殺了持續、長期的增長和繁榮。 (作者指出 “你不能通過威脅要開槍打人來強迫人們思考和產生好主意”)他們認為,中國的增長“是基於採用現有技術和快速投資”,而不是引發焦慮的丶產生持久創新和增長的創造性破壞過程。 通過進口外國技術和出口低端產品,中國正在玩一場激烈的追趕遊戲——但這並不是贏得比賽的方式。

那麼美國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呢? 當然不是通過削減外援或對其進行調理;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你很難指望像 Mobutu 這樣的人會突然拋棄支撐他權力的剝削機構,“只是為了多一點外國援助”,甚至為真正絕望的人提供一點安慰,即使管理效率低下, 總比沒有好。 但最終,作者建議,與其試圖哄騙反對人民利益的領導人,不如構建對外援助的結構,以便尋求引進邊緣化和被排斥的群體和領導人,並賦予更廣泛的人口權力。 對於 Acemoglu 和 Robinson 來說,簡單地將一組寡頭換成另一組是不夠的。

“Why Nations Fail” 並不完美。 包容性與榨取性的基本分類似乎變得重複。 一個關於蘇聯相當有代表性的章節,從蘇聯的五年計劃到新石器時代革命 Neolithic Revolution 和古代瑪雅城邦 ——顯的謹慎而令人欽佩。當然這可能是長期關注的結果,這將需要不同的專家領域的人來仔細檢查他們的歷史和分析。另他們對中東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說服力的,但他們對奧斯曼帝國有點苛刻,從歷史上看他們基本上將奧斯曼帝國標籤為“高度專制”, 而忽略了其驚人的多樣性和相對包容的社會政治安排。

“Why Nations Fail” 是一本令人著迷的讀物。 從任何意義上說,這都是一本大書。 讀者會希望它有很大的不同。 一句話總結:“Why Nations Fail” 深入探討了當今世界經濟不平等現像如此普遍的原因,並指出政治權力的錯誤決定是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文化、地理、氣候或任何其他原因/因素。 即為什麼有些國家繁榮昌盛,而另一些國家則苦苦掙扎並飽受貧困和貪婪的困擾? 有人說這與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文化或知識匱乏有關。 但這肯定不是全部。 作者解釋說,這種差異實際上是在歷史關鍵時刻建立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結果。

從這本書中的許多令人大開眼界的內容中,讓我們至可以學到三點:

1/ 解釋國家間生活水平差異的最好方法是查看它們的制度差異。

2/ 關鍵時刻的單一事件對於一個國家的成功可能意味著天壤之別。

3/ 擺脫貧困的循環可能真的很難,但這是可能的。

經驗教訓1 :如果你想解釋為什麼兩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如此不同,只要看看他們建立的機構就知道了。

忘掉一些國家因其地理位置而在經濟上舉步維艱的古老理論吧。 生活水平不同的國家太多了,無法證明這是錯誤的。

經濟格局決定了這些國家之間的差異。 這些是指導一個國家境內經濟的法規。 這包括公共服務、財產法和融資渠道等內容。

一個國家可以有包容性或榨取性的經濟制度。 包容性經濟制度為經濟成功鋪平了道路,因為它們鼓勵公民參與經濟活動。 他們在經濟自由方面很強。

這方面的例子包括韓國和美國,它們的經濟受益於私有財產法、發達的銀行業和強大的公共教育。 這個系統鼓勵人們努力工作並發揮創造力,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會帶來財富。

榨取式經濟機構從社會中的一個群體那裡獲得收入,以造福於另一個群體。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殖民地拉丁美洲,它的制度建立在剝削土著人民以使殖民者受益的基礎上。 另一個例子是朝鮮,金氏家族在那裏建立了一個不允許私有財產的專制政權,只為精選的精英確保所有權力。

經驗教訓 2:一個事件可能意味著一個國家採取完全不同的製度路徑,改變其未來的進程。

十四世紀中葉,黑死病奪走了幾乎一半的歐洲人口。 這是一個足以顛覆一個國家或大陸的社會政治平衡的事件。

在黑死病之前,歐洲的大部分經濟和政治制度都是極度榨取性的。一個國家的君主擁有土地,他將自己的土地交給領主,領主則承諾給予軍事能力作為回報。 然後農民會照顧土地。 他們努力工作謀生,但收入的大部分都交了稅,幾乎沒有自由。

但當黑死病襲來時,勞動力突然出現巨大短缺。 西歐農民趁機要求減稅增權。 東歐農民就沒那麼幸運了。 他們組織性較差,地主設法利用這一點並開始提高稅收並使系統更具榨取性。

這就是為什麼作者將黑死病稱為歷史的關鍵時刻。 對於西歐來說,它標誌著榨取式封建主義的終結。 但在東部,情況變得更糟。 制度漂移是導致不同路徑的這種差異的結果。 這是兩個相似區域向不同方向發展的地方。

當全球貿易擴張和英國殖民美洲時,我們看到了類似的製度漂移。 有時需要幾個世紀,但少數關鍵時刻可能意味著制度漂移,在曾經相似的地區之間造成截然不同的經濟格局。

經驗教訓 3:停止貧困的循環可能非常困難,但並非不可能。

我們知道歷史事件可以改變一個國家未來的進程。 但是,各國可以做些什麼來修復現有的榨取式製度呢?

首先,作者解釋說,歷史並不一定注定這些國家的未來。 我們知道,包容性和榨取性的機構可以在關鍵時刻發展壯大。 循環可以被打破。

美國南部針對黑人的排他性制度正慢慢變得更具經濟和政治包容性。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民權運動意味著美國黑人終於迎來了良好的變革。

所以,我們能做些什麼? 首先要做的是確保我們鼓勵包容性制度,以便這些國家能夠發展自己的繁榮。 您是否知道外國援助對改變非洲和中亞的榨取制度作用甚微?

如果我們想促進積極、持久的變革,我們需要以更有意義的方式引導對外援助。 被排除在製度之外的群體需要有辦法反抗壓迫制度。

例如,在巴西,1985 年,由被賦予權力的人而非政治家發起的草根運動推翻了該國的軍事獨裁統治。這些人領導的社會運動為聯合起來抵制未來的任何獨裁統治鋪平了道路。

自從巴西打破了這個週期後,它的繁榮就出現了巨大的增長。 事實上,在 2000 年至 2012 年間,它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這證明打破貧困的鎖鏈永遠不會太晚。

為什麼 “Why Nations Fail” 將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制度上如此簡單的差異可能意味著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差異。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而有趣味的書,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自由的窄廊:國家與社會如何決定自由的命運

https://t.me/librojamanto/5273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