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Neuroscience

神經科學是對產生多種人類能力(包括感知、記憶、視覺和情感)的生理機制的研究。 為了實現科學理解的目標,神經科學家必須提出經過科學實驗的主張和假設。 除了實驗技術之外,神經科學家還需要一個概念框架來理解他們的實證工作的結果。 簡而言之,對實證研究的必要補充是對所研究現象的連貫概念,即人類心理能力。

M. R. Bennett 一位傑出的神經科學家 – 和 P. M. S. Hacker – Wittgenstein 思想的傑出學者 – 聯手對處於當代神經科學核心的心理概念進行了激烈的評擊。 雖然神經科學家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並堅決堅持他們反 Descartes 主義的這一方面,但 Bennett 和 Hacker 爭辯說,他們只是拋棄了Descartes主義的雙重實體學說,但保留了其關於思想和行為關係的錯誤結構。 

本書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Neuroscience”分為四個部分,後面是兩個附錄。 第一部分(“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Neuroscience: Their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Roots”) 除其他外,是對感覺、意志和智力能力的生物學基礎的歷史和概念根源的調查。 Aristotle 關於 psuchê 的著作建立了對精神與身體關係的複雜推測的範例。 psuchê——每個生物體都有“形式”的想法——將靈魂描述為不是與身體分離的實體,而是更類似於生物體展示的一系列力量或能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Aristotle 早期的生物學猜想被後來的科學研究所修正(例如 Galen 關於神經和大腦的研究),但他的哲學觀點一直作為理論討論的基礎,直到 Descartes 的到來。

Bennett 和 Hacker 對 Descartes 取代 Aristotle思想感興趣的是,當代神經科學家在拒絕Descartes主義方面未能走得足夠遠,從而威脅到他們科學努力的完整性。 簡而言之,這些是Descartes 遺產的關鍵要素:

(1) Descartes 重新構想靈魂“不是生命的原則,而是思想或意識的原則”(p 26 ),這一論點導致了思想在各個方面都與身體分離的觀點。 這種表述不可避免地“給神經科學的反思投下了長長的陰影……”( p 2 );

(2) Descartes 堅持認為雖然思想和身體不同,但思想和身體是統一的,從而使他的立場進一步複雜化。 Descartes 主義及其繼承者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釋身心之間的聯繫;

(3) Descartes唯一經得起批評反對的論點是他聲稱“神經生理學水平的解釋將根據有效因果關係”(p 27 )。 在這方面,Bennett 和 Hacker 提醒我們“笛卡爾對神經生理學和視覺理論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p 27)。

Descartes 範式一旦站穩腳跟,神經科學家就需要在實驗層面弄清楚它的含義。 兩代人(從 Sherrington 到他的門徒),現代腦科學家從根本上保持了 Descartes 主義(即他們堅持Descartes關於身心關係的解釋框架)。 第三代和當前一代的神經科學家否定了 Descartes 二元論,用大腦代替心智作為人類心理和情感能力的解釋源。 但是,Bennett 和 Hacker 爭辯說,僅僅用大腦代替思想還不足以否定Descartes 解釋系統的結構。

在第一部分的第 3 章——“The Mereological Fallacy in Neuroscience”——Bennett 和 Hacker 提出了一個關鍵框架,這是本書的重點。 他們爭辯說,對於一些神經科學家來說,大腦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它相信(Crick); 解釋(Edelman); 知道(Blakemore); 向自己提出問題(Young); 做決定(Damasio); 包含符號 (Gregory) 並代表信息 (Marr)。 這些斷言中隱含的是一個哲學錯誤,因為它不合理地誇大了“大腦 Brain ”的概念,賦予它通常為有情眾生保留的權力和活動。 正是這些斷言偏離語言實踐規範的程度發出了危險信號。 反對的原因是:基於經驗基礎提出主觀的、複雜的整體(例如,決策活動和該能力的某些特定物理部分,例如神經放電)之間的相關性是一回事,但有相當大的反對意見 得出結論,部分就是整體。 這些說法並非虛假; 相反,它們毫無意義。

Wittgenstein 評論說,只有對人類來說,說“它有感覺;它有感覺;它有感覺”才有意義。 它看見,是瞎的; 聽,是聾子; 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281)。 大腦是否思考的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不是一個科學問題”( p 71 )。 將這種能力歸因於大腦就是犯了 Bennett 和 Hacker 所說的“分體論謬誤 the mereological fallacy”,即,將動物屬性的某些部分歸因於整個存在的屬性的謬誤。 此外,僅僅用大腦代替心智,就完好無損地保留了 Descartes 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關係的誤入歧途的概念,只是用灰糊糊的物質代替了空靈。 Descartes 解釋系統的結構保持完好,這導致了Bennett 和 Hacker的結論,即當代認知神經科學家幾乎沒有足夠的反Descartes。 更多的 Descartes 概念方案需要被拒絕。 

但是分體論謬誤有多嚴重呢? 為什麼我們不能將關於大腦“相信”或“解釋”的談話視為一種簡單的談話或無害的隱喻談話? 當一個人讀到神經科學家(例如 Semir Zeki)認為知識獲取是“大腦的原始功能”以至於神經科學“解決認識論問題……”時,不難認真對待 Bennett 和 Hacker 的反對意見。 ( p 75 )。 同樣,J.Z. Young 談到大腦中編碼的知識和信息“就像知識可以記錄在書本或計算機中一樣”(J.Z. Young,Programs of the Brain(OUP,1978 年),p 192 )。 最後,Milner、Squire 和 Kandel 都談到了“陳述性記憶”,他們認為這種記憶“存儲在大腦中”(Brenda Milner、Larry R. Squire 和 Eric R. Kandel,“認知神經科學和記憶研究”, Neuron ,20(1998 年),p 450 )。 從概念上有缺陷的前提出發的神經科學研究可能會產生不連貫的經驗問題和答案,從而逃避任何類型的啟發。 在這方面,Bennett 和 Hacker 證明,如果做得好,哲學對於神經科學的正確開展非常重要。

分體論謬誤只是Descartes主義給當代神經科學領域投下的陰影的一個維度。 在第二部分(“人類能力和當代神經科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Descartes 主義和經驗主義在感覺和知覺、認知能力、思考能力、情感、意志和隨意運動領域的影響。 正如 Locke 認為知覺被解釋為頭腦中想法的因果關係一樣,一些當代神經科學家將知覺解釋為大腦中視覺或聽覺圖像的結果。 這些神經科學家致力於發現大腦中使人能夠行使視覺、情感和意志力的神經基質。 Bennett 和 Hacker 不反對這些科學事業。 他們批評的對像是這些理論家從科學結果外推到心理理論的解釋框架。

思想哲學家本身也容易犯類似的概念錯誤。 想想 John Searle 關於疼痛和大腦的作用:

Bennett 和 Hacker 以邏輯語法為由反對:一個人“大腦中”沒有疼痛。 疼痛(頭痛除外)不在“頭腦中”。 如果有一個痛點,它就是整個體驗的一個分佈特徵,大腦只是其中的一個物理部分。 對於體驗主體來說,當然,“他的疼痛位於他真誠暗示的位置”( p 123 )(幻痛需要特殊解釋)。 這並不是否認,如果大腦功能不正常,就不會感到疼痛。 但這並不能證明疼痛“在大腦中或由大腦感覺到”( p 122 )。 當一個人摔斷腿時,受傷的通常是他的腿,而不是他的頭。

第三部分(“Consciousness and Contemporary Neuroscience: An Analysis”)考慮了關於意識的主要工作以及解釋意識“奧秘”的神經科學努力。 McGinn、Dennett、Searle、Chalmers 和 Nagel 只是眾多哲學家中的一小部分,Bennett 和 Hacker 仔細審查了他們的論點。 Blakemore、Crick、Damasio、Edelman 等神經科學家以及 Baars 和 Weiskrantz 等心理學家都得到了平等對待,尤其是他們試圖證明大腦是一個有意識的器官。 沒有大腦,當然就沒有意識,但將意識本身完全歸因於大腦在哲學上是值得懷疑的。

說到意識,沒有什麼話題會比感受性更容易引起不和諧。 當 Nagel 問“做一隻蝙蝠是什麼感覺?”時,Bennett 和 Hacker 回答說這個問題源於哲學上的困惑。 Qualia——心理狀態具有定性特徵的想法——只是哲學家被哲學偽問題迷住的另一個例子。

這些是 Bennett 和 Hacker 急於反駁的一些觀點:

聽到、聞到或“有精神狀態”(Block)有一種特定的感覺方式;

每個意識狀態都有一定的定性感覺(Searle);

每個可區分的意識體驗都呈現出不同的感受(Edelman 和 Tononi)(p 274 )。

假設,我們問一個恢復了視力或聽力的人“看到(或聽到)感覺如何?” 他們可能會回答“為什麼,這太棒了。” 我們要問的是這個人對他恢復能力的態度,現在恢復了。 但是,如果我們問一個具有正常能力的人“看到椅子或桌子是什麼感覺?”怎麼辦? Bennett 和 Hacker 斷言這個人根本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 看到桌椅,看到郵箱,看到燈柱,都是不一樣的體驗。 但是“體驗的不同之處僅在於它們的對像不同”( p 274 )。

一些神經科學家自己也成為意識哲學家邏輯謬誤的犧牲品。 例如,Antonio Damasio 將視覺解釋為大腦中心理圖像的產生。 Bennett 和 Hacker 反對這種解釋模型毫無意義,因為它引起了另一種反對意見; 心理圖像是在大腦中實例化的真實特徵的假設似乎不受經驗驗證,即使是,它也無法照亮我們所知道的視覺。 當然,還有與視覺相關的大腦活動。 但是,說“我們”感知到我們大腦中產生的蘋果形像是無益且毫無價值的。 Bennett 和 Hacker 提出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它?” (p 305 )無法通過“圖像在大腦中的什麼位置?”這個問題得到哲學啟發。 原因是這個問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誰,或者什麼,在進行觀察?” 錯誤在於認為看到一個物體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簡化為視覺背後的質量。 但事實並非如此。 正常視覺的對像也不是任何類型的圖像。 神經科學家可能會發現看到某些項目(例如直線、角、曲線)與大腦活動之間存在歸納相關性。 但是找到這樣的相關性並不等同於將一種相關性簡化為另一種相關性。 減少導致混亂。

第四部分(“On Method”)有兩個主要特點。 首先是反對當代神經科學的還原論衝動的持續爭論。 其次是對哲學方法的明確闡述和辯護,該方法為對還原論的批評和整本書的觀點提供了信息。 對於哲學家來說,這第二個方面將是最有趣也最有爭議的。

Francis Crick 是一位神經科學家,他希望將精神轉化為物質。 他的“驚人假設”即我們“只不過是大量神經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行為”(Francis Crick,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p 3 (1995 年))是這種解釋性理論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Bennett 和 Hacker 拒絕將其視為形而上學的廢話。

在將精神還原為肉體的過程中,社會生活的規范維度消失了。 考慮這個例子。 假設我在文件上簽名。 附上我的簽名的行為伴隨著我大腦中的神經元放電。 神經放電並不能“解釋”我做了什麼。 在簽署我的名字時,我可能正在簽署支票、簽名、見證遺囑或簽署死亡證明。 在每種情況下,神經放電可能都是相同的。 然而,我在每個案例中籤名的意義完全不同。 這些差異是“視情況而定”的,而不僅僅是我的神經放電的產物。 神經放電伴隨著手語的行為,但只有我手語的情況,包括這樣做的意圖,才是解釋我做了什麼的重要因素。

Bennett 和 Hacker 以兩個附錄結束他們的書,分別緻力於對 Daniel Dennett 和 John Searle 的工作進行仔細研究。 Dennett 採用蒯因的立場,特別是認為哲學問題可以通過科學探究和經驗證據的結合來解決( p 414 )。 Dennett 試圖將意向性解釋為一種解釋策略,其基礎是他所謂的“異現象學方法”。 Bennett 和 Hacker 認為該方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它不連貫( p 428 )。 與 Dennett 試圖將我們的思維比作計算機程序的嘗試類似。

在 Searle 的案例中,Bennett 和 Hacker 發現了很多他們同意的觀點。 Descartes二元論、行為主義、身份論、取消式唯物主義和功能主義都被拒絕了,這是正確的。 塞爾提倡“生物自然主義”,認為意識是一種生物現象,是生物科學的一個適當主題( p 444 )。 Bennett 和 Hacker 對此沒有異議。 當 Searle 聲稱“心理現像是由大腦中的神經生理過程引起的,並且它們本身就是大腦的特徵”(Searle, Rediscovery, p. 1)時,Bennett 和 Hacker 表示反對。 塞爾的主張犯了前面討論的分體論謬誤。 大腦並沒有比散步或交談的能力更有意識。 誠然,沒有正常運作的大腦,任何動物都無法做到這些事情。 但從事這些活動的是人,而不是大腦。

哲學的一個核心特徵是澄清我們的表現形式——我們對世界做出陳述的方式。 Bennett 和 Hacker 在闡述和運用這種方法研究神經科學的哲學基礎時,揭示了一些當代神經科學家和一些心靈哲學家廣泛採用的有缺陷的表徵形式。 他們的書的眾多優勢之一在於其對科學和哲學內在獨特性的有說服力的論證。 另一個是它對哲學對正確進行科學的必要性的清醒解釋。 本書內容廣泛、富有爭議且才華橫溢,將在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之間引發廣泛討論。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