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 January 2025 (3)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0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1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23
Ethics: Inventing Right and Wrong
道德錯誤理論 Moral error theory 由兩部分組成: 否認客觀價值的存在,而我們試圖主張參考這些客觀價值。 道德,正如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是一種錯覺;然而,它對於社會和個人的繁榮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是 J. L. Mackie 的倫理學,發明是非的主要論點,一個關於地位,另一個關於道德的內容。在第 1 部分中,通過對更標準的後設/元倫理學 meta-ethics票價的更多新鮮、有用的輔助討論——規範術語的含義和道德論證的分析——Mackie 認為普通人的道德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道德,揭示了一個客觀價值的境界。他毫不掩飾自己的經驗主義主張,這樣的價值觀在本體論上太古怪以至於不存在,在認識論上太陌生以至於不為人知。他們也不需要解釋常識道德的似是而非的客觀性,因為存在“客觀化模式”,可以用較少的哲學奢侈來解釋主體的主觀態度如何變得客觀化。儘管 Mackie 確實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原則是規定性的、普遍的,並且在某種意義上是經過選擇的,但他的懷疑並不是語言分析的結果。相反。 “ 普通道德判斷包括對客觀性的主張……任何忽略對客觀性、內在性和規定性的主張的道德術語的含義分析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不完整的;任何非認知分析都是如此,以及兩者的任何組合”。 1977 年,無神論哲學家 J. L. Mackie 出版了 “ Ethics: Inventing Right and Wrong” 一書。 在其中,他特別指出客觀的道德標準根本不存在。 他承認上帝的存在會削弱道德懷疑主義,但他採取無神論立場,因此得出結論,客觀道德是一種智力上的不一致。 因此,辯論不取決於上帝的存在,而是取決於倫理是否是一種客觀現實,而不以上帝為基礎。其中 J. L. Mackie 不認為所有實質性的道德主張都是錯誤的,而允許其中適當的子集是正確的。Mackie 在質疑是否有可能斷言道德陳述或在不預設客觀價值的情況下做出道德判斷。這是因為他不需要在這件事上表態。 Macki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Power of Relig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在公共領域論述日益受限的情况下,對公共領域論述的反思與關注越加迫切。於此不妨以“The power of religion in the public sphere” 一書為例來想想。“The power of religion in the public sphere”代表了一個難得的機會來體驗不同的傑出哲學家面對一個普遍存在的當代問題:宗教在我們的公共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或者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Judith Butler反思她最近關於以色列-巴勒斯坦國家暴力的工作,探討了宗教觀點對更新文化和政治批評的潛力,而以其開創性的公共領域概念而聞名的 Jürgen Habermas 則通過模糊的遺產進行思考 當代理論中的“政治 the political”概念。 Charles Taylor 主張徹底重新定義世俗主義,Cornel West 為公民不服從和解放神學辯護。 Eduardo Mendieta 和 Jonathan VanAntwerpen 詳述了這些哲學家對當代社會和政治理論的巨大貢獻(Introduction), Craig Calhoun 在後記中將這些嘗試放在了當代國家和國際政治背景下,重新思考宗教和世俗的重要性。 1922 年, Walte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Excessive Subjectivity: Kant, Hegel, Lacan,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thics
Dominik Finkelde 認為“沒有‘過度的主體 excessive subjects’,只有‘過度的主觀性 excessive subjectivity’”(p 76)。對他來說,後者是一種結構性力量,“它打破了既定的倫理生活的背景”(p 5)並且不能與 “Kant/形式主義[過度主體的意義]或……Hegel/務實主義”同化道德傳統”(p 5)。在他看來,它超越了他們的工作,並且與精神分析學家 Jacques Lacan 的工作處於“更穩固的基礎”(p 6),而後者又受到 Kant 和 Hegel 工作的啟發。Finkelde 還認為,過度主觀性的代表使改變成為可能,而過度主觀性的使徒使理想的改變成為可能。 本書” Excessive Subjectivity: Kant, Hegel, Lacan,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thics”挑戰了許多傳統的哲學概念。Dominik Finkelde 首先承認西方世界在公共道德方面取得了進步。然後他指出,這種進步包括個人冒著受到懲罰的風險違反現有的公共道德。Antigone 是一個眾所周知且備受討論的案例。 Finkelde 在他書中的許多地方也使用了 Rosa Parks 的例子。Finkelde提請注意這樣一個事實,即 Antigon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Radical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Theology
Alexis de Tocqueville 曾寫道,“人民統治著美國的政治世界,就像上帝統治著宇宙一樣”,可以說是無意中將民主視為上帝之死的政治實例。 根據 Jeffrey W. Robbins 的說法, Tocqueville 的評估仍然是對現代民主權力的恰當觀察,現代民主權力並不依賴於主權權威,而是作為一種分散的社會力量運作。 通過將激進民主理論與當代對政治神學的迷戀聯繫起來,Robbins 將民主的現代經驗設想為一種社會、文化和政治力量,改變了主權權力和政治權威的性質。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理解和實踐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適當關係方面,世界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 幻想“隔離牆 wall of separation”的現代、自由、世俗規範即使沒有完全被打破,也已被打破。 事實上,有些人可能會質疑現代的、自由的、世俗的規範是否真的像它聲稱的那樣世俗。 相反,也許現代自由主義,以及它遺留下來的政治和文化的世俗化,最好被理解為新教的一種形式。 通過這種方式,這種經常被描述為從現代到後現代或自由主義到後自由主義的轉變的巨大變化,現在也可以被恰當地視為和接受為從世俗到後世俗的轉變。。 這意味著雙重意義:首先,這是宗教社會學家、文化評論員和政治權威人士慢慢但肯定會達成共識的事情,我們必須拋開世俗主義的假設,即我們越現代,我們就會變成越不虔誠。 。 畢竟,我們已經看到宗教如何繼續成為政治中的動員力量,並在公共生活中持久存在,有時是為了好的,有時是一種破壞性的、分裂的,甚至是暴力的力量。 在最近的歷史中,這方面的跡像比比皆是。 例如,對於 Michael Foucault 來說,第一次應該將西方從其教條的世俗主義沉睡中喚醒的全球衝擊波是 1979 年的伊朗革命。 同樣,對於在美國的人來說,宗教右翼的政治動員,其中福音派人士借鑒了新左派的劇本,並將自己組織成一個受屈的少數群體,這已經發生了不止一代人。 低估宗教在美國公共生活中的持久力量和吸引力過去是並將繼續是許多左翼人士所犯的重大錯誤。 直到 2008 年大選週期,Barack Obama 的最終獲勝,民主黨才不再願意將宗教地盤拱手讓給保守派基地,而是提出宗教價值觀同樣適用於社會正義、貧困和犯罪事物的論點。 在整個選舉過程中,所有主要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都在排隊炫耀他們的宗教信仰,用道德價值觀的語言發言,並完全接受這樣一種觀念,即他們的公共政策禁令應該融入他們自己的私人宗教信仰。 簡而言之,隨著宗教在政治中的適當角色的這種後世俗重構,問題不再是宗教和政治是否混合,而是如何混合。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Strange Wonder: The Closure of Metaphysics and the Opening of Awe
Socrates 在 Plato 的 “Theaetetus” 中說,哲學始於 thaumazein——驚奇、驚奇、敬畏。 根據 Mary-Jane Rubenstein 的說法,問題在於西方哲學家從那時起就更喜歡計算的安全性(對確定性的尋求),而不是那種令人頭暈目眩的奇蹟。 可以說,西方哲學傳統並沒有消除驚奇,而是將其內化,將自己呈現為驚奇的代理人,而不是奇蹟的患者。”( p 16 )。 結果是災難性的,因為計算的心態強化了道德上危險的二元論和類別,這些二元論和類別威脅著將人和事物看得比他們低,比自己低。 奇怪的奇蹟,確實如此:哲學家或神學家可能會對這個主題的選擇感到疑惑。 它是否會讓人睜大雙眼,帶著二等生的崇敬,不受教條、懷疑或解構主義的束縛? 或者它只是聽起來與當今哲學和神學的嚴肅問題無關? 事實證明,Mary-Jane Rubinstein 的 “Strange Wonder: The Closure of Metaphysics and the Opening of Awe” 提供了繼 Heidegger 之後最扣人心弦、最及時的,用英語寫成歐陸哲學描述之一。 思考奇蹟的問題——及其詞源上的 “創傷 Wunde”,它作為哲學起源的古典地位,它的震驚和敬畏政治——Rubenstein 精心設計了一個驚人的精確開場白,邀請人們進入假定的不可能的思想,在那裏另一種想法成為可能。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Wrestling with the angel : experiments in symbolic life
在當代思想中,自由常常被負面定義,即與社會規範和法律相反。 然而通過過於簡單地強調自由反對什麼時,我們錯過了關鍵的方式,即自由實際上並不反對這種限制,而是受到它們的支持。 從這個角度來看,限制可以作為創造力和社會變革不可或缺的資源。 它們對於自由——和慾望——是它們可能性的基礎,是自由/慾望所依賴的、伴隨的和貫穿的。 Tracy McNulty 說,雖然我們傾向於在有關詩歌和音樂的對話中以及在教學和學習的背景下相當容易地看到這一點,但在我們思考社會和法律問題時卻常常忽略它。 Wrestling with the angel : experiments in symbolic life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對當代政治、法律和社會理論的沉思。 它主張正式和象徵性約束在維持慾望作為創造力、創新和社會變革的源泉方面的促成作用。McNulty 展示了將 Lacan 的符號域還原為 Oedipus 情結的傳統方法如何偽造了他理論的這一關鍵方面所固有的複雜性和令人不安的不完整性。 她的洞察力從根本上重新評估和重新理解 Lacan 的工作開闢了道路,就其本身而言,就值得看了。 但她走得更遠,她追溯了一系列社會思想家的影響,尤其是有影響力的保守派德國政治理論家 Carl Schmitt、德國文化評論家 Walter Benjamin、哲學家Immanuel Kant 和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Alain Badiou。 除了 Carl Schmitt 之外,這些分析圍繞著兩個主要的開創性法律文本而展開:希伯來十誡和 St Paul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Mystery of the Mind: A Critical Study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Human Brain
有關意識的探討確實吸引人,在頻道中也曾推介了不少。有從純粹哲學角度去探索,也有從腦神經科學角度去探索。Wilder Penfield 是在普林斯頓讀哲學專業的本科生時,第一次對大腦和思想產生了好奇。 他對這個主題的迷戀從他最後一部科學著作的標題中可以看出。 他在其中闡述了他關於大腦與心智之間關係的結論,這些結論基於他一生致力於從神經外科醫生的角度研究神經生理學。 在過去,科學家們開始發現人腦是如何運作的。 Penfield 對局部麻醉下患者顳葉皮層進行電刺激的觀察結果眾所周知,尤其是那些與記憶中的“閃回flashbacks”有關的觀察結果。 最初 Penfield 認為顳葉皮層負責記憶,但考慮到癲癇發作所涉及的生理學原理,這一觀點得到了修正。 受電流影響的皮層灰質變得無功能,並且對刺激的反應是由神經元傳導產生的,沿著絕緣軸突到較高腦乾或間腦中的遠距離灰質區域。 偶爾,癲癇性放電,特別是在顳葉,從局部開始並擴散到灰質的深層位置,導致自動狀態。 個體突然失去知覺,但他的其他大腦功能仍在繼續,他可以遵循習慣性的行為模式,甚至是複雜的行為模式。 然而,其他功能,例如做出史無前例的決定的能力,以及滿足、愛和同情等情緒的發揮,都被擱置了。 這些屬性可被識別為心智的屬性,與大腦不同。 那麼,有可能構想出兩種不同的機制,它們都位於腦幹中:思維機制和自動感覺運動機制。 這些最好用計算機類比來解釋。 大腦是計算機,頭腦是程序員。 指揮的是頭腦,執行的是大腦,它帶來了無數的反應,包括言語,這些都是在個人過去學習和記錄的。 彭菲爾德拒絕了完全由反射作用解釋的心腦實體的一元論概念。 他相信頭腦有能量,但其形式不同於穿過軸突通路的神經元電位。 在這本 Mystery of the Mind: A Critical Study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Human Brain書中,Wilder Penfield 的工作一直處於此類研究的前沿,他描述了關於大腦的當前知識狀態,並詢問最近的發現在多大程度上解釋了思維的活動。 他向普通讀者提供了通常只有少數科學家才能獲得的激動人心的發現的一瞥。 他寫道:“在我自己的科學生涯中,我和其他科學家一樣,一直在努力證明大腦對思維的影響。但也許是時候讓我們可以有益地考慮現有證據,並提出問題了……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A State Built on Sand: How Opium Undermined Afghanistan
在全球毒品政策的辯論似乎不斷變化的時候,有關世界毒品問題的書籍出版自然引起關心。 聯合國麻醉藥品委員會及其早些時候的大會特別會議都看到了對改革現行藥物管制制度的日益增長的需求。 然而,世界各地實際進行的大部分改革仍局限於國家和國家以下各級政府。 辯論仍然大致分為支持嚴格控制和禁止的一方和主張減少危害、非刑事化甚至合法化的一方。 長期以來,阿富汗罌粟生產的波動也一直與人們對該國的看法有關,例如塔利班於 2000-1 年實施種植禁令之後。 國際社會隨後對罌粟進行管制的嘗試與其自身的國家建設項目密切相關,種植水平的提高被那些在 Helmand、Nangarhar 和Kandahar 等罌粟種植省帶頭髮展的國際捐助者引用為失敗的證據。 在 A State Built on Sand: How Opium Undermined Afghanistan 中,David Mansfield 沒有選擇立場,而是退後一步,認為任何關於法律條款(管制與禁止毒品)的辯論似乎都超前於阿富汗的現實,那裡沒有足夠的國家 有效管制或禁止罌粟種植( p xvi )。 Mansfield 基於其廣泛的實地經驗,分析了自 2000 年以來阿富汗禁煙的四次不同嘗試。他迴避此類禁令是否必要的問題,他的主要論點是,考慮到所涉及的地方復雜性,它們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會有所不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例如通過查看一個地區是否有國家直接統治或有限國家地位的歷史。Mansfield 呼籲進行更“細緻入微的分析 nuanced analysis”( p 9 ),而不是經常看到的“粗略的政策選擇 broad-brush polic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Democracy in Iran: History and the Quest for Liberty
從凌晨十一時五十一分,特區政府發文反駁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委員會(UN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就香港特區根據《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公約》)提交第四次報告,到伊朗學生中毒事件。世界威權/極權對民主的威脅日益嚴重。 在今天,伊朗再次成為頭條新聞。 伊拉克的鄰國以發展核武器而著稱,其未來對於該地區的穩定和國際社會的安全來說都是一個令人嚴重關切的問題。 喬治·W·布什總統將其稱為“邪惡軸心”的一部分,並抨擊該國的專制領導層。 然而,當布什鼓吹民主在整個中東地區的傳播時,很少有人注意到伊朗是該地區民主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 在這本“Democracy in Iran: History and the Quest for Liberty”書中,Ali Gheissari 和 Vali Nasr 審視了現代伊朗的政治歷史,並對民主在那裡蓬勃發展的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 在發起了唯一一次成功的伊斯蘭主義對國家的挑戰、一場革命和一個伊斯蘭共和國之後,伊朗現在準備在穆斯林世界發起一場真正的本土民主運動。 作者認為,伊朗的民主既不是突然發展起來的,也不是西方進口的。 今天伊朗的民主概念可能看起來是對威權主義的反應,但它是一個有著複雜歷史的古老觀念,與塑造伊朗社會和政治、制度、身份和利益的主要力量緊密交織在一起 . 事實上,一個世紀前的卡扎爾王朝末期,對民主的需求首先在伊朗浮出水面,並幫助伊朗在 1906 年出台了出人意料的自由主義第一部憲法。 作者試圖理解為什麼民主未能紮根並在獨裁統治下再次出現失地 :伊朗國家。 為什麼 1960 年代和 70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Karl Marx分析社會丶經濟而寫就 《資本論》,但却得出了錯誤的結論。“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也是一次全面的嘗試,試圖解釋讓發展中國家 12.9 億人每天靠不到 1.25 美元的生活費苦苦掙扎的令人痛心的貧困。 你可能認為這是一篇淒涼、麻木的讀物。 但它不是。 它振奮人心、喋喋不休、雄心勃勃,最終充滿希望。它可能有點像傑作,但會否像 Karl Marx一樣?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兩位學者,從一個角度出發:即使在當今低迷的經濟環境下,美國人的平均富裕程度是墨西哥平均水平的 7 倍,是墨西哥平均水平的 10 倍,是秘魯人,大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平均水平的 20 倍,是馬里、埃塞俄比亞和塞拉利昂等特別絕望的非洲國家的平均水平的 40 倍。 如何解釋如此驚人的差異? 作者的回答很簡單:“機構institutions” 。他們對貧困持續存在的傳統社會科學論點不耐煩,這些論點將貧困歸因於地理運氣不佳、文化模式步履蹣跚或無知的領導者和技術官僚。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