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ChatGPT 推出後,全球掀起 AI 熱潮,並成為各大科企必爭之地。Google 在 I/O 大會上亦正式發佈 AI 聊天機械人 Bard,開放予全球180個國家的用戶使用,但當中不包括中國及香港,而台灣則有份。此外,Bard 除了支援英文外,最新將加入支援日文與韓文,而且未來將陸續增加中文在內的40種語言。Google又承諾,會在技術使用上加入道德規範 。當值此刻也值得反思科學技術的發展 。。。
技術對話 technological dialogue 到 技術轉讓 technology transfer
1990 年,Arnold Pacey 引入了 “技術對話 technological dialogue” 的概念來解釋不同社會利用新技術的方式。 對於 Pacey 來說,將技術從較先進的社會簡單、無要求地轉移到較不先進的社會的想法是幼稚的,並且強化了過時的觀念,即不那麼複雜的文化是西方技術的被動接受者。 相反,他認為接受者參與接收到的技術,根據他們自己特殊的政治、文化或地理環境改變和調整它們。 這種相互作用、改變和適應的複雜過程定義了 Pacey 的技術 “對話”(或辯證法)概念,並且它仍然是新版本的組織主題。
Arnold Pacey 和 Francesca Bray 修訂並更新了他 1990 年的概要的技術史,”Technology in World Civilization: A Thousand-Year History“。 作者主要利用二手資料,描述了當地環境影響各種技術變化的多種方式。 他們使用技術對話的概念,擴展了 “技術轉讓 technology transfer” 的更古老、更狹隘(通常以歐洲為中心)的元敘事。 技術對話成為他們對生產者和接受者之間改變、適應和相互交流的動態過程的隱喻。 通過強調接受者改造技術的能力,他們呈現出比自上而下的技術轉讓概念更平衡的技術交流形象。
“Technology in World Civilization “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大學級書籍,文字清晰但密集,全書有 40 張黑白插圖。按時間順序的敘述分為十幾章。 第一部分考察了從公元 700 年到公元 100 年整個亞洲的發展。 當中國開發冶煉、運河和農業設備等尖端技術時,西亞的伊斯蘭社會通過將希臘、波斯、希臘化和羅馬文本翻譯成阿拉伯語,將古老的技術和數學知識應用到他們的需要中。 穆斯林工程師和測量員需要技術知識來修復他們征服的土地上的舊運河、水車和風車。 例如,他們對古代文本的改編和改動導致了“我們今天使用的基於九位數碼和一個零的數碼系統,這必須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p 10 )。 與此同時,中國、印度和阿拉伯的造船者相互改進了木材、連接材料和帆船的使用方式,以適應各自的地區和水域。 不同的文化採用共享技術以最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和環境,而不是簡單地從一個技術轉移到另一個技術,而是進行互動的技術對話。
技術對話是千年敘事的主旋律,早期應用於印刷、水利工程、紡紗、紡織和武器。 蒙古人和其他游牧部落與更穩定和政治上集中的社會的互動對於亞洲的這種對話至關重要。 中國在 10 世紀開發了火藥武器,當蒙古軍隊在 1258 年征服巴格達時使用投石機投擲火藥炸彈時,這項技術向西傳到了伊斯蘭教和歐洲。然而,由於他們專注於騎射手的技術,蒙古人在這場火藥對話中不太成功,在大砲的發展上落後於中國和歐洲。
十四世紀成為技術對話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黑死病造成的人口損失促使歐洲人越來越多地採用節省勞動力的技術。 而在十五世紀,葡萄牙人為了迎風航行,開發了高度機動的帆船。 它跨越海洋的能力觸發了大航海時代和哥倫布大交換。 後者導致了橫貫大陸的對話和歐洲對許多新世界技術的採用,例如作物和藥物:土豆、西紅柿、菝葜 sarsaparilla、煙草、金雞納 chinchona 樹皮等。
第 五 章著眼於火藥帝國以及不同的技術對話如何產生大砲和火器。 作者將討論擴展到大馬士革鋼、星盤、波斯坎兒井 Persian qanats 和日本火槍的發展。 第 六 章介紹了 1550 年至 1750 年近代早期的印刷、書籍和思想,當時歐洲人開始在科技發展方面超越其他文化。 最重要的是歐洲人對印刷、科學和技術的迅速採用。 它導致了西方抽象思維的發展“表現在圖畫、圖表和印刷書籍中……[並導致]新技術潛力的巨大優勢,這是由於對技術問題的概念化能力增強而產生的[那]西方正在積累 ”( p 117 )。
第 七、八、九,三章重點介紹 18 和 19 世紀的工業化、鐵路發展和蒸汽機的發展。 作者指出,印度的紡織業和造船業在英國征服之前就開始了工業化進程,但在英屬印度統治下,印度“去工業化”了。 技術對話和創新受到壓制。 印度成為殖民地,成為英國商品的原材料來源地和消費者。 第 10 章和第 11 章重點介紹現代科學技術,包括電力、化學、公共衛生、農林業、綠色革命和核能。
最後一章通過對半導體、太陽能和全球變暖的討論將故事帶入二十一世紀。 作者警告說,早期的創新技術,如“燃煤發電、內燃機、航空和航空旅行——現在被視為對氣候產生了深刻的負面影響”( p 260 )。 我們需要“以與太空探索相同的熱情和與曼哈頓計劃相同的資源”來應對全球變暖的挑戰( p 261 )。
從 “Technology in World Civilization” 的“技術對話”代替“技術轉讓”來討論人類社會歷史的技術發展史,轉到當今科技的數碼社會演變。我們來看看德國哲學家和公關人員 Richard David Precht 的 “Jäger, Hirten, Kritiker: Eine Utopie für die digitale Gesellschaft” 怎樣看。
“Jäger, Hirten, Kritiker: Eine Utopie für die digitale Gesellschaft (獵人、牧羊人、批評家: 數碼社會的烏托邦” 於 2018 年出版。 在其中,作者反思了數碼革命的前景,面對似乎對他構成威脅的未來情景,概述了他對“自主行動,不受制約和單調”的生活的願景。( p 9 )
介紹性章節引用了 Tommaso Campanella、Karl Marx 和 Oscar Wilde 等人的社會願景,接下來是第一主要部分 “Die Revolution”,Precht 在其中描述了基於數碼技術的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劇變”造成的 “巨大超載” 令傳統工作和以績效為導向的社會的終結。 在名為 “Die Utopia” 的第二個部分中,Precht 制定了在數碼自動化條件下實現人道未來的戰略。 根據 Precht 的說法,由於許多現有形式的工資和有償工作將在未來被淘汰,他主張無條件的基本收入應該能夠使有意義的工作成為一種成熟的替代工作形式( p 124 )。對於基於終身學習的個人未來,需要內在動力和適應數碼挑戰並專注於記憶和判斷的教育系統。 ( p 170 )
通過數碼技術帶來的顯著改善和生活簡化,必須與同樣可能但不可接受的對人們道德取向和自由的侵犯區分開來 ( p 218 ) 。Precht 認為保護個人數據和信息自決是國家和政治的緊迫任務。 在他以“Nachtgedanken 夜思 ”為標題的結束語中,他表達了懷疑,尤其是對他未來在全球範圍內草案的可行性表示懷疑。( p 266 )
嚴重過載的跡象
Precht 在談到數碼革命的一開始就強調,它包括在未來過上更充實、更自主的生活的機會。 但為此,我們必須現在就設定方向,並不斷改變我們的社會制度。 因為工作、創造、實現自我是人性的一部分。未來與其說是關於人的,不如說是他們創造的。 因此,出現的根本問題不是:“我們將如何生活?”而是:“我們想要如何生活?”( p 15 )對於 Precht 來說,解決這個問題的緊迫性主要來自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原則上,任何可以用算法處理其例程的活動都可以被取代。”,可能可以省略數以百萬計的會計師、財務人員、行政人員、律師、會計師、卡車、公共汽車和出租車司機、銀行員工、金融分析師和保險代理人。 以前的學徒制,未來都將被機器人取代,無數的服務都只能在屏幕上自助進行,比如預定行程、訂衣服、訂書、接送等。 ( p 24 )
根據 Precht 的說法,一切都可以在沒有專業人員的情況下通過平台資本主義進行交易,從各種物品到過夜住宿、通訊、交通、能源、金融交易、營養、生活建議、合作夥伴搜索和娛樂。 數碼革命中的低薪工作時代也即將結束。 今天的包裹遞送員可能會繼續裝備無人機一段時間,“直到這些活動也被機器人化”。預計甚至 IT 專家也將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工智能取代 ( p 25 )。同樣在未來不可或缺的 – 即使在技術上可以替代 – Precht 認為應該與強烈的人際關係密切相關的活動或職業,例如在教育和培訓領域,護理環境和醫療領域場地。 ( p 27 )
Precht 認為,政治和社會對這種前景以及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和後果準備不足。 現代歐洲政治“的特點是放棄精神,支持戰術上的聰明和最大的靈活性。”技術官僚任由統治,他們沒有自己的實質性目標,讓事情通過大眾媒體傳給他們:“金融危機,債務危機、間諜事件、移民危機。 對此什麼都不懷疑,什麼都不知道。”以這種方式決定未來生活條件的不是政客,“但數碼革命的遠見者和烏托邦主義者:谷歌、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和三星。 與這些數碼超級大國相比,德國的政治家是戰略侏儒。”( p 52 )然而,對於 Precht 來說,“但作為一個良好的社會模式的機會,不僅要從經濟競爭的角度看待數碼技術的可能性。 […] 沒有任何經濟邏輯能夠憑其自身創造出體面的生活。 生活機會的民主化是一項政治任務。”( p 57 )
數碼革命的反烏托邦、追溯和烏托邦
在 Precht 作為數碼革命的可能後果提出的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景中,似乎只有一種值得為之奮鬥。 在被稱為反烏托邦的 2040 年的悲觀願景中,年輕人整天被他們的數據收集程序控制和照顧。 “我們的生活不能再成功了。 谷歌、Facebook 和公司已將我們從自由的專政中解放出來。”( p 59 )數據交易中的年輕投資者和投機者,他們的能源和資源消耗正在推動人類的廢除,正在從中獲利( p 60 f.)。 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在全面的數碼監控之上,二十年來一直沒有受到挑戰,在世界其他地區只是以更微妙的方式運作( p 67 )。在一個新的基本價值體系,“自主已經換來了便利,自由換成了舒適,平衡換成了幸福。 啟蒙運動中人的形像在監控傳感器和數碼雲的勇敢新數碼世界中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當算法和擁有它們的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時,為甚麼還要使用判斷力?( p 69 )”基於數據處理的行為操縱決定了日常生活和政治 ( p 71 ) 。通過對大腦進行數碼保存,個人有望“在技術領域轉世”。 ( p 81 )
另一方面,正如 Precht 詳細解釋的那樣,過去的維度在個人體驗中也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不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在晚年又算什麼。”通常人們會欣賞“傳統、知識、習慣和可以延續的堅實基礎”。 但在一個“劃定我們星球上所有空間的界限,快速根除文化,用新事物取代傳統,將扁平社會分為貧富並喚醒各地需求和需求的經濟體系中,這樣的靈魂家園是無關緊要的( p 83 f.)” 。數碼化的宣傳者,根據 Precht 的說法,不考慮傳統價值觀,而是敦促人們抓緊時間以免錯過機會:“數碼化第一 – 關注第二。”( p 84 f.) 另一方面,”復古 retropie” 中有很多過去的事情,尋求支持的社會潮流。 他們的擔憂應該得到認真對待,並且只有在像 Pegida 這樣的過度行為的情況下才會變得奇怪。 但總的來說,retropie 不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因為在人類歷史上沒有自願的後退,只有前進。”( pp 89-92 & 97 )
因此,對於 Precht 來說,反烏托邦的唯一明智選擇是基於具體願景的面向未來的烏托邦,對發展開放,人性化,旨在為政治行動提供方向。 Precht 設計的核心是宣稱“人是他生活的自由設計者。”( pp 97 & 124 )
基本收入作為自治的基礎
Precht 認為,普遍高度重視工資和有酬就業及其與個人自尊的聯繫已經過時,因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成就實現社會進步,這是賢能政治形象的基礎。另一方面講——除了低工資部門和被淘汰的就業部門——繼承的不同分配。 ( pp 114-118 )
2018年,Precht 將德國1500歐元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視為每個人都能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過上自由生活的先決條件。 相關的自願性額外收入可以確保護士和老年護士(與以前不同)有足夠的收入。 不再需要做單調和令人沮喪的工作,其中大部分很快就會完全數碼化。 ( pp 144 f. & 149 )
人類的幸福並不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增長,Precht 強調說:“自古希臘時代以來就已眾所周知,甚麼有助於幸福—— 正念、尊重、信任文化、自我肯定、自我效能、處理個人要求的藝術? 而不是擁有任何存在的恐懼、良好的環境、朋友等 。” 相反,它是一種經濟動態的驅動力,迄今為止,這種經濟動態與更多的能源消耗和資源開發、持續的氣候變化和更多的浪費有關。 ( p 152 )
對於 Precht 來說,金融交易稅是為基本收入提供資金的正確方式。 這也可能包含以犧牲對實體經濟的投資為代價的投機行為。 “金融交易稅將使金融市場更加穩定,並減少股市賭場的賭博。 唯一的輸家沒有其他人,而祗是極端賭徒。”( pp 133-135 )
數碼變革中的人類教育
一個主要面向勞動力市場的教育體係不適合那些根據 Precht 的想法應該能夠自由塑造未來生活的人。 一方面,即使是全面的教育也無法阻止某人被技術取代或脫離未來工作世界的格局。 另一方面,一段時間或更長時間沒有獲得有酬工作的人也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創造力。 “自由地安排你的一天,為一項事業做志願者,制定計劃和製定沒有人告訴你的目標——所有這些技能將快樂的失業者與不快樂、沮喪、無用的感覺區分開來。”( pp 119 & 168 )
自我組織、自我負責和自我賦權是 Precht 希望人們在未來接受培訓的主要技能。 自主興趣和內在動機至關重要 ( pp 155 & 158 )。迄今為止,普通學校的成績學習在課後通過金錢獎勵專業工作。 “然而,隨著數碼化進程中廣泛的有酬就業減少,這種條件就失去了意義”( p 169 )。未來不可或缺的終身學習也需要內在動力。 提升記憶力而不是簡單地將其外包給機器也很重要。 記憶產出越少,自由組合思想的可能性就越低。 “如果你想要創造力,你必須訓練你的記憶力。”( p 171 )
Precht 認為,要想在工作收入較低的世界中過得幸福,就必須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自我修養和適當使用數碼技術上( p 172 )。 因此,未來人類社會的許多領域都有望得到改善,例如在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資源方面( p 218 )。 實現信息自決不應該是個人的事情。 “當未知的第三方通過他們賺錢,研究他們的私人和專業網絡,觀察他們的位置並創建運動和個性檔案時,普通公民幾乎無法保護自己。”進入國家手中,“它為其公民提供免費的負責他們在數碼世界中獲取信息、交流和定位所需的一切。”( pp 232 & 240 )
繼後如何
從零到第一,用 Marx 的格言,恰好在這位著名的共產主義者誕辰 200 週年之際, 一位哲學家的最新烏托邦直奔暢銷書榜首。 Precht 想為那些還沒有屈服於“技術上的宿命論寬容”的人提出一個合理的社會草案。 有人可能會爭辯說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新內容,但Precht 拒絕認輸的態度是贏了。我們未來的工作肯定會比過去要求更高,這就是為甚麼每個人都需要盡可能全面的通識教育。此外,還需要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的專業知識。 只有這樣,個人才能有意義地塑造自己的未來和人類的未來。 任何沒有得到改變或出於方便而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人都將不可避免地半途而廢。 人的動機是什麼? 他天生懶惰貪吃,但也很好奇,想讓自己的生活盡可能輕鬆舒適。 原則上,這適用於每個人,有些人多一點,有些人少一點。 為甚麼不能盡可能公平地分配減少的工作量呢? 誰想要工作超過絕對必要的。 無論如何,閒散應該比任何必要的工作更令人愉快。 也不是每個人將來都能從事他們夢想的工作。 那麼誰應該做那些沒有吸引力的工作,為甚麼? 我們當然被建議盡可能保持我們未來的工作環境,這樣人們在身心上也會受到挑戰。
如果我們的工作對身心幾乎沒有挑戰,但必須使用更多的能量和原材料,那有甚麼意義呢? 一個公平的精英社會應該是未來的目標。 如果沒有通過更好的表現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動力,它可能無法工作,否則每個人都會想完全投入到無所事事中。 然後我們會像亞當和夏娃一樣再次生活在天堂中。 但是造物主在哪裡,他讓這一切成為可能並允許我們這樣做? 他願意照顧我們所有的需要,讓自己成為我們的奴隸嗎? 我不這麼認為。 除了最低工資,還應該有最高工資。 最低工資與最高工資之間的差值不應超過某個值,例如 1:10。 貧富差距是否應該像目前這樣繼續擴大? 一個企業家或金融投機者,當他早上起床時,是否應該已經賺了數百萬而不用動一根手指? 如果我們把難民、獨裁國家和戰區也包括在內,我們社會的不公正就不會更大了,那麼問題來了,為甚麼會這樣,誰從中受益,誰為之負責? 現有條件當然不是上天的旨意,而是具體權力利益的結果,根據“強者為上”的自然法則。
每個人都想擁有權力並有約束力地說去哪裡。 人民統治意義上的真正民主,或者如果可能的話,人類統治可能是解決方案。 但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共同的目標,每個人都必須齊心協力,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 人類能夠就這樣一個偉大的共同目標達成一致嗎? 一項基本要求當然是就具有約束力的,而不論其出身等等、普遍適用的人權達成一致。每個人都應該有同樣的機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傾向來塑造自己的生活。 然後,這些權利也必須是可操作和可執行的。 誰應該在我們的社會中推動必要的變革? 當前的統治者當然對此不感興趣,但會盡一切努力確保一切保持原樣,或者對他們來說變得更便宜。 改變只能通過弱勢階層來實現。 鑑於開始的氣候災難,我們也必須捫心自問,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或者說我們的星球可以容納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