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uly 2023

Against Absolute Goodness

“〘洛之秋 (https://weibo.com/u/1769741763)〙有人質疑,擺那麼多花和黃桃罐頭,不是浪費嗎?還開蓋?不是辛苦環衛工人嗎?不是虛假的自我感動嗎?死的人能喝到嗎,能看到,能聞到嗎?別被帶節奏了…. 對於一些人,這種言論純屬惡意詆毀;對另一些人,他們可能確實不知道集體哀悼到底有什麼意義。以下這段話,我覺得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In whatever form it takes, collective mourning can giv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to a sequence of emotions which are often difficult to make sense of. Those that bear witness to our grief can help validate our emotion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lien Sex: The Body and Desire in Cinema and Theology

電影是文化的一種混合表現,而且信息含量豐富。作為 “教會電影 ecclesiacinema” 用電影來思考教堂,以及將性慾視為色情剝奪、進入上帝生命的一種方式的電影。從極端正統的基督教角度寫成 ,既是天主教的又是批判性的。這一論點追求兩個目標:通過佔有性慾望的道德使命來描繪對聯繫的渴望,並證明電影作為神學上適當的媒介視化和激發佔有性慾望。這些目標共同構成了 Gerard Loughlin 所說的 “教會電影 ecclesiacinema”。這本書的三個部分,標題為 “空洞 Cavities”、“交配 Copulations” 和 “安慰 Consolations”,正顯示了連續的跳剪活動。。。。 Gerard Loughlin 的標題是一個明智的挑釁,因為他很清楚神學、性和電影在今天並不比前兩者在基督教歷史上任何其他時期更明顯地兼容。Loughlin 自己的神學是自由主義的,注重倫理的,並接受性別多樣性,他顯然更喜歡基督教總體上與他的思維方式更相似 。然而,他面臨著一項艱鉅的使命,因為他必須面對自古代晚期以來西方基督教中對性 、身體和慾望的歷史性反感。性也不是唯一的問題。自本書付印以來,他對教會與電影之間競爭的觀察並沒有因為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和 “ The Nativity Story” 向福音派基督徒的推銷而反駁(更不用說早期的聖經大片,如 “Ben-Hur”和 “The Ten Commandments”)。 那麼,如何才能將性、電影和神學以一種既肯定這三者又不妖魔化的方式結合起來呢? Loughlin 很樂觀:Alien Sex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Keeping God’s Silence: Towards a Theological Ethics of Communication

2016 年由 Martin Scorsese 執導的電影 “Silence《沈默》” ,原改編自著名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著他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最終,他彷佛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歷程,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詮釋與實踐。 Dietrich Bonhoeffer 作為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Bonhoeffer 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希特勒自殺前21 天被絞刑處決。愛丁堡大學神學教授 Rachel Muers 於 2004 年出版的 “Keeping God’s Silence: Towards a Theological Ethics of Communication” 即為 Muers 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一本極具原創性和雄心勃勃的論文書中。Rachel Muers 重點關注了沉默和負責任地傾聽溝通神學敘述的核心。這本書的三個主要神學靈感來源是女性主義對沉默的神學和哲學反思、Dietrich Bonhoeffer 的神學和作者自己作為 Quakers 教徒的生活 (Quakers 教徒尋求在自己內部以及與他人和周圍世界的關係中直接體驗上帝。Quakers 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套信仰。它根源於基督教,許多 Quakers 教徒發現耶穌的生活和教義鼓舞人心,沒有信條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ose They Called Idiots: The Idea of the Disabled Mind

回看當今世界的事情、事件 … 所出現的種種 “白痴 idiocy”、“低能 imbecility”、“精神缺陷 mental deficiency”、“弱智 fee-ble-mindedness” … 等等的語行,不期然想起一本令人驚嘆的書,它應該比殘疾歷史學家更廣泛的讀者感興趣。 任何對殘疾研究和種族主義感興趣的人都應該閱讀它。 書中插圖豐富,性價比極高。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複雜的故事,講述了過去四個世紀以來人們如何看待 “白痴”。此處必須解釋一下,雖然 “白痴” 現在是一個被濫用的術語,但在本書的上下文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它 —— 而且這本書正在做追溯其歷史的重要工作。 這本書就是主力研究學習障礙、智力、意識的歷史,兼及相關的歸屬與接納等主題的英國歷史學家 Simon Jarrett 的 “Those They Called Idiots: The Idea of the Disabled Mind”,它全面而富有洞察力地探索了智力殘疾觀念的歷史,特別是在英國,但也多次提到了歐洲和北美。該書主要關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關於智力殘疾的流行、法律和醫學概念的交流,它利用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來源 —— 包括法庭文件、哲學小冊子、詞典、醫學文本、低俗小說以及二手作品。在此過程中,Jarrett 反駁了智障人士 “只有當他們成為機構的對象時” 才進入歷史的觀念( p 9)。雖然這本書對殘疾研究、醫學史、英國國內和帝國歷史以及現代社會和文化史等廣泛領域的專家和學生感興趣,但它也將在學術界之外具有廣泛的吸引力。( Jarret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sian Americans and the Spirit of Racial Capitalism

亞裔美國人對中國好感度最低 少於一半華裔對中國有好感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週三(19日)發表最新報告,發現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都對其祖先國家抱有好感,只有華裔美國人是例外。 該調查於2022年7月5日至2023年1月27日進行,使用了多種語言、具全國代表性的調查方法,訪問了7006名居住在美國的亞裔成年人,他們主要來自中國人、菲律賓人、印度人、韓國人和越南人這五個亞裔美國人中最大的群體,另外還確保有足夠大的在美日本人及臺灣人的資料。 當中發現,絕大多數在美及臺灣人(95%)、日本人(92%)、韓國人(86%)都對其祖先國家持積極看法。而超過一半的在美印度人(76%)、菲律賓人(72%)越南人(59%)亦都對其祖先國家看法正面。只有在美中國人的資料與眾不同,只有不足一半(41%)的在美中國人表示對中國抱有好感。 另外,在被訪的亞裔人士中,有52%人對中國沒有好感,離第二位的印度(23%)和菲律賓(12%)相差甚遠。亞裔人士對臺灣和日本沒有好感的同樣只有6%。 對亞裔美國人生活的任何認真思考都迫使我們重新構建我們談論種族主義和反種族主義的方式。 反種族主義理論和實踐有兩種當代方法。 第一個強調種族身份而排除政治經濟,使美國的種族化生活變得難以辨認。 這種方法在學術界內外都很流行,現在已經上升到既定學說的水平。 第二種方法將種族身份視為特定政治經濟(即所謂的“種族資本主義”)的功能,因此在分析上使種族身份服從於政治經濟。 Jonathan Tran 提出了支持第二種方法的論據。 他通過對兩個案例研究的擴展分析來做到這一點:Mississippi Delta的中國移民定居點(1868-1969)和舊金山灣景/Hunters Point地區的救世主社區教堂(1969 年至今)。 雖然他的分析集中於特定群體和個人,但他用它來更廣泛地審視種族資本主義在其結構和系統展開的過程和承諾。 在追求超越種族身份狹隘界限的研究議程時,Tran 回到了被盛行的反種族主義正統觀念所掩蓋的值得信賴的分析模式,並建議根據政治經濟學的神學顯著解釋來重新構建反種族主義。 種族是一個複雜的現實。 種族結構和等級制度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其排列和表現一方面是可預測和明顯的,但另一方面又是複雜和微妙的。 因此,那些在種族獎學金方面奮力前行的人們 —— 尤其是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值得欣賞。 Jonathan Tran 的 Asian Americans and the Spirit of Racial Capitalism 對於那些有興趣了解種族建構如何系統性地證明統治和剝削以及亞裔美國人的存在如何使我們所知的種族話語複雜化的人來說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Tran呼籲所有人,尤其是基督徒,走向更加忠實的基督教道德,這種道德不受制於通過種族資本主義維護和促進種族等級制度的權力和公國,而是引導我們走向更真實的上帝王國願景的教會願景。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Sex Cultures

一個真正的影子女孩或一個夜色女孩,一個更喜歡黃昏後的時刻的人,一個擁有自己的借書卡,自己付錢的女孩,博覽群書,博學多才,思想獨立,一個冷漠的,無法治癒的女人, 雙手插在口袋裡,在夜行列車上站起來,穿著襯衫和褲子的女性,或者帶著自己錢包的真正的朋友——在經典電影中,所有這些短語都描繪了女同性戀。 ( “Sex Cultures”, Polity (May 1, 2017) p 129 ) 這些典故都有一個核心價值:簡單地說,女同性戀就是讀書的女性。在這些圖像中矗立著女性主義書店運動,這是一項以女同性戀為主導的運動,旨在創建社區,婦女可以在這裡聚會討論,但也可以與該地區的其他女同性戀女性主義者聚集並組成活動團體。儘管曾經有超過一百家女同性戀 – 女性主義書店,但美國和加拿大估計總共有十三個。在現代的 “後同性戀” 時期,隨著同性戀社區在眼前消失,女同性戀女性主義者聚會場所的必要性似乎也在減少,我們被迫應對女同性戀女性運動這一基本要素的後果 —— 它是甚麼?是甚麼,它意味著甚麼,以及我們從這裡走向何方。 日前臉書上有 Ming Chin Tsai 以 “「我睡了95個男人」後成為東大寺住持的宗性令人目瞪口呆的自白與誓言” 為題翻譯了大塚ひかり一篇有關寺院性文化的文章。其實文中談及的男色在中國古代也有不少。如韓非子·《説難》有談及彌子瑕因“色衰愛馳”而被衛國國君所棄。。。;而天主教神父中不時有傳出的戀童醜聞亦然。。。性、性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由來已久。有記載的除了中國的《韓非子》外,古希臘羅馬也有不少呢。。。。 在 “Sex Cultures” 一書中,Amin Ghaziani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如何思考性和文化是理解性行為的核心組成部分。這本書補充了他之前關於同性戀社會運動的研究(The Dividends of Dissent: How Conflict and Culture Work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Walking Into the Void: A Historical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Anthropology of Walking

今日就讓我們以 “Walking Into the Void: A Historical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Anthropology of Walking” 一書作為連日來歷史人類學書籍推介劃下休止符。此書首先討論步行對於人類體驗的重要性,包括對步行的語言和文化的比較研究。然後,它以考古學為基礎,詳細回顧了人類歷史的兩個轉折點:洞穴藝術保護區的出現和長途朝聖的新文化實踐,這意味著深入這些洞穴,因此實際上是 “虛空 void”; 冰河時代末期,人們通過定居而放棄了步行文化,大約在那個時候,洞穴保護區的參觀也停止了 。哲學和基督教的興起被描述為步行的兩次回歸。這本書以當代現代性與步行之間矛盾的關係作為結尾,對步行的徹底放棄與回歸的嘗試相結合。 本書前所未有地探索了行走文化的譜系,匯集了遙遠時空的考古研究,並特別關注代表性藝術的興起對人類歷史的意義。我們人類的家譜幫助人認識到,定居點並不是文明的輝煌起源 ,而是一個極其有問題的發展的根源。這本書的研究結果應該與社會科學家以及那些對步行及其文化和文明意義或人類歷史的方向和意義感興趣的人相關。 說到 “行走”,這本書關注的是一種特殊的行走 ,一種走進虛空的行走。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真正的步行 —— 不是一小時的隨意漫步,而是持續的努力,持續很長的幾天,甚至幾週 —— 就是走進虛空,進入未知的地方。再一次, “虛空 void” 意味著更多的東西,不僅僅是未知,而且是字面上的虛無:一種特殊的,比我們更大的,一種巨大的情感負擔。更進一步,正是在這裏,通過虛空,科學和宗教,據說與現代性分離,突然再次相遇,雖然虛空是牛頓科學的基礎,但實際上,人也可以在虛空中認識神。事實上,虛空的存在,就像無限的象徵一樣,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並且可以像莫比烏斯環一樣簡單地與有關神聖 “存在 existence ” 的同樣棘手的問題聯繫起來。換句話說,通過虛空,牛頓-康德的先驗論遇到了超越性的宗教意義。 此外,這本書主要關注一種非常特殊的走進虛空的方式:舊石器時代晚期走進洞穴的做法,作為 “朝聖 pilgrimage” 的中心,洞穴的牆上掛滿了巨大而難以理解的美麗畫作 。 然而,這些洞穴代表的是一種出現,而不是起源,因為它們的新穎性,代表性藝術的誕生,不僅是文化的輝煌起源,而且也是代表性問題的根源。再現實際上就是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When Women Held the Dragon’s Tongue: and Other Essays i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一位著名的文化歷史學家 Robert Darnton 告訴我們 “農民講故事”。 然後,學者們必須確定和分析他們在說什麼,以及是否將這些敘述納入他們的歷史和民族誌中。”When Women Held the Dragon’s Tongue: and Other Essays i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挑戰了 Clifford Geertz 和 Marshall Sahlins 等人的主流文化主義方法,對特定歷史和民族誌中發現的哲學人類學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從而彌合了當前農民社會與流行文化研究方法之間的差距。 在挑戰目前對流行文化方面感興趣的社會科學家所使用的方法論和理論框架時,作者提出,可以在歷史人類學中找到一個共同的話語基礎,該歷史人類學認識到神話、童話和歷史如何表達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想像自己的普遍需要。 不同的時間景觀以及將一個人的本地世界與一個“已知的”更大的世界聯繫起來。 這是一本具有挑釁性、要求很高、有時甚至令人厭煩的書,但仍然非常值得付出努力來閱讀它。 作者 Hermann Rebel 是一位在哲學和人類學上博學的社會歷史學家,在他的早期出版物中我們發現了 “Peasant Classes: The Bureaucratization of Property and Family Relation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Winds from the North: Tewa Origins and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幾十年來,New Mexico 州 Rio Grande 河北部地區的文化附屬羣體之一 Tewa 人的起源一直令西南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著迷。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Colorado 州西南部Mesa Verde 地區(約公元 1300 年)人口減少後,Rio Grande 河北部成為重要的移民地區。這種解釋的最初證據是,Mesa Verde 地區的人口密度明顯下降,而大致在同一時間,Rio Grande 河北部地區的人口密度則相應增加。然而,由於公元 1300 年之後 Rio Grande 河北部缺乏獨特的 Mesa Verde 物質文化,這種解釋受到了質疑。出於多種原因 ,了解人口減少後 Mesa Verde 人民發生了甚麼對於民族生物學非常重要。一個主要但廣泛的原因是了解過去人類對環境不確定性的反應,這是美國西南部這一時期的特點。 毫無疑問,這個問題在當代全球環境變化的背景下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 “Winds from the North: Tewa Origins an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Rituality and Social (Dis)Order : 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Popular Carnival in Europe

狂歡節被描述為歐洲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作為卓越的節日現象具有象徵性和標誌性的地位。它的起源有些模糊,但其分層而復雜的歷史、豐富的象徵多樣性和各種各樣的社會結構使其成為文化分析的特殊對象。這本 “Rituality and Social (Dis)Order : 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Popular Carnival in Europe” 是超過 12 年研究的成果,是第一本用英語寫成的歐洲流行狂歡節的比較歷史人類學著作,重點關注其象徵、宗教和政治層面以及幾個世紀以來的轉變。它建立在各種社會變革和社會結構理論的基礎上,質疑關於甚麼是民俗、以及文化差距和差異如何通過集體行動的儀式形式形成、和再現的現有假設。它還挑戰了最近對歐洲節日文化的表演和政治維度的解釋,尤其是其狂歡節儀式的衰落。 歐洲狂歡節被文學評論家米 Mikhail Bakhtin 描述為 “文化史上……最複雜、最有趣的一個”,它激發了許多優秀、詳細的案例研究,但可靠的概念模型卻很少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innesota Press, 1984, p 122)。Bakhtin 的作品管它具有基礎性,但仍因缺乏歷史證據而受到批評。相反,歷史學家 Peter Burke 的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