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李玟的離世引起人們的注意,其中多把重點放在她的抑鬱症上。直至七月七日才有傳媒指出李玟真實死因並非割脈自殺,而是離世前受抑鬱症影響生活,在進食噎到氣管,嘔吐物入肺導致窒息。知情人士分享李玟非常愛錫86歲媽媽,而且畢生聰明,自己不認為熱愛舞台的她會割脈自殺。但無論如何情緒病確也引起了人的注意。
情緒病在西方醫學系統中有各種處理方法,而在中醫上似乎少有系統處理。但在紐約州立大學的一套叢書 :SUNY Ser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中却發現有一本 “Transforming Emotions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 Ethnographic Account from Contemporary China” 用中醫轉化情緒/情志(在第四章 “Contextualizing QINGZHI 情志 (Emotions)”中稱為’情志 QINGZHI ‘)的作品,雖然它的副題說的是一種民族志的描述,但也相當引人興趣了。
在這項關於中醫治療情緒相關疾病的研究的結論中,作者 Yanhua Zhang 指出:“我的描述結構或多或少符合中國人一種情況的習慣,即從更廣泛的背景開始,逐漸縮小到更具體的觀察範圍” ( p viii )。事實上,這本作品精心地為讀者做好了接觸民族志的準備,對中醫的歷史和當代實踐進行了精彩的介紹,其中藉鑑了現行教科書、中醫經典、作者自己的田野調查以及二手文獻。
在接近這個主題時,作者將她的方法定義為涉及尊重中醫醫患互動的身體、文化和語言的現象學方法。 第二章(Chinese Medicine: Continuity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s) 探討了 “中醫 Chinese medicine” 作為一個概念和理論與實踐的主體,總結了 1949 年以來中国國家的現代化努力。這裏的論點是,中醫理論是 “中醫理論的總結或文本化形式”。 從實踐中積累經驗”( p 26 )。因此,與現代科學相比它並不聲稱代表自然法則,並且不能判斷絕對正確或錯誤。国家不斷努力使中醫更加科學,但這種努力受到文化上對有效性的判斷的影響,而這些判斷又部分取決於身體實踐和社會互動的文化審美。
這種分析自然會強調臨床接觸,因為臨床接觸是患者和治療者之間協商意義和治療的場所。在最後一章(Clinical Process of TIAO (Attuning))中,作者使用對話分析作為工具,通過對醫生和患者之間實際交流的微觀分析來證實這一見解。這種方法產生了重要的結果:首先,情緒的討論和治療對於旨在使患者適應社會和身體現實的實踐至關重要 。身體和情感問題同樣是患者就診的主訴,並且在治療中都得到明確解決。其次,這一方法亦揭示了中醫中,醫生作為人生導師的角色。 患者和醫生之間的大部分口頭互動涉及對不適原因達成一致的解釋,在此過程中,醫生的口頭努力(開導,說服)旨在讓患者重新關注對其社會、身體和心理情緒狀況的建設性解釋。在這項研究中,醫生也是老師:與現代美國心理諮詢不同,在現代美國心理諮詢中,患者的經歷在治療中被普遍接受和驗證,在中醫中,醫生可能會反駁患者的看法,並提出新的解釋,如果被接受,將有助於患者的社會和身體健康的重新理解。這種認識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中醫 “整體 holistic” 的含義。例如,通過承認這種對社會規範的引導 “協調 attuning” 所固有的文化保守主義。
這項細緻工作的早期犧牲品是一種廣泛接受的觀點,即中國患者將精神和情感狀況 “軀體化‘somatize”。作者從她自己和其他人的工作中提供了充足的證據,證明西方醫學文化的心理化傾向和中國醫學文化的軀體化傾向之間的明顯區別並不能描述觀察到的患者行為。作者將這種言論視為西方 “民族中心主義 ethnocentrism” ( p 33 ),並認為美國患者更有可能將焦慮中的抱怨軀體化,以避免被貼上情緒化或憂鬱症的標籤。作者本人對患者和醫生討論病例時的精確用詞的仔細關注進一步削弱了軀體化的可信度。諸如 “blockage in the heart” (xinli du 心里堵) and “vexation” (xinfan 心烦) 等術語是 “身體和心理上都經歷過的”( p 33 )。這種詞典編排的精確性也許既是一種糾正,也是對未來研究的重大貢獻。
作者還發展了”du 度 “(degree and position)概念的重要性,以糾正生物醫學文化中的二元極化傾向。情緒表達的尺度無法絕對校準 —— 在一種情況下可能是適當的反應,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會過度,並且取決於個人的性格、體質和健康狀況。缺乏節制( shidu 失度 )可能會導致疾病,但決定節制的界限在哪是一種由文化決定的審美判斷行為。
這項研究的實地考察是在北京西苑醫院的神經病診所( 其中 “shenjing ke 神经科” 在西方可能會覺得是一個相當奇怪的翻譯,而這在西方通常是“神經病學 neurology”)進行的。Hugh Shapiro 將 19 世紀的神經觀念映射到中國精神情緒健康概念的歷史,作者的結論如果能夠在其他臨床環境中得到證明,將會得到加強。儘管如此,這本書在西方知識系統中為中醫人類學樹立了新的標準。
中醫治療情緒和情緒障礙的方法與西方生物醫學模式不同。”Transforming Emotions With Chinese Medicine” 對當代中醫臨床中對情志 (emotion) 相關疾病的設想、談論、體驗和治療進行了民族志描述。雖然中醫主要被歸類為治療身體疾病的草藥療法,但在西方文化視角中患者經常去中醫診所治療可能被視作為心理或情感問題。通過參與觀察、訪談、案例研究和結合古典與現代的中醫出版物,作者探討了中國人的 “身體與人” 的概念,揭示了情感的文化建構,並研究了中醫調控身心聯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