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ntological Roots of Phenomenology: Rethinking the History of Phenomenology and Its Religious Turn

現象學雖然給人印象好像式微了,但通過現象學方法結合詮釋學對宗教信仰的探討仍具有相當的魅力及有效用。在 “The Ontological Roots of Phenomenology: Rethinking the History of Phenomenology and Its Religious Turn” 一書中,Anna Jani 考察了現象學的共同方法論背景。通過對存在現象的關注,宗教信仰的存在體驗可以通過存在與存在者之間的本體論差異來進行現象學描述。Jani 證明,方法論探究與現象學的本體論來源密切相關。首先,她從 Heidegger 對 Husserl 學生早期現象學家的影響角度闡述了 Hedwig Conrad-Martius、Roman Ingarden 和 Edith Stein 的貢獻。其次,她分析了 Heidegger 在 “轉向 turn” 之後對自己早期思想的重新詮釋,這一思想體現在 “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 中 “哲學思想的新開端” 的思想中。在澄清存在與存在者的區別的背景下,她關於 Paul Ricœur 對 Heidegger 批判的第三個假設揭示了倫理層面。行為的倫理維度的原始性揭示了解釋學現象學情境的本體論基礎。

Anna Jani 的 “The Ontological Roots of Phenomenology” 是傳統學術、當代宗教哲學和開放性哲學推理的綜合體。在當代現象學思潮的複雜場景中,Jani 聚焦於 Edmund Husserl 哲學之前和之後的本體論問題。她指出,宗教現象學 —— 從 Adolf Reinach 到 Edith Stein 再到 Paul Ricœur ——支撐了重建現象學本體論承諾的各種努力。在這種背景下,詮釋學作為尋找從 Dilthey 到 Dan Zahavi 的現象學本體論根源的方法而出現。 Anna Jani 以其新鮮而深刻的作品繼續探索各種宗教體驗,並幫助讀者以新的動機繼續這條研究道路。她對歷史以及現象學和解釋學問題的全面理解有助於讀者理解歐陸思想內外的當代哲學狀況。

另一方面看,這本書以 Paul Ricouer 的詮釋學開始,並在其中得出結論。在中間我們發現了對早期現象學主要思想家的描述:一側是 Edmund Husserl、Edith Stein 和 Hedwig Conrad-Martius ,另一側是 Martin Heidegger 。對於後者,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主要思考 ,其核心論點是本體論問題。

這樣,一條從 “經典” 現象學通向解釋學的道路就被勾畫出來了。沿著這條道路,思想家的許多重要方面都被指出了。從而這本書有助於理解現象學的不同含義。

這本書討論了現象學和存在問題之間的關係,因為它在早期現象學運動的主角中展開。通過這樣做,Hedwig Conrad-Martius,Roman Ingarden 和 Edith Stein 三位思想家對於理解 Husserl 和 Heidegger 版本之間的兩極分化變得顯而易見 。其結果是更好地理解了存在問題實際上所涉及的內容,從而也更好地理解了現象學和現象學傳統。

總的來説,在這部結構豐富的作品中,Anna Jani 從 Husserl 的就職典禮開始,提出了一個原創且令人信服的論點,以重新評估推動現象學思維發展的本體論衝動。以各種現象學思想家的全面視野 —— Husserl、Heidegger、Stein、Ricoeur、Conrad-Martius 等人 —— Jani 展示了現實問題的中心地位,因此也是現象學方法論概念關注的本體論領域。從這個角度來看,Jani 巧妙地重構了從 Husserl 最早對本體論的興趣到 Heidegger 將本體論思維徹底轉變為歷史冒險,再到 Ricoeur 嘗試對現象學哲學的不同傾向進行詮釋學調和的概念歷程。在這部著作中,鮮為人知的思想家,尤其是 Edith Stein 和Hedwig Conrad-Martius,在巨人關於事物本質意義的現象學之戰中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