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宗教信仰與心理心理學 psychopamology 之間關係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果。Allen E. Bergin ( “Religiosity and Mental Health: A Critical Reevaluation and Meta-Analysis”,1983 ) 在最近的一項薈萃分析中發現,23% 的研究報告宗教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47% 報告存在正關係,30% 報告完全沒有關係。 根據對 200 多項研究的回顧發現了另外四個趨勢:
(a) 大多數將宗教信仰與精神病理學聯繫起來的研究都採用了稱之為 “軟變量 soft variables” 的心理健康指標,即紙筆人格試圖測量理論結構的測試。 相比之下,大多數將宗教與積極心理健康聯繫起來的研究都是關於 “硬變量 hard variables”,即 “現實生活 real life” 的行為事件,這些行為事件可以被可靠地觀察和測量,並且其意義是明確的。
(b) 低水平的宗教信仰最常與衝動控制不足相關的疾病相關,而高水平的宗教信仰最常與過度控制的疾病相關。
(c) 宗教參與的行為測量比態度測量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更為密切。
(d) 內在宗教虔誠和外在宗教虔誠之間的區別解釋了一些不一致的發現。
本書 “Christian Psychotherapy in Contex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 in Faith-Based Mental Health” 將神學與臨床心理學的最新研究結合起來,幫助心理健康從業者滿足基督徒案主獨特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為了鼓勵治療師在基督教框架內進行操作,作者探索了基督教世界觀與案主情感鬥爭之間的交叉點,借鑒了基礎神學文本和常見因素心理治療文獻等來源。 這本書由兩位臨床心理學家、一位學術心理學家和一位神學家合作撰寫,為以基督教原則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實踐鋪平了道路,而不是僅僅將其添加到治療中作為事後的想法。
歷史上的心理干預
幾千年來,世界主要宗教提供了一個清晰、聚焦的鏡頭,通過它來觀察心理痛苦和治療 。 對於那些認同基督教信仰的人來說,全面的世界觀有機地源於《聖經》,回答了有關人類苦難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的各種存在主義問題。事實上,至少有四個首要的、緊迫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出現從給定的世界觀出發,圍繞人類的 “誰”、“哪裡” 和 “什麼” 組織起來:“我們是誰,我們在哪裡,出了什麼問題,解決方案是什麼?”
(讀者須要注意在整本書中,使用了“世界觀” 的幾個同義詞( 例如“框架”、“背景”、“鏡頭” ),目的是捕捉基督教 “藍圖 ” 的需求,以理解人類的處境。換言之,儘管心理科學擁有許多構建基督教心理治療模型所必需的 “基石”,但此書立場認為只有正統基督教才擁有正確的 “藍圖” 來理解 “誰” 、“哪裡” 和 “甚麼”。針對基督教案主的心理治療。 最終,基督教的 “世界觀” 為基督教敏感的模式提供了急需的背景。)
對於耶穌的追隨者來說,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以便與他和他人建立關係,上帝最初創造這個世界是 “美好的”,為人類互動和生活提供了廣闊、開放的空間。然而,由於人類的墮落,破碎進入了世界,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疾病和紊亂。雖然這些經歷無處不在,並且與人類的意義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但基督徒相信耶穌進入人類的經歷是為了救贖墮落的世界,使那些相信他的人與他們和好,他們懷著希望和忍耐等待上帝最終恢復世界。
基督徒歷史上一直從聖經中的人物和教義中尋求心理和精神上的洞察力,即對人類困境的心理精神理解,聖經提供了連貫、全面的基督教元敘事。在這個基督教元敘事中,至少存在四個階段,包括創造、墮落、救贖和復興。儘管上帝的創造因墮落而被破壞,但基督徒相信耶穌提供的醫治救贖,導致上帝最終的復興。
在舊約中,詩篇揭示了一系列常見的與治療相關的行為,包括向上帝呼喊、請求上帝幫助、表達沮喪或憤怒、感謝上帝以及認識到上帝已經聽到了懇求。在新約中,耶穌和使徒保羅對人類長期存在的各種掙扎提供了敏銳的心理學見解,從憂慮到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時的忍耐,闡明了基督徒如何應對苦難。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改善和成長。
除了基督教聖經之外,基督教傳統還產生了無數的哲學和神學著作,揭示了理解人類的完善的心理精神框架,包括導致痛苦和治癒的最顯著的經歷。早期的沙漠基督徒經常背誦聖經,以此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帝身上,遠離誘惑性的、強迫性的想法,同時與沙漠中的一系列內心經歷(例如無聊、擔憂、悲傷)作鬥爭。Augustine 闡明了內心衝突的現實,主張與耶穌建立治愈關係作為補救措施。Thomas Aquinas 撰寫了關於基本美德和神學美德的文章,提出了七種明確的道德行為來指導基督徒的生活。Theresa of Avila、John of the Cross 和 “Cloud of Unknowing”的匿名作者等沉思作家提出了投誠/降服的策略,脫離世俗的關注,從而培養與上帝更深的關係,屈服在基督徒生活中的重要性。重點關注順服上帝的旨意,以此作為在考驗中找到平安的一種方式。
在新教作家中,清教徒寫下了發自內心的冥想,捕捉了基督徒生活中固有的掙扎,為那些有罪惡感和羞恥感、痛苦和感到與上帝疏遠的耶穌追隨者提供了一個出路;健康的基督教情感,認為關注上帝( 而不是自我 )是人類繁榮的核心。Søren Kierkegaard 的著作涵蓋了人類狀況的廣泛主題(例如焦慮、絕望),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學、哲學和神學分析。在每一個例子中,基督教作家都制定了清晰、連貫的框架來理解心理和精神功能 ,這些功能在整個人類生活中密切相關。
儘管如此,在過去的 150 年,西方社會的許多受苦受難的個人已經轉向植根於本體論唯物主義的現代心理學,作為理解人類處境的一種方式。由於 Sigmund Freud 提出了另一種性心理理論來理解人類的經歷,因此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視角來減輕痛苦;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基督教信仰的心理學和新興的現代心理學之間出現了裂痕,儘管歷代基督教思想家都對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提供了心理學上敏銳的概念化。
儘管這些看似相互爭鬥、交戰的方法在歷史上一直難以相處,但最近有更多的共同努力 ,試圖更好地理解和治療人類的痛苦。其中一些方法從世俗取向開始,試圖將基督教納入已經建立的心理框架。其他當代努力致力於培養一種獨特的基督教心理學,以聖經和歷代基督教哲學和神學著作為基礎,以更好地理解什麼可以幫助人類改善、成長並成功應對現代社會的苦難。
有趣的是,基督教心理學文獻中從基督教世界觀入手的這些嘗試與當前臨床心理學中開發以佛教為基礎的治療模型的努力並行,包括佛教對痛苦、執著、無常和無我等概念的看法。換句話說,目前有許多努力從佛教世界觀開始,通過將正念冥想轉化為連貫的傳遞系統來增強正念冥想,以減輕 21 世紀治療室的痛苦。儘管在許多情況下,冥想已經脫離了佛教的影響,但一些作者指出了通過使其根源更加明確來加強對冥想的科學探索的重要性。
最近的發展需要採用獨特的基督教心理治療方法的原因
近年來,心理學文獻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為獨特的基督教心理治療方法鋪平了道路 。首先,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多樣性,包括認識到在臨床實踐中考慮案主世界觀的重要性。最近的指南提倡在案主的文化框架內工作的必要性,而不是僅僅容忍治療室中的宗教框架。例如,美國心理學會的 “Guidelines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Research,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for Psychologists (2002)” 解釋說,臨床心理學家要 “結合情境來看待案主 clientsin-context,”,在進行干預以減輕痛苦時努力理解他們獨特的世界觀 。在關於從案主的精神世界觀中進行工作的書 “Handbook of Spirituality and Worldview in Clinical Practice (2004)” 中指出 “臨床問題 linical concerns ”( 例如,精神症狀、功能障礙 )和 “存在問題 existential concerns” 之間經常存在重疊 ,導致需要在治療中探索各種世界觀問題( 例如,意義、道德、自我認同、希望 )。儘管世界觀問題有時可以通過僅關注案主的心理體驗或依靠宗教領袖來幫助理解問題來解決,但更深思熟慮的策略包括從 “患者自己的生活哲學 patient’s own philosophy of life” 或工作中進行操作從 “共同的角度 shared perspective” 與案主進行交流( p 54 )。
其次,數十年的心理治療結果研究表明,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取向能夠 “壟斷” 改變過程 。相反,在檢驗臨床心理學中痛苦的改善時,一系列常見因素似乎在發揮作用。例如,無論理論方向如何,支持性關係、通過認知洞察和情緒處理進行學習以及發展一系列健康的新行為在臨床心理學文獻中無處不在。在最近的一篇文獻綜述 “Expanding the lens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therapy: a common factors perspective,(Laska, K., Gurman, A., & Wampold, B. (2014) )” 中發現,與特定因素相比,共同因素在心理治療結果的變異性中所佔的比例更高,排名前三的包括在共同目標上的合作(12%)、同理心(9%),以及建立和維持治療關係( 8%)。當然,這些共同因素中的許多都根植於基督教傳統中,貫穿整本聖經,並包含在兩千年基督教著作中的其他重要哲學和神學著作中。
第三,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越來越認識到精神疾病普遍存在且持久的現實,這說明心理痛苦是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而不是可以通過應對技巧或藥物完全消除的東西 )。例如,大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一生中會患有焦慮症,五分之一的人患有情緒障礙。鑑於基督教強調人類的墮落及其後果,這種對人類狀況的理解與基督教的世界觀高度一致。因此,過去 2000 年來,基督教作家經常對幫助人類 “更好地受苦 suffer well” 的心理精神資源提出精明的見解。
第四,宗教心理學文獻表明,宗教可以成為服務對象的安慰、鼓勵和進步的源泉。對 34 項已發表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宗教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效應較小)( Hackney & Sanders (2003) “Religiosity and mental health: A meta-analysis of recent studies”,2003)。對 49 項已發表研究的單獨薈萃分析發現,宗教應對方式與適應壓力生活事件的能力之間存在正相關( 中等效應大小)( Ano, G., & Vasconcelles, E. (2005) “Religious coping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o stress: A meta-analysis”,2005)。歷代基督徒都一致地寫到,在生活壓力事件和其他形式的痛苦中,堅定不移的基督教信仰可以帶來保護性的好處。
第五,考慮到基於正念的干預措施和對自我慈悲的強調在過去幾十年裡已經滲透到臨床文獻中,並且越來越多地借鑒佛教根源( Grabovac, A., Lau, M., & Willett, B. (2011)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A Buddhist psychological model” ),對於基督徒客戶來說,轉向他們自己的干預措施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宗教遺產是為了應對苦難。基督徒不必將東方哲學翻譯成基督教語言,而是可以依靠豐富的哲學、神學和心理學觀點,這些觀點構成了基督徒對健康、功能障礙和積極變化的理解。
最後,精神病學一直在努力確定許多 DSM-5 診斷的有效性,這表明心理痛苦可能比僅僅指出需要醫療干預的生物狀況更為複雜。儘管採用現場試驗來確定 DSM-5 診斷的可靠性( 即一致性 ),但在許多高度流行的疾病中尚未確定診斷的有效性。DSM-5 層面中的大多數疾病都依賴症狀和體徵來得出診斷,而不是像其他醫學分支那樣完善的醫學測試( 例如基因測試、血液檢查、成像結果)。事實上,精神病學領域仍然存在大量 “未解決的問題”,例如(a)難以理解正常與異常之間的分界線( 這意味著精神科醫生有時將正常現象病理化,用藥物 “改善” 功能 );(b) 缺乏識別疾病的生物標記;(c) 診斷之間的合併症;(d) 在列出診斷所需的症狀時任意截斷。有趣的是,DSM-5 很快指出臨床醫生必須在客戶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概念化精神病理學,承認構成痛苦的因素因文化而異。事實上,痛苦的定義( DSM-5 中診斷的基石,以及症狀計數和客戶對自己感知的功能受損程度的報告 )甚至可能因文化而異,這表明診斷過程可能存在文化偏見。與此類似的是,考慮到人類的墮落,基督教傳統肯定為許多精神疾病的至少部分生物學原因提供了空間。然而,基督教世界觀也闡明了心理、社會和精神苦難的現實。基於這些進展,世界宗教重新被邀請參與對話,認識到它們在理解苦難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書試途建立一個獨特的基督教情緒障礙心理治療方法的案例
基於臨床文獻中的這六項進展,有幾個關鍵點值得提出,以便為 21 世紀情緒障礙的獨特基督教心理治療方法建立強有力的案例。首先,心理治療的臨床干預必須對不同文化的客戶的需求敏感,其中包括滿足治療室中虔誠基督徒的宗教和精神需求。正如文化多樣性文獻所揭示的那樣,大多數心理治療模式最初都是基於世俗的、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而開發的,脫離了他們有時尋求服務的宗教客戶的觀點。事實上,科學唯物主義的範式 不再足以作為我們看待人類心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不能將精神領域視為 ‘現實’,也不能研究靈性如何與健康、治療和人的發展相關。我們迫切需要進入人類流程,以恢復我們處理整個人問題的能力。
儘管科學唯物主義的範式在 20 世紀主導了心理科學,但縮小範圍以考慮更廣泛的歷史 ,揭示了這樣一個現實:歷代不同學科的思想家都承認人類功能的更超然的精神方面。 因此,從客戶的宗教世界觀出發的新模型似乎更有意義,特別是因為臨床心理學的理論方向通常像世界觀一樣發揮作用 —— 當然,為甚麼要求客戶以某種方式改變他們的世界觀,為臨床心理學騰出空間呢?相反,也許臨床心理學可以為客戶的宗教和靈性騰出空間。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宗教框架可以被用作虔誠客戶的恢復力來源,緩衝人類苦難的負面影響。
其次,由於臨床心理學中沒有一個框架可以完全解釋心理健康、功能障礙和康復,因此共同因素文獻闡明了這樣一個現實:存在大量的一般因素可以解釋心理治療的改善。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因素經常與基督教傳統中成熟的心理精神著作重疊,這表明世俗的臨床心理學家並沒有 “發現” 新的東西,而是重新捕捉了數千年來已經存在的東西。在關於心理治療常見因素的創新、開創性著作中,他們提出了類似的案例,概述了跨文化治療實踐的幾個要素。例如將士氣低落視為客戶向心理治療師尋求服務的原因,他們認為 ,當人們尋求他人幫助自己緩解痛苦時,他們會感到孤獨、絕望和無助。在努力尋求幫助以減輕痛苦的過程中,來訪者進入心理治療,這為他們提供了有效改變的幾個要素:(a)強調來訪者情感體驗的安全、支持性關係,(b)熟悉的場所努力改進,(c) 一個概念化問題和解決方案的視角,以及(d)共同努力影響變革的商定策略。在這種重要的關係中,治療師改善來訪者的孤獨感,培養恢復的希望感,提供新的學習形式,支持來訪者的效能,並為實踐新行為創造必要的空間。從某程度來看,當代臨床心理學的循證心理治療模型和基督教傳統都可以有效地綜合起來,提供一個全面的改進框架。這樣的結果將幫助基督徒客戶在自己眾所周知的國家發生改變,而不是前往遙遠的地方與與他們世界觀不同的陌生人互動。
第三,患有慢性精神障礙的心理治療來訪者必須做好面對不可避免的症狀反復出現的準備。對於基督徒客戶來說,借鑒基督教信仰可以幫助他們做到這一點,特別是因為基督教強調苦難的現實。正如前述針對基督徒在面對巨大痛苦時忍受痛苦的能力,在早期的基督教演講者和作家中不僅大力主張基督教的教義更能理解苦難,而且堅持認為基督徒的實際生活證明了這一點。在可怕的瘟疫期間,基督徒沒有像大多數異教徒居民那樣拋棄生病的親人,也沒有逃離城市。 相反,他們留下來照顧病人,平靜地面對死亡。此外 ,由於基督徒相信耶穌是 “受苦的僕人”,因此他為追隨者樹立了堅忍不拔的可靠榜樣。 可以肯定的是,鑑於他過著完全人性的生活,他能夠同情人類的掙扎。
第四,基督教框架可以成為受苦受難的客戶的彈性因素。對於宗教客戶來說,有實證支持這樣的觀點:信仰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加強臨床工作作為治療的基本要素( 而不僅僅是作為對世界的世俗理解的補充 )。對上帝旨意的積極看法與臣服於上帝的能力有關,而臣服於上帝的旨意與較少的擔憂相關。此外,投誠/降服與擔憂之間的聯繫是由容忍不確定性的能力調節的。這些發現出現在 17 世紀、甚至更早的耶穌會士的著作之中。
總而言之,精神病理學的觀點必須依賴於文化,臨床精神病學絕不是理解 21 世紀痛苦的壟斷者,特別是考慮到純粹的生物學概念化並不能完全解釋精神障礙的複雜本質。事實上,在最近的臨床精神病學文獻中,出現了各種對 DSM-5 的批評。儘管 DSM-5 作為一種工具確實很有用,可以幫助臨床醫生利用通用語言來組織症狀和規劃幫助客戶治癒的治療方案,但許多疾病尚未像癌症等疾病一樣得到充分驗證( 例如,是體內細胞良性生長與惡性生長的清晰分界線 )。因此,服務對象理解痛苦的宗教框架不應被視為不如臨床精神病學;相反,宗教應該被視為理解人類經驗的重要方式。
“不同國家的鄰居”:理解基督教與世俗心理治療之間關係的隱喻
鄰國的概念可以是一個有用的隱喻,可以強調心理治療中基督教( 即有神論 )和世俗( 即自然主義/唯物主義 )世界觀的優先順序。換句話說,一般來說,心理治療可以被視為一個大結構,例如整個地理區域,而基督教和世俗版本的心理治療可以被視為在該結構內相反的方向,類似於並存的兩個國家。鑑於世俗心理治療強調本體論自然主義,與情緒障礙作鬥爭的基督徒客戶在見世俗臨床醫生時通常需要採取世俗觀點 ( 理論方向的功能很像世界觀,具有人性、發展、功能障礙和治癒的觀點 )來理解他們的心理鬥爭。這感覺就像是被要求收拾行李搬到鄰國生活,否認基督徒的起源文化,轉而支持不同地理位置的文化信仰和習俗。基督徒客戶在尋求心理治療服務時會感到痛苦,在痛苦中不得不收拾行李搬到一個具有不同文化的國家可能會令人恐懼和困惑,加劇本已困難的經歷。
本書相信,基督徒客戶不必真正搬到另一個國家,而是當他們可以在 “自己的國家內” 接受來自心理治療師的心理治療服務時,他們會得到最好的服務,這些心理治療師學習了其他國家最好的治療方法,但他們在自己的國家工作。以基督徒的起源文化作為治療的起點和終點 —— 一種獨特的基督教心理治療。當考慮到基督徒相信上帝是創造者時 ,這一點尤其重要。
繼續這個比喻,上帝是所有土地的創造者,每個國家都在發展上帝的恩賜。因為基督徒認識上帝,所以所有建築( 無論是本地的還是外國的 )都可以被欣賞並正確解釋其本來面目。從這個角度來看,穿越世俗文化的基督徒可以享受當地的美食,因為他們認識廚師,而廚師是 “各樣美好、完美的恩賜” 的來源。沿著一座美麗的橋樑行走,不同國家的基督徒可以欣賞到其複雜的設計,因為他們認識結構工程師,他與按照他的形象建造的人分享他的智慧。同時,當基督徒認識上帝時,他們也能夠通過自己的世界觀批判性地看待不同的文化,因為這種世界觀是生活的基礎。 通過這樣做,基督徒可以從鄰國所提供的最好的東西中受益,承認上帝是其他土地上所有美好事物的創造者,同時仍然致力於自己文化的世界觀信仰。
將這個比喻應用到 21 世紀基督教和世俗心理治療形式之間的關係上,心理治療中的兩種世界觀 —— 有神論和自然主義 —— 就像兩個不同的國家。在基督教國家,人們在精神上關注超越性的問題,而世俗國家則基本上缺乏這種觀點。此外,兩國都有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心理健康、功能障礙和治療,並藉鑑各自的世界觀。鑑於這兩個國家是鄰國 , “共享邊界”( 這代表著理解和應對苦難的共同利益 ),他們應該相互熟悉並願意相互學習。
在一個國家,居民信奉源自基督教《聖經》的基督教傳統( 在那生活了數千年); 大約 2000 年來,這些公民一直在積極討論人類功能。在這個國家,基督徒擁護有神論的世界觀,認識到現實涉及心理和精神功能。從他們的觀點來看,存在一位人格化的上帝 ,他與人類密切互動。居住在另一個國家的是唯物主義者,他們大約在一個世紀前正式形成了自己的心理變化版本( 儘管哲學等學科的唯物主義者已經在那裡生活了幾個世紀)。這些居住者幾十年來一直對如何改善他們的國家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相信,只有在物質、自然世界中尋找答案才能最好地理解現實。
兩國對於甚麼是治愈有著各自的看法,並都積極努力減輕苦難世界中的心理痛苦。儘管這些鄰國時不時地會陷入地區爭端,例如邊界的起點和終點以及誰有責任確保該地理區域得到照顧,但它們都在尋求非常相似問題的答案,並且需要學習如何和平共存地解決問題。唯物主義者的國家可以開始認識到,從基督教國家大約二十世紀以來一直試圖理解人類功能的意義上來說,他們的一些想法絕不是 “新的”。另一方面,基督教國家可以學會欣賞唯物主義者如何利用科學方法將心理功能仔細分解為可測量的組成部分。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儘管唯物主義者的國家經常找到有用的基石,但他們並不擁有基督教的藍圖。正因為如此,也許兩國可以學習如何共同努力應對一個苦難的世界,唯物主義國家闡明這個世界的某些信息,基督教國家闡明對健康、功能障礙和治療的更超越的理解。
鑑於心理治療文獻的最新發展( 特別是強調在與不同的客戶合作時採用純西方的世俗模式的局限性 ),本書中的一個緊迫問題如下:基督教信仰如何成為心理治療的核心部分 ?臨床界已經在進行關於變革過程的對話,特別是在對基督教敏感的專業環境中,該環境包含對人類狀況的精神和經驗理解?
在過去的幾十年,世俗的臨床心理學家一直忙於整合各種治療方法( 稱為 “心理治療整合” 文獻 ),以了解客戶如何治愈,並在此過程中藉鑑自然主義的世界觀。不幸的是,宗教和靈性的結合很少被引入對話中。這些努力的靈感來自於這樣一種觀念: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全捕獲治療室內的治愈效果,因此需要合併不同的方法以最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從本書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整合文獻可以為當前的書提供一個合適的啟發,提供一種將基督教信仰作為基本框架與當代臨床心理學所提供的最佳科學相調和的方法。因此,以下是對四種臨床整合類型的簡要概述,包括探索四種方法中哪一種能夠通過充分擁抱基督教世界觀來最好地滿足基督教心理治療客戶的需求。通過借鑒心理治療整合文獻,相信臨床心理學和基督教都可以受益。臨床心理學可以受益於對人類功能的擴展看法( 超越唯物主義作為一切、最終的目標 ),而基督教可以受益於當代的傳遞系統,通過該系統注入最有用的治療成分。
心理治療整合——四種不同的觀點
在心理治療整合文獻中,作者們主張至少通過四種方式整合不同的治療模式。通過理論整合模型,努力將各種模式的實際理論基礎結合起來,其中包括來自成熟理論的技術的融合。作為另一種選擇,技術折衷主義非常務實,較少依賴理論來指導治療;相反,折衷主義借鑒了最好的干預措施,而不強調將理論融入心理治療的必要性。作為第三種方法,共同因素觀點表明存在一個共享空間,充滿了跨不同理論方向的干預措施。在這個共享空間中,治療方法有顯著的重疊,無論它們來自哪種治療模式。最後,同化整合是從理論基礎開始的,這是一個起點;反過來,來自其他模型的干預措施被 “同化”,認識到治療師很少( 如果有的話 )使用純粹的模型。可以肯定的是,雖然一種模型被用作眾所周知的地圖,但根據需要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以加強基礎模型。
當從基督教世界觀開始時,作者們相信後兩者是最合適的選擇。共同因素方法確定了普遍存在的治療改進策略,這些策略植根於當代心理治療模型和基督教信仰中。臨床心理學中有大量的干預措施,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21 世紀心理科學的最新時代。從作者們的角度來看,這些治療方法貫穿於各個時代的大量基督教著作( 例如哲學和神學著作,以及聖經 )中。更重要的是,同化整合始於基督教信仰,允許臨床心理學家根據共同的基督教框架與基督教客戶有效地合作,將經驗支持的治療( 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s:EST )( 以及基於理論的干預措施 )吸收到看待健康的基督教方法中、功能障礙以及以基督徒敏感的方式進行治療。
另一方面,另外兩個 —— 理論整合和技術折衷主義 —— 似乎對基督教世界觀並不特別敏感。理論整合需要 “綜合”,從而開發出一種 “比單獨的成分療法更好” 的方法。然而 ,對於基督徒來說,沒有必要以某種方式改善基督教信仰,因為基督徒相信這既是起點也是終點。相反,臨床心理學可以幫助構建基督教,從而提供一種可以實現治癒的當代工具。此外,在技術折衷主義中,沒有真正努力從統一的理論中得出結論,這給基督徒帶來了問題,因為基督教信仰自然會導致理解人類狀況的全面世界觀。
為什麼要採用獨特的基督教心理療法來治療情緒障礙?
最近的調查研究表明,心理治療師的宗教信仰往往要低得多,並且與非治療師相比,他們不太可能將宗教視為生活的核心部分。針對情緒障礙的獨特基督教心理治療方法很重要( 至少 )有一個首要原因 —— 基督教心理治療客戶在 21 世紀值得得到道德、稱職 、有效和敏感的客戶護理,這需要臨床醫生認真對待基督教世界觀作為主菜,而不是某種調味品或在世俗的、唯物主義的餐盤上輕輕撒上的調味料。換句話說,基督徒客戶有一系列心理健康需求,因為他們的世界觀源自基督教聖經。儘管基督徒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可能與非基督徒人羣相似(基於美國超過三分之二的人認為自己是基督徒的事實[Pew,2015]),但基督徒有時是一個服務不足的人羣,因為他們不願意充分接受心理治療中的世俗觀點,這些觀點源於自然主義、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本書大綱的基本原理
在本書中,至少有四個支柱支撐著基督教的世界觀,穩定了眾所周知的基督教家庭。因為從基督教框架開始( 而不是事後將基督教添加到世俗模型中 ),選擇圍繞這四個支柱來組織本書,其中包括(a)神學,(b)本體論和認識論,(c)聖經人類學和價值論,以及(d)救贖。
從神學作為第一支柱開始,因為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所有的創造都源於擁有主權的上帝。因此,基督教的心理治療方法始於對上帝的堅定理解,上帝與他創造的世界密切互動。接下來,探討本體論和認識論的支柱,提供基督教的視角,在採用基督教心理治療方法時通過它來觀察現實和知識。作為本書的第三個支柱,聖經人類學和價值論在理解基督教心理健康和治療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揭示了基督教的人性和價值觀。作為最後的支柱,救贖提供了基督教的治療概念,且這是獨特的,與世俗模式有很大不同 。
每一根柱子都支撐著眾所周知的基督教之家,作為理解人類狀況的連貫框架。 正如我們上面所建議的,基督徒客戶不必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實現世俗國家的改變; 相反,我們認為,當客戶從自己充滿意義的框架中汲取力量時,改進才能最好地發生。因此,利用共同因素模型,早在臨床心理學文獻 “發現” 它們之前,認識到心理治療的許多基本組成部分已經在基督教傳統中存在了數千年。然而,正是因為是基督徒,重視心理治療研究的科學性,並相信研究臨床文獻是製定有效干預措施的基本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個支柱的臨床應用章節( 第 3、6、9 和 12 章 )中,肯定存在一些重疊( 就共同主題而言 ),因為每個 “支持、學習和行動” 階段,所有這些都是在從基督教世界觀治療情緒障礙的背景下進行的。然而,相信這些共同的主題( 例如,上帝的護理;沉思與行動之間的平衡,由路加福音中 Mary 和 Martha 的故事所體現;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偏向性和偏向性冥想的重要性 )實際上加強了對基督教敏感的心理治療方法 ,基於這樣的理念,即每個治療支柱的目標和乾預措施都通過略有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並且涉及的焦點也有所不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幫助基督教客戶獲得影響所需的熟悉性和一致性改變。
平衡的方法
本書涵蓋了與基督徒客戶合作的心理治療師的神學、理論和經驗考量。在四個部分( 作為四個不同的 “支柱”,每個部分包括三章 )中,探討了獨特的基督教世界觀中的一系列總體主題:
(a)神學,(b)本體論和認識論,(c)聖經人類學和價值論,以及(d)救贖。
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藉鑑了心理治療結果文獻( 而不僅僅是某些理論方向 ),特別是心理治療整合文獻( 一般而言 )以及 “共同因素” 和 “同化整合” 模型( 具體而言 )。
因此,整本書都強調了基督教世界觀中常見的治療因素。基於主張基督教心理治療中的共同因素方法,該方法(a)得到數十年心理治療結果研究的支持,以及(b)與普遍治療實踐之間重疊的觀察一致( 包括基督教傳統 )和西方世俗的減輕痛苦的方法。作者們認為在獨特的基督教心理治療方法中最好理解的共同因素來自 Michael J. Lambert( Bergin and Garfield’s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2013 )並按順序展開:(a)支持( 例如,治療關係 ),(b)學習( 例如,洞察力 ), (c) 行動( 例如,健康的新行為 )。 請參閱下表的 “共同因素” 列表,其中大部分內容是在有關基督徒心理治療的每一章中引用的。
隨著關於針對情緒障礙的獨特基督教心理治療的文獻在未來幾十年中持續增長,作者們相信專門的基督教經驗支持治療( EST )還有更多的空間。與此同時,除了僅僅借鑒 “共同因素” 文獻之外,還使用 “同化整合” 方法,從明顯的基督教角度提出經驗支持的技術( 以及基於理論的干預措施 )。但不是從世俗理論開始,而是採用倒置的 “同化整合” 模型,以基督教世界觀作為核心框架,然後提出在基督徒中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技術幾個世紀以來,並在臨床心理學文獻中添加了經驗支持治療(EST)和其他基於理論的干預措施的技術,以有效地與基督徒客戶合作。
隨著關於針對情緒障礙的獨特基督教心理治療的文獻在未來幾十年中持續增長,我們相信還有更多專門針對基督教經驗支持治療(EST)的空間。 與此同時,除了僅僅借鑒“共同因素”文獻之外,我們還使用“同化整合”方法,從明顯的基督教角度提出經驗支持的技術(以及基於理論的干預措施)。 然而,我們不是從世俗理論開始,而是採用倒置的“同化整合”模型(參見摩根,2001),以基督教世界觀作為核心框架,然後提出在基督徒中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技術幾個世紀以來,並在臨床心理學文獻中添加了經驗支持治療(EST)和其他基於理論的干預措施的技術,以有效地與基督徒客戶合作。
有趣的是,在討論世俗心理學家研究冥想的嘗試時,將正念納入西方科學框架的努力導致了冥想體驗 “豐富性和獨特性” 的某種程度的削弱;因此,作者主張改善冥想練習者和西方科學家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 “相互豐富”,包括一個更 “全面、連貫和整體的概念框架,適合冥想和心理學傳統”( p 228 )。僅僅從世俗的臨床視角開始,然後 “添加” 基督教的世界觀,也可能會破壞基督教傳統這一肥沃、賦予生命的土壤的 “豐富性和獨特性”。
與大約以佛教為基礎,然後加入西方心理治療的 “同化整合” 努力相一致,本書選擇從特定的宗教傳統作為組織框架,將臨床心理學吸收到成熟的基督教世界觀中。一種成熟的基督教世界觀。儘管最近將宗教和靈性與心理治療結合起來的嘗試是善意的,但它們最終的不足之處在於,它們似乎沒有充分考慮從世俗模式開始的世界觀含義,只是將宗教和靈性 “添加” 為事後的想法。
因此,“精神整合心理治療 spiritually integrated psychotherapy” 以及基督教心理治療文獻中的 “整合主義 integrationist” 模型,可能無法完全捕捉基督教傳統中固有的 “豐富性和獨特性 richness and uniqueness” 作為獨特的世界觀。相反,這些善意的努力有時最終 “助長了西方心理學在全球範圍內的 ‘心靈殖民’,從而’破壞了其他心理學的發展和可信度’”( p 228 )因為他們經常從世俗的角度開始,事後添加基督教的世界觀。相比之下,一種獨特的基督教心理學需要被納入 “其他心理學” 之中。
主張重新強調非西方心理學( “西方心理學” 是 指世俗的、本體論唯物主義的取向,不通過精神的鏡頭來看待世界 )日益全球化的社會。在本書中,認為需要一種明顯的基督教心理學家,利用反向同化整合模型來加強臨床實踐,而世俗模型往往無法解決基督教客戶獨特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以及世界觀考慮。通過這樣做,相信正在為治療患有情緒障礙的基督徒客戶的治療師提供一種敏感的方法,通過明顯的基督教視角看待心理鬥爭來努力減輕痛苦,這與從特定宗教框架開始的其他嘗試一致。
在四個 “支柱” 部分中,從第一章開始討論基督教對該主題的看法,借鑒了聖經和基督教正統所接受的其他基督教著作。在每個部分的第二章中,藉鑑當代心理學文獻,對該主題進行理論和實證探索。作為每個部分的第三章,我們將該主題應用於針對情緒障礙的獨特基督教心理治療,將基督教的理解與 “共同因素” 和 “同化整合” 方法相結合。
回到 “不同國家的鄰居” 的隱喻,每一部分的第一章都反映了基督教國家,從通過回顧基於聖經和基督教神學著作的傳統基督教信仰來建立基督教基礎。在每個部分的第二章中,考慮原籍國和旅行到世俗心理學國家的心理影響,探索心理學文獻中的相關理論和研究。 在每個部分的中間章節中,主要關注宗教心理學和臨床方法,這些方法源自關係( 例如,依戀和心理動力學觀點 )、體驗和以情感為中心的觀點以及認知( 例如,傳統和基於接受的認知行為觀點 )模型,因為這些模型往往是臨床文獻中更流行的模型 。在四大支柱和情緒障礙的背景下討論這些當代理論和實證框架。最後,在每個部分的第三章中,提供基督教的心理治療方法,認識到基督教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可以幫助基督教客戶體驗治愈。從本書的角度來看,前往世俗心理治療的國家旅行很重要,但這樣做需要認識到上帝是所有土地的創造者,確保基督徒以敏感的方式牢牢紮根於自己的祖國 。
由於情緒障礙在西方社會很常見,因此選擇更狹隘地關注抑鬱症和焦慮症,而不是試圖針對所有可能的精神疾病培養基督教心理療法。該模型的視覺效果見下圖 Figure。 請注意,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來自上帝,上帝通過基督教聖經向人類啟示了自己。反過來,這四個 “ 支柱” 構成了基督教世界觀,其中經驗支持的治療(EST)和 “共同因素” 以自上而下( 而不是自下而上 )的方式促進心理治療的積極變化。最重要的是,從基督教基礎( 自下而上的方法 )開始,認識到心理治療結果文獻中的 “共同因素” 在臨床心理學領域的科學驗證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基督教傳統中。
“演員陣容”:基督教治療在心理治療中的隱喻
在結束本介紹之前,一個額外的比喻可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我們對本書的願景。當有人骨折時,常見的醫療干預措施包括佩戴石膏一段時間。在此過程中,個人依靠石膏來提供保護和加固,利用時間的推移讓身體自然修復斷骨。在最基本的層面上,石膏為癒合過程的有機展開提供必要的支持。當然,有時需要進行手術,並且需要正確固定骨折處以使骨骼正確癒合;然而,基本的癒合過程涉及依靠身體與生俱來的骨骼癒合能力。
在努力汲取基督教世界觀的過程中,心理治療中的 “共同因素” 以與演員相同的方式發揮作用,提供支持以及發生積極變化所必需的穩定性。正如心理治療結果文獻所揭示的那樣,安全、一致的關係是客戶在深入了解自己的掙扎時學習和成長的理想選擇。一路走來,當客戶實踐有助於真實生活的新的、健康的行為時,這個工作聯盟幫助他們平衡接受和改變。
本書相信,當基督徒客戶能夠運用自己的宗教、有神論世界觀時,他們可以自然地減輕他們的心理痛苦,比如依靠身體與生俱來的治愈能力,利用心理治療的 “共同因素” 作為眾所周知的演員,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影響變革所必需的穩定性。通過建立一個充滿信任、支持和安全的治療聯盟,與基督徒客戶一起工作的臨床醫生能夠提供保護性強化,依靠基督徒自身的改變過程來獲得新的見解並採取符合自己信仰傳統的健康行為來採取行動。
目標受眾和知情同意
在結束之前,需要注意的是,本書至少有兩個作者。首先,本書是為與基督徒客戶打交道的基督徒研究生、心理治療師、專業輔導員和教牧輔導員而寫的。該主要受眾可能是福音派新教徒,他們約占美國基督徒的 25%,或者是天主教徒,他們約占美國基督徒的 21%。作為次要讀者,本書面向臨床項目的世俗研究生和一般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他們希望更多地了解他們的基督教客戶,通過在基督教有神論世界觀中運作來滿足宗教客戶的需求。無論哪種情況,作者們都建議心理健康專業人士( 無論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 )使用這種方法來獲得知情同意,向他們的基督徒客戶徹底解釋這種獨特的基督教治療模式的目標和技術。此外,建議治療師和諮詢師遵守其專業組織的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 ,在心理治療中利用心理精神干預措施時查閱有關法律和道德考慮因素的文獻,尊重客戶的自我- 過程中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