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23

The Psychology of War and Peace: The Image of the Enemy

J. Robert Oppenheimer 被喻為美國的普羅米修斯( Martin J. Sherwin& Kai Bird,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2007” ),有關他的電影也上演了。對於那個年代不期然會想: 嬰兒可以成為敵人嗎? 我們的世界正處於一場深刻、長期的危機之中。全球核戰的威脅 、局部戰爭的長期存在 、危險的環境和大規模飢餓是這場危機的主要形式。大規模過度殺戮、環境過度開發和人口過剩的危險眾所周知,但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對它們潛在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影響卻鮮有提及。如果今天的超級大國之間發生核對抗,它可能不會發生在當今的世界,而是發生在一個遠不那麼友好的棲息地,例如幾十年後的世界。 幾乎不需要補充的是,這種特殊超級大國格局的時代可能正在迅速衰落,其地位被其他國際安排取代並不一定威脅較小。為了理解和應對我們的處境,我們需要相應地認真反思 。“The Psychology of War and Peace: The Image of the Enemy” 是這過程中值得歡迎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是,我們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大部分思考必須面向整體危險的物理和生物方面。但本書的作者們並沒有忽視,與這些面向結合,存在著深刻的心理危險,例如喪失未來感、道德敗壞、以及為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而奮鬥的意志的宿命性下降。 為了理解和應對我們的處境,我們需要相應地認真反思。本書是這過程中值得歡迎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是,我們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大部分思考必須面向整體危險的物理和生物方面。但本書的作者並沒有忽視,與這些面向結合,存在著深刻的心理危險,例如失去未來感、道德敗壞,以及為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而奮鬥的意志的宿命式下降。 就像大多數人類生存一樣,對威脅的認識和對抗充滿了衝突和悖論。例如,很容易看出(正如 Robert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Reading Kant’s Lectures

Facebook 這些媒體可算是個八掛埸,各有各的言説:有温柔敦厚的、尖酸刻薄的;有謙虚的、有自以為是的。。。。 正如莊子所言: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 這段話正好説明每個人都有一個 “成心”,成心就是是非的一個標準。各有各的是非、各有各的標準。有成心才可以爭論是非,我肯定這個、否定那個;我當然有我的根據。根據甚麽?根據我的成心。為甚麽有此成心?個人的經驗、教育把人訓練至此囉。你的經驗、教育不是如此、你的成心也就不如此。所以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這就有可以討論的問題,哲學問題也就從此而起。 這本 “Reading Kant’s Lectures” 文集收錄了著名 Kant 學者二十多篇原創文章,涵蓋了Kant 教學及其已出版著作的多個面向。 隨著學院版 Kant 講座的不斷出版,他的講座活動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Kant關於形上學、邏輯學、倫理學、人類學、神學和教育學的一些講座已被翻譯成英文,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以多種語言出現。但為甚麼要學習這些講座呢? 當根據 Kant 發表的著作進行閱讀時,這些講座提供了 Kant 哲學發展的新視角,澄清了已發表文本中的觀點 ,未經審查地考慮了其中的主題,並更詳細地描述了知識背景。而且講座往往比出版的作品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本書討論了 Kant 演講活動的所有領域。有些文章甚至詳細分析了 Kant 課程的內容以及Baumgarten 等主要作者撰寫的教科書的作用,幫助我們在其思想和歷史背景下理解 Kant 的思想。 xxxxxxxxxx 如今,專業哲學家在大學任教已是司空見慣,但情況當然並非總是如此。在 “西方” 高等教育機構教授哲學的實踐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 Plato’s Academy 和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Apocalyptic Political Theology: Hegel, Taubes and Malabou

戰後七十多年的和平跟本就是一場夢:看那極權世界在那邊不是不曾消失嗎?南海風雲未定、又來了超過一年的俄烏戰爭、現在中東火藥庫又再次點燃。人怎樣才能不憎恨這個世界呢?(即使很難)此刻亦正好揭開世界末日政治神學之潮。 Thomas Lynch 的 “Apocalyptic Political Theology: Hegel, Taubes, and Malabou ,2019” 是對自由主義的精明而尖刻的批評。自從 Carl Schmitt 將政治與神學結合以來,政治神學與自由主義( 以及自由主義與政治神學 )的 Schmitt 式分離決定了該領域的發展。 Lynch 指出, “從 Schmitt 開始,政治神學就指責自由主義敘事否認其標誌性的暴力” ( p 11 )。當然,這種指責是相互的 ── 自由派神學家認為政治神學家暴力,而政治神學家也認為自由派神學家暴力 ── 所以有很多厭惡的情緒。Lynch 的政治神學的有趣之處在於 ── 如果逆向閱讀,誠然有些令人惱火 ── Lynch 既證實又腐蝕了 Schmitt 式的分離。本書通過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Plato Goes to China: The Greek Classics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一本揭示希臘經典如何被強迫在當代中国使用以支持政權的政治議程的令人驚訝的故事 。這本書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透過當代中国人對古希臘古典文本的解讀,對中国政治和意識形態提供了一個具有挑釁性的視角。同時,矛盾的是,它透過展示西方古代備受詬病的「死去的白人 dead white men」對另一種文化的重要性,恢復了他們的價值。在討論 Plato、Aristotle、耶穌會士、孔子甚至習近平的章節中,作者分析了天安門事件前後中国人對西方經典的解讀的轉變。西方哲學和政治傳統所熟悉的概念( 理性、公民和民主,僅舉幾例 )在中国對偉大希臘思想家的民族主義解釋中要么被剝奪了價值,要么被挪用,要么被顛倒了。Plato 的 “高尚謊言 Noble Lie” 及其遺傳意義受到讚揚;Aristotle 的 “政治學 Politics” 被視為對公民的洗腦;事實證明,Thucydides 對雅典民主的批評對現代美國來說太有先見之明。該書最後研究了習近平持續推行的「和諧社會」政策( 與儒家學說直接相關,但與蘇格拉底學說無關 )作為国內和外交政策的原則。當我們問經典留給我們什麼教訓時,新中国正在以一種非常具有話題性和政治性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xxxxx 「 亞里斯多德真有此人嗎」?這個充滿挑釁意味的質疑是中國抖音網紅、人民大學美中關係專家金燦榮掀起的另一場中國與西方的敘事戰(narrative war)。南華早報報導,金燦榮相關影片在網路上瘋傳,並引發有關西方歷史可信度的論辯海嘯。金燦榮宣稱,在13 世紀前,沒有文獻證明這位希臘哲學家存在,即使 2000多年前他存在,但在 11 世紀紙張傳入歐洲之前,他也不可能寫了數百本書,這些書共包含數百萬文字。影片中他說,「亞里斯多德是突然冒出來的,而且他什麼都懂,光學也懂、倫理學也懂、經濟也懂、政治也懂,不存在這種人」。 “Plato Goes to China: The Greek Classics and Chinese Nationalism”是 2018 Shadi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i-Minds: How and Why Constant Connectivity Is Rewiring Our Brain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我們大多經歷過這種情境:聚餐吃飯時、無論是在甚麼地方(家外或家中)總是手機先吃。我們中的許多人不會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外出,就像我們不會不穿衣服出門一樣。我們的生活依賴社交媒體,PDA、平板電腦、電腦和其他設備已完全融入我們的全球文化。科技進步,即網路、智慧型手機和其他查看社羣媒體的平台,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幾乎各個方面。大多數人認為這項技術很有幫助; 網路和相關科技讓朋友遠距離保持聯繫、尋找各種不同主題的資訊、發現和購買稀有收藏品、甚至尋找未來的配偶都成為可能。然而,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這項技術的普及很快就會引發問題。其中一些問題最初可能沒有被認識到。 Mari Swingle 在她的著作 “i-Minds: How and Why Constant Connectivity Is Rewiring Our Brain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中透過結合她的實際經歷 ,明確地認識到了這種可能性作為一名神經治療師,她從該領域的各種來源中汲取靈感,以強調人們對她所謂的 “i-tech” 的快速變化的態度和反應。 本書對無線世界的社會和生物影響進行有趣且科學嚴謹的探索。我們使用資訊科技的方式正在影響我們的健康和幸福。雖然程序、設備、資訊和持續的連接可以為我們提供輕鬆、解放和效率,但它們也可以讓我們的大腦重新佈線,讓我們感到不安、脫節、無法入睡、焦慮和抑鬱,並面對像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錯過 )這樣的新疾病,和出現電敏感性。從連結性到可訪問性和即時訪問訊息,這場數碼革命帶來了許多好處。但成本又如何呢?Mari Swingle 將歷史、通俗文學、媒體和行業炒作、社會學和心理學以及十八年臨床實踐和研究的觀察結果結合在一起,“i-Minds” 探索了 “i-tech” 的普遍影響,它展示了: 持續的連結如何迅速改變我們的大腦對兒童構成哪些危險、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中,我們可以採取積極的步驟來擁抱新技術,同時保護我們的福祉並引導我們的未來朝著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科技每天都以某種方式影響著幾乎每個人。這本書實際上是對一場革命的不可或缺的審視,其中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