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inds: How and Why Constant Connectivity Is Rewiring Our Brain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我們大多經歷過這種情境:聚餐吃飯時、無論是在甚麼地方(家外或家中)總是手機先吃。我們中的許多人不會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外出,就像我們不會不穿衣服出門一樣。我們的生活依賴社交媒體,PDA、平板電腦、電腦和其他設備已完全融入我們的全球文化。科技進步,即網路、智慧型手機和其他查看社羣媒體的平台,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幾乎各個方面。大多數人認為這項技術很有幫助; 網路和相關科技讓朋友遠距離保持聯繫、尋找各種不同主題的資訊、發現和購買稀有收藏品、甚至尋找未來的配偶都成為可能。然而,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這項技術的普及很快就會引發問題。其中一些問題最初可能沒有被認識到。 Mari Swingle 在她的著作 “i-Minds: How and Why Constant Connectivity Is Rewiring Our Brain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中透過結合她的實際經歷 ,明確地認識到了這種可能性作為一名神經治療師,她從該領域的各種來源中汲取靈感,以強調人們對她所謂的 “i-tech” 的快速變化的態度和反應。

本書對無線世界的社會和生物影響進行有趣且科學嚴謹的探索。我們使用資訊科技的方式正在影響我們的健康和幸福。雖然程序、設備、資訊和持續的連接可以為我們提供輕鬆、解放和效率,但它們也可以讓我們的大腦重新佈線,讓我們感到不安、脫節、無法入睡、焦慮和抑鬱,並面對像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錯過 )這樣的新疾病,和出現電敏感性。從連結性到可訪問性和即時訪問訊息,這場數碼革命帶來了許多好處。但成本又如何呢?Mari Swingle 將歷史、通俗文學、媒體和行業炒作、社會學和心理學以及十八年臨床實踐和研究的觀察結果結合在一起,“i-Minds” 探索了 “i-tech” 的普遍影響,它展示了:

持續的連結如何迅速改變我們的大腦對兒童構成哪些危險、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中,我們可以採取積極的步驟來擁抱新技術,同時保護我們的福祉並引導我們的未來朝著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科技每天都以某種方式影響著幾乎每個人。這本書實際上是對一場革命的不可或缺的審視,其中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 它引發了人們思考我們應該擁抱技術的哪些方面,我們應該明確拒絕甚麼,以及我們現在應該討論的數碼時代的許多方面。Swingle 指的是將總人口分為兩個羣體:「數位原住民 Digital Natives」( 在科技環境下成長的千禧世代和青年 )和「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 X 世代和嬰兒潮世代 )。她聲稱,後者要么可以將技術健康地融入他們的生活(「技術整合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要么以不健康的方式,即科技阻礙他們正常生活(「技術干擾 technological interference」)。對於數碼移民,Swingle 堅持認為,根據她作為神經治療師的經驗,數碼原住民似乎是受 “i-tech” 負面影響最大的羣體。

Mari K. Swingle 博士是一位神經治療師和行為專家,曾在備受推崇的 Swingle Clinic 診所執業。她擁有視覺藝術學士學位、語言教育碩士學位、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並因其在 “i-tech” 對大腦功能影響方面的博士後工作而獲得了無數獎項。現代科技使臨床醫生能夠追蹤數位科技對人們大腦的影響。借助腦電圖( EEGelectroencephalography),可以更了解大腦功能,包括憂鬱傾向、成癮或註意力困難 。

在這本書中,她解釋了這是如何發生的:“例如,閱讀可以區分由於刺激不足、刺激過度和過度挑戰而導致的注意力困難:ADHD ( 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 ) 的三種大腦原因具有非常不同的潛在功能或生物學特徵。機制(大腦狀態)以及不同的區域來源(大腦失調的位置)都與特定學習障礙中的一組相當相同的症狀相關。”此外,她寫道,腦電圖讀數還可以顯示「與驅動力、智力、創造力、認知靈活性、情緒平衡和卓越數位處理能力潛力相關的模式」。Swingle 說,她可以每週評估她在診所看到的兒童和成人的腦電圖讀數。她強調,在臨床人羣中,與過度使用數碼科技相關的問題往往有更深層的根源。

“如果是憂鬱症或焦慮症,通常還不足以尋求醫療或心理治療”。 “發生的情況是,他們不會因為感覺不舒服而求助於朋友、家人或正常的支持網絡,而是上網。”

這就是這種「亞臨床病理學 subclinical pathology( 尚未嚴重到需要尋求醫療或精神治療的精神障礙 )」可能發展成更嚴重的情況的地方 ( p 6 )。根據 Swingle 的說法,許多教育工作者和輔導員並沒有註意到這一點。

Swingle 特别關注兒童問題,“當孩子們找到我時,他們遇到了問題”。“因此,我認為,吸引教師參與非常重要。” 她指出,研究表明,看太多電視會導致惰性,而數碼媒體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它不會將使用者變成殭屍,而是具有高度的刺激性。她將更多地接觸科技的願望比作「上癮的過程」。Swingle 補充道,對於兒童來說,它會訓練他們的大腦想要更高水平的興奮 。 “他們再也無法維持平凡的生活了”。 “這就是注意力困難的聯合體。正常的生活無法維持孩子們的注意力。”

Swingle 顯然是減少兒童花在電子設備和科技上的時間的倡導者,提供了幾個案例研究 ,涉及以前健康、適應良好的兒童和青少年,這些兒童和青少年在持續和長時間接觸科技後,很快變得焦慮、憂鬱,甚至表現出「發射失敗 failure to launch」( 年輕人在高中畢業後無法獲得/維持工作或教育,並繼續住在父母家裡,因此遭受極度焦慮和憂鬱 )。她也是更傳統的娛樂和交流形式的支持者,在書中多次堅持鼓勵兒童( 和成人 )積極活動、玩遊戲以及與朋友和家人面對面交談。她顯然也向她的患者強調了這一點,正如她向上述先前適應良好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父母以及行為障礙兒童的父母發出的指示中所表明的那樣,這些兒童和青少年在其他方面受到了科技的傷害。

那麼,人們如何知道數碼活動是否會產生負面影響呢?Swingle 表示,如果使用方式適合現代生活並且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且不會凌駕於其他行為或關係之上,則無需擔心。然而,當技術干擾或超越一個理想的特徵或掩蓋一個發展階段時,就會出現問題。她給父母的建議是讓孩子在六歲前遠離數碼媒體。之後,她認為健康的限制是每天一小時。否則,電視/媒體世界可能會成為青春期的「通訊中介 communications mediator」。Swingle 解釋道 “這是我們學習成人角色接受和拒絕的時候” 。“我覺得網路科技和網路媒體正在形成我所說的負面橋樑。很多孩子並沒有面對這種尷尬。如果你看看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他們在沒有調解人的情況下很難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Swingle 也表示,過多的曝光可能會導致情緒失控,人們甚至會在網路上形成不同的角色。這是因為當他們匿名敲擊鍵盤時,他們會變得不那麼拘謹。反過來,這可能會導致網路霸凌或不負責任的性行為。“他們對此感到很興奮,”她說。“他們對此充滿了動力。 但我們也看到孩子們在做這件事時附上了名字和臉孔。如果他們得到了追隨者,那麼他們就會失去所有的抑制。”

整本書中經常提到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 診斷的頻率不斷增加,因為 Swingle 聲稱其中許多診斷實際上可能不準確,如果它們確實準確,可以透過減少兒童的接觸來補救到 i-tech。假設本書的大多數讀者都是神經心理學領域的新手,則使用非常簡單的細節,並在她的“科學角”部分中使用一些冗長且看似不必要的細節,她識別了在腦電圖 ( Electroencephalograms,EEG ) 中看到的特定腦電波,這些腦電波針對的是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兒童和青少年,以及那些有發展成她所說的「成癮 iaddiction」傾向的人 (對科技和相關設備的真正沉迷 ) 。她將網路成癮與其他類型的真正成癮( 賭博、飲食、性等 )進行了比較,並解釋了網路科技如何既是這些成癮的一種手段,也是其目的,這主要是因為它對喚醒狀態的影響以及不斷增加的數量。使人感到滿足所必需的刺激。

隨著科技的進步,i-tech 將繼續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越來越多的方面。雖然它可能會繼續幫助向全球每個角落傳播大量資訊( 儘管 Swingle 提到從互聯網獲取資訊和獲得實際知識(或能夠在特定環境中應用資訊)之間存在兩倍的差異 ),但它還可能繼續加劇易感病症,進而對許多患有潛在疾病的人產生負面影響。最終,Swingle 書中傳達的訊息是,i-tech 可以成為聯繫人們、創造幻想世界、娛樂和教育人們的奇妙且近乎神奇的工具,但它不應該取代真正的人類互動。無論是數碼移民還是數碼原住民,Swingle 都鼓勵技術整合,並在必要或高效時使用 i-tech,而不是技術干擾或沉迷於技術的使用,導致或沉迷於科技的使用,缺乏時會導致網路「成癮 iaddiction」、焦慮和憂鬱。

這本經過全面修訂和更新的 “i-Minds” 第二版既引人入勝、有趣又科學嚴謹,全面探索了基於屏幕的技術融入我們生活的時代,將其視為天賜之物和瘟疫。針對理論、流行媒體和行業炒作,“i-Minds” 展示了:

持續的連結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以及擁抱新技術的積極步驟不受控制的連接的危險。同時保護我們的福祉並引導我們的未來走向更人道的方向。對於任何對促進健康和幸福感興趣的人,或者正在努力應對篩選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的人來說,“i-Minds” 是一本必讀之書。

另外這本書也不妨與 Maurizio Ferraris 的 “Where Are You? An Ontology of the Cell Phone (Commonalities (FUP))” 配合來看。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