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erman Idealism Reader: Ideas, Responses, and Legacy

The German Idealism Reader: Ideas, Responses, and Legacy” 全面闡述了德國觀念論者及其直接批評者的核心思想和論點。 本書將範圍擴大到 Kant、Fichte、Schelling 和 Hegel這四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外,還包括那些通常被認為是次要的、但對理解這一時期也至關重要的思想家,讀者呈現了一個在所有哲學方面都有影響力的時代。複雜。

透過對哲學家及其文本的廣泛報導,它提供了知識分子時期和特徵的完整動態圖像:

– Kant、Fichte、Schelling 和 Hegel 的重要文本選集

– 閱讀Reinhold、Schiller、Maimon、Schulze、Jacobi、Hölderlin、和 Novalis 的作品

– Schopenhauer、Feuerbach、Marx、Kierkegaard 和 Nietzsche 等十九世紀末思想家對德國觀念論思想的回應與批評

– 選集超越了對知識論和形上學的典型關注範圍,包括倫理學、宗教、社會和藝術

– 總體介紹和時間表,以及每位思想家的年表和參考書目,以及對思想家和文本的介紹性概述

透過精心挑選的讀物來說明思想家之間的對話,“The German Idealism Reader” 提供了對該時期核心哲學討論的更好理解。 對於所有研究德國觀念論和十九世紀德國及歐陸哲學的學生,以及研究歐洲思想史重要運動和時期的學生來說,本書都是必讀之作。

xxxxxxxxxx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是德國思想史上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激動人心的時代,它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思想和文化生活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當時的德國在政治和文化上一潭死水,突然成為哲學以及其他知識和文化追求中最驚人轉變的中心。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國觀念論出現的結果,它為哲學、詩歌、文學批評以及其他知識和文化追求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德國觀念論及其主要代表

德國觀念論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興起的一場非凡的哲學和知識運動的名稱。 德國觀念論的出現通常與 1781 年 Kant 的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的出版及其結束 ——1831 年 Hegel 的去世聯繫在一起。然而,德國觀念論者提出的精神、哲學思想和理論在 1840 年代及以後一直佔據主導地位。這半個世紀是人類思想史上為數不多的時代之一,在這個時代中,哲學透過產生最複雜的哲學概念和理論來達到其高度,以尋求對現實的複雜而全面的理解。 德國觀念論在哲學上的突出地位及其影響的巨大程度使一些人將其與雅典的黃金時代進行比較。

運動最著名的人物是 Kant、Fichte、Schelling 和 Hegel ,他們都以發展徹底、有條理、連貫的哲學體系而聞名。 儘管這些思想家之間存在著重要差異,但他們都致力於觀念論,這是一種哲學立場,主張現實在某種本體論和認識論上依賴心靈( Guyer, P., and R. P. Horstmann. 2015. “Ideal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觀念論最激進的版本是 George Berkley 的 “非物質主義 immaterialism”,根據該理論,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被證明是精神的或心靈的,而存在的一切都是想法和思想。 德國觀念論者拒絕這種觀點(以及其他傳統的觀念論立場),認為它是形上學和教條主義的。 德國思想家發展的觀念論與現有的任何版本都不相同。 德國觀念論並不試圖將理想確立為世界唯一的真實實體,更不關心理想高於物質的問題,它是對現實及其通過人類認知的可及性進行批判性評估的項目 (Ameriks, K. (ed.) 2000b.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German Idealism. Cambridge(2nd ed., 2017))。透過推進不同形式的觀念論,這運動的代表們 —— 各自以自己的方式 —— 引起人們對世界以及我們認識世界的能力的最重要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關注。

德國觀念論的譜系:它的產生與演變

我們對知識的主張的有效性和正當性以及理性的局限性的問題構成了 Kant (先驗 transcendental) 觀念論概念的核心,該概念在他的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中首創,並在著名的第二版(1787 年)「唯心主義的反駁 Refutation of Idealism」章節中以最清晰的形式闡述了這一點。 Kant 並不否定外在對象的存在; 他只是堅持認為,我們對它們的「表徵模式 modes of representation」—— 例如空間性、時間性和因果性 —— 並不是獨立於我們自己的物體的真實形式,而是我們自己心靈的特徵。 我們無法了解物體的真實本質(事物本身或「本體 noumena」); 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感知到的現象。Kant 稱他的立場為「先驗的 transcendental」或「批判的 critical」觀念論,將其視為關於人類認知可能性的理論。 Kant 聲稱我們只能擁有關於純粹表象的知識,但追隨他的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試圖消除他們在 Kant 那裡觀察到的表象與物自身(現象phenomena 與本體 noumena)之間、概念與感覺材料之間的二元論。

Fichte 將注意力轉向這個問題,將 Kant 的先驗觀念論轉化為主觀觀念論,並在Schelling 和 Hegel 的努力下,在十年之內轉化為絕對觀念論的形上學體系。 這種史無前例的轉變,在幾十年的時間裡發展出一個又一個觀念論體系,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重大哲學意義的事件,但這些哲學事業的細節更令人印象深刻。

Fichte 的出發點本質上是 Kant 主義(先驗主體 transcendental subject),他在「我」中找到了他的觀念論的源泉,他將「我」理解為自我定位的自我,道德行為的自由主體,總是爭取完全的自我決定性 。 雖然 Fichte 同意 Kant 關於客觀世界存在的觀點,但他否認客觀世界獨立於感知和思考主體。 對他來說,感性世界的存在歸功於「我」的活動,「我」將世界視為自己的限制(作為非我)。 Fichte 將他的哲學稱為Wissenschaftslehre(或「科學知識學說」),以主體性(純粹的我)概念為基礎,引入了嚴格的觀念論體系,該體系超越了僅僅模仿 Kant 的批判事業,產生了新穎的思想並激發新的哲學探究。

作為最有系統的後 Kant 觀念論者,Hegel 試圖闡述一種全面、系統化的哲學,以展示萬物如何結合在一起以及這種統一如何在人類認知中呈現。 Hegel 不同意 Kant 的觀點 ,人類認知僅限於表象。 他也拒絕物自體,他不僅在 Kant 身上注意到這一點,而且在 Fichte 的非我身上也注意到了這一點。 Hegel (以及他最新階段的 Schelling)並不相信物體本身或我們所知道的物體是由我們的感官表徵「產生 produced」的,或者就是我們的感官表徵。 這樣的學說無法公正地對待有限精神或自然的依賴。 但最重要的是,它也是一個空洞的學說:它告訴我們對象和思想的本體論狀態,但沒有告訴我們它們的內容。

Hegel 提出自己的哲學作為對 Kant 和其他德國觀念論者提出的問題和挑戰的回應,並發展了一種基於絕對(或「絕對精神 Absolute Spirit」)概念的全面思辨形上學。 他將後者概念化為一個基本的包羅萬象的統一體,強調經驗現實的多樣性,並作為解釋萬物之間現有聯繫的最終來源。 絕對是歷史性的。 它不僅具有歷史,而且以自然世界和社會現實的歷史的形式展開,從而涵蓋了所有自然現像以及社會和歷史事件。 在 Hegel 哲學中,絕對獲得了自我實現,達到 Hegel 所說的「絕對認識 absolute knowing」。 這表達了 Hegel 的基本信念,即真實的東西(現實本身)就是理性的,並且任何理性的東西都必須是真實的。 這種經常令人困惑的斷言意味著現實是理性地秩序自己的,並且我們能夠在我們對世界的經驗和思考中掌握一些理性原則。 Hegel 同意 Kant 的觀點,人類思維並沒有發現現成的對象; 相反,它的對象部分是心靈本身的貢獻。 但他更進一步,堅持即使是不先於感官的現實,也部分是心靈的產物。 在 Hegel 看來,思想與存在是統一的,存在是思想的活動,思想在探索現實時發現自己。 因此, Hegel 的觀念論不像 Kant 和 Fichte 那樣受到限制。 相反,它是一種絕對觀念論,它聲稱有可能絕對了解絕對(最終)現實。

德國觀念論時代:時代的知識熱情

然而,將德國觀念論僅僅視為一個哲學流派是錯誤的。 它的成就並不限於少數哲學理論的發展,無論它們多麼複雜和全面。 雖然 Kant、Fichte、Schelling 和 Hegel 的觀念論體系構成了德國觀念論的哲學核心,但其卓越的成就以及文化和知識意義是眾多才華橫溢的思想家努力的結果,他們透過富有成效的批評、獨創性思想、創新方法和藝術直覺相互啟發,創造出一種充滿新想法的高度獨特的知識話語。 當時並非所有思想家都準備好接受 Kant 提出的批判哲學,指出知識的基本局限性,許多人對後 Kant 觀念論者對原始計劃的實質重新表述更加懷疑。Jacobi、Schulze、和 Maimon 對 Kant 先驗觀念論的批判,以及 Reinhold 對 Kant 批判計劃的辯護和普及,激勵了年輕一代的思想家參與當時的哲學討論,導致了新的哲學概念和理論的發展。 在觀念論體系發展的同時,一種互補的思想也在展開。 以 Fichte、Schelling、和 Hegel 同時代的文學家為代表,德國浪漫主義思想的巨人 Goethe、Schiller、Hölderlin、Novalis、Schlegel 兄弟 —— August 和 Friedrich,以及其他一些才華橫溢的知識分子,他們都在創作了自己的哲學論文,充滿了美學和倫理見解(Ameriks, K. 2000. Kant and the Fate of Autonomy: Problems in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p 2 ) 。 這個學派現在被稱為早期德國浪漫主義,起源於1790 年代的 Jena,最初是對德國觀念論者哲學建構的內部批判,最終發展成為一場很大程度上反對德國觀念論的獨立運動 。

事實上,Hegel 死後,觀念論的危機變得顯而易見,引起了 Feuerbach、Marx、Kierkegaard 和 Nietzsche 等不同思想家的嚴厲譴責。 然而,對德國主要觀念論者的體系的重大反應已經存在,它起源於他們的主要文學同時代人 Jena 浪漫主義者。 這些才華洋溢的文人從事哲學討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對觀念論的不滿,尤其是對當時哲學著作中盛行的系統建構的不滿。 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反系統 anti-systematic」態度,並推進了一種非技術性的哲學寫作風格 —— 與同時代的哲學學者撰寫的難以閱讀的論文相反 —— 他們保持了對 Kant 計劃的 “批判” 方向的熱情支持,弘揚德國觀念論的核心哲學思想,因而塑造這文化和知識現象和時代。 作為一場真正的運動,這一思潮並不僅僅發展為「德國觀念論文學流派」(Ameriks, K. 2000. Kant and the Fate of Autonomy: Problems in 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p 5 ) ,或者只是與純粹哲學探究平行的運動,但卻是德國觀念論的內在因素,促成了這段時期的複雜性和令人興奮的巧妙精神。

在這種背景下,值得回顧一下 Friedrich Schlegel (1772-1822)和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等思想家,由於篇幅限制,他們的文本並未收錄在本書中 。 作為 Jena 浪漫主義的重要代表,他們為德國觀念論作為哲學和知識運動的發展和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沒有他們,知識時代的圖景將是不完整的。

Schlegel 與 Schleiermacher :兩位 Jena 浪漫主義者的肖像素描

a.交叉路徑

雖然弗 Friedrich Schlegel 和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在學術界通常被認為是非哲學學者—— Schlegel 是一位傑出的文學批評家,Schleiermacher 是一位傑出的神學家和教育學者 —— 他們做出了獨創性的、獨特的哲學貢獻,使他們被公認為那個時代的重要哲學人物。

接受過「古典主義者 classicist」訓練(古典文學,尤其是希臘文學的專家),1796 年夏天,在他的哥哥 August Wilhelm(也是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著名代表)的邀請下, Schlegel 搬到 Jena,從此陷入了哲學的迷戀之中。 那時,這座兩年前迎來 Fichte 的城市已經成為德國知識生活的中心,也是 Kant 批判哲學真正信徒的滋長。 這座城市的知識氛圍以及與思辨哲學思想及其浪漫主義思想的多次接觸對年輕的 Schlegel 產生了重要影響。 大約一年後,他搬到柏林,進入了文學沙龍的世界,並與浪漫主義運動的幾位關鍵人物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包括作家 Ludwig Tieck 和 Wilhelm Heinrich Wackenroder, 以及詩人 Friedrich von Hardenberg (Novalis) 。 Schlegel 也被介紹給 Schelling 和 Schleiermacher 。 在柏林,Schlegel 也與一位作家 Dorothea Veit 開始了浪漫的關係,他們很快就結婚了,她最終也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重要代表。

有趣的是,Schleiermacher 本人在幾個月前(1796 年底)才前往柏林,此前他被任命為該市 Charité 醫院的牧師,一直擔任該職位直至 1802 年。在柏林,他像 Schlegel 一樣加入了知識分子社會,成為文學沙龍的常客。 兩人就是在這裡相識並建立了友誼。 Schleiermacher 與 Friedrich Schlegel 合住了兩年(1797-99)。 他們還在多個項目上進行了合作。 Schleiermacher 幫助 Schlegel 兄弟經營了他們短暫的文學期刊 Athenaeum(1798-1800),發表了他在 Friedrich Schlegel 的敦促下出版的第一份(匿名)出版品。 未完成的片段奠定了沙龍的理論,作者將其解釋為位於私人生活和公民生活之間的特定社交領域,本身沒有任何目的。 受到 Schlegel 有意開展翻譯 Plato 對話錄計畫的鼓勵,Schleiermacher 開始對 Plato 進行深入研究。 該項目最初被設想為一項合作項目,最終由 Schleiermacher 獨自實施(1804-28 年)。 Schlegel 在 Plato 翻譯工作上的失敗無疑導致了1800 年後兩人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Schleiermacher 單槍匹馬地工作並沒有能夠完全完成這個項目,只完成了幾卷 Plato 對話錄的翻譯,這些對話錄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如今已被使用並得到高度認可。

1799 年 Schlegel 挑戰過去美學和道德傳統的小說 Lucinde 出版醜聞,以及 Schlegel 從柏林返回 Jena 後,Schleiermacher 和 Schlegel 的道路出現了分歧。

Schlegel 一直留在 Jena 直到 1801 年底,這段時期大致與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黎明時期一致:所謂的 Jena 圈子及其合作結束了。 Novalis 去世後,Schlegel 與他的兄弟和妻子Carolina Böhmer(浪漫主義運動的另一位積極參與者)保持了距離。1802 年,Schlegel 移居巴黎,在那裡他花了大量時間專注於具象藝術,並提供了一系列有關藝術和藝術史的講座。 為了獲得學術職位,他回到科隆(1804 年),在那裡,在研究德國哥德式建築的同時,並將注意力轉向了新的智力追求:因應宗教著作中的關係開始對梵文和印歐語言的研究。 他 1808 年的著作 On the Language and Wisdom of the Indians 成為比較語法(Schlegel 在文中創造的術語)領域最早的學術出版物之一。 Schlegel 對梵文和印度教宗教著作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宗教和政治觀點。 1808 年 4 月,他與妻子一起皈依天主教,一年後在維也納接受了奧地利公務員的職位。 他一直住在那裡,直到 1829 年 1 月去世。

Schleiermacher 與兩個女人的戀情導致他失去了在柏林的牧師職位。 最終,他於 1808 年與一位年輕的寡婦結婚,並育有幾個孩子。 大約在同一時間,他開始沉浸在學術生活中,作為神學學者和哲學思想家的地位不斷提高。 1809年,他被任命為柏林新教聖三一教堂的牧師,1810年,他成為新成立的柏林大學(現柏林洪堡大學)的神學教授,在該大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Schleiermacher 他在起草德國大學政策以及隨後提出教育制度改革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1811年進入柏林科學院後,除了教授神學外,他還獲得了在同一所大學教授哲學的權利。 從那時起,他定期講授一些與他自己的學術興趣以及他不斷發展的哲學體系和系統神學觀點相關的主題。 他於 1834 年去世。

b. 個人上的分離,但非哲學上的分離

儘管 Schleiermacher 和 Schlegel 的合作持續時間不長,1800年後他們的道路也沒有再次交集,但他們闡述了密切相關的哲學思想,符合早期浪漫主義的興趣。 與許多同時代的人一樣,Schleiermacher 和 Schlegel 都對 Spinoza 產生了真正的興趣,並試圖將Spinoza 主義的觀點與批判哲學的先驗立場結合起來。 然而,他們對 Spinoza 主義的哪一部分與先驗觀念論的任務最密切相關,以及如何使這種結合最有成效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

Schleiermacher 反對 Jacobi 的反 Spinoza 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他在當時的當代哲學辯論中引入 Spinoza 的推動, Schleiermacher 認為,Kant 主義「在 Spinoza 這邊」是必要的,而 Spinoza 主義的觀點與 Kant 提出的觀點之間存在著重要的相關性。Spinoza 的哲學澄清了 Kant 批判哲學的中心預設,例如存在超越意識並因此在認知上難以接近的觀念。 對 Schleiermacher 來說,Spinoza 哲學中最相關的部分是對無限與有限之間關係的討論。 在Spinoza 體系中,有限的事物只是一種 “幻覺 illusion”,而這種幻覺只不過是無限的表現。 然而,這並不能保證兩者之間有簡單的同一性,因為有限的事物沒有任何脫離(或獨立於)無限的存在。 它們只存在於無限之中,就像無限本身只能透過有限的事物存在一樣。 根據 Schleiermacher 的說法,這為 Kant 最基本的信念提供了支持,即現象性(顯現的)現實是終極(無限)現實的顯現,而終極現實「本身」仍然是未知的。

當 Schleiermacher 試圖找到一種方法將 Spinoza 和 Kant 結合在一起時, Schlegel 的哲學興趣轉向了 Fichte,他試圖以某種方式融合 Spinoza 和 Fichte。 和他這一代的許多其他成員一樣, Schlegel 的哲學觀點深受 Fichte 的影響,但又被他在 the Wissenschaftslehre 中闡述的基礎主義傾向所困擾。  Schlegel 對 Fichte 的興趣並非偶然。 他不僅親自見到了 Fichte,而且還在 1796 年秋天參加了這位哲學家在 Jena 的講座。這大約與 Schlegel 與 Fichte’s Studies 一書的作者 Novalis 關於觀念論的著名對話同時發生。成為德國哲學浪漫主義最重要的文本。根據許多 Schlegel 傳記作者的說法,Novalis 鼓勵並指導了 Schlegel 對新觀念論哲學的研究(Speight, A. 2015. “Friedrich Schlegel,”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c. 對 Fichte 的兩種回應

Schlegel 讚揚 Fichte 毫不妥協地堅持人類自由的實際確定性,但他對 Fichte 無法解釋他對「我」的原始主觀自發性和自由(無限)的預設感到不滿意。此外,像 Novalis 一樣 ,他對 Fichte 試圖將他的哲學體系建立在單一的第一原則上。 他與 Novalis 一起批評 Fichte 關於無條件且不證自明的命題的想法在原則上是難以理解的。 他否認任何命題都是不言而喻的,聲稱即使是「不言而喻」的命題也可能需要論證和證明,從而導致無限倒退。 相反,Schlegel 試圖將 Fichte 式的「我」自由與 Spinoza 式的整體論結合起來 。 他認為,哲學的任務絕不能只限於尋找無條件的、不證自明的第一原則,而應該包括參與一個整體的發展過程和向無限(絕對)無限前進。 因此,Schlegel 的哲學方法是非基礎主義的和整體性的,並且因為走向絕對的運動是透過歷史發生的,所以它也是歷史的(Beiser, F. 2003. “Friedrich Schlegel: The Mysterious Romantic,” in The Romantic Imperative: The Concept of Early German Romanticism, edited by F. Beiser. 123ff.)。 正如 Schlegel 所寫,「從第一件作品開始,我們不可能一點一點地追求哲學,因為第一件作品是完全基於其本身並透過其自身進行解釋的。 它是一個整體,因此認識它的路徑不是直線而是圓」。

值得注意的是,Schlegel 的哲學貢獻並不僅限於他對批判哲學和先驗觀念論的思考。 除了對新( Fichte )觀念論的清晰批判之外,他還針對他那個時代在許多哲學學科(包括社會和政治哲學、倫理學,尤其是美學)中的核心挑戰提出了重要的見解。

Schleiermacher 對哲學的貢獻也許不如 Schlegel 那麼全面,但其價值絕不亞於 Schlegel 。 他認為自己的目標是發展一個統一的哲學體系,除了純粹的先驗哲學之外,還包括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 然而,他的哲學本質上仍然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他沒有完成對任何哲學主題或學科的全面論述(Arndt, A. 2015. “Schleiermacher (1768–1834),”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erman Philosoph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dited by Michael N. Forster and Kristin Gjesdal. Oxford,p 27)。

Schleiermacher 發展了自己的哲學方法,作為對 Fichte《科學理論 Wissenschaftslehre》的批判性回應,在他看來,Fichte《科學理論》無法完成他分配給哲學體系的任務。 與 Fichte 將其第一原理描述為自我設定的原理相反,Schleiermacher 將其出發點定義為原始直覺,正如他所聲稱的那樣,它滲透到兩個哲學真正的科學:自然哲學(物理學)和倫理學。 只有它們才能達到最高科學的標準。 然而,從 1811 年開始,Schleiermacher 對最高科學的看法以及他分配給一門科學的任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在他試圖將自己的哲學與 Fichte 的科學理論明確區分開來的過程中,他將辯證法確立為一門最高科學。 透過這項舉措,「辯證法」被解釋為一種高於物理學和倫理學的理論實體:物理學和倫理學透過辯證法在思辨層面上成為中介。 Hegel 將辯證法視為首先在邏輯科學( Hegel 著名的辯證邏輯)中展示的主題的自主的自我批評和自我發展,Schleiermacher 並沒有將辯證法設計為一門科學或簡單的原理知識。 相反,它被概念化為“藝術理論”。 由此,Schleiermacher 顯然求助於 Plato 和他對辯證法作為「對話的藝術」的理解。 他似乎也接受 Plato使用辯證法作為正確的哲學方法,旨在產生形式或觀念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知識。 Schleiermacher 拒絕任何「不證自明」的知識基礎,他認為「知識的共同前提」不是預設的,而是必須透過「爭論的過程」來「建構」(生成),即作為哲學思考的結果。 。 辯證法是這種哲學思考藝術的理論,其目的是實現「所有知識的內在連結」。

d. Schleiermacher 的哲學與哲學神學

Schleiermacher 哲學著作的真正中心是倫理學,它以「客觀」哲學的形式出現,調解個體與普遍性(Arndt, A. 2015. “Schleiermacher (1768–1834),”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erman Philosoph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dited by Michael N. Forster and Kristin Gjesdal. Oxford,pp 38-39)。 依照經典結構,它分為善、美德和義務的學說。 作為其哲學體系的核心,倫理學與「技術」和「批判」兩類許多特殊學科相關。 他將美學和國家理論視為技術學科,將教育學和詮釋學視為批判學科,所有這些都在他晚期的作品和講座中得到了特殊和相對詳細的處理(其中大部分是為他經常在科學院講學。)。

然而,如果不關注 Schleiermacher 的宗教哲學和神學哲學,對 Schleiermacher 哲學的討論就不可能是完整的,這也許是他對當時及以後哲學思想發展最重要的貢獻。 Schleiermacher 的哲學神學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教會的改革教義和某些基督教教義,他在哲學生涯之初就對此表示懷疑,這在他的個人和職業生活中造成了相當程度的緊張(Forster, M. 2017. “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Schleiermacher 在宗教哲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著作 “On Religion: Speeches to Its Cultured Despisers” 首次出版於 1799 年,比他的代表作“The Christian Faith”(1821-22 年;第二版修訂版,1830-31 年)早近二十年 。 正如書名所暗示的那樣,Schleiermacher “On Religion”的目標是將宗教從「有教養的蔑視者」或來自啟蒙運動和德國浪漫主義圈子的批評者和懷疑論者的蔑視中拯救出來。 Kant 不願意接受實證神學或宗教哲學,這導致一些人譴責他的思想是通往無神論的途徑,大多數人認為他使他的觀點無法與流行的神學結合。 然而,Schleiermacher 決定採取一種與 Kant 的批評者和支持者都截然不同的方法。 他不相信 Kant 主義使神學變得不可能或使宗教變得過時。 對 Schleiermacher 來說,每個人“生來就具有宗教能力以及其他基本能力”,這種能力的發展更多的是個人性而非製度性(儘管沒有一個真正虔誠的人可以孤立存在)( Schleiermacher, F. 1969. “On Religion: Speeches to Its Cultured Despisers”,p 183)。 為此,他堅持認為(基督教)宗教應該以家庭為中心,而不是由國家製定。

根據 Schleiermacher 的說法,真正的信仰是「知道自己擁有宗教」(同上,p 143)。 宗教並不依賴智力或理性,而是依賴感覺,因此它不是一個可以從知識論上審視的主題 。 這只是意味著現象領域的發生使人意識到本體領域的存在,從而喚醒一個人的宗教情感。 但如果宗教與情感連結在一起,那麼說它引發基於意識形態衝突的戰爭充其量是荒謬的。 虔誠者不尋求透過某種行動來「宣洩」自己的感受,而是更關心進一步培養自己的感受,從而強化自己的體驗(Schleiermacher, F. 1969. “On Religion”,p 104)。 根據 Schleiermacher 的定義,那些以宗教之名進行傷害的人根本就沒有宗教信仰。 因此,那些鼓吹外在行動勝過內在檢視的「宗教」機構是在自取其辱,最可怕的例子就是羅馬天主教會與各種政治機構之間的關係。 在 Schleiermacher 看來,這種暴行是國家的錯。 國家給予教會特別優惠,以便其可以收回債務,從而擴大其在該機構所有成員中的權力和影響力。 當任何法律問題(例如婚姻和死亡)透過教會進行調解時,這不僅會分散教會的預期目的,而且還會使宗教上不成熟的人被置於教會權威的位置,因為他們被認為是「公務員」 」。 基於這些原因, Schleiermacher 認為,教會和國家需要嚴格分開,宗教領袖應該是真正虔誠的人,真誠並努力「在(他們的)團契中分享他們內心深處的存在」(Schleiermacher, F. 1969. “On Religion”,p 233)。

雖然 Schleiermacher 承認真正的宗教經驗可以發生在任何宗教中,但他相信有些信仰能比其他信仰更能捕捉宗教的本質。 對 Schleiermacher 來說,在眾多宗教中脫穎而出的是基督教。 他認為基督教促進了對宗教應有的一切的不斷奮鬥:「在基督徒的特殊精神生活和整個存在中,對更淨化、更加豐富的滿足的不斷的、永不滿足的渴望」(Schleiermacher, F. 1969. “On Religion”,p 308)。 然而,他區分了真正的基督教和由於人類無知而產生的腐敗版本。

許多人反對的基督教其實是一種庸俗化的模仿,是一種偶像崇拜,是人們試圖透過某種有限的物理對象來代表永恆的結果。 最明顯的例子是教皇權,它賦予一個人不存在的權力來決定甚麼構成或不構成適當的宗教成就。 Schleiermacher 承認,這種錯誤也存在於新教教會中,儘管其形式更加微妙、不那麼「誘人」。 然而,儘管基督教和一般宗教已被腐蝕,但它們永遠不會停止存在。 歷史揭示了有關這些問題的不斷改革和修正的循環,儘管這些變化發生的方式往往是不可預測的。 甚至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衝突也是基督教的一個必要因素,因為它揭示了人們以多種方式和透過各種機構尋求宗教的能力。

捍衛宗教免受有教養的懷疑論的影響仍然是 Schleiermacher 後來宗教哲學的核心,並最終發展成為對基督教正統觀念的捍衛,在“The Christian Faith”中得到了最突出的闡述。 儘管存在一些有問題的想法和結論(包括他對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的優越性的不公正看法,其地位甚至高於猶太教), Schleiermacher 的計畫仍然構成了當代和後來的學者對宗教進行更一致和深思熟慮的哲學研究的重要一步 ,包括浪漫主義者。 它也透過促進持續的辯論並確定未來哲學探索的方向,對那個時代本身的知識氛圍產生了直接影響。

論德國觀念論的歷史哲學意義:初步說明

事實上,從 1780 年代到 1830 年代至 1840 年代,通常被稱為德國觀念論時代,見證了哲學、宗教研究、文學和詩歌領域最非凡的革命。 代表這一時期的思想家以及他們提出的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哲學探究的傳統領域,毫不含糊地影響著當今哲學的研究方式。 德國觀念論的餘波波及整個德國和整個歐洲大陸,它為左派 Hegel 派和 Marx、現象學和存在主義、詮釋學和批判理論鋪平了道路。 英語分析哲學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德國觀念論,它在很大程度上與 Gottlob Frege 有關的邏輯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儘管間接地引發了由 G. E. Moore 和 Bertrand Russell 在早期哲學中發起的語言學轉向。二十世紀。 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出現的、與德國觀念論相關的新思想、新方法,對歷代哲學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塑造了我們今天所經歷的知識和文化話語。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