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March 22, 2024

The Phenomenology of Pain

早年中文出版界有本《苦痛現象學:我在苦痛中成學》,作者吳汝鈞先生稱 “這是一本探討人生的苦痛的現象學的書,因此稱為「苦痛現象學」(Phänomenologie des Leidens)。人生的苦痛(Leiden)有很多種,在書中也有提到,我在這裏是聚焦於病苦來說的,這也是人生最常經驗到的苦痛。至於「現象學」(Phänomenologie)一詞,如書中所述,指不光是對現象的描述,而且含有轉化的意味,有理想主義的情調,一如現象學大師胡塞爾(E. Husserl)所用的。書中很注重對苦的對治方法,如何超越和克服苦痛,進一步以苦痛為契機,以提升自己的心性涵養。我更提出「苦痛和」一觀念,提議要包容苦痛,和它建立諧和關係,轉化的意味非常濃厚,故書名也用「現象學」的字眼。” 但可惜《苦痛現象學》一書中有的是情感宣洩而哲學省思分析不足。現如今 Saulius Geniusas 的 “The Phenomenology of Pain” 則是第一本以英文出版的針對此主題的長篇研究書。 它具有開創性、系統性和啟發性,開啟了現象學與認知科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之間的對話,認為如果不結合現象學方法,僅靠科學就無法闡明疼痛體驗的本質。 在此前提下,Saulius Geniusas 提出了一種基於現象學原理的疼痛的新穎概念:疼痛是一種令人厭惡的身體感覺,具有獨特的體驗性質,只能在原始的第一手經驗中給出,無論是作為一種感覺還是作為一種感覺。一種情感。 Geniusas 結晶了現象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原則。 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他對疼痛體驗的基本結構進行了現象學的澄清,並對現象學與內省主義的常見混為一談提出了質疑。 Geniusas 分析了許多疼痛解離綜合症 dissociation syndromes (解離是一個人與自己的思想、感受、記憶或認同感脫節的心理歷程。 解離性疾患包括解離性遺忘症、解離性疾患和解離性認同障礙。) ,重點關注慢性疼痛體驗的去個性化和重新個性化本質,並論證了軀體化和心理化在疼痛體驗中發揮的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Geniusas 將 Husserl 現象學推向了 Husserl 自己著作中未明確闡述的方向。 本書重點是疼痛的哲學方面,而不是生物學或心理社會方面。“疼痛生物學和疼痛社會學都無法闡明疼痛體驗的本質,因此必須輔以疼痛現象學。” 然後,它列舉了 Husserl 現象學非常適合疼痛研究的八個基本原因。 . 現象學是一種經驗哲學。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