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 January 2025 (3)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0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1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
Monthly Archives: May 2024
The Guide to Gethsemane: Anxiety, Suffering, Death
“The Guide to Gethsemane: Anxiety, Suffering, Death” 的法語版出版已經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它對基督的受難進行了挑釁性的描述,不是從信仰的角度,而是從 “可信的基督教 credible Christianity” 角度,對非信徒仍然有意義。對 Emmanuel Falque 來說,焦慮 、痛苦和死亡不僅僅是我們社會的 “弊病 ills”,而且是我們作為人類所面臨的基本視野 。法爾克對海德格的著名說法表示懷疑,即救贖的概念使基督徒無法真正體驗死亡面前的焦慮,Emmanuel Falque 在探討受難時,激進地強調了基督受苦和死亡的物質性和肉體性,以及與我們的死亡的連續性。Emmanuel Falque 的研究是在朋友過世後寫的,在神學和哲學上都很嚴謹,但文筆引人入勝,充滿人性。 XXXXXXXXXX 死亡是一個問題。不,不是問題。 問題。 等待著我們的命運是如此痛苦、如此悲慘、如此令人心碎,以至於我們凡人往往完全忽視它。 哲學家是聚會上的壞客人,因為我們總是在思考死亡。 然而,正如 Emmanuel Falque 在他的挑釁性著作 “The Guide to Gethsemane: Anxiety, Suffering, Death” 中指出的那樣,所有這些好的哲學思考只不過是逃避死亡,不願正視有限性的原始殘酷。Emmanuel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Language
Merleau-Ponty 作為感知哲學家的地位已經確立,但他對語言哲學和現象學的獨特貢獻尚未被充分認識。 透過對 Merleau-Ponty 關於語言意義、表達和理解的觀點進行詳細、清晰和通俗易懂的分析,並透過追蹤這些觀點在他整個哲學生涯中的演變和發展 , “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Language” 提供了一個全球性的、他對語言哲學的全面了解。 本書表明,語言現象學對於理解 Merleau-Ponty 一些最著名的哲學貢獻背後的意義和動機至關重要。 它認為,他的語言哲學應該在我們評價他思想的發展和基本目標時發揮核心作用。 它表明,現象學回歸「事物本身」是否成功,不僅要透過直覺的證據來判斷,還要透過表達的努力來判斷。 xxxxxxxxxx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Language” 介紹了一位新的 Merleau-Ponty,對它來說,語言和語言哲學是如此重要,以至於語言是現象學和本體論的伴隨或共同構成條件,與感知和時間基礎並存。Dimitris Apostolopoulos 直率地承認這種關於語言「基礎」的主張挑戰了 Merleau-Ponty 通常強調的知覺首要性。 他的閱讀將激起 Merleau-Ponty 學術和現象學的爭論,並豐富了對語言在 Merleau-Ponty 哲學中的作用的研究。 它也引出了但留下了開放性的、更深層的問題,即語言是什麼以及它與語言之前的事物有何關係。 第一章 (Structure and Language) 透過 Merleau-Pont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Language and Phenomenology
乍一看,現象學似乎主要關注知識、真理和感知的問題,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對這些現象的分析仍然與語言緊密相連,因此,現象學不可避免地是一種語言哲學。 這本由頂尖學者撰寫的論文集借鑒了 Husserl、Heidegger、Merleau-Ponty、Gadamer 和 Ricoeur等眾多現象學作家的見解,透過考察兩組問題,闡明了現象學對語言的獨特貢獻。 第一組問題涉及語言與經驗的相關性。 研究透過關注生活經驗、指涉問題和揭露性言說來展示語言哲學的第一人稱特徵。 第二組問題涉及語言與主體間性/共主觀性的相關性。 研究透過關注語言習得、文化和對話來展示語言哲學的第二人稱特徵。 xxxxxxxxxx Chad Engelland 編輯的 “Language and Phenomenology” 共有 15 篇論文。 這些文章以一系列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分析軸圍繞著語言與現象學之間的關係問題來討論。 文本由Chad Engelland 自己選取成書。 在他的引言和最終文本的文章中,他提請我們注意這樣一個事實:現象學話語本身就是一種具有自己的詞彙和語法的語言。 正如 Richard Kearney 在他關於語言和敘事熱情好客的作品 (ch 14: Translating Hospitality: A Narrative Task) 中告訴我們的那樣,“母語有很多子嗣” ( p 267 )。 文本在形式和內容上都例證了這兩點。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Chad Engelland , Phenomenology
現象學的簡明易懂的介紹,研究經驗的經驗。 MIT Press 基本知識系列中的這本書提供了對現象學的簡潔易懂的介紹,現象學是一種研究經驗的哲學運動。 現象學由 Edmund Husserl(1859-1938)創立,並由 Max Scheler、Martin Heidegger、Maurice Merleau-Ponty等人闡述,它冒險進入經驗領域,以便在肉體中遇見真理。 它按照經驗來審查一切。 它不研究單純的表象,而是研究事物的真實表象,認為經驗的展開使我們能夠將真實的表象與單純的表象區分開來。 這本書解開了一系列術語 —— 世界、肉體、言語、生命、真理、愛和驚奇 —— 所有這些術語在經驗中都相互聯繫在一起。 例如,世界是經驗發生的地方; 肉體的名字是我們的經驗探索被銘刻到我們身體存在的方位的方式; 言語是在身體存在的情況下開始的 ; 真理涉及我們對事物的主張被我們的經驗所證實的方式。 關於現象學方法 (Ch 9 ) 的一章將其描述為一種澄清寫入其結構的經驗形態的手段。 關於現象學運動 ( Ch 10 ) 的一章彌合了其分歧,同時回應了分析哲學和後現代主義的批評。 xxxxxxxxxx 從一開始,現象學就高度關注新的開端。 它對重新學習如何以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強烈要求不僅體現在其方法上,而且體現在現象學家透過他們的作品和講座,一次又一次地以無數的方式重新引入和重新描述這個計畫的不懈奉獻中。 主要驅動力之一是「開始」的概念在現象學中具有更廣泛和更完整的含義:一次又一次地回去。 這正是因為現象學非常重視起始位置。 Phenomenolog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Stop Thief!: Anarchism and Philosophy
Félix Fénéon ,Paul Signac 的肖像畫裝飾了 “ Stop Thief!: Anarchism and Philosophy” 的迷人封面。 無政府主義和哲學,是一位自我認定的無政府主義者。 這種明確性與當代大陸哲學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根據 Catherine Malabou 的說法,當代大陸哲學否認無政府主義思想,同時掩蓋了它大量借用無政府主義思想的事實。 該書從一開始就提出的一個基本政治問題是如何理解當前情勢下的 “政府缺位 the absence of government”( p 2 )。 值得注意的是,不受管理機構管理的想法長期以來一直是激進政治思想的核心。 十六世紀中葉,Étienne de la Boétie 對他所認為的一種近乎自然的奴役慾望感到喘不過氣來,這完全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一旦民眾的支持被撤回,權力就會變得無能為力。 這種從政治權力中徹底解放的思想使 Max Stirner、Pierre-Joseph Proudhon、Mikhail Bakunin 和 Peter Kropotki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Hitler’s American Mode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Nazi Race Law
美國是帝國,主導著世界是無可至疑的;而以巴戰爭中美國與德國對以色列的態度似乎過於寬容。美國對以色列的態度也許可以從歷史上得到一些線索。 怎樣說呢?美國在歷史上也許事實也得為納粹的種族政策負有責任。美國種族法如何為納粹德國提供藍圖? 在美國種族隔離法的鼎盛時期,納粹主義在德國取得了勝利。 美國的種族壓迫政權是否以任何方式激勵了納粹? 令人不安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 “Hitler’s American Mode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Nazi Race Law” 中,James Q. Whitman 詳細調查了美國對臭名昭著的紐倫堡法案的影響,紐倫堡法案是納粹政權的核心反猶太立法。 與那些堅持認為美國和德國的種族鎮壓之間沒有有意義的聯繫的人相反,James Q. Whitman 證明納粹對美國的種族政策有著真正的、持續的、重大的和揭露的興趣。 正如 James Q. Whitman 所表明的那樣,紐倫堡法律是在相當重視美國種族法所提供先例的氛圍中製定的。 德國人對美國做法的讚揚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已經可見,這種讚揚在整個 20 世紀 30 年代初期一直持續,最激進的納粹律師也熱切主張採用美國模式。 儘管 Jim Crow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Remaking the Human: Cosmetic Technologies of Body Repair, Reshaping, and Replacement
無論從儒道釋文化、而至世界各地文化;從修真小說而至當代流行文化。人類也許是地表上唯一肯千方百計想改變自身的物種。改變生物學的技術能力 —— 修復、重塑和更換身體部位、化學物質和功能 —— 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人類面臨著各種負擔得起且非侵入性的「增強技術 enhancement technologies」:抗衰老醫學、美容手術、認知和性增強劑、生活方式藥物、義肢和荷爾蒙補充劑。 該系列重點探討了為什麼人們覺得這些做法如此誘人,並提供了人種學見解,了解人們接受或拒絕增強技術時的動機和願望,這些技術與性別、階級、年齡、國籍和種族的談判密切相關。 拉脫維亞藝術家 Evija Laivina 的攝影系列 “美麗戰士 Beauty Warriors” 中的一幅肖像成為本書 “Remaking the Human: Cosmetic Technologies of Body Repair, Reshaping, and Replacement” 的封面。 照片中,一位女士戴著 “瘦臉器 face slimmer”,這是一種粉紅色的塑膠吹嘴,形狀像超大的嘴唇,在 amazon 上售價五美元,廣告上稱其為 “如何簡單地解決日常急需的下垂面部皮膚和肌肉這一永恆問題”。 吹嘴迫使嘴巴張開,佩戴它的人每天要一遍又一遍地發出五個元音,每次三分鐘,以增強面部肌肉,獲得年輕和更苗條的臉。 由於其粉紅色,我們知道該吹嘴的性別是女性,儘管 amazon 上使用白人女性的照片來宣傳該產品,但製造商聲稱該產品在日本非常受歡迎,引起了一些跨國吸引力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How Democracy Survives: Global Challenges In The Anthropocene
How Democracy Survives: Global Challenges In The Anthropocene 探討了自由民主如何透過超越民族國家的威斯特伐利亞範式來更好地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挑戰。 作者帶來了來自非洲、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的觀點,他們的章節透過追溯跨國民主的過去發展、評估其當前的表現並考慮其在當今時代的生存潛力來探討跨國民主的概念。世紀及以後。 Michael Holm, R. S. Deese 來自廣泛的知識學科和政策制定背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即我們的全球機構 —— 包括政府和國際組織 —— 必須變得更有彈性、透明和民主問責,以解決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 本書與國際關係和政治學、環境政治以及世界各地民主和聯邦制的維護等課程相關。 xxxxxxxxxx 聯合國是否應該設立一個由各國普通公民選舉產生並代表個人而非政府利益的新議會? 如果這聽起來有點牽強,那麼建立一個更民主的聯合國是一些領導人在創建之初的夢想。 1945 年,Harry Truman 總統表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制定一項所有相關國家都能接受的國際權利法案。” 但這從未發生過,民主倡議者自此提出了議會大會等想法,正如 Richard Samuel Deese 和 Michael Holm 在他們編輯的新書 How Democracy Survives: Global Challenge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Architectonic of Reason: Purposiveness and Systematic Unity i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純粹理性的架構 The Architectonic of Pure Reason” 是 Kant 第一批判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提出了三個基本問題。 我能知道甚麼? 我該怎麼辦? 我可以希望甚麼? 綜合起來,這些問題集中在第四個問題上,它是整個哲學的核心: 人類是甚麼? Lea Ypi 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與對理性統一性的特殊解釋有關 —— 強調理性的目的性特徵。“The Architectonic of Reason: Purposiveness and Systematic Unity i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透過關注 Kant 合目的性概念的來源、演變和作用,顯示 Kant 在 “Critique of Pur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