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chitectonic of Reason: Purposiveness and Systematic Unity i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純粹理性的架構 The Architectonic of Pure Reason” 是 Kant 第一批判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提出了三個基本問題。 我能知道甚麼? 我該怎麼辦? 我可以希望甚麼? 綜合起來,這些問題集中在第四個問題上,它是整個哲學的核心:

人類是甚麼?

Lea Ypi 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與對理性統一性的特殊解釋有關 —— 強調理性的目的性特徵。“The Architectonic of Reason: Purposiveness and Systematic Unity i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透過關注 Kant 合目的性概念的來源、演變和作用,顯示 Kant 在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中所推崇的合目的性理念是作為智慧設計的合目的性概念,與作為規範性的合目的性概念有很大不同。這將成為他後來作品的核心。 就合目的性作為設計而言,理性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植根於上帝的觀念。 就合目的性作為規範性而言,它植根於反身判斷的概念,並以先驗自由為基礎。 理解這一轉變對於 Kant 體系面臨的一些最困難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從自然體系到自由體系的轉變、信仰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對歷史進步的哲學辯護、宗教的角色。 闡明 Kant 的批判塑造了連續的德國哲學傳統的方式也至關重要。

在 “The Architectonic of Reason: Purposiveness and Systematic Unity i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一書中,Lea Ypi 探討了 Kant 第一批判中這一關鍵部分的重要性,顯示了它對德國哲學傳統發展的重要意義。 這種對 Kant 理性的架構的深入分析應該會影響未來對 Kant 學術的討論。

xxxxxxxxxx

Kant 說,“人類理性本質上是建構性的,也就是說,它認為所有認知都屬於可能的系統” 。 純粹理性批判的一個任務 —— 也許就是任務 —— 就是概括地呈現這個體系,包括其各部分的本質性和整體的統一性。在這,Kant 聲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甚至預言在他有生之年理性的 “求知慾望” 將會得到 “完全滿足” 。 歷史似乎證明他錯了; 儘管如此,了解他在想甚麼以及為甚麼會很有趣。

這就是 Lea Ypi 在這本 “The Architectonic of Reason: Purposiveness and Systematic Unity i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豐富而具挑釁性的書中要做的事情,這本書提出了三個主張:

  1.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的統一性是透過理性觀念的目的性功能來實現。( p 11 )
  2. 該項目最終未能滿足康德自己的批判標準( p 11 )
  3. Kant 最終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對理性的統一性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每一種說法都有話可說,但沒有一個是完全令人信服的。

首先從這個開始。Lea Ypi 有時將理性的統一性描述為純粹理性批判應該解決的問題—— 儘管不充分,但最終在其倒數第二章 “純粹理性的架構” 中得到了解決。 但這並不完全正確。Kant 從未強調理性是一種能力。 否則它怎麼可能成為哲學體系的基礎呢? 儘管如此,仍然存在著按照 “共同原則 common principle” 呈現理性認知的任務,這可能就是 Lea Ypi 所想的。 她用書中大部分的篇幅討論 “澄清原理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理性的理論和實踐應用可以在一個初始的哲學體系下得到調和” ( p 37 )。 這對 Kant 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主題 ,他在後來的許多作品中都談到了這個主題,問題是對純粹理性的批判是否在其中。

Lea Ypi 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她可能是對的。 在  ‘建築架構 architectonic’、’純粹理性的準則 canon of pure reason’之前的一章中,有人建議  ‘道德秩序 moral order’ 在最高善的理念下以某種方式 ‘將實踐與思辨理性統一起來 unifies practical with speculative reason’  ( p 168)。 但在 ‘建築架構’本 身中,純粹理性的體系僅表現為「四個主要部分:

  1. 本體論
  2. 理性生理學
  3. 理性宇宙論
  4. 理性神學

道德的形上學被明確排除在外,“將…放在此處,因為現在與我們的目的無關”

Lea Ypi 踏上了 Kant 思想領域的旅程,重點關注 Kant 思想的一個關鍵方面:純粹理性的架構。 在這個神聖的領域中,她洞察了理性統一體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並透過目的性的透鏡闡明了其本質。 她認為,正是這種目的性概念成為 Kant 哲學的支點,並在時間的長廊中不斷演變。

她深入研究 Kant 的概念框架,展現了一幅圖景,追溯了 Kant 思想領域內目的性的起源 、演變和功能。 從一開始,目的性就作為智慧設計的燈塔出現,錯綜複雜地融入理性的結構中。然而,隨著 Kant 哲學之旅的展開,目的性的輪廓經歷了一次變形,轉變為滲透到他後期作品中的規範本質。

Lea Ypi 探索的關鍵在於解讀這一深刻的轉變 —— 這一轉變在 Kant 的整個思想中產生了反響,在他的形上學、倫理學和知識論中產生了共鳴。 她以嚴謹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理清了 Kant 錯綜複雜的思想,揭示了這一轉變的深刻意義。因為在這種轉變中隱藏著解開一些哲學最持久之謎的鑰匙。從自然與自由領域之間的過渡到信仰與知識之間的聯繫,Lea Ypi 展示了目的性的演變如何重塑 Kant 探究的輪廓。 此外,她闡明了它對歷史進步的哲學辯護以及理性與宗教之間的長期對話的深遠影響。

書中表明, Kant 在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中所認可的合目的性理念是一種作為智慧設計的合目的性概念,與後來成為 Kant 後期作品核心的作為規範性的合目的性概念截然不同。 就合目的性作為設計而言,理性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植根於上帝的觀念。 就合目的性作為規範性而言,它植根於反身判斷的概念,並以先驗自由為基礎。

然而,Lea Ypi 的探索超越了單純的歷史詮釋。它作為當代哲學論述的指南,揭示了 Kant 的批判在德國哲學傳統內外的深刻影響。 透過她博學的分析,她揭示了 Kant 思想的持久遺產,邀請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存在核心的永恆問題。在 “The Architectonic of Reason: Purposiveness and Systematic Unity i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中,Lea Ypi 向我們招手進行智力發現 —— 這是穿越 Kant 哲學的旅程,闡明了理性統一的輪廓和人類存在的奧秘。 在這個過程中,她不僅提供了學術闡述,而且還對哲學本身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 Lea Ypi 的 “The Architectonic of Reason: Purposiveness and Systematic Unity i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第 100 頁上,我們找到了一句話,可以很好地概括她的整個事業: “Kant 的論點在這裡是有力的,同時也是有問題的”。 雖然說Immanuel Kant 的形象主導了哲學研究還算輕描淡寫,但對他的著作的解釋仍然存在著激烈的爭議。 本體-現象問題 —— Kant 在真實的世界(本體)和我們感知的世界(現象)之間創造了一條 “不可逾越的鴻溝” —— 意味著,對許多經驗主義者來說,Kant 的著作未能實現其核心目標—— 具體地奠定認知知識。

正是考慮到這一點,Ypi 採用了 “Kant 全部已出版著作中最密集、最晦澀、有時完全難以理解的文本之一”( p 1)—— “The Architectonic of Pure Reason” ,見於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第三章 ‘Transcendental Doctrine of Method’。 在引言中,Lee Ypi 不僅顯示了 Kant 這部分著作的重要性,也顯示了它與德國觀念論隨後發展的相關性。 她做了許多作家完全忽略的事情 —— 因為一部作品的失敗而評價它,而不是儘管它失敗。

The Architectonic of Reason: Purposiveness and Systematic Unity in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的前幾頁以極其清晰的介紹提供了本書背後的邏輯及其中心目標。 第一行特別有趣: “這本書[……]試圖解釋為甚麼理性的統一是必要的,Kant 如何捍衛它,以及為甚麼這個計畫失敗了” 。 引言的其餘部分列出了 Lee Ypi 理解 Kant 作品中這一晦澀部分的方法,立即就出現了 Derrida 風格的暗示:”在這裏,而不是渴望拆除某種建築,以便用一種似乎更充分, [……]批判哲學的任務只是提供對基礎工作的調查 。 沒有任何 “新計劃” 的跡象:理性的建設性熱情受到將專案限制在其關鍵部分的呼籲的限制”( p 8 )。

隨後,Lee Ypi 將 Kant 自己作品中的 “建築架構 Architectonic” 置於脈絡中,轉而批評當代文本在這一密集部分的內容,然後回到啟蒙運動更廣泛的知識背景,以證明它為何如此重要。 在引言的結尾,讀者不禁會被這樣一個事實所震驚:Lee Ypi 顯然是 Kant 的一位優秀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學生。

第一章 (Scholastic and Cosmic Philosophy) 首先對 Kant 的 “建築架構 Architectonic” 材料進行了徹底的調查,然後展示了經院哲學家 “體系統一” 的歷史盛行,以及 Kant 在遠離該思想流派的過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 “系統統一 unity of the system” 的傳統試圖證明將所有知識連結在一起的必要性,而不是將知識的 “領域” 劃分為離散的 “領域” (例如科學、語言等)。Lee Ypi 將 Kant 的著作置於對德國哲學的研究中,特別是觀念論的研究中,特別是在十八世紀的經院辯論和衰落方面。 ( pp 20-22)

為了考察 Kant 的實踐理性思想以及它與他的系統統一性的關係,Lee Ypi 清晰而豐富的理解使她能夠解釋 Kant 如何在轉向宇宙哲學的過程中擺脫經院哲學,同時也保留了一條獨特且可識別的線索:仍然是「他的」。接下來的部分解釋了為甚麼統一性成為 Kant 哲學的首要關注點,以及三個問題如何 “我能知道甚麼?我該怎麼辦? 我希望甚麼 ?” —— 引出了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問題: “Was ist der Mensch?” (成為一個人意味著甚麼?)( p 26)。

雖然 Lee Ypi 的書有時很難完全理解,但這是由主題決定的。 雖然 Kant 語言晦澀難懂 ,有時語無倫次 —— 正如 Lee Ypi 在後面的章節中煞費苦心地展示的那樣 —— 但她的作品中也有一些絕對清晰的時刻,幫助讀者不僅理解她自己的論點,而且理解 Kant 的論點。舉一個例子:”對 Kant 來說,必須將理性視為一個統一的系統整體,其中自然必然性與道德自由之間的 ‘鴻溝’ 在合目的性原則的幫助下被填補。 我們透過理性的實際運用而獲得的道德整體的觀念,有助於為將一般原則與自然規律的特定表現聯繫起來所必需的系統統一性假設提供先驗基礎。” ( p 34 )

第二章 (Systematic Unity in The Architectonic of Pure Reason) 是 Lee Ypi 抓住當前主題的部分,分析了 Kant 第一個批判中 “建築架構Architectonic” 一詞的使用及其流行,以及為甚麼 Kant 傾向於用它作為他自己的系統統一計劃的描述符 。 接下來是對 Kant 如何使用它的考察,特別是在他的影響力和對話者的背景下。

再一次,Lee Ypi 令人難以置信的學術成就幫助她挑戰並克服了其他人對 Kant “建築學”的有限閱讀所帶來的限制。 Ypi 從引用 Kant 的整個職業生涯(包括更晦澀的論文甚至講義)轉向以詳細的腳註評論圍繞並塑造 Kant 當代理解的二手文獻( p 43 )。 這使得 Ypi 能夠仔細而熟練地拆解 Kant 不一致的術語使用,以顯示他原本透徹的分析的混亂程度。

這並不是說 Lee Ypi 自己的分析沒有問題。 在大約五頁的篇幅中,Ypi 至少指出了三個問題,她承諾稍後會回來討論這些問題。 當她這樣做時,分析有時感覺更像是一種推遲,而且組織上很混亂。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手頭工作的複雜性,但仍然感覺很難遵循。

在確立了 “建築架構 Architectonic” 的角色後,Lee Ypi 在第三章 (Reason as Organism) 中更廣泛地深入研究了”建築架構” 和三個批評的學術研究,同時將其括起來,以確保它不會扭曲她自己高度原創的解釋。 第 61 頁就是一個例子,其中 Ypi 解決了 Kant 從建築隱喻轉向有機隱喻所引起的混亂。 雖然這讓許多評論家感到困惑,但 Ypi 表明它比人們最初想像的更簡單、更一致。Ypi 引出了 Kant 自己對建築架構的理解,認為建築架構是 “一種藝術形式,在思考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聯繫時,目的性原則也是必不可少的”,用這一點來說明,對 Kant 主義者來說,所謂的結構與有機體之間的二分法是錯誤的。

即使在批評 “建築架構” 時,Lee Ypi 也從未不尊重 Kant 所表現出的複雜性。 作為 Kant 系統性的例子, Ypi 寫道,”每一個特定的知識體系在哲學史上都佔據著一個特定的位置” ( p 75 )。 這提醒讀者即使在批評之中,將 “建築架構” 理解為 Kant 對系統統一性分析的關鍵部分的重要性。

繼續她著作的關鍵部分,Lee Ypi 在第四章 (Theoretical Reason and the Role of Ideas) 中對 Kant 在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中的矛盾陳述進行了仔細剖析。 Ypi 試圖透過 “對理性觀念的提及” 來糾正這個問題,並記住 “系統統一的思想在邏輯上是必要的,而不僅僅是對思想思辨作用的不那麼嚴格的解釋通常所堅持的理解的綜合”( p 90 )。

Lee Ypi 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個主題是她不僅熟悉 Kant 的作品,也熟悉與之相關的史學和學術 。 第五章 (The Deduction of Transcendental Ideas) 是這種方法的典範:在討論第一批判中對先驗觀念的演繹時,Ypi 揭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學術嘗試中的明顯錯誤。 許多學者假定存在絕對命令,但卻因缺乏絕對命令而受到困擾。 這一點在 “Groundwork” 中得到了著名的介紹,但直到近 20 年後出版的 “Metaphysics of Morals” 中才得到如此清晰的表達。 正如 Ypi 所寫, “如果實踐理性沒有自己的自治領域,也沒有製定強加於世界的實踐法律,那麼訴諸後來的絕對命令或先驗自由的學說來解決這些頁面中存在的緊張局勢是不可能的” ( p 108 )。

然而,正如 Lee Ypi 所表明的那樣,Kant 自己的著作確實在觀念的作用上搖擺過多,然後 —— 為了解決這種緊張關係 —— 在作為規範的目的性和作為設計的目的性之間,提供了一個權威的答案。 Ypi 也表明,Kant 在批判中從自然目的論到物理神學立場之間的過渡,寫道:

“理性的連貫性要求宇宙有一個連貫的結構,我們只能參考其源頭的智慧存在來理解這種連貫的結構” ( p 118 )。

這為對 Lee Ypi 在開場白中的聲明進行最終解釋開闢了道路:為甚麼 Kant 展示理性統一性的計劃最終失敗了。 最終,對 Ypi 來說,Kant 試圖解決緊張局勢,結果卻創造了另一種緊張局勢,導致了作為目的的自然與自然的有目的的設計(我們現在稱之為 “智能設計” )之間的區別的崩潰。 正是在最後兩章,Ypi 開始真正揭露 Kant 哲學中的緊張關係 ,例如實踐自由和先驗自由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隨後對上帝的依賴)( p 142 )以及自然秩序和道德目標的秩序( p 160 )。

在對 “建築架構” 、它在 Kant 思想中的作用以及它與他對思想的理解和理論化以及系統統一性的關係進行了徹底的分析之後,Lee Ypi 寫道:“我們現在終於能夠理解 Kant 在 ‘純粹理性的架構 The Architectonic of Pure Reason’ 中的斷言的含義,即整體的觀念對於系統的有機統一是必要的,是透過理性的基本目的來圖式化的” ( p 166 )。最終,正如 Ypi 在書的結論中所表明的那樣,’建築學’ 的辯護是在 Kant 後來的著作中找到的,而不是 ‘建築學’ 本身的內部連貫性:“純粹理性建築學的核心目的性原則產生了一種批判性承諾和系統性願望之間的緊張關係 —— Kant 在不訴諸自然及其創造者[上帝]的仁慈的情況下無法解決這種緊張關係” ( p 176 )。 然而,儘管有其局限性,Ypi 從未輕視 “建築架構” ; 相反,她從根本上看重的是它開始的工作,而不是它完成的工作。

有一些編輯選擇可以讓這項工作變得更容易。 例如,在某些地方,Ypi 指的是某些文本及其在 Kant 著作發展中的時間順序,但沒有指明原始出版的年份,也沒有指明其修訂的年份(如有必要)。 因此,對於任何不完全了解康德博大的圖書館的人來說,他的思想發展的時間表並不明顯。 同樣,短語或標題通常是用原始語言編寫的,沒有翻譯。 這樣的編輯選擇使得訪問變得困難 —— 但 Kant 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本書對 Kant 的 “純粹理性的架構 The Architectonic of Pure Reason” 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如果理解得當,它應該會影響未來關於 Kant 學術的討論。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