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的簡明易懂的介紹,研究經驗的經驗。
MIT Press 基本知識系列中的這本書提供了對現象學的簡潔易懂的介紹,現象學是一種研究經驗的哲學運動。 現象學由 Edmund Husserl(1859-1938)創立,並由 Max Scheler、Martin Heidegger、Maurice Merleau-Ponty等人闡述,它冒險進入經驗領域,以便在肉體中遇見真理。 它按照經驗來審查一切。 它不研究單純的表象,而是研究事物的真實表象,認為經驗的展開使我們能夠將真實的表象與單純的表象區分開來。
這本書解開了一系列術語 —— 世界、肉體、言語、生命、真理、愛和驚奇 —— 所有這些術語在經驗中都相互聯繫在一起。 例如,世界是經驗發生的地方; 肉體的名字是我們的經驗探索被銘刻到我們身體存在的方位的方式; 言語是在身體存在的情況下開始的 ; 真理涉及我們對事物的主張被我們的經驗所證實的方式。 關於現象學方法 (Ch 9 ) 的一章將其描述為一種澄清寫入其結構的經驗形態的手段。 關於現象學運動 ( Ch 10 ) 的一章彌合了其分歧,同時回應了分析哲學和後現代主義的批評。
xxxxxxxxxx
從一開始,現象學就高度關注新的開端。 它對重新學習如何以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強烈要求不僅體現在其方法上,而且體現在現象學家透過他們的作品和講座,一次又一次地以無數的方式重新引入和重新描述這個計畫的不懈奉獻中。 主要驅動力之一是「開始」的概念在現象學中具有更廣泛和更完整的含義:一次又一次地回去。 這正是因為現象學非常重視起始位置。
Phenomenology 一書既適合初學者,又關乎新的開始; 邀請我們透過分析我們如何體驗自己的經驗來重新審視和更新作為哲學家的意義。 用 Chad Engelland 自己的話來說 , “哲學是日常反思的嚴格強化,現象學是哲學的更新”( p 151 )。 本書不僅是對這場 20 世紀運動的簡單易懂的介紹,而且是呈現主題本身的一種方式(現象學如何的方式)。 Chad Engelland 提供的內容清單本身就不是介紹現象學的學術書籍的常規內容。 我們找到諸如 “愛” ( ch 7 ) 和 “奇蹟” (ch 8 ) 之類的章節標題,而不是典型的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或 “意識 consciousness” 章節。 儘管如此,所有關鍵概念和主要思想家都在全書的這些章節中以 Chad Engelland 自己的方式提出。 當開始閱讀他的書時,就會立即清楚地看出,作者希望讀者閱讀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練習,而是一種從概念轉向體驗的手段。 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本書是以生活日常來如何進行現象學的指南。
正如 Chad Engelland 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樣,現象學邀請我們再次回顧,以便引起我們注意那些以前被我們忽視和隱藏的東西。 這種對更新的呼喚召喚人們開始尋求重新獲得對世界的驚奇感和迷戀感。那我們最終過濾並失去了關於世界和我們自己作為經歷者的重要細節,重新呼籲我們審視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整本書中,Chad Engelland 確保重要的詞語不會被輕視,因為他經常停下來反思它們 。 在序言中,他向我們介紹了 “著迷/迷戀 fascinate” 這個詞的原始意義。 正如他所堅持的那樣,這種迷戀正是現象學在哲學中帶回的東西:一項讓我們眼花撩亂、迷惑和著迷的事業。 在這,這種迷戀感並不是讓我們封閉自己,從而使我們對平凡的世界麻木不仁,而是一種將我們向外投射到世界上的感覺,而這個世界反過來又以一種更全面、更豐富和更全面的方式被理解。 此外,它是一個 “透過讓我們自由來擄獲我們的心” ( p xii )的宏願,讓我們能夠透過自己的共同經驗與他人一起探索事物的真相。
在題為 ‘To the things themselves「對事物本身」’ 的第一章中,Chad Engelland 首先對現象學是甚麼進行了簡潔的描述:“經驗的經驗 the experience of experience”( p 2 ) 。 正如 Husserl 努力在過度發展的科學世界中重新開闢哲學空間一樣,Chad Engelland 也與在我們這個時代宣告哲學死亡的物理學家進行了鬥爭。 這項宣言意味著科學觀點的自我強化,最終將所有知識簡化為它自己的認識。 現象學必須抵制這種科學還原,以便從無處的觀點轉向來自某處的觀點。 為了進行科學,科學家本身必須預設後一種主觀觀點:“如果沒有科學家,就不會有科學”( p 5 ),因為正是驚奇的行為產生了科學本身 。 反過來,正如 Chad Engelland 所解釋的那樣,現象學以其自身的還原而出現:先驗還原 transcendental reduction —— 它使我們能夠後退一步,以便追溯我們如何體驗事物。 他認為,正如生物學是對作為生物生命的存在的研究一樣,現象學本身作為一門科學,研究作為表象的存在 —— 現象。 然而,Chad Engelland 停下來思考這裏的外表是甚麼意思。 他聲稱現象學研究的不僅是表象,而且是 “事物的真實表象”( p 3 )。 從這個意義上說,現象學的主要目標是辨別經驗本身的真理。 “關於真理本身的真理以及它如何在我們的經驗中出現”( p 9 )。
Chad Engelland 在這裏所做的貢獻之一是描述了現象學不能被理解為純粹的現代知識論 。 相反,它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方式的經典研究的探究,或者說,這些事情是如何經歷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Chad Engelland 認為,現象學透過審視 “我們如何體驗本質,以及體驗的本質是甚麼”,將前現代哲學帶回現代認識論範式中( p 11 )。 在很多方面,現象學既新又舊,因為它總是尋求透過回歸哲學的經驗起源來重新開始。 此外,Chad Engelland 提出,現象學的核心在於其公共性 —— 這意味著這些經驗不是發生在大腦內部,而是屬於公共世界。
從這場運動的早期階段開始,許多現象學家就開始利用藝術來闡述和闡明他們的想法。 Chad Engelland 在第二章 (World) 中提到了藝術與現象學之間的愛,他首先讓我們注意到 Paul Cézanne 對其畫作中個體事物的大膽強調。 Merleau-Ponty 對這位法國藝術家進行了廣泛的論述,以強調感知不僅僅是由被動印象組成的,而且是讓事物真實地展現自己的活動; Husserl 所說的構成 constitution。 正是在這裏,Chad Engelland 引入了現象學的關鍵主題:意向性。 簡而言之,他透過陳述 “所有經驗都是將某事體驗為某事物” 來闡述這一概念( p 22 )。 Chad Engelland 使用流行文化中的幾個例子,提供了我們的經驗如何以這種方式出現的各種面方。 然而,正如 Chad Engelland 聲稱的那樣,現象學的真正突破性發現在於它表達了表象的公共性,這與現代對僅限於心靈的事物的私密性的理解相反。 他聲稱 “表象屬於我們每個人透過自己的資源所共享的體驗世界 ” ( p 24 )。
Chad Engelland 面對 David Hume 的主體印象概念,因為他發現其中存在阻礙任何人接近事物本身的障礙。 Chad Engelland 以非常簡潔易懂的形式,其中還包括草圖,展示了 Hume 和 Husserl 的結論截然不同的方式:而 Hume 的結論是,我們感知心理圖像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感知不斷變化,而真實的事物保持不變,而 Husserl 則得出結論,變化的感知本身在所有現實中呈現出相同的真實事物。 這是因為 Husserl 認為,在經驗中 ,變化與不變必然是交織在一起的。 因此,現象學提出了 “事物不會隱藏在它的表象背後。 相反,表像是事物的揭示” ( p 29 )。 這意味著表象使我們與事物的公共特徵密切接觸; 即針對所出現事物的本質。 本章的主要結論概括為三點:1)經驗涉及豐富的背景,及他者,2)經驗涉及在場和不在場的相互作用,3)這種相互作用就是我們所說的 “世界” 。
Chad Engelland 也探討了 “肉體 flesh” 的現象學細微差別 —— 一個人的身體作為生命(Leib)和身體(Körper)的雙重體驗。 這意味著,從現象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身體既可以感覺也可以被感覺; 或看到並且被看到。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同時是感知者和被感知者。 最終,正如 Chad Engelland 所說, “肉體讓我們能夠探索世界,不僅會見事物,而且會見事物的其他探索者” ( p 46 )。 這建立在存在和缺席之間相互作用的想法之上,因為存在對某人來說始終是存在。 因此,體驗是一個人的肉體對世界的主動探索; 再次強調了現象學的這一公共特徵。 Chad Engelland 引用了一些兒童心理學來進一步闡述身體在現象學中的重要性,認為嬰兒學會說話是由於肉體的自然表現。 他的意思是,意義具現在世界中,因此涉及身體閱讀而不是心靈閱讀。
Chad Engelland 引用了 Descartes 和他對我們這樣的人所居住的世界外觀的思考。 Descartes 這位現代哲學之父在理解世界時採取了懷疑態度,這導致他對自己正在經歷的事情感到不確定。 因此,他將世界分為兩類:主體(內在體驗)和客體(外在體驗)。 Chad Engelland 解釋了現象學如何將這種內外劃分視為一種人為構造,因此是一個需要拆除的偽問題:“其他人首先並不是作為對像出現:他們作為同胞出現”( p 52 ) 。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他人。 在這 Chad Engelland 巧妙地將Husserl、Scheler、Heidegger、Edith Stein和 Merleau-Ponty 這些思想家帶入討論,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與這個 Descartes 問題進行了鬥爭。 Chad Engelland 強調所有這些現象學家的觀點中的共同目標,認為 “我們由於肉體而擁有世界,並且在擁有世界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同樣擁有世界的其他人的肉體”( p 57 )。
言語、寫作和圖像也佔據了本書的中心舞台,因為對 Chad Engelland 來說,它們對於理解我們的世界至關重要。 Chad Engelland 聲稱 “語言具有這種力量,使我們能夠分享對事物的想法,即使它們不存在於我們的感知中”( p 60 )。 為了強調文字和圖像之間的相互作用,Chad Engelland 讓我們注意 René Magritte 題為 “La Trahison des images (圖像的背叛)” 的流行畫作,它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們看到一個我們知道的東西,它不是那個東西本身 ( Michel Foucault,This Is Not a Pipe )。 為了突顯這種模糊性,藝術家依靠書寫的力量。 Chad Engelland 用這個例子來表明文字超越了視覺圖像; 正如 Husserl 所說的預示,因為視覺圖像總是以透視的方式(因此是部分的)呈現給我們。 這意味著感知對象永遠不可能從各個方面同時給出。 然而,詞語的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它們確實將物件作為一個整體、整體給出。 此外,正如 Chad Engelland 所主張的那樣 ,言語從存在的事物開始,但很快就超越了不存在的事物。 例如過去、未來、抽象、隱藏和想像。 從這個意義上說,“現象學” 帶來了“詩意”,因為 “現象學希望闡明語言和經驗之間奇妙的、賦予生命的關係”( p 72 )。Chad Engelland 的觀點是基於這樣的觀點:現象學幫助我們欣賞語言能以多種方式表達的豐富性和多層經驗。
最終,正如 Chad Engelland 所堅持的那樣,真理是現象學的核心,因為正如他大膽宣稱的那樣:“存在真理,或者,如果你願意,真理會發生”( p 79 )。 現象學從一開始就抵制將真理還原為生物學或心理學等偶然事實。 然而,現象學本身並不反對科學,而是反對科學家可以爭論和堅持的東西。 因此,現象學的真正對手將是任何否認真理和本質經驗的現實性的人。 但真理的可能性的條件是甚麼? Chad Engelland 的答案很明確 :“一種開放性,為世界上的事物提供了一個場所,使它們得以顯現出來”( p 83 )。 從這個意義上說,現象學的出發點是我們對事物的本質持開放態度,而這本身就是所有其他研究的前提。 進一步追問,人們可能會問:真理是如何發生的? Chad Engelland 指出,“真相不是匿名的,而是個人的”( p 83 )。 他的主張是,透過將某物真實地呈現出來,它就會發生在某人身上。 這個真理之所以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存在總是開放的 ,這樣事物才能如實向我們顯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的發生要歸功於我們對事物的個人經驗。
Chad Engelland 堅持不懈地討論了現象學可能被誤解為僅僅是對表象的研究,因此無法告訴我們任何關於事物真實情況的事情的可能性。 這樣的解釋反過來會阻礙獲得任何事物真相的可能性。Chad Engelland 認為,對於哲學和任何尋求事物真正意義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危險之處。 正如他所說,我們的工作不是停留在表象上,而是要找出事物的真實表象。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尋找足夠的直覺來消除關於事物的任何混亂和虛假,以便為我們提供事物本身:“我們總是可以透過真實的外觀來區分事物的本質和外觀”( p 90 )。這意味著現象和存在不一定是對立的,事實上,正是這個中心點使現象學在哲學傳統中被強調。 最終,Chad Engelland 的目標是捍衛現象學,使其免於成為相對主義的犧牲品:“說真理涉及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意味著真理是相對的”( p 93 ) 。 後者只是將表象與現實融合在一起,而前者則區分真假表象。 最終將現象學等同於相對主義,這是一種混亂的思維,因為,正如 Chad Engelland 所說,“真理不是事物或我們的特徵,而是事物與我們關係的一種形態,在這種形態中,事物按其本來面目展示自己 ,並被我們如此記錄”(93)。 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總是相關的,因此是思想與事物的關係,其中思想服從於事物的自我表現。 這意味著,當事物被允許引導並真實地顯現出來時,我們的思想就可以與事物相匹配。 因此,Chad Engelland 認為現象學是相對主義和理性主義之間的良性手段; 前者要求真理只是表象,而後者則聲稱真理根本不涉及表象。 最終,現象學強調的是真理本身是經驗性的,因此是個人性的。
Chad Engelland 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來討論一個在現象學中頗受關注的主題:“生命/生活” ( ch 6 )。 這種生命概念是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正如作者所言,“在品嚐、觀看時,存在著一種隱含的、背景性的自我體驗”( p 99 )。 如果沒有這種對我們自己的體驗,我們就不可能對事物的體驗感到高興。 在本章的開頭幾行中,Chad Engelland 提到了法國現象學家 Michel Henry,他就這一主題撰寫了大量著作。 對 Michel Henry 來說,生活正是這種內在的自我體驗; 或者他有時稱之為 “自我情感”,正是這種來自內心的體驗使得體驗他人的生活成為可能。這一切都與前面提到的肉體的雙重性連結在一起 : “我們感知到自己在感知,我們感知到他人也在感知”( p 100 )。 Chad Engelland 也引用了 Edith Stein 作為早期現象學家之一的說法,他闡明了現象學生活的中心地位,以質疑機械論對世界的解釋的局限性。 純粹從生理學和外在角度理解生命的生物學還原似乎並不能滿足生命領域,生命領域必須包括內在。 當我們遇到對方時,我們遇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外表:“我看到狗悲傷地看到我走,高興地看到我回來,並且非常有興趣發現誰在門口”( p 100 )。 Chad Engelland 的主張是,生命涉及一個必須被理解為與生命交織在一起的世界。 在生活與世界之間的這一點上,Michel Henry 可能與之有一些分歧 ,但為了讓目標讀者能夠流暢地表達論點, Chad Engelland 並沒有深入探討此類爭議的實質內容。 他的中心目的是顯示人類是世界的形成者,因此能夠接受事物的本質,以便能夠進入真理的領域。 Chad Engelland 捍衛現象學不被我們的生物構成決定或破壞,因為它會給我們留下一個相對的真理,而不是超越的和我們可以理解的真理 : “必須堅持認為,當我們探索真理時,我們人類正在探索超越我們的生物學和環境特質的東西。” ( p 108 )
此外,現象學家的目的是表明我們對我們的經驗中出現的這一真理做出了反應。 從Heidegger 的意義上來說,這意味著我們關心這個真理。 經驗的時間結構以及存在與缺席的互動使真理得以向我們顯現。 這表明我們對經驗的掌握以及我們選擇面對它們的方式:要么真實地(深刻而細緻),要么以不真實的方式(淺薄而膚淺)。Chad Engelland 將這種態度的轉變描述為在 “忠於我們所看到的真相和不那麼忠實” 之間進行選擇( p 109 )。 在關於 “生命/生活” ( ch 6 )的章節中,Chad Engelland 也向讀者介紹了生活世界的現象學概念:“我們日常事物和普通感知的世界”( p 110 )。 他再次討論了科學世界觀與現象學世界觀之間的差異。 前者僅透過可測量的維度、質量等來看待物體的現實,而後者則根據物體的意義和背景來看待物體的現實。 但是,正如 Chad Engelland 明確指出的那樣,前者必須假設後者,因為為了測量任何東西,我們必須先將其視為這樣或那樣的物體。 生活在無生命物體和生物周圍的生活包含著有意義的關係 ,而正是這個領域應該優先於將事物與我們人類生活分離的科學觀點。 正如 Chad Engelland 所主張的,正是因為生活世界,言語、手勢、情感和我們的肉體才得以發生並呈現給他人。 此外,正是在這個生活世界中,驚奇感首先產生,產生了科學、詩歌和哲學。 簡單來說,“生活世界與科學的對比不是感覺與事實之間的差異,而是經驗與實驗之間的差異”( p 113 )。 從這個意義上說,Chad Engelland 斷言,並不是科學對象共同帶來了生活世界,而是科學對象因生活世界而成為可能。
Chad Engelland 也用了一整章的篇幅來探討 “愛” ( ch 7 ) 這個主題,表明這個主題在現象學和一般哲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甚麼是愛? 儘管這個問題在整個歷史中一直困擾著哲學家,但可以公平地說,它很少被真正研究過,也很少在思想史上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 正如 Dietrich von Hildebrand 在 “The Heart: An Analysis of Human and Divine Affectivity” 中所感嘆的那樣,情感領域在哲學中被視為 “眾所周知的繼子”,最高等級幾乎總是給予智力 (“The Heart” ,p 3 )。Chad Engelland 的回應是 ,愛讓我們看到所見並接受所給予的,因為愛涉及愛人和被愛者之間開放和信任的關係維度。 反過來,現象學 “讓我們發現愛的真相。 這樣做可以讓我們自由地揭露事物的真相”( p 120 )。此外,愛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這正是現象學探究的核心。 Chad Engelland 反對人們所愛的是他們自己的慾望而不是所想要的這一觀點,他聲稱現象學對這種主張的回應是,愛將我們向外吸引,超越我們自己的思想,走向所愛的世界 ,並在這個過程中使我們對這個新奇的世界有新的認識。Chad Engelland 在引用 Max Scheler 時指出,在我們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存在(ens cogitans)之前,我們是一個有愛的存在(ens amans)。 後者意味著我們向世界開放。 最終,是愛使有意的關係成為可能。( p 72 )
Chad Engelland 進一步提出了愛的問題,以詳細闡述存在的各種愛:
1)偶像崇拜,透過給予相對價值的東西絕對的價值來愛它,
2)倒置的愛,愛較低價值的東西勝過愛較高價值的東西,
3)不充分的愛,愛某事物的強度低於其價值,以及
4) ordo amoris(愛的秩序),這是 Chad Engelland 在這裏反對其他秩序的秩序。
後一種愛質疑並尋求真正可愛和值得愛的東西 ( p 74 )。 Chad Engelland 發現,將愛視為利他主義的流行觀點對真愛的理解並不恰當,因為它導致我們關注他人而迴避自己。 然而,愛情原則並沒有要求為了所愛的人而放棄自我。 愛人的滿足並不會削弱愛,愛別人需要正確地愛自己。
在同一討論中,Chad Engelland 也引入了現象學探究的一些核心概念:羞恥、孤獨和團結。 羞恥的經驗 “顯示我們的身體不像一塊肉。 相反,它們是我們內在自我的外在面孔,並具有個人意義”( p 129 )。 這凸顯了愛與慾望之間的區別,因為在前者之下,羞恥感消失了。 從同樣的角度來看,孤獨與寂寞是不同的,因為後者的特徵是一種不安的感覺。Chad Engelland 認為,孤獨的經驗根本不是負面的事。 相反,它是一種自我體驗及其對他人的取向,這是交流的基礎,它帶來了他人的存在。 關於團結的體驗,Chad Engelland 增加了與其他人的參與和參與: “參與者體驗到自己是整體中有意義的一部分。 他們樂於為整體利益而努力,從而體驗到團結”( p 133 )。 此外,參與者向所屬的整體表達自己獨特的聲音。 這促進了真正的對話,其特點是對真理持開放態度,這對整體的利益是必要的。 因此,真正的參與需要成為真理的感知者。 Chad Engelland 在現象學中看到的不是一種單獨的思考練習,相反,它邀請我們看到我們的生活容易受到真理的影響,而真理可以透過對話和優秀作品來分享。
在關於 “驚奇 wonder” 的一章中 ( ch 8 ),Chad Engelland 討論了工作和娛樂的不同概念; 前者在這裡被理解為以功利為中心,而後者則是為了享受而進行的活動。 根據他的說法,現象學家關注遊戲,因為 “它涉及一種外部展示的感覺”( p 140 ),包括其他人作為見證人和感興趣的參與者的經驗。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被邀請作為人類驚奇的旁觀者來見證彼此,反過來,我們也會被感動去思考我們是誰的真相。 Chad Engelland 引用了另一個中心概念,它一直是現象學檢驗的熱門主題:無聊。 這種感覺的特徵是對事物的膚淺興趣,與充滿驚奇感的更深層的興趣形成鮮明對比。 兩者之間的差異對人類有直接影響:前者引起冷漠,後者則引起關懷。 我們的昏昏欲睡和冷漠感來自於逃避自己,導致我們無法深入體驗事物而無法找到任何意義。 正如 Chad Engelland 明確指出的那樣,這是消費者自我的縮影,他們自由選擇但不受事物內容的影響。 結果,經驗無法改變我們,因為我們不允許它們消耗我們:“如果現代生活令人厭煩,那不是因為經驗已經被翻了個底朝天”( p 143 )。 這要求我們重新學習將自己視為朝聖者而不是遊客。
Chad Engelland 堅持的口號是回歸熟悉和親密的體驗。 隨著我們越來越依賴科技世界 ,鬥爭變得更加艱難,這讓我們更加脫節、疏遠、疲憊和無聊。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 , “這是一個了解經驗輪廓並致力於透過言語和肉體分享世界真相的問題”( p 146 )。 現象學在這裏被視為一種擺脫干擾的手段,而是更深入地研究人類經驗的維度。 從很多方面來說,它是一種辨別生活中真正重要和有意義的東西的方法,它可以讓我們免於迷失在閒言碎語和八卦的世界中,而是讓我們產生驚奇和真正的欽佩。 作為哲學的更新,現象學邀請我們退後一步以獲得急需的視角。 矛盾的是,這種距離的開放使我們更接近所討論的事物,正如 Chad Engelland 所指出的,這是 Socrates 方法的更新,將其與經驗聯繫起來。 用 Chad Engelland 的話來說,“現象學無非是一種新驚奇的出現,是經驗真理之前的奇蹟”(156)。
有趣的是,作者在結束關於 “驚奇 wonder” 的章節時,簡要介紹了開始深入研究現象學的起始階段:
1) 驚奇階段 Marvelling Stage-揭示了人們一直被告知的內容與人們所理解的真實內容之間的緊張關係,導致人們預感現象學可能會帶來一些真相,因此,人們最終會閱讀更多有關該主題的內容,儘管困惑的狀態仍然存在;
2)口語階段 Speaking Stage-一個人成為現象學的熱心學生,儘管在語言遊戲中仍然是業餘愛好者,但開始熟悉所使用的新詞彙並習慣現象學的說話方式;
3) 思考階段 Thinking Stage-在此階段,一個人成為這新語言遊戲的專家、嚴謹的演講者,並能清晰、連貫地寫出不同的主題;
4) 講真階段 Truthing Stage-不只是流利地說話和思考,進而獲得一整套真理。
在最後階段,Chad Engelland 解釋說,當現象學語言變得像一個人的母語一樣,因為現象學的需要不斷出現,一個人就會從內部轉變。“現象學是我們透過實踐來學習的東西; 它是首先經歷然後隨後理解的東西”( p 161 )。
在最後兩章中 Chad Engelland 對現象學中使用的關鍵術語進行了簡明術語表,討論了現象學的方法和運動。 選擇將這些章節放在最後 —— 而不是像許多介紹現象學的書籍通常那樣放在開頭 —— 似乎希望讀者先愛上現象學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開闢的新路徑 ,然後再關注歷史的發展及其方法論。Chad Engelland 在題為 “The Method” 的章節中解釋了科學研究和現象學之間的主要差異。 前者是觀察、假設和實驗,後者是指示、返回和說明; 由此指示引導我們 “超越觀察,獲得更原始的體驗” ( p 165 ),透過返回 ,我們直接進入 “親密且個人化,具有基本的經驗層,這是科學預設的一層” ( p 166 )並且因為 “現象學認識到經驗和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繫” 在解釋中我們闡明所展示的現象 ( p 167 )。
在題為 “The Movement” 的最後一章中,Chad Engelland 強調現象學如何起源於 Husserl 的著作,並由其他重要哲學家從 20 世紀初一直發展到當代。 他明確指出, “現象學的核心仍然是研究者的合作事業,更新了經驗的運動” ( p 183 )。Chad Engelland 描繪了這一運動的起源以及它如何尋求將經驗帶回哲學的中心。 作為最後一章,作者強調現象學是一門學科,它的歷史有其自身的變化,但它拒絕成為一種擁有最終決定權的意識形態或體系。 相反,正如 Chad Engelland 所言,現象學仍然是一個正在進行的、未完成的項目,它 “邀請我們喚醒因習慣而變得遲鈍的快樂,恢復和更新豐富的經驗,這不會封閉我們自己,而是打開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世界” ( p 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