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t on Beauty and Biology: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Kant 的 “Critique of Judgment” 經常被學者解讀為對三個互不相關的主題進行單獨的處理:美、生物學和經驗知識。Rachel Zuckert 的 “Kant on Beauty and Biology: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將批判解釋為涉及所有三個領域的統一論點 。她認為,在 Kant 看來,人類在欣賞美和理解有機生命方面表現出獨特的認知能力 :一種根據先入為主的類別預測我們無法完全理解的整體的能力。此外,這種能力對於人類獲得關於自然的經驗性質的知識是必要的,而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她的廣泛而原創的研究對於 Kant 哲學各個領域的讀者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正如她的書名所表明的那樣,Rachel Zuckert 特對 Kant 的 “Critique of Judgment” (以下簡稱 “CJ” )的態度與許多最近的評論家所採取的態度有所不同。Zuckert 並沒有狹隘地關注 “CJ” 中與特定哲學問題直接相關的方面,而是對這部作品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了解釋 ,旨在證實 Kant 關於其統一性的主張。根據她的解釋, “美學判斷批判” 和 “目的論判斷批判” 是對人類主體性的時間性和目的論概念的擴展論證的一部分,該概念與 Kant 在其他著作中發展的主觀性概念有很大不同。在 Zuckert 看來,這種新的判斷主體概念為 “CJ” 的兩個主要部分提供了統一的主題,但它也標誌著 Kant 批判哲學中的一個有問題的轉變。“CJ” 超越了先驗主體性的形式結構特徵,關注人類經驗、歷史和文化的偶然的 、特殊的材料。儘管 Kant 提出了自己的形式觀念論來支持 Leibniz 看待自然與自由之間關係的普遍方式,但他對特定人類主體性的強調被視為為後 Kant 時代對 Kant 觀念論核心方面的拒絕奠定了基礎。如果她是對的,Zuckert 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理解 Kant 的著作與 Schelling、Hegel、Kierkegaard、Nietzsche 和 Heidegger 等後來的德國思想家的著作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書頗具爭議的主要論點涉及 Kant 在 “CJ” 中引入和捍衛的基本判斷原則。Zuckert 聲稱這是一個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purposiveness without a purpose” 原則 ( p 14 )。儘管正如她所承認的那樣,Kant 從未以這種方式明確提及判斷原則,但 Rachel Zuckert 認為,對他的立場的重建表明了這種理解他的主張的方式。她也認為,Kant 將這項原則視為實質判斷原則,為我們特定類型的經驗知識的可能性提供了先驗條件。她提供了她的解釋作為標準觀點的替代,標準觀點認為自然物體的合目的性是它們與我們主觀目的的關係,並相信我們只需要合目的性原則來完成將系統秩序引入我們的經驗知識的具體任務。

Zuckert 有爭議的主張最終表達了她的觀點,即沒有目的的合目的性首先是反思性判斷主體活動的特徵。Zuckert 認為 Kant 含蓄地指出了這項活動,她將其描述為自由地指向不確定的未來,為有關多元統一的判斷提供了基本形式。由於 “多樣性中的統一 unity amidst diversity” 是對特定經驗法則的系統秩序的判斷以及對自然中特定對象的形式和物質目的性的美學和目的論判斷的常見形式,Zuckert 認為 Kant 在 “CJ” 中所闡述的中心主題導致了有目的性原則,而無目的性原則是判斷的基本原則。

目的論和美學判斷

於此可見 Kant 在 “CJ” 中是否考慮過一個重要的單一哲學主題,這個問題引發了一場長期而豐富的爭論。Rachel Zuckert 的分析也真令人耳目一新,它以 Kant 自己的建議為出發點,即 “CJ” 實際上是一部實質上統一的著作,並且它完善了他的批判體系。Zuckert 在最強烈和最廣泛的意義上有力地捍衛了第三個批判的連貫性 ,他認為不僅將 “美學判斷” 和 “目的論判斷” 兩個主要部分聯繫在一起,也是 Kant 在導論中有關判斷力在經驗知識形成中的作用時的討論,即在經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存在著先驗的、必然的、先驗但主觀的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的原則。她認為這是支配判斷能力的原則,並在這一主張的基礎上提供了 “對康德目的性原則以及整個 “CJ” 的新穎解釋”( p 5 )。

目的性原則的結構在於,它代表了偶然性的合法性,或者,正如 Rachel Zuckert 所描述的那樣,它是多樣性本身的統一形式。與其他先驗原則不同,合目的性並不構成知識論的基礎,因為它是一個嚴格的主觀原則。Zuckert 的整體洞察力的本質在於她對主觀性的兩種含義的描述:合目的性原則以一種直接、消極的方式是主觀的,因為它不提供對象的知識。這就是 Kant 將合目的性描述為反思性原則而非構成性或決定性原則時的部分意義。作為一種反思性判斷,它並不在構成現象對象的可能性的意義上對經驗對象進行立法。這直接導致了第二種正向的主觀意識。目的性原則僅適用於判斷主體配置其自身活動( p 369 )。

除了合法性和統一性的定義標誌之外,主體活動的時間性也至關重要。Rachel Zuckert 使用 “原析取 proto-disjunctive” 一詞來表示反思性判斷的預期、面向未來的向度。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對尚不存在的、不確定的目的進行判斷的原則。就經驗知識而言,目的性將自然投射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這個整體本身無法在經驗中給出,因此,也許矛盾的是,它既統一又保留了自然的經驗多樣性。

目的論和美學判斷是合目的性原則的範例實例和展示。在生物學中,我們認為生物體的各個部分是透過一種相互的、內部的因果關係有目的地統一起來的,即,一個生物體既是其自身的原因,又是其自身的結果,這是與因果關係中建立的線性、機械序列不同的因果關係。在美感判斷中,美麗物體形式的統一類似於有機體的統一。判斷物體是否美麗就是將其表示為不同屬性的統一體以及形式上有目的但沒有目的的物體。正是這種對物體的統一表現引發了美感愉悅,而這種愉悅是面向未來的,因為我們希望保持相同的狀態。因此,目的性使美本身的表現和美感愉悅成為可能。

我們可以判斷特定的自然對象具有面向未來的目的論結構,因為這種形式結構表徵了反思活動,透過這種活動,人類主體能夠在可感知的多樣性中代表統一性。Rachel Zuckert 成功地為 “CJ” 的其他現有解釋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具有挑釁性的、具有潛在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她在幾個重要問題上似乎也是正確的,包括 Kant 對美學和目的論中的 Leibnizean-Wolffian 傳統的批評的重要性,不僅對於 “CJ” 本身的計劃,而且對於德國思想從前到後的歷史轉變也很重要。

這是一部雄心勃勃、令人欽佩的著作,對 Kant 批判哲學的學術討論做出了重大貢獻。Rachel Zuckert 的解釋更關注第三種批判的內在連貫性,但也提出了關於它如何充當Critique of Pure Reason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之間橋樑的問題。關於判斷如何在自然與自由、物理定律與道德定律之間、現象領域與本體領域之間發揮作用,有一些有趣的暗示。特別是,結論一章提出了美感判斷與道德之間關係的另一個討論想法。最後,如果接受主體與主體性概念的重新表述,可能會導致接受這樣的暗示,即第三批判包含了更強大的觀念論和拒絕先驗觀念論的 “種子”,那麼可能會導致對 Kant 與後來的德國觀念論的關係的重新思考。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