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rin Koslicki  – The Structure of Objects

知識雖然需要有聯想,尤其是科學知識,但聯想不是胡思亂想。Kathrin Koslicki 對一般物質對象進行了分析,這些物質對像是我們在一般的、有科學依據的話語中所認定的。她特別關注這些物質對象的各個部分如何與其組成的整體相關的問題。今天,許多哲學家發現自己對物體的意義抱持著極度緊縮的觀念。根據這個概念 ,任何多個對象,無論多麼差異或不恰當劃分,本身都構成一個對象,即使所討論的對象未能表現出有趣的相似性、內部統一性、凝聚力或彼此之間的因果相互作用。這種對最初違反直覺的對象的承諾源於這樣一種信念,即沒有一套原則性的標準可以用來區分直觀上不公正劃分的對象與常識性的對象;本書 “The Structure of Objects” 的目的是說服讀者相信可以找到系統的原則,透過這些原則可以限制組合,因此我們不需要採用這種緊縮的方法來解決作為一個物件意味著甚麼的問題。為此,Koslicki 發展了一種關於部分和組成的更全面的新 Aristotle 主義解釋,根據該解釋,對像是結構化的整體:它是物體的存在和身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這個構想上,它的部件展示了一定的安排方式。這種基於結構的部分和組合概念詳細探討了它的一些歷史先驅以及一些當代競爭對手。

xxxxxxxxxx

分體論 Mereology 是一種關於部分和整體的形式理論。古典外延分體學 ( Classical Extensional Mereology = CEM ) 最初由 Stanislaw Leśniewski 系統化,並在 Henry Leonard 和 Nelson Goodman 的共同努力下系統化,其經典形式致力於描述普通的物質對象,即我們在前哲學時代都相信存在的日常事物(例如汽車、桌子、筆記型電腦等 ) 。事實上,像 David Lewis ( “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2001” ) 這樣的哲學家聲稱 CEM 是唯一能夠告訴我們任何關於普通物質對象的資訊的形式系統。在 The Structure of Objects 一書中,Kathrin Koslicki 認為,經典分體論忽略了物質物體的一個關鍵面向:它們沒有注意到構成整體的部分的結構排列。更具爭議性(也更有趣)的是,Koslicki 認為,結構不僅是一般物質存在的基礎,結構與物質成分一樣都是物體的一部分。因此,Koslicki 捍衛了新 Aristotle 的構成理論,該理論將一般物質對象視為「結構化整體 structured wholes」( “Neo-Aristotelian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Science (2017, Routledge)”  )。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 ( STANDARD MEREOLOGY) 概述了經典分體學概念,以及 Kathrin Koslicki 試圖破壞有爭議的分體學原理(例如 “不受限制的構圖” 和 “構圖作為同一性” )的論點。第二部分 (A CONTEMPORARY STRUCTURE-BASED MEREOLOGY) 檢驗並認可 Kit Fine 反對 CEM 的論點,第三部分 (ANCIENT STRUCTURE-BASED MEREOLOGIES) 則對 Plato 和 Aristotle 著作中的部分和整體理論進行歷史處理。在最後一部分 (AN ALTERNAT IVE STRUCTURE -BASED THEORY ) 中,Koslicki 對物質對象進行了自己的積極描述,聲稱可以適應經典方法的結構缺陷。雖然對結構本質的討論相當缺乏具體性,但 Koslicki 的書提出了許多當代形上學家會感興趣的有趣觀點。

研究構圖問題 ( problems of composition: cf: ch 7: problems of composition in “Structure and the Metaphysics of Mind: How Hylomorphism Solves the Mind-Body Problem (Oxford, 2016)” ) 的人無疑熟悉有爭議的無限制構圖原則 principle of Unrestricted Composition ( cf: Timothy McCarthy – “A Note on Unrestricted Composition 2015” ),該原則意味著違反直覺、不公正劃分的對象的存在。在第二章 (Ordinary Objects as Mereological Sums ) 中,Koslicki 考慮了兩種基於 CEM 的構圖方法:Judith Jarvis Thomson 的時間化三維主義理論 ( Thomson, J.J.T., “Parthood and Identity Across Time & cf: Maureen Donnelly – Three-Dimensionalism 2016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opics in Philosophy,2014” ),以及 David Lewis 和 Theodore Sider (Theodore Sider – “Four-Dimensionalism: An Ontology of Persistence and Time (OUP, 2002)” ) 的四維理論 ( cf: K Koslicki – “The Crooked Path from Vagueness to Four-Dimensionalism” & Christopher Hughes – “More Fuss About Formulation: Sider (and me) on Three-and Four-Dimensionalism 2005” )。她的結論是,三維主義者不必被 Lewis-Sider 的論點所說服 ( cf: Mike Anthony- “Improper Parts, Restricted Existence, and Use- Three Arguments against Ted Sider’s Four-Dimensionalism 2023 ) ,我們被告知最終會迴避這個問題。如此嚴重的指控值得進一步審查:

“給定的類別是否滿足我們對組合的直覺需求是一個模糊的問題。每一個願望本身都是模糊的,而透過將它們相互權衡,我們會得到更多的模糊性。要按照我們的直覺來限制構圖,就需要一個模糊的限制……但如果構圖服從一個模糊的限制,那麼有時構圖是否發生必然是一個模糊的問題。這是不可能的”( “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2001”,p 212)

Kathrin Koslicki 挑戰了構圖永遠不能含糊的假設。David Lewis 彷彿預料到人們會對這個前提不滿意,為此提供了一個理由,大致上是這樣的。由於模糊性是語意猶豫不決的問題,並且由於有些語言不是模糊的(例如真值泛函連接詞、恆等謂詞和分體運算),因此我們可以用非模糊語言闡明組合的概念。但正如 Koslicki 指出的,由於問題在於組合是否可以模糊,因此假設定義組合的操作是非循環的似乎是循環的。

從這種批評來看,David Lewis 的論點顯然迴避了這個問題。然而,在他的辯護中,他在論證的最後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反問:“這些怎麼可能是模糊的呢?” ( “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2001”,p 212)。Kathrin Koslicki 的批評令人費解的是,它只是指出了明顯的循環性,而沒有費心回答 David Lewis 的問題。考慮到這個問題的直觀合理性,人們期望 Koslicki 能夠證明分體關係到底是如何承認模糊性的。此外,人們也想知道為甚麼 Lewis 沒有因為假設模糊性純粹是語言問題而受到挑戰,因為至少可以說存在真正的形上學模糊性。

這些問題沒有被進一步探討,是否因為前面的章節包含了 Kit Fine 對 CEM 的反對意見 ?Kathrin Koslicki 認為這些反對意見證明了經典理論的不足?Koslicki 討論 Judith Jarvis Thomson 和 Lewis-Sider 的立場,因為她想詳細闡述將物質對象視為分體總和的當代理論。因此,如果 Fine 的反對意見有說服力,就沒有必要繼續修改經典方法。

也許 Kathrin Koslicki 所捍衛的最具爭議性的立場是新 Aristotle 的命題,該命題指出物體的物質和形式組成部分都是它們所組成的整體的適當部分( p 181 )。本論點引用了涉及雕像和構成雕像的黏土塊的經典案例:

(1)構成雕像的黏土塊在數字上與雕像不同;

(2) 塊體和雕像具有相同的材料成分(即黏土塊);

(3) 腫塊是雕像的固有部分;

(4) 若 x 是 y 的真部分,則必須存在另一個事物 z 使得 z 是 y 的真部分,但與 x 不相交(即不共享真部分);

(5) 因此,雕像必須有一個與黏土塊分離的正式的、非物質的部分,即結構部分。

從這裏我們被告知,我們可以將這個論證的結論擴展到涉及多個物質成分的情況。現在,(1)是透過捍衛「萊布尼茲定律式 Leibniz’s Law-style」論證的合理性而成立的,只要這些物體具有不同的屬性,這些論證就會產生物體的數字差異。有人告訴我(3)是有爭議的,儘管不確定是否看到了這一點,因為如果有人承認(1),那麼除了適當的部分關係之外,這塊粘土與它組成的雕像還有什麼關係?最後(4)稱為弱補充原理,這可以說是任何分體系統的必要原理。

這個論點的結果之一(如果正確的話)是它為 Kathrin Koslicki 的接地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這個問題向所謂的協同定位論者提出了挑戰,即那些認為兩個數值上不同的物體可以佔據相同時空位置的人,以明確說明這兩個物體的獨特性的依據。那些聲稱腫塊和雕像具有相同成分的人面臨著一項特別困難的任務。為了解決這個難題,Koslicki 聲稱,儘管雕像具有相同的材料成分,但它具有黏土塊所缺乏的形式成分。因此,它們的差異在於具有不同的固有部分。

這樣的結果當然是一個值得歡迎的結果,但前提是這個論點經得起批評。首先,我們對這些結構成分的性質所知甚少。根據 Verity Harte ( “Plato on Parts and Wholes: The Metaphysics of Structure ( OUP, 2002)” ) 的建議,即物件的結構為某些類型的成分提供了可能佔據的 “槽位 slots”,Kathrin Koslicki 列出了結構概念發揮關鍵作用的幾個領域 。我們對結構的了解是,它類似於音樂作品、化學分子或表達式語法中的結構。好像是為了給她的新 Aristotle 論題增添更多的力量,我們也被告知結構被視為一種組件,而不是一種屬性或關係。雖然這些建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起點,但非常需要對 Koslicki 形式組件的性質進行討論。

其次,這個論點與其他幾個理論承諾之間似乎存在著緊張關係,特別是對前哲學的「常識」存有論的承諾。在第七章 (Objects as Structured Wholes) 的開頭,我們被告知分體論的目的不是告訴我們存在甚麼類型的事物,而是問題是 “…要在形而上學或哲學之外的其他地方解決” ( p 171 ) 。換句話說,我們只是開始使用分體論作為對我們大多數人已經相信存在的物質對象進行理論化的一種方式,在被哲學論證破壞之前。由於聲稱種類具有與其 “相關 associated” 的正式成分,這些正式成分扮演著雙重角色,因此產生了緊張關係。一方面,它們實際上是物質對象的固有部分,因此它們在構成物質對像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這些形式成分在指定什麼樣的物質成分可以組成某種物體方面發揮著「選擇性 selective」作用。為了說明這一點,可考慮一個水分子,它由氫原子和氧原子分別以二比一的特定比例組成。如果我們考慮水分子的結構,人們可能會合理地認為該結構指定了可以組成它的某些類型的材料成分;只有氫和氧原子才可以。在這一點上,人們可能想知道是否存在與所有類型相關的形式組件,例如質子、電子和中子類型 ,甚至超出亞原子水平的類型。如果我們假設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最終的、基本的物質成分,那麼該事物是否會有與之相關的形式成分?如果是這樣,那就會為 ‘‘弱補充原則Weak Supplementation Principle (WSP)’’ (Donald Smith – ‘‘Mereology without weak supplementation 2009’’) 以及隨後的新 Aristotle 命題的論證帶來問題 。

看來,Kathrin Koslicki 確實留下了許多未解答的問題。她的系統允許分離原子嗎?據推測,由於物質對象由物質和形式組成部分組成,所以答案是否定的。結構在個體化中扮演的角色又如何呢?物質成分的結構排列與其所屬的種類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比僅僅與這些種類「相關」更緊密嗎?為甚麼某些種類需要非常剛性的結構(例如水分子),而有些則不需要(也許是一張桌子)?

儘管留下了許多未解答的問題,但 Kathrin Koslicki 的項目有幾個吸引人的地方,包括她限制構成的嘗試、她對普通種類常識本體論的辯護,當然還有將結構帶入分體學對話的勸告。因此,即使人們覺得 Koslicki 的主要論點難以接受,這本書也包含了許多值得注意的觀察結果。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