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y 2016

有限無限

人是有限的存在中唯一會思考無限的存在;而有限就是神性中無限的本質環節。上帝正是那一將自身有限化的存在,他在自身內部設立了諸多規定性。上帝創造世界,也就是說,他意願世界、他思考世界、他規定自身 ~ 在他自身之外無物可作規定者。換言之,他規定自身,他為自己設立了一個他者來反對自身,以至於既有上帝也有世界:它們是兩個「存在」。在這一關係中,上帝自身作為有限者被緊緊抓住反對另一個有限者。但事實上,這個世界僅僅是表象,他在這個表象中擁有自身。沒有有限的環節就沒有生命、沒有主觀性、沒有永生的上帝。上帝創造,他是主動的:正是在這裏形成了區別,有限性的環節亦被明確地建立起來。然而有限者的持存必須再次被揚棄。因此,有兩種無限:真的無限(黑格爾)和知性的純粹的壞的無限(康德)。有限是神聖生命的一小環節。當意識到:對於有限者來說,掌握無限是一種虛妄的想法。那有限與無限的對立就被設置出來。而當意識到,真的無限早已內含於有限之中,那我們就擺脫了有限和無限的對立 康德經由對理性的限制,設置了二律背反,為此被黑格爾視為掉落了知性的純粹的壞的無限之中。但康德堅持維護了人的專嚴:不能把義務的思想或對法則的尊重變成一個人品行的充分動因即為惡。黑格爾企圖超越、或超越了康德,從而得到了真的無限的境地。於此,惡經由斷裂、撕裂、分裂的過程成為達至真的無限過程中必要的惡,從而在絕對精神中消融、和解。 雖則巴門尼德認為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但存在與理解之間有一非辨證的關係。現實中惡的存在與思維上對惡的消融化解,在人的心靈上始終有一難以跨越的洪溝。現實上,人能否予惡達致任何形式的和解呢?為此,人設立法律制度的作用又所謂何事?

More Galleries | Leave a comment

愛情與宗教信仰

愛情與宗教信仰有一同質的相似性。 我們之所以有某信仰,並非因為被信仰背後的種種理由說服而去相信。相反,我們之所以有某信仰,純粹是我們相信了。我們在為信仰無條件的付出。 這情況在人戀愛的過程中亦同樣的發生着。 我們戀愛時,我們為所愛無條件的付出,即使我們的缺點亦赤裸地展現於所愛者的面前。我們可能因這些缺點而成為笑柄,從而減少了我們的魅力而在所不惜。甚至,這亦成為了授予對方摧毀自身的力量。因為,在戀愛中我們相信對方不會運用這力量、或希望對方不會行使這力量。這就如同我們有某信仰,我們相信、或希望從中得到慰藉、或力量,而我們亦相信信仰的對象不會用之(我們的軟弱、缺點……)於傷害我們自身

More Galleries | Leave a comment

“Jesus or Nietzsche: how should we live our lives?《耶稣或尼采:我們應該怎樣過我們的生活?》”

紐約國立大學教授Raymond Angelo Belliotti 2013年的作品“Jesus or Nietzsche: how should we live our lives?《耶稣或尼采:我們應該怎樣過我們的生活?》” 很多人喜歡引尼采為起始來論述基督教、或反基督教時,到底是否真的“掌握”了尼采?單憑水過鴨背簡短幾句的過場當然不能完全確實予以評論。這本書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從尼采的生活,我們對尼采進行解讀時所可能面對的種種困難、而至誤讀尼采,從而從“我們應該怎樣過我們的生活?”、以尼采的道德系譜為定位、比較重構耶穌的道德哲學。書中論述了耶穌及尼采對世界的性賈的看法,以及人在世界的使命。而至無條件愛與權力意志的交錯關係。最後,作者列示了耶稣及尼采的完美主義,並且為兩位提供了一個邁向綜合的可能…… Jesus or Nietzsche: How Should We Live Our Lives?  

Posted in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Spinoza

哲學家處理哲學問題、或涉及相關哲學家時除了與自身所面對的問題相關外,是否甚少突破固有範疇、框框而涉及其他?即以Heidegger來說,他的哲學範圍內似沒有涉及Spinoza。 但人、或哲學家能否跳出固有框框去思考呢? God Intoxicated Man – The Life and Times of Benedict Spinoza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意趣

以種族、國籍區分人也許並不理想,因為在不同種族(況且種族只是人這種生物外在的表徵、而這表徵更很大程度上長期受制於地域所促成)、國藉(國藉只是地緣政治上的一種區分)之中有相同意趣(interest)的人。例如,在不同種族、國家之中有某些人偏愛玄思、有些人愛好實証,而有些人愛好神秘事件(古代外星文明……)、而有些偏向眼見為實,有人愛好文藝、有人愛上科學,有人政治上偏向開明、有人保守,有有神論者、有無神論者…… 。因之,以人的意趣(interest)來區分不同的人似更為恰當

Posted in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 Leave a comment

洗禮

「為了給信仰留出地盤,必須否定知識」《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表明了信仰“超越”了人可能知識的範圍,他一勞永逸地否定了人類任何關於上帝的理論知識、或思辨知識的可能。所以,所有關於上帝的任何理論、或思辯知識都只是中國人所謂的特異功能。牟宗三引入康德的理論架構去重建儒學,而建立儒家的道德形上學。在其中“最終的超越者”是道德心,不是神…… 一個經歷了康德哲學洗禮的人,如何可能混淆了這辨證的幻覺?

Posted in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Hegel

人是有限的存在中唯一會思考無限的存在;而有限就是神性中無限的本質環節。上帝正是那一將自身有限化的存在,他在自身內部設立了諸多規定性。上帝創造世界,也就是說,他意願世界、他思考世界、他規定自身 ~ 在他自身之外無物可作規定者。換言之,他規定自身,他為自己設立了一個他者來反對自身,以至於既有上帝也有世界:它們是兩個「存在」。在這一關係中,上帝自身作為有限者被緊緊抓住反對另一個有限者。但事實上,這個世界僅僅是表象,他在這個表象中擁有自身。沒有有限的環節就沒有生命、沒有主觀性、沒有永生的上帝。上帝創造,他是主動的:正是在這裏形成了區別,有限性的環節亦被明確地建立起來。然而有限者的持存必須再次被揚棄。因此,有兩種無限:真的無限(黑格爾)和知性的純粹的壞的無限(康德)。有限是神聖生命的一小環節。 當意識到:對於有限者來說,掌握無限是一種虛妄的想法。那有限與無限的對立就被設置出來。而當意識到,真的無限早已內含於有限之中,那我們就擺脫了有限和無限的對立

Posted in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Radical Evil

孟子從孺子將入於井論述人性本善,而另一邊厢荀子的性惡論却在耳邊纒繞着。進入二十世紀,人類的各種惡行到處彰顯;文革、奧辛威斯集中營、恐怖主義……現實上呈現出人到底是性善?性惡?牟宗三引入康德以重構儒家,那面對二十世紀至今的人類各種惡行又當如何解釋?難道性善性惡只是嘴皮內外裝得下裝不下的閑語? 康德作為人類尊嚴的最大維護者又如何解釋人類行為的種種?康德從《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形上學原理》到《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又如何論述人性中的這兩種偏向?甚至有論者認為康德對「根本惡」的論述中似乎偏向於認為人性本惡……、甚至矛盾重重。而二十世紀作為傾覆人類三大支柱之一的尼采在《道德系譜學》與《超越善惡》中又會如何看待問題?亞倫特、列維納斯等人的著作又如何面對、解釋人類的種種惡行…… Richard J. Bernstein在零二年出版的這本書“Radical Evil: A Philosophical Interrogation(根本惡)”即企圖為「根本惡」梳理出一個脈絡、並闡明人類對此肩負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本書值得一讀……

More Galleries | Leave a comment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是本頗具原創性的作品。作者將現代性追溯至中世紀,認為從唯名論革命開始的西方神學傳統的內部張力是現代形上學、科學、政治、宗教哲學、人類學、虛無主義……的真正起源。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和現代思想分別對應着將人、神、自然置於存在者領域的優先地位。作者通過深入探討Ockham,Petrarch,Luther,Descartes、Hobbes……的思想及其內部爭議而想進而化解現代性危機,則須先現解現代性是如何起源的:現代性並非如傳統所說是用理性戰勝宗教迷思/迷信,而是起自提出一種新的融貫(coherent)形上學或神學的一系列嘗試所造成。 作者執教於Duke U為哲學及政治科學教授,對歐陸哲學、現代性、哲學史亦甚有研究…… 與期讀了《聖經》而糊思亂想去述說一套“融合“的說辭,不如實實在在通過人家的研究成果踏步上去更是上策呀……

Posted in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人真奇怪……

人真奇怪…… 說什麼有可說與不可說的 對於可說的却只會逃避不去分析、不去辯論說清楚,甚或逃避分析、辯論…… 辯稱不是弄學問的料子、拍拍手無賴一番 但對於不可說的却不停的說、說、說……妄言妄語、永不停止…… 既不可說既又忍不了沉默 說穿了是顯示自己高深?得道了? 唤!……可悲!可悲!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