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作為資本社會三大最大產業之一,在武漢肺炎下可謂完全停頓了。也許在這個時候值得我們去想想:旅遊。。。是怎樣的一回事
旅遊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而且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印象。這種美好對於各方面來說都是好的:去旅遊的可以得到快樂/享受。。。。,去的地方也能從中獲益、至少促進經濟。
但事實是否如此呢? 如果我們說旅遊觀光本質上是一種入侵性的破壞又如何呢?。。。
你的歡樂是我的痛苦? 「旅遊觀光」對地區/社會/國家究竟是毒藥還是靈藥?《旅遊的異議》就給我們來個好好的反省
#世界遺產吳哥窟因周圍旅館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日漸下陷,千年古蹟正緩緩崩解。當地政府為了觀光開發強制徵地,驅逐住民,但獲利的錢財卻是進了誰的口袋?
#水都威尼斯老城區居民人口僅六萬,每年卻被迫面對兩千萬觀光人次如潮湧進門前。眼看家鄉淪為擁擠卻空洞的主題樂園,威尼斯人如何反擊?
#遊輪旅行另人嚮往,但搭載人數動輒數千,航程中的髒汙廢水暗中排向何處?船東又如何大鑽法律漏洞,苛刻員工,謀取暴利?
#哥倫比亞捨棄為美國市場供應牛肉的畜牧業,國家轉而發展綠色觀光,為何反倒更加有利可圖,帶進大量外匯?
#波斯灣畔的杜拜金碧輝煌,但拔地築起這座夢幻之城的,竟是生活悲慘的南亞奴工;而從荒蕪之城變身大型購物中心的杜拜在贏得舉世注目之際,又失去了什麼?
#犀牛標價一萬美金,大象六萬,面臨嚴重盜獵問題的非洲尚比亞國家公園,何以邏輯弔詭地開放遊客付費獵
殺動物,以求動物保育?
#當紅色中國大舉開放人民出國旅遊,對世界而言,帶著大把鈔票的來客會是財神上門,還是災難一場?
Elizabeth Becker作為記者,工作橫跨歐、亞、非、美四大洲,並曾榮獲羅伯∙甘迺迪圖書獎(Robert F. Kennedy Book Prize)、海外記者俱樂部獎( 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 ),並兩度獲得杜邦─哥倫比亞大學獎 (DuPont-Columbia Award),表彰其新聞報導之專業。
以如斯背景寫就此書,可謂一趟探究「旅遊與觀光」的深度報導之旅,揭露歡樂與奢華之外的暗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