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善的脆弱性?
人的生活在追求善的過程中,確實會令我們處於脆弱性之中…… 倫理理論,廣義言之是:即是關於人類在獲取最大的善中,如何與災難共存或妥協、或如何克服災難對善的破壞,亦即如何接受脆弱性中同時得着善。善,並不是單單只是個人德行的完滿。在我們尋求善的過程中,多多少少亦令我們的脆弱性暴露無遺。個人的德行基本上涉及個人心態上對外在刺激的協調、此協調則外顯於人的行為。人在善的尋求中,實涉及種種的冒險、此足以增加我們的脆弱性。這些繁多的脆弱性根源大致可分為三類……
我們生活於五倫關係中。我們越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子女的關係越密切,那無形令我們在這些方面的脆弱性增加了。但我們在生活中又不能完全脫離這些關係;因此,這些關係的可能斷裂、或破壞都足以使我們自身受到傷害。換言之,人對五倫關係的關係開放冒險,既增進了我們善價值的一個層面、同時亦增加了我們的脆弱性。
這五倫的關係觸及、或擴大到社會的層面,即成為公民社會的構成:最基本的情況/例子是,我們見到社會上有人需要幫助的情況時,我們能麻木不仁? 在維持我們軀體存活的生活過程中,我們不得不爭取、維護我們的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物質條件。同時,我們亦有責任捍衛他人擁有其所具有的這些生活基本物質條件。對這些物質條件(或廣而稱為私有財產)的維護中,一方面構成了我們不得不依附之的脆弱性中、同時亦促成了社會公平原則、維護私有財產權、社會法規法則的建立。
人的生活,很難純粹理性化行進;亦即人並不能、或難以單純地依於理性而排拒感性而孤獨地存活。正正因為人有情感上的需要,因而能造就我們文化上種種形形式式的活動,如文學、藝術、戀愛…….但同時,這種情感上的需要、依存亦促成了我們脆弱性的第三個層面。 一個理想的倫理理論,就是要尋求個人的善生活過程中,個體的德性培養外,如何能同時兼及與上述三種影響個體脆弱性的因素達至平衡
📌五倫關係是生活中善的一面。但不要忘了,這種關係越密切,那這種關係的破壞也越容易令善被破壞。如父母病故,令人痛心……
📌生活於社會,我們能否獨立!、離群、而至對社會之事麻木不仁?我們為了生活是否需要多多少少參與社會事務?至簡單,我們需要睦鄰嗎?而至需要基本的物質條件(如私有財產),擴大來說,公民責任又如何?人越需要這些,那這些東西的缺失也越能對我們做成傷害
。因而,也就促進了人類追求社會公義、法規……的需要
📌我們的生活能否純粹只依於理性而行、而無任何形式的感性需要?人的情感上的這些需要,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內容,但同時對這些東西的渴求亦是人的弱點的來源。
作為人類生存的以上三個層面可以說是一個人的well being 的最基本善的條件。但同時也在人追求這些well being的條件同時,外在力量對其奪取亦成其脆弱性
這個問題至少有兩個方向。其一就是上述提及Population ethics 引出的human extinction : 是否生小孩的問題。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生命的存在,即使是一隻貓、一條狗也難以逃免彼此共依存的關係; 須知生、或生活就需要一定的冒險,唯通過這種冒險生命的價值及意義才能突顯。除非,我們是一塊木頭、一塊石……所以在這佛家、或德國哲學家康德教我們生命與生命之間固然需要共享、共愛(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也需要互尊互重以拉闊彼此的距離
人既有肉軀,就要維持它的運作、及運作所需要的條件; 而社會共生系統就因而應運而生。要令社會運作得適合所有共存者,那每一個體就需要因而各自付出努力互動互助,並進而需要建立法規予每一個體皆有平等的機會……
人(生命個體)、社會(組織)的建立是要維持整體的“團結”力量以“抗衡”外界所可能對人、社會的傷害。同時,法規、個體間的協調(於人即公民意識)的設立就在於維持社會、組織內每一個體的共生機會……
當生命體(肉體、玉軀)在如此的環境運作下才能進一步追求個人德性的完滿、或宗教生活的內容意義,不然日日夜只為了維生、維持此臭皮囊的存活那又有精力尋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