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y 2021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今早有朋友跟我説:他的朋友的另一半走了。。。 哲學並不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科”。哲學應用的其中之一就是哲學輔導(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 這本書正正就是為克服中年危機、及各種可能問題的哲學應用。 通過哲學“智慧”和實用建議如何使我們與永遠不會再過的生活,其喪失的可能性和對失去的青春的懷舊相調和? 您如何才能接受過去的失敗,在消耗當下的任務中徒勞無益,以及毀滅未來的死亡前景?在這本與眾不同的自助書中, Kieran Setiya面臨著成年和中年不可避免的挑戰,展示了哲學如何幫助您在人生路上繼續前進。 您將了解為甚麼錯過機會會是一件好事,如何高估選擇權,以及何時應該感到高興才犯了錯。 書中為我們介紹死亡率的哲學安慰。您將了解生活在當下意味著什麼,它如何解決您的中年危機,以及冥想為何有幫助。從亞里士多德,叔本華和約翰·斯圖爾特·米爾到弗吉尼亞·伍爾夫和西蒙·德·波伏娃,並藉鑑Setiya的經驗,《中年:一個哲學指引》結合了富有想像力的想法,令人驚訝的見解和實用建議。 Setiya用智慧和智慧寫作,為哲學提供了一個苦惱卻充滿激情的案例,以指導生活。; 中年危機的簡史-僅此而已嗎? -錯過-回顧-值得期待的東西-活在當下。 此書筒體譯為《重來也不會好過現在:成年人的哲學指南》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真菌改变人类文明史》

重現神奇物種征服世界之旅! ·是什麽讓英國人放棄咖啡,從此隻喝茶? ·茭白筍不是天生就長那樣,而是受到真菌感染? ·讓豆子變成美味醬油、讓米變成清酒,創造出王者之酒、藍紋奶酪、臭豆腐的,都是真菌; ·産黃青黴的發現協助同盟國打赢二戰; ·在顯微鏡下長得像聖誕樹的綠色木黴,是自然界的樹木醫生;·裏氏黴菌讓你的牛仔褲出現石磨水洗效果,黑麥角菌能讓人走一趟天堂或地獄;·愛爾蘭大饑荒、獵巫行動、造就了羅馬暴君尼羅的罪魁禍首,也都是真菌;·當然,不能不提衆多美味的菇品,從洋菇、金針菇、香菇、松茸,還有被視爲神丹妙藥的冬蟲夏草和靈芝……也許你從未注意,你的生活已被真菌包圍,這些不起眼的微生物,掌握着生死存亡的關鍵,甚至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最小的真菌你看不到,最大的真菌比45座鳥巢還要大!真菌細胞生物學研究者顧曉哲博士,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真菌在人類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每個品種都有詳細的介紹,讓你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輕松活潑的文字加上定制的簡明漂亮的插畫,讓每一株真菌都格外生動的呈現在你的眼前。讀完本書,就像搭乘一台充滿畫面的時光機,以真菌的角度看盡人類文明史。 【作者簡介】顧曉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真菌細胞生物學。旅居英國與芬蘭十載,遊曆過二十幾個國家,熟知各國的曆史和文化。目前在生物高科技公司擔任技術總監,熱愛科普與寫作。在本書中,他跨學科,多角度,充分整合了科普知識與曆史文化,引領讀者走進神奇的真菌世界。【繪者】林哲緯專業繪畫科學插圖,對自然界抱有強烈興趣,專注于繪畫真菌、秋海棠及其他熱帶植物。【審訂】圖力古爾農學博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菌物科普作家,菌類作物博士點學科帶頭人,泰山學者,教育部“菌物資源保育與可持續利用”創新團隊帶頭人。兼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科普工作專業委員會主任,《菌物學報》《菌物研究》編委,已出版《多彩的蘑菇世界》等多本科普著作。 Ref: 《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Neighbors

殺死你,只因為你貼著我憎恨的那個標籤。   ★成功挑戰二戰主流史觀,大屠殺歷史寫作經典!  「為何惡魔在這座小鎮裡橫行?」  ——1941年的炎熱夏日,波蘭耶德瓦布內小鎮裡一半的居民謀殺了另一半居民。   暴力的陰霾籠罩了整座小鎮。  鎮上的猶太人像狼群中待宰的羔羊,他們被棍打、溺斃、砍頭、焚燒……  然而這一連串殘忍的暴行並非出自人們熟知的「納粹」,  而是擁有真實面孔和姓名的波蘭人,  是這些受害者過往所熟識相交的人們:他們的同學、朋友、向他們買牛奶的人以及在街上閒話家常的人——同住在小鎮裡的鄰人。   「大多數是年輕男人,他們非常享受抓捕和折磨猶太人的過程。」  「暴徒們拉著手風琴、吹著笛子,來掩蓋婦女和孩子的尖叫聲。」  「那些劊子手愈來愈興奮,殺人的節奏也愈來愈快、愈來愈瘋狂。」  「儘管事發之後一片慘狀,他們還是搜刮死者身上的財物,因為據說猶太人會把值錢的東西縫進衣服裡。」   證詞、證據、凶手、殺人動機……參與犯罪的隊伍隨著真相大白不斷擴大。  作者耗費數十年抽絲剝繭,展開比偵探小說還懸疑迭起、驚心動魄的歷史解謎!  人類現代史上公認的受害者「波蘭人」,原來也是屠殺的加害者?!   在面對和你敦親睦鄰的朋友同學、老師校長、鞋匠花匠或理髮店老闆娘……那些走在路上都會忍不住停下來閒話家常的親密情誼,是怎麼在一夕間消失無蹤?那些親密的鄰人們又是如何心甘情願地成為拿著斧頭棍棒的劊子手?   ★美國國家書評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最終決選書單!  ★翻譯美、德、義、荷、西、法等多國語言出版!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各大國際媒體盛讚!  ★哈佛大學教授喬治・史坦納、《戰後歐洲六十年》歷史學家東尼・賈德一致推薦!  ★波蘭語出版後,波蘭舉國震撼,成立國家記憶研究所(Institute of National Memory)重啟耶德瓦布內大屠殺事件調查,並審判任何仍存活的或仍能負刑事責任的罪犯。   ◎為何人會對周遭的暴力與仇恨冷漠以對?  ◎我們又該如何不跨過那道蔑視人命的線?   本書引導讀者思考現代社會普遍潛伏的危險————  「一個社會的徹底癱瘓,最明顯的就是對憎恨(resentment)的制度化。服膺於憎恨的人們受慫恿而相互敵視,彼此間的敵意如獸性本能般水漲船高。社會中任何細小的裂痕都可能迸裂為鴻溝,任何對立情緒都會不斷惡化加劇。曾有一度,政府慫恿人們公開指責彼此,前者的隊伍靠著衝突謾罵不斷壯大,人們在無意識間逐漸不同程度地與政府共謀,鎮壓了他們自己。」——楊・格羅斯   「屠殺事件傷害了所有人,不管是受害者、加害者還是旁觀者,而這些人到今日都還沒能走出那傷害。」——作家、波蘭文譯者 林蔚昀   歐洲長期壓迫、屠殺猶太人,除了「流散」造成「國家缺位」這個角度之外,本書也提供了社會史的解釋。二戰期間在一個波蘭小鎮,一半的人口(猶太人)在一個夏日,被他們的波蘭人鄰居掠奪、凌虐、屠殺殆盡。為什麼?本書帶領我們探索「波蘭—猶太關係的陰暗面」。——吳介民   讀《鄰人》的過程中我一直想哭…..但是除了情緒的波動,它也讓我能更深入肌理地了解波蘭文化,了解今日許多波蘭人的恐懼、脆弱、排外、自大又自卑的情緒是怎麼來的,雖然很矛盾,但這些東西確實與波蘭人的勇敢、堅強、熱情、開放共存,像是與樹共生的蔓藤。我想屠殺事件傷害了所有人,不管是受害者、加害者還是旁觀者,而這些人到今日都還沒能走出那傷害。雖然距離遙遠,社會歷史背景完全不同,我想這本書對臺灣人也很有參考價值,我們都在學習如何正視傷害的眼睛,並且學習如何在傷害中繼續共存下去。——林蔚昀 Ref: 《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Cursed Victory

加薩走廊硝煙再起,巴勒斯坦第四次大起義即將爆發?自巴勒斯坦於聯合國首度升旗,奧斯陸協議岌岌可危! 曾親身經歷南黎巴嫩衝突及黎巴嫩戰爭的以色列前國防軍軍官對以巴衝突與中東紛爭五十年始末之完整剖析 了解中東紛爭與以巴衝突的第一手完整情報重回以色列佔領區、奧斯陸協議、屯墾區等新聞進行式的歷史起點揭露以色列如何從離散的猶太民族成為強權的武裝國家如何隱身在傷痕悲情下,成為加劇中東戰火、造成難民流離失所的武裝國家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決定對敘利亞、埃及、約旦等國開戰,並驚人地在六天內佔領加薩走廊、西奈半島、戈蘭高地、西岸與阿拉伯屬東耶路撒冷。自其於1948年建國以來,阿拉伯人認為以色列佔據了他們的家園,因此無論是南邊的埃及、東部的約旦,還是北部的敘利亞,都不斷地和以色列相互攻擊。在「六日戰爭」之前,鑑於猶太民族過去經歷大屠殺的歷史,以色列一直被西方國家視為悲情的受害者。但這場戰爭改變了一切,「受害者」搖身一變成為「佔領者」。以色列對佔領區人民的軍事鎮壓及對阿拉伯人的迫害,使這場勝利從被賜福的光榮時刻,逐漸成為「被詛咒的勝利」。 Bregman曾服役於以色列國防軍,並親身參加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他憑藉親身觀察與第一手情報,依循著以色列佔領地政策的曲折經歷鋪陳敘述。布列格曼帶領讀者認識以色列對西岸、耶路撒冷、加薩走廊、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的佔領,佔領區內巴勒斯坦人的動亂與起義,以及以巴走走停停的和平協商。四十多年來蜿蜒曲折的經歷,不但擺盪在兩股背道而馳的驅力之間,更決定了活在占領區中數百萬平民的命運。而阿拉伯─以色列衝突的真正悲劇所在,即在這四十多年間,雙方都犯下了些許錯誤,也造成了不必要的傷亡。衝突及錯誤的累積造成仇恨,也造成以巴兩國人民的悲劇,在「寧要土地,不要和平」的堅持下,這場中東衝突的主角該如何全身而退?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Holy Sh * t

當看見這些/種新聞時你會有甚麼感覺?為甚麼一個好好的城市會墮落到這種田地?為甚麼一個人會變成這樣?或者,她本質上就是這樣!她?不!牠,不!!它,是“人”嗎?。。。這時候真的想吐一口粗言穢語,把它祖宗三十六代駡個痛快!!!:rage: 從剛剛發現便盆的力量的兩歲孩子到奶奶,幾乎每個人都發誓(swears)或擔心不發誓,而奶奶則想知道為什麼她聽到的每個其他單詞都是淫穢的。無論是表達憤怒還是令人振奮,是要侮辱還是要受到表揚,發誓的單詞在語言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說髒話也是觀察歷史的一個非常合適的鏡頭,它提供了一個令人著迷的記錄,記錄著人們在一種文化的最深層次上關心的是什麼,什麼是神的,什麼是恐怖的,以及什麼是禁忌。 Holy Sh * t講述了從古羅馬和聖經到今天的兩種宣誓(-褻和宣誓)的故事。憑藉幽默和洞察力,Melissa Mohr帶領讀者探索“發誓”的方式,包括在您的手在聖經上作證以及在高速公路上切斷您的電話時稱呼某人為*#$&!*。她探索古羅馬的語褻行為-與我們自己的行為極為相似-並發掘了中世紀宗教誓言的歷史,當時發誓(或不發誓)誓言通常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Holy Sh * t還解釋了18世紀文明的發展和相應的語言審查,考慮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種族歧視的興起,研究了咒罵的生理影響(心率增加和更大的耐受力),並回答了這個問題困擾著FCC,美國參議院以及最近在操場上聽到小孩子的任何人:我們現在發誓的人數比過去多嗎? Holy Sh * t是詞典學和文化史上的瑰寶,是對淫穢行為的認真探索,它也可能會擴展您的詞彙範圍,以供您下次在車門緊閉手指時選擇。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Philosophy in the Garden

大多數人都喜愛思考,有些人更會以哲學作為學習對象;有些人雖不會以哲學作為學習對象,但也會旁及哲學。人學習哲學並不一定需要以哲學作為職志。反而,可以通過哲學的學習令生活邁向更廣闊的境地 為什麼Marcel Proust的床旁有盆景? Jane Austen在Chawton栽殖令人垂涏的杏子? Friedrich Nietzsche受意大利思想樹(Italian Gedankenbaum)啟發而創作? Damon Young在“philosophy in the garden《花園中的哲學/應向花園安放靈魂》”一書中,揭示了文學/哲學中最親密的關係:作者與花園之間的關係。 在文學史上,花園與寫作者之間的關係從來都密不可分。對一些人(例如哲學家)來說,花園是個工作之餘躲清閒的地方;對另一些人來說,是獨處的安靜顧問。但對他們所有人而言,花園都扮演了某種哲學角色:為他們的思想賦予新的生機。 在本書中,澳大利亞哲學家、作家Young·,帶領我們走近Proust、Rousseau、Orwell、Dickinson、Sartre 等十三位作家、哲學家的思想/生活中,看他們如何在花園、公園甚至是盆栽的滋養中,成為思想的巨擘。 哲學,哲學學習,可以成為你生活的動力、滋潤你的生命。。。。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Has China Won?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地緣政治三鐵律」1、大國不會容許周邊有敵對勢力的存在。2、大國的選擇,總是以自身國家利益為優先。3、處在大國周邊的小國,必須掌握先機、時時保持敏感度。 並認為未來十至二十年,最重要且具有決定性關鍵的全球地緣政治競爭,無疑是美中地緣政治角力。美國不論誰當選總統,並不特別重要。因為驅動地緣政治力量不是政治人物,而是深層的結構牽引,本書對此有詳盡的討論。中國崛起後,已開始牽動美中之間的深層結構力量,可以預見它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書中提出的看法不妨與前此曾介紹過的各書對照比較看看。個人覺得作者對中國的了解停留於李光耀的視角,而且偏向於中方。同時,作者也分不清歷史上的中國與現在的ccp中國。對美國的看法則與中方一致/接近一致認為美國已經衰落(當然,無可否認美國外交政策,尤其自蘇聯解體後出現了很大問題而引起這種看法: 《美國如何丟掉世界?: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 )。但是否如此( cf:“uberpower:the imperial temptation of America ” )?另也不要被這書的書名誤導了。。。 此書對於地緣政治是值得一看的 另 “has china won?”一書作者的訪問 zizek 有一則故事:有一位科學家對於“兔子鎖匙扣能否帶來好運?”當然不會相信。但現實上當人們發現這位科學家竟也真的帶上兔子鎖匙扣時,他的回應是:雖然知道這是迷信。但若然它真的有效呢?況且帶上它也不壞啊! 一路一帶有很多國家參與,是否就表示參與國就支持中國呢?正如prof mahbubani所言:政治是現實的。那這“現實”是否就代表參與國支持中國? 其次以人口多少論定而非國家數量論定受歡迎程度是否又前後矛盾? 其三有關疫苗外交也仍然是在發展中,那到時/到底疫苗外交是否真的對中國有利?(排除有沒有效來說)。 至於中國人是否支持習近平(倒懷疑這個問題有意義嗎?),那倒要問:中國人有選擇嗎?即中國人(在強權下)是否真心支持?還是表面上不得不支持?中國人是自由民?還是韭菜?。。。 至於中國是專斷還是具侵略性,哈!亳不懷疑吧。。。大家心中有數吧(《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 又關於戰爭,中國40年來沒有發動過戰爭?那中印、中越之戰又是甚麼? 主持也提問了香港問題。作者認為香港是割讓出去的,是一種恥辱。可是歷史上這“割讓”是滿清,滿清是侵略中國滅明而殺“漢人”的。怎將這「恥辱」也放在身上?這與元滅宋,有需要時又將鐵木真成吉思漢當作民族英雄?。。。(作者對80枚飛彈“怒”射軍政府步兵,做成30人死亡又有甚麼感想呢?) 最後,作者對東協、rcep的評估會否過高?區域的老大哥真的能有容人的胸襟?中國(ccp)又是否一個信守的現代國家?(參考中蘇關係、中英聯合聲明、WTO。。。。) 各位不妨看看各條留言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White Trash

貧窮最大的問題源自制度 揭露美國史的黑暗面,顛覆《獨立宣言》編織的美好神話 在這個宣稱「人人平等」的國度,被歧視的不是只有黑人而已,忽視階級的存在,已經成為美國虛構的認同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關於孤兒、流浪漢、罪犯、紅脖子、泥巴佬的故事。四百年前他們被當作垃圾從英國驅離,但在「人皆生而平等」、「階級社會神話」的建構下,他們背負的羞辱始終揮之不去。 Nancy Isenberg在這本因為「特朗普現象」而一時洛陽紙貴的暢銷書當中,探討一個過去從來沒有被重視、甚至是刻意被隱藏的沉痛議題:貧窮的白人,也就是所謂的「白垃圾」。 Isenberg過去曾對2008年與歐巴馬競爭的共和黨副總統參選人沙拉.裴林這位典型的鄉下白人女性評論說:「當選舉被改造成一個有三個大舞台的馬戲團,會跳舞的熊總是有機會贏。」回頭來看,她這句尖銳的批評完全預言了十年後的美國。2016年把特朗普送進白宮的那群選民,已經永久性地改變了美國的政治生態與文化。 從最初的英國殖民時代到今天,美國社會裡一直都有許多家徒四壁、甚至根本無家可歸的窮人。美式英文當中有千奇百怪種尖酸刻薄的詞彙反映了對白皮膚的社會底層的歧視,譬如說waste people、rubbish、lazy lubbers、crackers、hillbilly、red neck、mudsill等等。連小孩也不例外。在南北戰爭前,特別面黃肌瘦、穿著破爛、無所事事的白人小孩,就被稱為「吃泥人」或是「沙丘人」。 美國過去一向都自詡為一個沒有階級、機會平等的樂土。任何人,任何踏上這片土地的移民,在憲法保障的自由與財產權之下,只要勤奮工作就可以向上流動、出人頭地。但伊森伯格透過對歷史文獻、名人傳記、以及科學統計的調查,證明了四百年來美國歷史上充滿了不為人知的黑暗故事。 最初的殖民地並非都是為了宗教自由而來的,更多的是英國政府刻意把那些他們認為血統不良的社會殘渣驅趕、遣送到漫無人煙的荒原。因此,民主理論之父洛克在他的《卡羅萊納基本憲章》當中,不只是贊同奴隸制,還刻意建構一個半封建的貴族社會,所有商品與土地都依照固定的階級分層來分配。 《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湯瑪斯.傑佛遜被公認為美國民主與平民精神的捍衛者,但事實上他本人蓄奴且過著貴族般的生活。他是維吉尼亞士紳,就讀於頂尖的威廉和瑪麗學院,購入大量歐洲奢侈品,是個十足的享樂主義者。他對低下階層的同情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巨富之上。象徵美國人「白手起家」神話的富蘭克林事實上並非白手起家,而是靠著與權貴建立了密切的人際網絡。他還懂得透過穿著打扮贏造出個人成功的形象。 十九世紀的南北戰爭與共和黨的興起與貧窮白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階級問題與黑奴問題一樣都是南北戰爭的起因。在戰後的重建時代,底層白人被迫與剛被解放的黑奴競爭,近代優生學的誕生更使他們加倍被污名化,諸如老羅斯福總統等人更是優生學的大力支持者。 美國夢就像雙面刃,成功殺出一條血路的人士,大多會指責試圖跨越階級卻失敗的魯蛇,他們越是無法致富翻身,越是被視為無可救藥的垃圾。 到了二十世紀,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與詹森總統的「大社會」等社會改革計畫都以改善貧苦大眾為主要目標。因為有了電視,他們的處境被更多美國大眾看見,他們的遭遇也越來越進入美國政治議題討論的核心。然而,儘管有詹森、卡特、柯林頓等「鄉巴佬」、「紅脖子」總統,底層白人的汙名仍未洗刷,被視為口音濃厚、長相古怪、道德敗壞、身體不潔,除了「複製父母的悲劇」之外一無是處的社會殘渣。 為什麼「白垃圾」始終存在?為什麼美國能漠視一群人飽受制度、文化、語言上的歧視?Isenberg透過對《卡羅萊納基本憲章》、《窮理查年鑑》、《梅岡城故事》、《根》,乃至於《美國偶像》、《誰是接班人》等當代綜藝節目,以及無數政治人物的演講與傳記的分析得出相當令人悲觀的結論。一方面「美國夢」就像雙面刃,它提供通往成功的機會,也創造歧視失敗者的藉口。富裕的中產階級往往回頭拆掉賴以翻身的階梯,抨擊政府援助弱勢的福利政策,以此鞏固自己彷彿高人一等的身分。 這令我想起某國消除貧窮的弘願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