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21

Bowling Alone: Revised and Updated: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為了不想聽到各種異議 為了保証自己人能得到“好飯碗” 用盡了各種手段與方法而促成了一個改制,更且還將另一地域的人計算入選舉人中 更以“威迫”(保安局局長pk 鄧預言票站將可能有孤狼式恐怖襲擊)“利誘”(全日免費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方法希望市民投票。。。 結果來到投票結束時間,部分票站由於遲開門會延長開放。截至夜晚九時半,投票率有百分之 29.28,較上屆還是低了百分之 23。 這種結果是否就是好?選出來的就是對管治最有保証? 另一方面,中國國家主席冀望在2022年秋季,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夕,確立自己作為國家絶對領導人的地位,屆時他可以透過在2018年修改的憲法而獲得第三任、甚至無限期的延任。。。 在地球的另一邊,在2020年的十一月。雖然難免有爭議,但也再次証明了民主是美國這個國家的心跳。。。。雖然面對疫情,却有比以往美國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多的美國人投票參與了這次總統選舉。超過了1.5億人投了票。勝出者Biden 說:「如果有任何疑問,也不該再對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心存疑慮了」。這可算是對從未舉行過自由選舉的紅色中國的一個亮麗示範 其後,美國更舉行了一個被喻為另一聯合國的民主峰會。。。而這一邊厢從未有真正自由選舉的則自稱自己才是真正的民主 但雖然如此,兩世紀以來的美國民主走到今日確也面對了問題。“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一書的作者認為,民主品質的好壞或民主制度的績效,可以從公民社會的狀況得到解釋;如果某一個社會的民主運轉出了問題,從根本上說,那一定是公民社會(公民意識、公民組織、公民行為等,總之是公民生活)發生了變化–例如,社區生活走向了衰落。派特南加入到美國公民參與熱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當中,他敏銳地感到,當初托克維爾所描述的美國社區生活正在逐漸衰落,那種喜好結社、喜歡過有組織的公民生活、關注公共話題、熱心公益事業的美國人不見了;今天的美國人,似乎不再願意把閒暇時間用在與鄰居一起咖啡聊天,一起走進俱樂部去從事集體行動,而是寧願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或者獨自去打保齡球。於是,Putnam想到用”Bowling Alone”這個詞來形容和概括美國社會的這一變化,並力求對這種變化的性質和原因做出理論解釋。在他看來,”獨自打保齡”的現象意味著美國社會資本的流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複雜而不易確定的,但後果卻是明確的,那就是公民參與的衰落。 美國政治學家Robert D. Putnam並不是第一個認識到社會資本——讓社區運轉良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潤滑社會車輪的油脂。但通過出版”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他將辯論從一項主要關注家庭和個人關係的辯論轉移到了一項研究人們參與公民生活所產生的社會資本的辯論中。 Putnam在塑造他的作品時大量借鑒瞭解釋的批判性思維技能。他重新審視了其他學者做出過多假設的證據的含義,並一絲不苟地澄清了他的證據的真正含義。他發現強大的社會資本有能力在主要方面促進健康、降低失業率改善生活。因此,公民參與的任何減少都可能對社會造成嚴重後果。 Putnam對這些問題的解釋使他明白,如果美國要繁榮發展,其公民必須相互聯繫。 借着這本書也許可以對比、反省兩種制度、兩種價值觀。。。如何走下去;何者才更有利於人。。。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Precipice: Existential Risk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

人類這物種在自然界的存在並不久遠,而混沌理論雖然揭示了人類的某種“限制”。事實上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却比任何物種更大、且也促使了很多物種絕滅。。。 記得《聖經:創世紀》中説: 「1:26      神 說 、 我 們 要 照 著 我 們 的 形 像 、 按 著 我 們 的 樣 式 造 人 、 使 他 們 管 理 海 裡 的 魚 、 空 中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chaos, making a new science

對不老不死的期望是正常的不正常雖說是酸葡萄。但人也真有不死的?可人也就是偏偏也真有此求,而促使了人對自然、對自身、對生命之種種進行思考、探究 人類曾希望,世間一切變化與發展是可預測的、確定的、線性的……但事實遠非如此 。“混沌”註定要顛覆人類對自然、對科學的看法,註定要徹底改變人類預測未知、闡述自然和人文現象的方式。 天氣的變化、生物的遷徙、心跳的節律、社會的演變……在變幻莫測的“無序”“複雜”和“不確定”中尋找有序的結構,探索經典科學所無法闡明和預測的奧秘,這就是混沌理論的野心! 自從洛倫茨發現了“蝴蝶效應”,混沌在數學、物理學、電腦科學、氣象學、生態學、生理學、天文學、經濟學等各領域中,掀起了一場認知的新浪潮。科學家們以超乎常人的敏銳、執著和創造力,打破經典思想的禁錮。這場追尋真理之旅的精彩與波折,歡欣與沮喪,都透過作者的鮮活文筆,一一呈現。 混沌理論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學知識之一,它開創了一門新的自然科學,掀起了人類思想的新浪潮。從洛倫茨發現蝴蝶效應開始,混沌理論闡釋了生命的節律、社會的演變、自然的形狀和宇宙的常數,那些貌似不相干的無規則現象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人類看待自身與萬物的視角也被徹底拓寬。 James Gleick憑藉極高的科學素養,深入淺出地解釋了混沌理論的奧秘。科學家們超乎常人的敏銳、執著和創造力,以及他們追尋真理過程中的沮喪和歡欣,都透過作者鮮活的文筆一一呈現。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Human Predicament: A Candid Guide to Life’s Biggest Questions

人是趨向死亡的存有。。。Heidegger 近日偶爾看上了尼羅的“無心法師”電視劇,不期然的又勾起了有關“生命意義”的問題。無心的永遠不老、永遠不死似乎是人長久以來的盼望。正常想:若我們能夠不老不死,那用一百年的時間學一樣東西,那麽我們豈不是也可很利害?。。。其實,這“正常想”才是不正常。另人的心力又是否能承受得起永恒的輪迴:一段段生活(人際、情感。。。)的出現與消失。。。? (記憶) 正因為人的不老不死,才令他對一切都沒有迫切性。那我們何苦要迫自已去學甚麼呢?結果幾千年來,無心甚麼也不懂,除了用自己的血來驅魔捉鬼。。。反而饕餮化身的小小丁猫/丁思漢作為上海灘黑幫義子,擁有權勢,但生命却有死綫。所以才更珍惜時間。。。 我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還是毫無意義的?我們不可避免的死亡是一件壞事嗎?永生會是一種進步嗎?考慮到所有因素,通過自殺加速我們的死亡會更好嗎?許多人問這些大問題——有些人被它們困擾。令人驚訝的是,分析哲學家對這些關於生命意義的重要問題幾乎沒有說。當他們解決了重大問題時,他們往往像流行作家一樣,提供令人欣慰的、樂觀的答案。 “The Human Predicament 《人類困境》/《生存还是毁灭:人生终极困境的坦率指南》”邀請讀者以清晰的眼光和不受約束的方式看待人類狀況。 David Benatar在此對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提出了一種實質性但並非完全的悲觀主義。他認為,雖然我們的生活可以有一些意義,但我們最終是我們擔心自己可能成為的微不足道的人。他堅持認為,儘管對某些人來說,生活質量不如其他人,但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更糟糕的是,死亡通常不是解決辦法;事實上,它加劇而不是減輕我們的宇宙無意義。雖然它可以讓我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但它會帶來另一個代價——毀滅。這種事態對於我們應該如何思考許多事情,包括永生和自殺,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思考生活中更深層意義的可能性,有著微妙的影響。最終,這種對生活重大問題的深思熟慮、挑釁性和深刻坦誠的處理會讓那些思考過我們為什麼在這里以及答案對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意味著什麼的人感興趣。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