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y 2022

The Fantastic Worlds of Yuri Vynnychuk

Yuri Vynnychuk是當代烏克蘭最具代表性、創作水準最高的作家、小說家之一,出生于烏克蘭文化藝術中心Stanislav城,被譽為後蘇維埃時代烏克蘭文學中的果戈理。 他是“情色詩歌之夜”文學節上受到無數擁躉的巨星,他在《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 》 作者的誕辰紀念會上大讀詩歌,他是東歐文壇一位不走尋常路的“老朋克”。 因其大膽犀利文學主張,受到蘇維埃新法西斯和新民粹主義兩大陣營的攻訐,屢被封殺,卻飲譽歐美主流文學圈,兩獲BBC烏克蘭圖書獎及提名。 作為Vynnychuk的首個中譯本,”The Fantastic Worlds of Yuri Vynnychuk《冰凍時光之窗》”選譯了Vynnychuk最具代表性的 的17個完整短篇以及5種長篇的精彩片段,包含了抒情與哲理故事、心理小說、奇幻寓言、黑色幽默與諷刺以及低俗小說等各種類型。 從抒情與哲學想像,到人性的病理分析,從奇幻與變形世界,到黑色幽默與諷刺,邪典、科 幻、情色、超現實、反烏托邦、黑色幽默、兩性喜劇,這位文學大師,是個犀利毒辣的老“朋克”,是個古靈精怪的千面巫師,是個奇思妙想的造夢者。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European literary immigration into the French language : readings of Gary, Kristof, Kundera and Semprun

有戰爭就有難民,Hannah Arendt 在”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一書中對難民作了一個哲學反思: “人權等同於人民權利在歐洲民族國家體系中的全部含義只有在突然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民和人民,他們的基本權利幾乎不受國家正常運作的保障時才顯露出來。 ——歐洲中部的國家,就像它們在非洲的心臟地帶一樣。 畢竟,人權被定義為“不可剝奪的”,因為它們應該獨立於所有政府; 但事實證明,當人類沒有自己的政府,不得不依靠最低限度的權利時,沒有任何權威可以保護他們,也沒有機構願意為他們提供保障……”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p291-2 雖然,人有天賦人權,而“政府”的合法性僅在於保障這些權利。當政權無法做到這點,人民就有理由反抗甚至推翻它。但對難民而言却是空言:人失去“能保護他們的政府”,難民的“人權”雖然仍然是“不可侵犯”,但却是“無處實施”。對Arendt 而言比言論/人身自由更根本的是“公民權rights of citizens”: “對人權的根本剝奪首先表現在剝奪世界上一個使意見重要而行動有效的地方。 當屬於一個人所出生的社區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屬於不再是一個選擇的問題時,比作為公民權利的自由和正義更基本的東西受到威脅,……這個極端,和 沒有別的,就是被剝奪人權的人的處境。 他們被剝奪的不是自由權,而是行動權; 不是隨心所欲地思考的權利,而是發表意見的權利。‘’ 同上p296 每個難民/移民都必須忍受和面對的批判性、情感和智力上的變化,被移民作家以奇異的強度體驗到,他們也採用另一種語言進行文學表達。 專注於 20 世紀下半葉選擇法語作為文學表達語言的歐洲作家,特別是Romain Gary, Agota Kristof, Milan Kundera和Jorge Semprun的小說,“European literary immigration into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Bioarchaeology of Frontiers and Borderlands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其中宣稱之一是“解放”烏克蘭中的“俄羅斯人”。。。俄烏戰爭中揭示了“地域”、“邊境”與“領土”的不同意義。“地域”是文化概念,“邊境”與“領士 ”是政治概念。地域往往被邊境與領土強行分割,紛爭亦往往由此而生。 “地域” 塑造人的內在精神,“邊境”與“領士 ”刞塑造了人的外在(政治)身份。邊境和領土邊界往往是社會碰撞、互動和相互聯繫的權力爭奪之地。這本“Bioarchaeology of Frontiers and Borderlands”利用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物人類學案例研究,探討了過去人們如何在兩個或多個不同影響範圍的邊緣生活時創造、維持或改變他們的身份。 本書中的文章考察了廣泛的邊境環境,討論了羅馬埃及的人口流動性,並調查了意大利鐵器時代的遺傳差異模式。他們展示了社會和文化互動如何幫助緩解 11 世紀冰島緊張的自然環境,並描述了創傷性損傷的生物考古證據,表明在接觸前的美國大盆地和西南地區跨區域邊界的緊張局勢。 作者們查看同位素數據、骨骼壓力標記、顱骨測量和牙齒測量信息、太平間/停屍房安排和其他證據,以研究前沿生活如何影響健康和社會經濟地位。他們闡明了邊境和邊境地區的許多含義和定義,質疑關於人、地點和身份之間關係的假設。 隨著國界在當今社會和政治中不斷引發爭議,這裏提出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生活在邊境地區的人們的悠久歷史有助於我們了解適應這些充滿活力且經常暴力的地方所面臨的挑戰。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The Global Public Sphere: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Reflective Interdependence

沒有個體,大制度的存在有可能嗎?“我們是最後一代”既是一種宣洩、亦是一種反抗。當個體的問題蔓延而成為公眾論域的焦點時結果會如何? 在過去的幾年裡,關於公眾的爭論似乎重新出現了。這場辯論批判性地反映了跨國背景下的(國家)公共領域的Habermas 理想。然而,重建全球公共領域的問題似乎更為複雜。 Ingrid Volkmer 在這本” The Global Public Sphere: Public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Reflective Interdependence”才華橫溢且引人入勝的書中指出,需要對全球化採取反思性方法,以便識別和解構超國家和次國家社會形態中刻意的公共話語的關鍵層。這種建構有助於理解 21 世紀初合法性的新進程,在這個過程中,“公眾”的傳統概念及其作為合法化力量的角色正在受到挑戰和轉變。 這本書將這種全球深思熟慮的相互依存/依賴的關鍵現象展現為“反思性”全球化中的一個話語和協商維度,即不斷構成、維持和完善全球公眾的“生活”,並將全球公共領域概念化。 這本書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案例研究來說明這一全球公共領域的新理論,對於媒體和傳播研究以及社會和政治理論的學生和學者來說,這本書將是必不可少的讀物。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Designs for the Pluriverse: Radical Interdependence, Autonomy, and the Making of Worlds

相互依賴/依存的概念運用於生態文化的現代文明研究上有美國人類學家Arturo Escobar的“Designs for the Pluriverse: Radical Interdependence, Autonomy, and the Making of Worlds”:探討氣候、糧食、能源、貧困和意義等相互依存的危機。 “Designs for the Pluriverse”是關於當前的文明形勢的研究,它對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影響,以及設計的實際潛力,它有助於人類要有效地面對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和活動家所需要的深刻的文化和生態轉型的審察。 這本書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即這種潛力是真實的,正如整個設計行業的一些趨勢所暗示的那樣,特別是在一小部分但可能正在增長的設計師子群體中(大制度下的個體),他們實際上已經開始了“為過渡而設計”的項目。 ”這些設計師中的一些人聲稱,這場危機需要對人類進行改造。確實是大膽的主張。然而,這本書的主要認識和政治靈感和力量在於拉丁美洲土著、非洲人後裔、農民和邊緣化城市群體的政治鬥爭,他們動員起來的目標不僅是捍衛他們的資源和領土,而且是捍衛他們在世的整個方式。他們中的一些人以他們的集體替代方案“生活項目”的名義這樣做,這一概念也在過渡設計界找到了一個有利的家園。 靈感和想法的第二個源泉是有遠見者和活動家的話語和實踐,他們在許多地方和領域的生命,致力於帶來轉變。至少有多少人看到了它。 這本書的一個主要目標是詢問設計是否真的有助於實現作為這些過渡願景和生活項目基礎的公共自治形式。這就是說,本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將文化和政治自治,正如拉丁美洲動員的草根社區所定義的那樣,牢牢地置於設計範圍之內,甚至在那些希望與處於鬥爭中的社區密切合作。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Philosophy, Film, and the Dark Side of Interdependence

“相互依存/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 )概念應用於電影上又如何? 為什麼相互依賴,我們是由我們的關係組成的想法,是可怕的?“Philosophy, Film, and the Dark Side of Interdependence ”認為,哲學可以勾勒出相互依賴的黑暗幽靈的輪廓,而電影可以照亮其陰暗的細節,共同揭示關係的恐怖。 本書的撰稿者通過對當代電影的分析來質疑相互依存的問題,就其意義提出新的觀點。 本書構思於 2020 年 COVID-19 大流行期間並在經歷了一段深刻的社會動盪期間撰寫,揭示了一個長期且及時的現實。8509:57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Interdependence: Biology and Beyond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的民族性都適合當“韭菜”:沒有希望、待宰之羊。但若從相互依存/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t )的理論來說却又未必如此。個體在一個大制度下自然生出該制度下的個體品性。 從歷史上看,漢唐時代的人、學術、文化。。。比起現在的有何差異?戰國時代的儒、法、道、陰陽、縱橫五家,在漢朝初期依然活躍,但在中期以後,由於政府的提倡,學術界變成以研究經學為主。唐代佛學、詩等的燦爛亦是那時代的特徵。至當朝以馬列毛主義、民族主義的政教模式下產生的就是現在的一個模樣。當然,個體可以改變大制度。君不見大制度種種操施以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制度化費在維穩的經費比之國防更大啊!)。但個體的力度比起大制度不竟是小的、細的。。。 從生物學到經濟學再到信息論,相互依存的主題無處不在,勾勒出我們對各種日常現象的體驗。事實上,網絡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方興未艾的隱喻。然而,正是因為相互依賴的語言已經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幾乎是平庸的,我們錯過了它的一些最令人驚訝和最深遠的影響。 在“Interdependence: Biology and Beyond”一書中,生物學家Kriti Sharma提供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替代流行觀點,即相互依賴僅僅意味著獨立的事物相互作用。Sharma系統地展示了相互依賴如何導致一物由另一物相互構成——所有事物如何僅在依賴於他人的系統中形成。 在一個充滿生動例子的逐步說明中,Sharma 展示了相互依存的連貫觀點如何不僅有助於理解一系列日常經歷,而且有助於理解活細胞的最基本功能。特別關注細胞如何從周圍環境中獲取信號這一基本生物學問題,Sharma 表明,只有將“單個細胞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替換為以相互依賴的遞歸系統為中心的觀點才能充分解釋如何生活有效。 生物學家和哲學家、科學理論家、系統理論家和控制論理論家,以及任何對生命如何運作感到好奇的人都會對本書感興趣。清晰、簡潔、富有洞察力的“Interdependence”明確地提供了一種連貫而實用的相互依賴哲學,並將有助於塑造 21 世紀相互依賴的含義。若將之應用於中國的研究上又會如何?91edited 09:46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Interdisciplinarity: Reconfigurations of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CRESC)

現時代是否已經不像以往那樣無大師?某程度/視角下確實如此。為甚麼?因為學科已經比以往更深細而獨立。人的研究/學習時間有限,因而不能樣樣通懂。但另一方面矛盾的是,學術研究在現時代却也極需要跨學科的知識、或合作 研究應該變得更加跨學科的想法也已經變得司空見慣。跨學科的研習、合作在近幾十年已經非常需要而普遍,在研究經費的申請上若有這種偏向的話也是成功的一個要素之一。如根據有影響力的評論員的說法,氣候變化或生物醫學的社會影響等問題前所未有的複雜性需要整合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跨學科努力。在這種背景下,一個給定的知識實踐是否過於學科、跨學科或不夠學科的問題已成為政府、研究決策者和資助機構的問題。簡而言之,跨學科性已經成為一個關鍵的政治關注點。然而,該術語往往既模糊又闡明了在其標題下聚集的各種實踐。 這本”Interdisciplinarity: Reconfigurations of the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CRESC)“書提供了一種新的跨學科理論化方法,展示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界限是如何被重新配置的。它審視了當前對跨學科的關注,特別是與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轉變相關的特定話語的興起。投稿人一方面致力於促進自然科學和工程學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致力於促進社會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之間的合作。從 IT 行業的民族志到科學技術研究,從環境科學到醫學人文科學,從控制論到藝術科學,該系列探討了跨學科如何不僅被視為加強科學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解決方案,而且對追求問責制和促進創新的必要性。 “Interdisciplinarity”是社會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包括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科技研究和文化研究)以及所有從事跨學科研究的學者、學生和政策制定者的必備讀物。它將與那些關注知識經濟、科學政策、環境政治、應用人類學、ELSI 研究、醫學人文和藝術科學的人特別相關。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Freedom to Fail: Heidegger’s Anarchy

Martin Heidegger被廣泛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他的開創性著作《存在與時間》被認為是當代哲學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然而,由於他與納粹政權的關係、未能批評其種族滅絕政治以及隨後對大屠殺保持沉默,他的名字也陷入了爭議。 現在,按照Heidegger的意願,為了完成他的多卷全集的出版,他極具爭議的秘密“Black Notebooks”已經向公眾發布。這些筆記本揭示了Heidegger的“個人納粹主義”在多大程度上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機會主義的,而是他的哲學精神的一部分。那麼,為什麼Heidegger非但沒有摧毀它們,還允許出版這些包含這種極端思想例子的筆記本呢? 在這本”Freedom to Fail: Heidegger’s Anarchy“具有啟發性的作品中,Heidegger德文全集的編輯Peter Trawny直面這些問題,並通過對他的理論著作的引人入勝的研究,表明Heidegger致力於一種只受制於判斷的自由概念存在的歷史;也就是說,自由意味著從一個人的時代的偏見、規範或習俗中解脫出來。 任何認為自由存在的真理的人都將自己暴露在時代錯誤的危險中。出於這個原因,Heidegger決定出版他的筆記本,包括其中的反猶太段落,是對這種無政府主義自由的一種運用。 在廣泛討論Heidegger關於真理、倫理、存在的真理、悲劇的觀點以及他與Nietzsche和Schmitt等其他人物的關係的過程中,Trawny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據,解釋了為什麼Heidegger想要在他的“Black Notebooks”中使用爆炸性材料即將出版的筆記本,同時也提供對Heidegger作品的原創性和挑釁性的解釋。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是對貨幣和信貸管理不善導致幾個世紀以來金融爆炸的方式的學術和有趣的描述。這本書涵蓋了危機的歷史和剖析、投機狂熱和最後貸款人等主題,被譽為“真正的經典……既及時又永恆。 ”在這個新的、更新的第五版中Kindleberger 和 Aliber 擴展了上一版中提出的觀點,講述了幾個世紀以來貨幣和信貸管理不善導致金融爆炸的方式。這本書涵蓋了危機的歷史和剖析、投機狂熱和最後貸款人等主題,對金融世界的動盪進行了透視。包括關於 1980 年代末在挪威、瑞典和芬蘭發生的房地產價格泡沫的兩個新章節,以及三個1985 年至 2000 年間在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發生的資產價格泡沫。更新後的第五版對每一章進行了擴展,包括兩個新章節,重點關注過去十五年的重大金融危機。 本書被英國《金融時報》選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投資書籍之一,“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對金融世界的動盪進行了透視。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