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 April 2025 (2)
- March 2025 (3)
- February 2025 (4)
- January 2025 (4)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1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2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
Monthly Archives: July 2022
The Shattering of the Self: Violence, Subjectivity, and Early Modern Texts
暴力在人類社會中真的無所不在,即使在文學作品中亦常有提及。在” The Shattering of the Self: Violence, Subjectivity, and Early Modern Texts“一書中,Cynthia Marshall重新定義了暴力在文藝復興文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政治、宗教、商業和其他領域中新興的自主自我概念與一種既定的、流行的自我意識同時存在,即流動、不穩定和易變。 Marshall考察了早期現代人對充滿色情色彩的暴力的迷戀,以展示各種文本如何允許暫時擺脫束縛的個人主義。諸如《李爾王》中Gloucester的失明和Cordelia的死亡,或”Titus Andronicus《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描繪的肢解和性暴力等場景,不僅讓觀眾得以釋放,而且讓觀眾“粉碎”——而不是肯定——自我。 Marshall 通過仔細閱讀莎士比亞戲劇、Petrarchan十四行詩、John Foxe的” Acts and Monuments of the Christian Martyrs《基督教殉道者的行為和紀念碑》”以及John Ford的” The Broken Heart《破碎的心》”,通過對藝術的文化回應成功地解決了主觀性、精神分析理論和身份問題。 “The Shattering of the Self“及時地提供了歷史和精神分析方面的解釋,主張重新關注幻想在這本文學中的地位,並將引起從事文藝復興和早期現代研究、文學理論的學者的興趣、性別研究和電影理論。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Art of Managing Everyday Conflict: Understanding Emotions and Power Struggles
「虛空宇宙沒有人也就沒有佛法」…… 空海(日語:空海/くうかい Kūkai;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 暴力存在於有情世界,從動物到人,無處不是暴力;唯人、且在彼此之間、懂得極致地利用暴力達致一己之私利。這一切皆人之欲、人之情 我們幾乎每天都有權力鬥爭,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個階段。我們都陷入了衝突,但往往不知道如何解決它們。”The Art of Managing Everyday Conflict: Understanding Emotions and Power Struggles“一書討論了衝突的“方式”和“原因”,並為大多數情況提供了易於使用的解決方案。 衝突的重點是情感(人之欲、人之情)的作用。衝突源於我們看待自己權力的方式,而我們對權力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緒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從仔細觀察我們的情緒開始。 Erik A. Fisher, Steven W. Sharp指導我們找出這些,看看情緒如何促使我們扮演衝突中的經典角色之一——受害者、迫害者、煽動者或救援者。我們了解情緒如何發揮生產性目的;如何使用它們來減少和消除我們生活中的嚴重衝突。 書中包括小插曲、軼事、個人清單、插圖和具體練習。雖然普通讀者會覺得這本書很有趣,但它也會為心理學、社會學、商業管理、人力資源和家庭研究的學生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Bioarchaeology of Violence
人類追求和平,但暴力在人類社會關係中却發揮了重要作用。暴力和衝突往往具有團結、創造穩定和成為生產力的能力,同時產生這些積極影響的對立面。 以前關於這個主題的觀點是狹隘的,”The Bioarchaeology of Violence”一書旨在拓寬暴力研究中的理論範式,激發讀者將暴力行為想像為一種必要的邪惡或可惡的行為,更是作為對暴力行為的回應。某些問題。它提供了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暴力與生活經驗以及生活經驗和文化過程之間的關係。 廣泛的古代社會專家描述了暴力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儀式化,描述了某些形式的暴力為何以及如何出現,以及探索整個人類史前時期暴力的成本和收益。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解釋為什麼當今世界上仍然存在暴力,並就可能破壞暴力並將其轉變為不那麼致命的活動的因素提供見解。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Rule of Violence :Subjectivity ,Memory and Government in Syria
以法治國(rule by law)說是法制,但是却是一種治理手段。‘’法‘’衹是一種工具。從社會羣體的組織而至殖民地、國家雛形的形成都有“法”的影子存在,也就是說有了法列(規矩)開始就有了法制。法制是統治者手上工具,無‘’獨立思想‘’的工具,它聽命於統治者。法制,說得不好聽就是一種以人為治。 在一個完美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會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守法公民,但也有很多人經常違法,有時甚至是出於惡意。 但實際行使和實施法律的方式可能不同,而且差異很大。這種理解分為兩類:法治(the rule of law)和依法治國(rule by law)。 什麼是法治(the rule of law)? 法治本質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以哲學和道德概念為基礎。其最基本的租戶之一是所有人,無論是最低公民身份還是最高公民身份,無論是主權者還是政府統治者,在法律本身下都是平等的。簡而言之,這意味著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任何違反法律的人都應該受到同樣的懲罰,無論在社會或當地社區中的地位如何。 它還與自然法的概念相關聯,該概念基本上聲稱,因為我們都屬於更大的人類社區,所以每個人都必須受到同樣的法律對待,擁有同樣的權利。 什麼是依法治國(rule by law)? 相比之下,法治是一個將管理當局視為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概念,並且有權在他們認為方便的地方制定和執行法律,儘管它對人們享有的更大自由有影響。擴展這個概念,法治是政府和當權者用來塑造人民行為的方法,就治理國家而言,是群眾群體。這通常的最終目標是在心理上或有力地說服人們同意他們原本不會同意的政策決定。 另外,依法治國(rule of law)就是法治。法之上沒有任何人任何團體可以凌駕其上。‘’法‘’獲得其神聖獨立價值,不依從任何政治意願/目的而存在。如是「司法獨立」就是法從法制進展到法治的必然結果。 從上可覺察在威權/極權社會往往會以暴力去應對暴力,或者假借‘’法‘’以應對暴力: 依法治國。但在開放社會則總想以法治來應對暴力:法治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政治教授Salwa Ismail在“The Rule of Violence :Subjectivity ,Memory and Government in Syria”一書中考察了敍利亞在Hafez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Germany, Memory, Method
野蠻歐洲如何走上今日? 英法百年戰爭至今的結果如何? 一個人要怎樣才能健康成長? 一個國家要如何才能好好走向未來? 民族主義(這把雙刃劍)建國能否令國族健康成長,走向未來? 國家認同和政治合法性總是涉及記憶和遺忘之間的微妙平衡。所有國家的過去都有一些他們寧願忽略的因素——以國家名義犯下的一系列失敗、不公正和恐怖行為,如果得到充分承認,可能會給一個試圖繼續前進並採取行動的國家帶來重大問題。 現在 然而,否認和遺忘也會帶來成本。 這種不穩定的平衡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最為有效或重要,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和暴行幾乎在政治生活的每一個時刻和各個方面都佔據著沉重的比重。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Germany, Memory, Method”直面這一難題,探索了自 1949 年以來德國領導人試圖應對這一挑戰的各種方式,特別關注這些方式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Jeffrey K. Olick斷言,其他國家正在將德國視為一個社會如何面對黑暗過去的榜樣——將德國視為我們艱難的集體記憶的典範。 附: 維基百科詞條紀錄了日本關於二戰的道歉發言紀錄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Why Terrorism Works: Understanding the Threat,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
這樣的世界不可能有德育課,因為它既沒有學生,也沒有老師;這個世界就是那樣,它摒棄一切會破壞它的東西,因此,任何改進、任何鬥爭、任何道德意圖或努力都像企圖改變星球的軌道一樣毫無可能。| 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 來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類仍然脫離不了暴力。在威權/極權社會往往會以暴力去應對暴力,在開放社會則總想以法制來應對暴力。美國最傑出的公民自由捍衛者之一的法律學者Alan M. Dershowitz提出了預防恐怖主義並仍然維護我們的民主價值觀的措施 Alan M. Dershowitz 說,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危險來自受宗教啟發、國家資助的恐怖組織,他們尋求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用於打擊平民目標。在他的‘’Why Terrorism Works: Understanding the Threat,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這一著作中,Dershowitz熱情而有說服力地指出,全球恐怖主義主要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現象,我們必須而且可以採取措施減少恐怖主義行為的頻率和嚴重性。 Dershowitz分析了最近的恐怖主義行為以及我們對這些行為的反應,他解釋說,當國際社會屈服於恐怖分子的要求,或者甚至試圖了解和消除恐怖主義的“根源”時,恐怖主義就會成功。他討論了消滅國際恐怖主義的極端方法,如果我們不受法律、道德和人道主義考慮的限制,這些方法將會奏效。然後,鑑於我們確實在這樣的限制下運作,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通過在安全和自由之間取得平衡,有效減少國際恐怖主義的頻率和嚴重性。 Alan Dershowitz 在”Why Terrorism Works” 中聲稱,恐怖主義可以成為理性政治戰略的一部分。他認為,巴勒斯坦恐怖主義在歷史上一直是這種理性恐怖主義的一個例子。Dershowitz將這種類型的恐怖主義與基地組織所使用的狂妄自大的恐怖主義進行了對比。前者可以氣餒,而後者則不能。Dershowitz認為,由於理性恐怖主義是針對某些政治利益的,例如巴勒斯坦建國,因此可以通過以降低滿足這些利益的明顯可能性的方式作出反應來阻止它。如果不這樣做,恐怖主義將繼續存在。舉例來說,Dershowitz一方面借鑒了巴勒斯坦劫持與其他恐怖主義行為之間的關聯,另一方面也藉鑑了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承認以及他們的一些投訴的合法性。Dershowitz聲稱,巴勒斯坦恐怖主義導致了這種承認,因此被證明是促進巴勒斯坦事業的合理戰略。解決方案是對巴勒斯坦恐怖主義行為作出反應,在國際舞台上譴責這些行為,並阻礙巴勒斯坦人在承認和建國方面的利益,直到這種恐怖主義停止。正如他所說: “如果原因是正義的,則應按照其與其他原因相比的正義程度進行考慮,減去因訴諸恐怖主義而必須受到的懲罰” Dershowitz對巴勒斯坦局勢的處理是片面的。以色列士兵的行為被描述為道德優越,無論平民死於他們手中,因為他們顯然不直接針對無辜平民,而是意外殺死平民並使平民陷入貧困。他繼續說,就巴勒斯坦人民同謀支持恐怖主義而言,他們無論如何都要承擔集體責任。 Dershowitz將巴勒斯坦恐怖主義與巴勒斯坦事業的成功聯繫起來的方式也值得懷疑。這種成功不僅包括國際社會對其困境的承認,也包括恐怖主義受害者和恐怖分子本身的死亡,以及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難。由於Dershowitz認為一切都是成功的,他關於巴勒斯坦恐怖主義已經成功的論點被輕視了。公平地說,他指出,就恐怖主義的持續性而言,實際成功不如預期成功重要。但是,對於Dershowitz來說,重要的看法似乎是那些渴望死亡和公開的權謀主義恐怖分子領導人的看法。雖然從戰術上講,他們的看法應該比其他人更重要,但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看,將巴勒斯坦事業稱為成功似乎很奇怪,儘管國際認可。換句話說,Dershowitz認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是同質的,並以此為藉口讓巴勒斯坦人對恐怖分子的行為承擔集體責任。 Dershowitz有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各種自大的恐怖主義。這些恐怖分子的動機是為了來世殉教和幸福。由於可能難以阻礙這種利益,德肖維茨建議必須使這些恐怖分子喪失能力而不是被勸阻,並且可能有必要訴諸酷刑。最後一個主張無疑是最具爭議的。 人們不會期望在公民自由主義者的行列中找到酷刑的支持者。人們也不期望主張使用酷刑的論點是合理的、尊重法治的,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出於同情心。效果幾乎是迷幻的。酷刑的法律論據總結如下: “當然,憲政民主國家在其合法做出的選擇上受到限制。第五修正案禁止強迫自證其罪,這意味著不得將通過酷刑獲得的陳述作為對遭受酷刑的被告不利的證據。但是,如果嫌疑人被賦予豁免權,然後被折磨以提供有關未來恐怖行為的信息,那麼他反對自證其罪的特權並沒有受到侵犯。 (如果信息是通過“真相血清”獲取的,正如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前負責人威廉韋伯斯特法官所提議的那樣,只要信息及其成果不被用於反對他也無權免於“殘忍和不尋常的懲罰”,因為第八修正案的規定被解釋為僅適用於定罪後的懲罰。唯一的憲法障礙將是第五和第十四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這些條款非常籠統且足夠靈活,可以提出這樣的論點:唯一的程序“正當”恐怖分子涉嫌拒絕披露必要的信息以防止恐怖襲擊需要有正當理由和一定程度的司法監督。” Dershowitz承認,就美國是《日內瓦禁止酷刑公約》的簽署國而言,法律論點存在輕微爭議。然而,美國通過該公約時有保留,即它只在與第八修正案一致的範圍內受到約束,美國法院已裁定第八修正案不禁止使用武力收集必要的信息拯救生命 更有趣的是 Dershowitz 的道德論點,即允許司法授權的非致命酷刑。第一個前提是酷刑有時會引出準確的信息。鑑於這一事實,酷刑可能被用來防止恐怖襲擊,從而挽救生命。Dershowitz隨後採用了一種規則功利主義的方法,主張採用任何能帶來總體上最好結果的規則。有人聲稱酷刑無論如何都會發生,無論是由執法官員秘密實施,還是由美國分包為酷刑者的州實施。 由於酷刑無論如何都會發生,並且由於它可能被用來挽救生命,因此該項目是製定規則,將好的結果最大化並儘量減少壞的結果。司法手令的要求就是這樣一項規則。另一個是所採用的酷刑方法不應導致死亡或持續傷害。第三個要求是,通過酷刑獲得的信息不應在法庭上被接受,以針對受酷刑者。建議的方法包括使用不含麻醉劑的牙鑽和在嫌疑人的指甲下使用消毒針頭。 Dershowitz指出,在支持死刑方面存在表面上的矛盾,正如許多美國人所做的那樣,但不支持使用酷刑。他還指出,當警察和檢察官以監獄強奸的可能性威脅嫌疑人時,他們經常訴諸可能構成心理折磨的手段。但是,對於那些反對酷刑和死刑的人來說,更不用說官員提出性侵犯的威脅了,這並沒有矛盾。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What Really Matters: Living a Moral Life amidst Uncertainty and Danger
沈從文一生顛沛流離,但他從未失去人性。他曾勸誡青年汪曾祺說:“千萬不要冷嘲,熱衷於冷嘲、抖機靈,會使一個人逐漸變成猥瑣的廢物。你反對某物某人某事,可以掉過頭去不理,也可以懇切地提出批評。說些不陰不陽的話,看著是在折損別人,實則是折損了自己,使自己的心靈日漸化為虛空。‘’ 我們生於患難之中更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有自己的人性。傑出精神病學家和人類學家Arthur Kleinman 博士從他自己的全部生活經歷中,向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洞察力,讓我們深入了解我們生活中看似沒有真正答案的困難領域的潛在結構,其中許多人為意義而奮鬥。在這本” What Really Matters: Living a Moral Life amidst Uncertainty and Danger “書中充滿感人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Kleinman講述了少數男人和女人的令人不安的故事,其中一些人經歷了動蕩的 20 世紀一些最基本的轉變。擴展你對人類經驗的廣度的理解,從而擴展你對生命潛在意義的理解。正如標題所述,他著手探索“不確定和危險”時期的各種經歷如何幫助闡明人類狀況的共同弱點,以及將道德崩潰與道德轉變區分開來的細線。Kleinman利用敘事生活故事來探索他的論文。 他花費了大量時間來關聯和區分兩個“道德”層次:本地/情境/內部道德,以及更多理論/知識/外部道德。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另一種主觀的/後現代的嘗試,旨在消除先前構想的道德觀念。Kleinman 的工作是建設性的(用通俗的話來說,而不是破壞性的,不一定是哲學意義上的),並在綜合方面邁出了下一步。 在這裡,我們遇到了一位美國二戰老兵,他回憶起他在太平洋當兵時所犯下的暴行,令他痛苦不堪。一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幫助難民的法裔美國婦女,面對一個生活變得毫無意義的社會的徹底混亂。一位中國醫生試圖在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保持活力,發現唯一重要的價值觀是那些能讓你擺脫下一個威脅的價值觀。這些人發現自己陷入了對他們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的慾望、地位、人際關係、資源、政治和宗教承諾,生活本身——都受到了他們周圍社會的挑戰。每個人都沉浸在存在主義的道德體驗中,這些體驗定義了人類的意義,其強度使他們的生活敘述引人入勝。 這些故事也揭示了道德生活的可塑性,以及對我們的世界和生計的核心危險。事實上,Kleinman在本書中提供了一種開創性的倫理學方法,通過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不安的一些問題——戰爭、全球化、貧窮、社會不公——所有這些都在實際的道德生活的背景下。每章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該主題的生活故事,在文本的各個部分中註入了Kleinman自己的道德,而不是那麼巧妙地掩蓋了表面上看起來很平常的東西(儘管稍微多一點複雜和成熟的思想)兩岸,城市,學術,美國自由主義政治情緒,以及Kleinman的評論和解釋。 書後的參考書目——資料來源的絕佳資源,可進一步了解他的資料來源,並在特定興趣領域進一步閱讀。你也許可以把這本書整齊地放在你的書架上,但它的內容不能完全適合任何小房間。 當然毫無疑問的在這樣的作品中,作者自己的偏見是不可避免的。無論如何,他的觀點具有巨大的價值,這實際上有助於進一步加強他的論文,且並沒有減損文本的整體價值(除非你傾向於發現某些觀點過於分散注意力而無法獲得價值從其餘的)。 有沒有沒有“不確定性和危險”的生活,如果有,這樣的人如何找到她/他自己的意義? …直到為時已晚?總體而言,我強烈推薦閱讀相對快速和積極的閱讀。公開和批判性地閱讀,最後你的思想肯定會更豐富。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Disorientation and Moral Life
當今世界呈現了一種紛亂,戰後七十年來首次令人感到一種迷失;這迷失不單是個人的,也是社會國家的。一邊厢沒頭沒腦的人跟着極權惡霸而是非不分、失却了同理心,呈現了一種令人心寒的冷漠;另一邊厢權力者衹顧維繫其權力而令國家、人民突破了人性的種種底線 這本‘’Disorientation and moral life‘’是對迷失方向及其對行動的意義的哲學探索。迷失方向是人類失去方向的經歷,以至於生活被打亂,不知道如何繼續。面對創傷、悲傷、疾病、移民、教育、酷兒識別和意識提升等生活經歷,個人可能會嚴重迷失方向。這些和其他迷失方向並不罕見。儘管迷失方向可能是個人生活中常見且強大的部分,但它們仍然沒有被西方哲學家表徵,並且被倫理學家忽視。 迷失方向會麻痺、壓倒、苦惱和誤導道德代理人,道德哲學和動機心理學對為什麼會這樣有重要的見解。更令人困惑的是,迷失方向可能會促使道德行為得到改善。 Ami Harbin利用第一人稱敘述、哲學文本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表明,在某些迷失方向的情況下,個人獲得了對政治複雜性和社會規範的新形式的認識,以及與他人交往的新習慣和不可預測的道德景觀.然後,她為這些成果的道德和政治承諾辯護。這本書的一個主要論點是迷失方向具有“非解決性影響”: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採取行動,而無需先幫助我們解決該做什麼。 在探索這些可能性的過程中,‘’Disorientation and moral life‘’從明顯的女權主義角度為情感哲學、道德哲學和政治思想做出了貢獻。這使得將迷失方向視為有能力推動道德和政治行動發生深刻而長期的轉變的理由。女性主義對道德心理學的重新構想也為理解她們如何做到這一點提供了框架。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Who Owns Culture?: Appropri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American Law
從鄭智化事件到香港歌手改編/翻譯外國歌為中文到美國文化,見出美國人更是文化模仿者。此中更涉及版權之種種 郊區的白人青年演奏說唱音樂,紐約時裝設計師在世界各地的壁櫥中尋找靈感,歐美作家採用藝妓或薩滿的聲音。然而,這些藝術形式的所有權仍然存在爭議。它們屬於最初產生它們的社區,還是屬於吸收它們的文化? 雖然聲稱真實性或質量可能會促使一些消費者從源頭尋找文化產品,但原產地社區通常無法通過法律行動排除抄襲者。與其他非法人團體作者的作品一樣,文化產品在我們的知識產權法體系下缺乏保護。但是,這種法律真空是不公正的,是美國文化的命脈,是歷史疏忽,是行政無能的結果,還是以上所有原因? “Who Owns Culture?: Appropri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American Law“首次對美國法律中的文化作者身份和挪用進行全面分析。從土著藝術到 Linux,Susan Scafidi 帶領讀者參觀法律和文化之間的無人區,停下來問:是什麼促使我們為文學作品提供法律保護,而不是民間傳說?一個創造物屬於一個社區意味著什麼,尤其是一個分散或分裂的社區?我們的民族文化是洋基人獨創性的產物還是文化盜竊癖的產物? 這本創新且易於理解的指南為社區作者、文化挪用、知識產權法和美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見解,極大地豐富了未來對文化生產的法律理解。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Plato at the Googleplex: Why Philosophy Won’t Go Away
談到哲學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說有甚麼屁用?它又不能幫我們達致榮華富貴。。。不期然會令人不禁問哲學過時了嗎?在宇宙學和神經科學時代,這些古老的問題是否仍然相關,更不用說眾包(crowd-sourcing*) 和有線電視新聞了?著名的哲學家和小說家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却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原創方式深入探討了哲學戲劇,揭示了哲學在當今關於宗教、道德、政治和科學的辯論中的隱藏作用。 西方哲學的起源是Plato,一位生活在 2,400 年前的思想家所犯的錯誤與人們所期望的一樣多。但Plato在塑造哲學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在思考哲學在我們持續的知識生活中的地位的過程中,Goldstein講述了一個關於其起源的新故事,重新構想了產生哲學之人的非凡文化。 但與她有關的主要是哲學的命運。學科只是在科學家到達現場之前等待我們的時間嗎?他們已經到了嗎?哲學本身有沒有進步?如果確實如此,為什麼像Plato這樣古老的人物有任何持續的相關性?” Plato at the Googleplex: Why Philosophy Won’t Go Away“的Plato是Goldstein對這些難題的驚人調查。她將她的敘述與Plato自己將想法變為現實的選擇——對話交織在一起。 想像一下,Plato在 21 世紀復活並開始了多城市的巡迴演講。他將如何處理一個否認沒有宗教就可以有道德的有線新聞節目的主持人?他將如何調解Freud精神分析師和虎媽之間關於如何養育完美孩子的辯論?他將如何回答一位即將掃描Plato大腦的神經科學家,他認為科學已經明確回答了自由意志和道德能動性的問題?Plato如何看待Google,以及知識可以眾包而不是由專家推理出來的想法?憑藉哲學家的深度和小說家的想像力和機智,Goldstein通過讓我們在Plato進入現代世界時偷聽柏拉圖來探究我們面臨的最深層次的問題。 * 眾包(crowd-sourcing):一種特定的獲取資源的模式。在該模式下,個人或組織可以利用大量的網路使用者來獲取需要的服務和想法。“眾包”(crowdsourcing)是在2006年混合群眾(crowd)和外包(outsourcing)詞義而產生的混成詞。這種通過將工作先分配給很多參與者再合成為最終結果的模式,在電子時代來臨前就已經獲取了成功。眾包和外包的區別在於,眾包的物件可以是一群沒有被特別定義的羣體(而非被指派的,特定的羣體)並且眾包包括了混合的自底向上和自頂向下的過程。 眾包的優勢包括:優化的價格,速度,品質,靈活性和多樣性。在機構想要擴展新的想法時,眾包的優勢是可以提供超出本機構員工的思考範圍,帶來更發散和創新的想法。眾包和通過互聯網控制,這些組織可以利用志願員工大軍的創意和能力——這些志願員工具備完成任務的技能,願意利用業餘時間工作,滿足於對其服務收取小額報酬,或者暫時並無報酬,目的在於未來獲得更多報酬的前景。尤其對於軟體業和服務業,這提供了一種組織勞動力的全新方式。 Reference: Calling Philosophers Names: On the Origin of a Discipline 柏拉图对话錄 Plato for Everyone philosophy in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