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 April 2025 (2)
- March 2025 (3)
- February 2025 (4)
- January 2025 (4)
- December 2024 (5)
- November 2024 (4)
- October 2024 (5)
- September 2024 (6)
- August 2024 (5)
- July 2024 (6)
- June 2024 (6)
- May 2024 (9)
- April 2024 (8)
- March 2024 (9)
- February 2024 (6)
- January 2024 (6)
- December 2023 (2)
- November 2023 (5)
- October 2023 (11)
- September 2023 (13)
- August 2023 (13)
- July 2023 (19)
- June 2023 (19)
- May 2023 (20)
- April 2023 (22)
- March 2023 (23)
- February 2023 (22)
- January 2023 (28)
- December 2022 (25)
- November 2022 (18)
- October 2022 (22)
- September 2022 (26)
- August 2022 (30)
- July 2022 (33)
- June 2022 (22)
- May 2022 (30)
- April 2022 (28)
- March 2022 (29)
- February 2022 (15)
- January 2022 (4)
- December 2021 (4)
- November 2021 (1)
- October 2021 (2)
- September 2021 (2)
- August 2021 (6)
- July 2021 (9)
- May 2021 (8)
- April 2021 (15)
- March 2021 (7)
- January 2021 (5)
- October 2020 (5)
- September 2020 (10)
- August 2020 (1)
- July 2020 (2)
- June 2020 (3)
- April 2020 (1)
- March 2020 (1)
- February 2020 (1)
- January 2020 (4)
- December 2019 (1)
- August 2019 (1)
- October 2018 (2)
- September 2018 (3)
- August 2018 (2)
- July 2018 (1)
- April 2018 (1)
- March 2018 (2)
- February 2018 (1)
- December 2017 (3)
- November 2017 (1)
- October 2017 (3)
- September 2017 (2)
- August 2017 (6)
- June 2017 (1)
- May 2017 (3)
- April 2017 (2)
- March 2017 (6)
- February 2017 (8)
- January 2017 (5)
- December 2016 (7)
- November 2016 (7)
- October 2016 (2)
- September 2016 (5)
- August 2016 (4)
- July 2016 (2)
- June 2016 (22)
- May 2016 (17)
- April 2016 (13)
- March 2016 (13)
- February 2016 (16)
- January 2016 (13)
- December 2015 (27)
- November 2015 (42)
- October 2015 (40)
- September 2015 (49)
- August 2015 (43)
- July 2015 (28)
- June 2015 (38)
- May 2015 (46)
- April 2015 (67)
- March 2015 (49)
- February 2015 (28)
- January 2015 (20)
- December 2014 (23)
- November 2014 (18)
- October 2014 (20)
- September 2014 (30)
- August 2014 (28)
- July 2014 (24)
- June 2014 (25)
- May 2014 (12)
- April 2014 (8)
- March 2014 (13)
- February 2014 (5)
- January 2014 (2)
- December 2013 (7)
- November 2013 (11)
- October 2013 (25)
- September 2013 (30)
- August 2013 (34)
- July 2013 (33)
- June 2013 (46)
- May 2013 (47)
- April 2013 (4)
- March 2013 (3)
- March 2011 (1)
- December 2008 (1)
- November 2008 (1)
- July 2008 (3)
- April 2008 (3)
- February 2008 (1)
- December 2007 (3)
- November 2007 (2)
- October 2007 (5)
- September 2007 (3)
- August 2007 (3)
- July 2007 (2)
- June 2007 (1)
- May 2007 (2)
- April 2007 (4)
- March 2007 (23)
- February 2007 (4)
- January 2007 (6)
- December 2006 (2)
- October 2006 (1)
- June 2006 (1)
- April 2005 (1)
- July 2003 (1)
- April 2003 (1)
- April 2002 (1)
- February 2001 (1)
- November 2000 (1)
- April 2000 (1)
- October 1999 (1)
- September 1999 (2)
- June 1999 (1)
- May 1999 (3)
- March 1999 (1)
- October 1998 (1)
- August 1998 (1)
- July 1998 (2)
- May 1998 (4)
- April 1998 (4)
- February 1998 (1)
- December 1997 (2)
- November 1997 (1)
- October 1997 (2)
- September 1997 (2)
- July 1997 (4)
- June 1997 (2)
- May 1997 (1)
- April 1997 (1)
- March 1997 (1)
- December 1996 (1)
- May 1996 (1)
Categories
- 念一瓢酌 Memory (28)
- 思一瓢酌 Thinking (1,013)
- 混沌一瓢酌 chaos (284)
- 獨語一瓢酌 soliloquy (441)
- 生一瓢酌 Life (223)
- 讀一瓢酌 Read (1,024)
- 遊一瓢酌 Traveling (47)
- 饒舌一瓢酌 Rapping (244)
Meta
Author Said Something
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22
Nietzsche and Levinas : “after the death of a certain God”
Neitzsche 雖算不上是傳統意義的(系統)哲學家,但他却是多人喜愛而又最受人誤解的一位“哲學家”;而他的激進性也普為人所認同 Jill Stauffer 和 Bettina Bergo 的 “Nietzsche and Levinas : “after the death of a certain God”“ 是一本關於一個多世紀以來兩位最激進和最重要的道德和倫理作家的思想的論文集。從表面上看,這兩位哲學家截然不同,似乎無法對話。對於Nietzsche來說,傳統的倫理和道德被利己的權力意志所取代。相反,對於Lévinas來說,倫理是在任何可能的選擇之前對他者的無限責任。 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Revaluing Ethics: Time, Teaching, and the Ambiguity of Forces,”重新評估倫理:時間、教學和力量的模糊性”、 ““The Subject: Sensing, Suffering, and Responding,” 主題:感知、受苦和回應”和 “ “Heteronomy an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混沌一瓢酌 chaos
Leave a comment
The Theorist’s Mother
Feminism有二個面向,“政治化的”女權主義與“文化上的”女性主義;然而無論中外文化我們都貶抑/忽視後者:母親/母性的角色,而更因為前者而打壓女性 Andrew Parker 是這一代主要的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之一,他將注意力轉向了典型男性批判理論家的生活和作品中的”母性痕跡traces of the maternal’,注意到母親是如何作為理論對象和主題消失的。Parker 主要關注marx和Freud 的遺產,他們獨特地限制他們的未來繼承人“回歸本源”每個創始人物的文本。Parker 分析了這些限制在Lukács 、Lacan和Derrida 等人的工作中的影響,認為返回的禁令將理論史轉變為一種系譜學形式,這意味著母親必須以某種方式參與這一過程,即使在馬克思主義中,她似乎完全不存在,或者如果她的貢獻被低估了,就像在精神分析中一樣。這位母親並沒有被邊緣化,而是在整本書中展示了自己本質上是多重的,因此從不簡單地說明她可能是誰或什麼理論。在一個挑釁性的結尾,Parker 考慮了理論中母親的麻煩將如何受到科學進步的追溯影響,這些進步使得不可能推測母親的性別。 ” The Theorist’s Mother”這本引人入勝且文筆優美的書對母性的影響與從Freud 開始的大量理論對父權的影響一樣。Parker 表明,‘男性理論經典’的許多成員已經制定了使母親消失的策略。他調查母親在哲學家生活中的角色以及母親在思想中的待遇,精明地圍繞著母親的問題,傳記經驗與理論表達的關係,以及權威的性質和功能。 Andrew Parker根據Marx和Freud的“與母性的麻煩關係’troubled relation to maternity’”(p 1)重讀了他們的著作,並根據這些重讀,對哲學與母性的麻煩關係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反思作為一個整體。Parker認為,母性是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的一個“特殊難題special conundrum”,這些話語“以其特殊的再現性條件而著稱”(p 111)。理論著作只有在與開國元勳Marx和Freud的著作保持適當關係的情況下才算作馬克斯主義或弗洛依德主義: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將他們的一些核心信念追溯到Marx, 弗洛依德主義者必須追溯到Freud。因此,與知識分子父親的關係是這些理論框架的一個組成特徵,已經在這些論述中構建了承認母性重要性的特殊困難。儘管如此,Parker發現母性在馬克斯主義和精神分析中扮演著隱蔽的組織角色。為了證明這一點,他提供了一系列錯綜複雜的解構重讀這些傳統中的作品。 在第 1 章“媽媽,安哥Mom, Encore”中,Parker發現了Lacan作品中隱藏的一種不尋常的母親。 Parker指出,Lacan在女性享樂——積極地增值並超出我們的理解——與總是渴望陽具的母親之間建立了對比,母親在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地位已經確定。 Parker還討論了Lacan的觀點,即精神分析應該關注心理,而不是生物體。 生物的、物質的身體被排斥在Lacan精神分析之外——被排斥——一種使這種理論方法成為可能的構成性排斥。 然而,Parker爭辯說,由於Lacan對確保他的思想得到傳遞和復制的關注,物質身體的這種驅逐和女人/母親的對比都變得複雜了。 對於任何精神分析學家來說,思想的傳遞都是一個特殊的問題,因為分析不僅僅是理論學說的主體。要學習精神分析,一個人必須經歷並開始實踐它。這是必要的,因為根據精神分析學說本身,理論理解和生活經驗實際上是通過一個分析師或患者,就像我一直表現得好像他或她是我的母親一樣。由於生活經驗不可避免地不同於理論,分析師不能僅僅通過理論指導學生來傳遞他們的洞察力。在“The Four Fundamental Question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Many And The One: Religious and Secular Perspectives on Ethical Pluralism in the Modern World
有人認為俄烏戰爭是因為烏克蘭是恐怖份子,俄羅斯是正義一方;甚至認為整個戰爭的深層次原因是美國做成的( 見Facebook及TG上的“時事文摘”@Currenteventsdigest )。。。 同樣的911事件,在美國領導人說,反恐戰爭是一場善與惡的戰爭。但在肇事者的心目中,9 月 11 日對紐約和華盛頓的襲擊可能被認為是對美國邪惡的道德善行。這種兩極分化是否會導致一場暴力的“文明衝突”,還是可以通過理性對話來調和倫理體系之間的差異? 這本” The Many And The One: Religious and Secular Perspectives on Ethical Pluralism in the Modern World“為清晰思考人類看待善惡的不同方式提供了非凡的資源。在九篇文章和回應中,主要思想家提出了古典自由主義、自由平等主義、批判理論、女權主義、自然法、儒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如何理解倫理多元主義。 每篇文章都解決了五個問題:理想社會是道德上是統一的還是多樣化的?國家是否應該保護、禁止或以其他方式乾預基於倫理的差異?公民權利義務的分歧應如何處理?國家是否應該規範安樂死等生死攸關的決定?對性關係的衝突觀點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適應?這本書表明,有爭議的問題可以用精闢和禮貌的方式進行討論。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Eighth: Mahler and the World in 1910
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在空氣中徘徊着: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 你才能稱他爲男子漢? 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海面, 她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彈要掠過天空多少回, 它們才被永遠禁用? 這回答,我的朋友,正在風中吹響, 這回答正在風中吹響。 一個人擡頭看多少次, 才能望見藍天? 一個人須多少只耳朵, 才能聽到人們的哭喊? 多少人死去才能使他瞭解, 已有太多人死亡? 這回答,我的朋友,正在風中吹響, 這回答正在風中吹響。 一座山要聳立多少年, 才會被沖刷入海? 一些人要生活多少年, 才會被給予自由? 一個人能轉過頭去多少回。 假裝他什麽也沒看見? 這回答,我的朋友,正在風中吹響, 這回答正在風中吹響。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Siddhartha《流浪者之歌》/《悉達多》
我們需要有人夢想不可能的事,他們可能失敗,有時候成功,但無論如何有那企圖心。 “We need people who dream impossible things, who maybe fail, sometimes succeed, but in any case who have that ambition.” Emmanuel Macron, Politician 相對於Fyodor Dostoevsky的來說,Hermann Hesse的簡單得多,也沒有這麽沉重。人的生活可以很沉重,但也可以很輕。Hermann Hesse,德國作家、詩人,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是Thomas Mann心中「德國人中的德國人」,唯一能夠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的作家。「由於他的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一個范例」,Hesse獲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品包括:‘’Der Steppenwolf《荒原狼》‘’、 ‘’Siddhartha《流浪者之歌》/《悉達多》‘’、‘’Unterm Rad《在輪下》‘’、‘’Narziß und Goldmund《納爾奇思與歌爾得蒙/知識與愛情》‘’、‘’Das Glasperlenspiel《玻璃球游戲》‘’等。 1922年,‘’Siddhartha《流浪者之歌》/《悉達多》‘’在德國出版,但直到1951年,在Henry Miller的再三說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該書的英譯本。此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掀起了Hermann Hesse 熱潮,那時美國大學生幾乎人手一本‘’Siddhartha‘’ ’Siddhartha‘’不僅是Henr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How to taste: the curious cook’s handbook to seasoning and balance, from umami to acid and beyond–with recipes
人的生活總有日常‘’鎖碎事務‘’需要處理,這些事務也可令人有點趣味。如家務整理中亦可行禪、閒來無事入厨亦可為樂:對食物的一種科學與藝術的處理。但是。。。 大量食譜在列舉了食材、工具,並說明完製作步驟後,留給讀者“依個人口味調味” “適當調味”等模棱兩可的指令。到底什麼是調味?該怎麼正確調味?食譜沒說。在鹽——酸——甜——油——苦——鮮——芳香——咬——質地——顏色、酒、溫度、聲音和你的陪伴——整道菜貫穿著味覺原理,但其中似乎充滿了玄味,色聲香味觸的玄味 主廚兼烹飪教師Becky Selengut深知大家的苦衷,決定出一本真正實用的“調味之書” :”How to taste: the curious cook’s handbook to seasoning and balance, from umami to acid and beyond–with recipes”,她在書中解釋了味覺產生的基本原理,深入講解“鹹、酸、甜、油、苦、鮮” 基本六味在菜餚中起到的作用及其科學解釋,比如人類為什麼嗜糖、沒油的菜為什麼不好吃,以及各種味道相互平衡的技巧,包括如何挽救一道太鹹/太甜/太辣的菜。這個引人入勝且平易近人的口味和風味指南將使您成為更熟練和自信的家庭廚師。如何品嚐概述了味道的基本原理,然後深入探討了鹽、酸、苦、甜、脂肪、鮮味、咬(熱)、芳香劑和質地。您將瞭解溫度如何影響您製作菜餚的樂趣,以及顏色、酒精等。 科學解讀了“鹹、酸、甜、油、苦、鮮” ,從而掌握調味的終極秘訣這本書還討論了香味、辣味、口感等“味道要素”,及溫度、顏色、酒精是如何影響你對菜肴的感受。本書不僅僅告訴家庭廚師哪些成分可以很好地搭配或解釋烹飪比例。您將學習如何調整太鹹或太酸的菜餚,以及如何確定何時可能缺少某些東西。它還包括食譜和簡單的廚房實驗,以說明鹽在菜餚中的重要性,或確定您是否是“超級味覺者”。每個食譜和實驗都突出了本章的主要課程。如何品嚐最終將幫助您對為什麼以及如何使用菜餚的各種成分來創造平衡、和諧和美味充滿信心。 本書還包含了一些菜譜和簡單的廚房實驗,確保讀者看完後能立刻上手實踐。 ★揭開人類味覺的奧秘。瞭解味覺的基本原理,從科學角度解析“鹹、酸、甜、油、苦、鮮”六味,以及香味、辣味、口感、酒精等影響味覺的元素,説明愛吃的你提高自己的味覺辨別力。 ★來自職業廚師的調味指南。怎麼判斷一道味道不對的菜是哪裡不對,太鹹或太辣的菜還有補救方法嗎,“適當調味”到底要怎麼做?來聽聽職業大廚的建議,讓你成為更好的家庭廚師。 ★出人意料的關於味道的趣味科普。為什麼冰鎮可樂更好喝?為什麼乳製品能解辣?為什麼刷牙去不掉嘴裡殘留的蒜味?“趣味科普”專欄,為你講述味道世界裡的趣聞。 ★22個食譜+味覺實驗,立即驗證理論。22道菜譜,從易上手的餅乾到稍複雜的羊肉飯,按部就班,做出美味。有趣的味覺實驗,利用廚房食材驗證好味道的秘密。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One vs. the Many: Minor Characters and the Spac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Novel
閱讀小說就象經歷另一個人的人生,那一部小說關註/注的是一個人還是很多人? Alex Woloch利用這個簡單的問題,根據敘事如何在擁擠的人物領域中分配有限的注意力,發展出一種強有力的現實主義小說新理論。他的論點對文學研究和敘事理論都具有重要意義。表徵一直是文學理論中一個困擾和忽視的問題。 通過仔細閱讀”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 Great Expectations《遠大前程》”和” Le Père Goriot《高老頭》”等小說,Woloch證明了任何角色的表現都發生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敘事關注和默默無聞的領域中。每個人——無論是中心人物還是從根本上處於從屬地位的人——只有通過他或她在整個敘事中的獨特和偶然的空間才能作為一個角色出現。 Woloch 定義的“character-space角色空間”標誌著一個隱含的人與他或她在敘事結構中的劃定位置之間的戲劇性互動。在一個單一的敘事整體中,許多角色空間的組織和衝突對於小說的成就和關注點至關重要,它突出了敘事詩學、現實主義美學和文學表現動力學的核心問題。人物空間允許小說的不同歷史和人物塑造本身的新定義。通過使隱含人成為我們理解文學形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 The One vs. the Many: Minor Characters and the Space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Novel“為當代敘事理論提供了一條具有前瞻性的途徑。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
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
在一個或多個短段落中總結一部小說或故事集與寫整本書本身一樣是一門藝術。即使是精心製作的書,笨拙的描述也會嚴重扼殺銷售前景。 如果有哲學或政治因素在起作用,那麼大敘事的提煉可能尤其具有挑戰性。這是我幾天前遇到的一本非常不尋常的小說的精彩描述,其中包含兩者。緊張,懸念,內容的絕對重量一下子跳了出來: László Krasznahorkai 的權威超現實小說” 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描繪了匈牙利小鎮上的一連串神秘事件。一個馬戲團,承諾展示世界上最大的鯨魚的毛絨玩具,在嚴冬抵達,引發了奇怪的謠言。有消息說,馬戲團的人有一個險惡的目的,受驚的公民堅持他們能找到的任何秩序表現——音樂、宇宙學、法西斯主義。小說中的人物令人難以忘懷:邪惡的Eszter夫人密謀接管小鎮;她虛弱的丈夫;還有Valuska,我們不幸的英雄,他的頭在雲端,他是書中溫柔的中心,是唯一可以找到的純潔和高尚的靈魂。緊湊、有力和激烈的” 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正如其才華橫溢的翻譯George Szirtes所說的那樣,“是一條緩慢的熔岩流敘事,一條巨大的黑色河流。”然而,奇蹟般地,用《衛報》的話說,這部小說“讓讀者在月球上跳躍和跳躍”。 László Krasznahorkai(生於 1954 年)是一位著名的匈牙利作家,以其反烏托邦主題而聞名。 他的全部作品在 2015 年獲得了Man Booker國際獎(規則於 2016 年修訂,該獎項現在每年頒發給一部英文翻譯小說作品)。 除了” 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1989 年)之外,Krasznahorkai還著有” Satantango《撒旦探戈》”(1985 年)、” War and War “(1999 年)、” Seiobo There Below “(2008 年)和”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一瓢酌 Thinking, 讀一瓢酌 Read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