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尤其是流行病,如新冠/武漢肺炎等,的出現與人類學的研究有甚麼關係?醫學如何可以與人類學接上?醫學人類學和流行病學:分歧還是趨同?
儘管最近呼籲加強醫學人類學家和流行病學家之間的合作,但坦率地說,綜合的、跨學科的人類學-流行病學研究的例子很少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醫學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學和流行病學在他們的調查主題、認識論假設、方法上存在很大差異 數據收集以及疾病風險和責任的概念。
流行病學是研究與健康相關的事件(包括疾病)的分佈和決定因素,以及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控制研究的應用。
流行病學是公共衛生研究的基石方法,有助於
. 知情的政策決定
. 循證醫學和
. 更好地針對預防醫學
流行病學人類學是人類學和流行病學兩門科學之間的關係。 它是研究健康及其相關問題(如分佈決定因素和控制)的跨學科方法
. 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由許多生活方式變量引起的,這些變量本質上是社會和文化因素——了解社會和文化因素勢在必行
. 人類疾病的傳播及其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和文化因素
. 另一方面,人類學家對人類學對公共衛生、疾病發生等的潛在貢獻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
這些因素導致了流行病學人類學的跨學科方法
流行病學人類學的跨學科方法表明,人類疾病或失調是“因果網”(決定因素網)中許多因素的結果
. 外源性因素——生物和非生物
. 內生因素——遺傳
. 人口因素
. 行為——社會、文化和心理
流行病學人類學的目標是識別和衡量疾病因果網絡中因素的相對重要性
健康
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健康——它涉及社交、心理和情感健康
. 可以根據一些測量值來定義,如溫度、脈搏、呼吸頻率、血壓、身高、體重等——這些是基於統計概念的生物學標準
. 也可以定義為與環境完全和諧地有效運作的能力——應對生活中身體、情感和精神壓力的能力
疾病
. 疾病是任何生物醫學異常,疾病是對正常形式和功能的任何偏離,疾病是對健康的任何偏離——生物學或行為
. 疾病是疾病的主觀和社會體驗,也意味著不適和無法發揮最佳功能
急性或慢性疾病
. 急性疾病突然開始並很快結束
. 慢性是指開始非常緩慢並持續很長時間的過程
良性 VS 惡性
. 良性疾病通常沒有並發症,通常預後良好(疾病的結果)
. 惡性意味著一個過程,如果任其發展,將導致致命的疾病
疾病分類——各種分類
. 地形 – 按身體區域 – 例如。 腸胃
. 解剖學——按器官或組織分類——心髒病或肝臟等
. 生理學 – 按功能或效果 – 代謝或呼吸等
. 病理學——根據疾病過程的性質——腫瘤(腫瘤、癌症)或炎症
. 病因學 – 致病因素 – 細菌、病毒、真菌等
流行病學——按分佈、發病率等
在這本跨學科的人類學和流行病學:健康和疾病研究”Anthropology and Epidemi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Health and Disease“中發現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社會科學對健康和疾病模式的流行病學研究可能做出的貢獻越來越受到關注。對於這種日益增長的興趣,可以列舉幾個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興起,這是 20 世紀西方人口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一般來說,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受到生活方式變量的強烈影響,而生活方式變量本身又受到社會和文化力量的強烈影響。因此,要了解行為因素對高血壓的影響,需要了解導致肥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不遵守抗高血壓藥物(或其他規定的治療方案)的社會和文化因素,和壓力。
同樣,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考慮人類行為及其社會和文化決定因素對於了解傳染病的分佈和控制很重要。與將流行病學興趣擴展到行為領域相關的是,病原學模型的發展側重於宿主的心理、生物學和社會文化特徵,而不是僅僅關注暴露於特定病原體甚至行為風險。同樣在此期間,統計和計算技術的進步使多變量因果模型的現成測試變得容易,因此鼓勵了測量社會和文化因素對疾病發生的影響。